APP下载

鲁迅小说中的围观者形象

2020-10-21韩泽维

神州·上旬刊 2020年6期
关键词:围观者孔乙己逻辑

韩泽维

摘要:鲁迅的《孔乙己》书写了一系列围观者形象,也呈现了围观者的“吃人”场面。围观者的吃人体现着这样的逻辑:精神饥饿、产生虚荣感、合力“吃人”、“吃人传统”同化作用的逻辑。

关键词:孔乙己;围观者;吃人;逻辑

一、围观者的精神饥饿

《孔乙己》一文中涉及的围观者有“短衣帮”、“穿长衫的”、“我”、掌柜和一群孩子。虽然他们的身份地位,物质条件,精神支撑有差异,精神饥饿的缘由有不同,但是他们无一不是精神饥饿的。

“短衣帮”在酒店的状态是体力透支后的休息,是经生存困境压榨之后的偷闲。一方面,他们的生存地位和有限资源决定了,他们不得不顽强地付出血汗换取生存权利。另一方面,他们长期被忘记的精神世界缺少营养。故一旦接触到快活的刺激,他们基本没有斟酌的意识,也没有拒绝的能力。又由于他们生活在顺从的时代,他们无意识去反思和批判既定的社会结构和生活模式——既是“被吃者”,却也当了“吃人者”,真正成为了“坐稳了奴隶”的人们。

“穿长衫的”来酒店是为了休闲享受。但他们的精神却并不因更高的社会地位而充实。浅薄的精神追求和虚荣的优越感牵引他们咀嚼他人的可笑之处,期待着别人的不堪和尴尬,用空虚的快活填饱自己空旷的精神世界。

“我”作为酒店里专管温酒伙计,承受严格监督和工作压力,精神总觉有些无聊,认为只有孔乙己到店,才可以笑几声。“我”忍着精神的饥饿,期待用短暂的快活填充生活的无趣。“我”夹在短衣帮和穿长衫的中间,他们饿了,“我”也饿,他们吃什么,“我”渐渐地也习惯吃什么。

掌柜在文中的出现几乎都与“钱”有关。掌柜作为孔乙己的旁观者,总体态度是冷漠的。掌柜关注着孔乙己的状况,与其他围观者相比不同——他垂涎的不仅是庸俗的笑料,还有孔乙己欠下的十九个钱。

孩子们对“孔乙己”的精神的饥饿是是被周围环境影响的。“邻舍孩子听得笑声,也赶热闹,围住孔乙己”说明精神的饥饿会传染,“吃人”会遗传。鲁迅先生在《狂人日记》震耳发溃的一声“救救孩子”大概也要在这里响彻一遍。

二、围观者“食物链”中的虚荣感

咸亨酒店是本文的主要环境。文章开头对咸亨酒店格局、酒菜价钱的区别、顾客的两大类别作出了说明。如果把酒店当成一个生态环境,那么“穿长衫”在“食物链”的位置就高于“短衣帮”;掌柜和“我”是食物链的制定者和维护者。文中“每每”、“多是”、“只有”等词语说明许多事已经成为习惯,这条“食物链”已为众人接受。孔乙己却试图破坏原有的规则。孔乙己既穿长衣,却一副穷酸相。他既侮辱了“穿长衫的”又与“短衣帮”不合,难免被置于尴尬境地。而且他“满口之乎者也”的迂腐文化人形象更不讨喜。没有地位的孤独者,是“食物链”的最底端。于“我”和掌柜,孔乙己的尴尬地位,是他不服从酒店的潜规则而落下的,自然是活该。孔乙己的难堪,只是取笑的极好材料。

总之,围观者作为既定“食物链”的维护者,无论自身地位是高是低,都从没有反抗的意识,只有维护它的惯性。

三、围观者合力“吃人”

围观者们内部虽有不同,但他们是作为一个合力去伤害最弱小的孔乙己的,就像众狼围噬羔羊。

围观者把揶揄孔乙己当成群体游戏,以满足自己的愉快。他们玩着花样揶揄孔乙己偷书,先旁敲侧击,以伤疤入题;再层层深入,假设其偷了书;最后作最强烈的攻击,说亲眼看见他,不可谓不残忍。这大概就是精神暴力——“假如有一种暴力,将人不当人,不但不当人,还不及牛马,不算什么东西”。当他们听到了孔乙己的人格维护:“你怎么这样凭空污人清白……”,也仍全然不顾孔乙己的道德自尊,只顾进攻:“什么清白?我前天亲眼见你偷了何家的书,吊着打。”围观者的世界,是大吃小、强欺弱的规则营造的快意世界。

围观者有时怀着鲜明的恶意求得语言上胜利的快感。“孔乙己,你当真认识字吗?”,这是语言圈套的开始,是为等到孔乙己显出不屑置辩的神气后,能够接着说:“你怎的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呢?”能更强地刺痛。

围观者“吃人”没有限度。一方面围观者的“吃人”从不限于“被吃人”的在场。待孔乙己长久没来酒店后,人们仍然谈论孔乙己的偷窃行为。另一方面,围观者的“吃人”凶残程度不因“被吃者”的悲惨状态而消减。及时孔乙己被打折了腿,众人仍然取笑揶揄:“孔乙己,你又偷东西了!”

总之,《孔乙己》呈现的围观者们总是聚集起来不把最底层“被吃者”当人看,动辄怀有恶意地咬噬他的道德和自尊,而且没有限度。

四、围观者“吃人”传统的同化作用

《孔乙己》中有两角色和其他围观者形象还有一定距离——“我”和一群孩子。但“我”作为一种新生力量,一群孩子作为未来的希望,都无一例外被同化为围观者。

“我”并不是自发成为一个围观者的。“我”的取笑在文中的描述是“附和地笑”,这说明“我”的冷漠围观和取笑是受酒店大环境的影响。一群孩子,作为纯洁的新生力量,却“听得笑声,也赶热闹,围着孔乙己”。将新生力量同化为围观者只需热闹就够了。

《孔乙己》一文为我们揭示了围观者的“吃人”传统的同化作用。它作用的发生不需要年月的积累:在不习惯反思的时代,乌合之众就已经有足够的影响力,使“吃人”成为遗传。这种恶性循环作为超越时代的国民性,正是最大的悲哀。也正貼合了鲁迅的话“因为自己各有奴使别人,吃掉别人的希望,便也就忘却自己同有被奴使被吃掉的将来”。

五、结语

我们可以从《孔乙己》中找到许多围观者的影子,也可以从中找到围观者“吃人”的逻辑,从而发现他们的精神病态。而这种发现的作用,用鲁迅先生的话说就是,“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除此之外,这种发现也警醒新生力量为了更人道的世界,担起使命,顺时代潮流,建立新的逻辑。

参考文献:

[1]鲁迅:鲁迅杂文集[M].沈阳:万卷出版公司,2013.

[2]鲁迅:鲁迅小说集[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8.

[3]姜珊,姜东.边缘人的寂寞——浅析孔乙己人物形象[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19(11):75-77.

猜你喜欢

围观者孔乙己逻辑
刑事印证证明准确达成的逻辑反思
《孔乙己》“读写结合”教学设计
逻辑
创新的逻辑
空椅子
孔乙己(下)
围观者与行动派
文学作品中不可忽略的“围观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