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面向儿童生活:幼儿美术教育的转变与应然追求

2020-10-21徐蔚

早期教育(美术教育) 2020年9期
关键词:形式美的美术

徐蔚

一、幼儿美术教育的理念转向:面向儿童生活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生活即教育”。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幼儿教师逐渐认识到生活对幼儿美术教育的重要意义,但在实践中依然存在着种种问题,例如:在教育观念上,有些教师依然固守知识性美术教育的做法,没有从内心认同生活教育观念的重要性;在教育过程中机械地将教育与生活结合,使得美术活动成了一种作秀;在教育评价上,更是以幼儿的绘画技巧为最终评价标准,这些现象使得幼儿美术教育“理解美、感受美、表达美、创造美”的追求成了空谈。

幼儿美术教育是幼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结合美术特点及幼儿发展规律而实施的一种审美教育。美术作品的创作灵感取材于现实生活,根植于现实生活,更要超越于现实生活,进而走向人的整全生活。国画大师齐白石曾说过“善写意者专言其神,工写生者只重其形。要写生而后写意,写意而后复写生,自能神形具见,非偶然可得也。”这既是美术的境界,也是贴近儿童生活的幼儿美术教育的应然追求。

二、幼儿美术教育面向儿童生活的重要意义

1. 纠偏传统幼儿美术教育的误区

由于幼儿感知与接受知识的能力较弱,对于他们而言,世界既新奇又陌生,因此,理论性的美术知识和机械的技能练习并不适合幼儿。幼儿学习美术知识技能的重要途径应是亲身操作,在生活中通过开展的游戏、出游、观赏等美术活动才能建立真正的美术认知和情感感受。但是现实生活中,受传统教育理念的束缚,教师常常以“灌输知识技能”的形式进行幼儿美术教育实践,故需要通过观念的转变才能打破传统美术教学模式的束缚。

2. 回归幼儿美术教育的本真目的

幼儿美术教育的本真目的是回应儿童的精神世界。幼儿的精神生活不同于成人,他们有着对未来的憧憬和对生活的热爱,但社会的不断进步也会威胁儿童的本真追求。正如美国著名的媒体文化研究者和批评家尼尔·波兹曼在《童年的消逝》中所担忧的“成人世界的战争、暴力、混乱正源源不断地入侵到儿童世界”。幼儿本该享有的纯真世界正在遭受电子产品、网络、现代传媒的不断挑战,幼儿美术教育通过解放儿童的自然想象,让儿童充分表现内心的情感世界,这是儿童展现自我、与外部世界沟通的重要方式。幼儿美术教育应当明确自身的教育使命,并通过回归生活实现这一目的。

3. 丰富幼儿美术教育的内容和形式

当幼儿美术教育真正面向儿童生活,我们会发现其内容和形式是丰富多彩的。无论是娇艳欲滴的花朵,还是高耸俊美的大山;无论是寻常百姓的炊烟袅袅,还是古镇小巷的宁静悠闲,这些人、景、物都表现着现世的美好。蔡元培先生曾在《美育》一篇中这样说道:“幼稚园之课程,若编纸、若黏土、若唱歌、若舞蹈、若一切观察之标本,有一定之形式与色泽者,全为美的对象。”此言正是对我们开展幼儿美术教育的重要理论依据。当我们真正明白为何美术教育要面向儿童生活,我们就会发现那些自然景观、世间百态皆为美术创作的源泉,那些立意多样的主题活动皆为美术教育的途径,无论是保护环境,还是四季变换,这些都蕴含着幼儿美术教育的真义。

三、幼儿美术教育面向儿童生活的实践举措

1. 树立面向幼儿生活的美术教育观念

幼儿园之父福禄贝尔曾说过:“通过生活并来自生活的课,是使人印象最深刻、理解最容易的课。”有的教师认为幼儿美术教育之所以难以在实践中融入生活,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来自传统教育的惯性以及对生活化美术教育的排斥。对此,教师首先要在观念上做到与时俱进、自我更新。传统的理论性、知识性的美术教育并不适合当前幼儿对美的追求,也不利于实现真正的幼儿美术教育目标。幼儿教师应以幼儿的兴趣、能力、需求为中心,以生活中的美为手段,真正让幼儿美术教育融入儿童的生活,讓儿童感知生活、体验生活、并热爱生活,展现童年之美。

2. 美术教育形式上应面向幼儿生活

教育形式决定了教育实践的开展形态。当前幼儿美术教育形式较为机械和单调,总结起来,无非是抽象说教和机械操作,这不符合“面向生活”的教育理念需求。所谓面向儿童生活,即教育过程中应依据幼儿生活经验尽量营造生活化的情境,在幼儿能够有所触动、能积极融入的情境中接受美术教育,从内心认同美术教育的魅力。

由此出发,我们认为幼儿美术教育生活化形式至少有以下几种:(1)围绕主题活动开展的美术教育。在主题活动中,幼儿能更集中地感知美术活动中的各种信息,教师应指导幼儿积极亲身体验,通过多种活动让幼儿首先感受美,再鼓励他们用自己的画笔表现这些美好。如在“我爱我的家乡”活动中,教师就可让幼儿在欣赏家乡特色建筑或名胜之后,用装饰画、拓印画、写生画等形式展现家乡的美。(2)创设环境,让幼儿身处美的环境中。教师可以借助实物展示、多媒体设备、图片展示、播放背景音乐等形式,营造出生动的美育环境,让幼儿从心底产生美的体验。如在“秋”的美术活动中,教师就可以首先指导幼儿用秋天的落叶、果实等装饰活动室,与父母共同拍摄秋天的美景等形式,在走廊与活动室中,用多种形式营造出秋天的气氛,从而提高幼儿的审美水平,促发他们对生活的热爱;(3)情感陶冶。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还需要关注幼儿的情感状态,他们是否喜爱这样的活动,是否充满幸福感,也是教师开展美术活动需要思考的重要因素。

3. 美术教育内容上应面向幼儿生活

教育内容影响着教育实践的过程与质量。因此,美术教育资源回归生活是幼儿美术教育的研究重点。以往我们的幼儿美术教育内容过于注重理性层面的知识,这是不利于儿童美术素养的发展,甚至会摧毁其应有的对美的想象和创造力。幼儿美术教育在选择教育内容时,应将幼儿的需要和幼儿生活放在首位,要勇敢抛弃教材和画册,着眼于幼儿的生活情境,引导幼儿观察生活中的景物、动物、植物、人物等,还可以将幼儿身边富有特色的民俗文化、风土人情、建筑、山水纳入教育内容中。

如在开展“我的妈妈”美术活动时,传统的教育方式会要求幼儿依据教材和画册等范例,了解“妈妈”这一人物画的线条、色彩等表现技术,但这不应成为重点。在面向儿童生活的幼儿美术教育中,“妈妈”应是鲜活的,幼儿应在多重感官影响下用自己的笔触画出自己的妈妈,这样的妈妈才是儿童生命中独特的“妈妈”,是充满情感和反思的“妈妈”。同时面向儿童生活意味着对儿童生活经历的敏感,故教师要时刻关注儿童的“学习敏感点”。如幼儿普遍比较热衷的动画片中的卡通形象,这些形象都可成为美术教育的内容,在实际的美术活动中,教师可引导幼儿尝试改变这些卡通形象的背景、道具、服装等,发展幼儿的绘画能力,使幼儿在欢乐与愉悦的氛围中参与美术活动。

猜你喜欢

形式美的美术
创意美术
打破平衡
好美的雾
小议过去进行时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创意美术
创意美术
搞定语法填空中的V—ing形式
发现“形式” 践行“形式”
出来“混”,总是要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