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九·一八”事变后文化民族主义思潮

2020-10-21刘琳

中国民族博览 2020年9期
关键词:事变思潮概述

【摘要】本文首先概述了文化民族主义的概念,然后针对“九·一八”事变后文化民族主义思潮进行了详细分析,希望能够引导人们立足我国的历史发展,以全新的视角审视抗战时期社会思潮的变化,同时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及全面实现中国梦找到完整的历史踪迹。

【关键词】“九·一八”事变;文化民族主义;概述;思潮;研究

【中图分类号】K26 【文献标识码】A

“九·一八”事变后,我国面临着日益严峻的民族危机,积极保护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推动民族复兴成为当时人们的主要任务。文化民族主义在这一时期也取得了较大的发展。中国文化和历史研究热潮与文艺复兴探讨是该思潮的重要表现。民国时期,文化和中国文化史著作较多,多数均出版于“九·一八”事变后。若要实现民族复兴,则需不断增强民族自信心,尊重本民族发展中积累的历史文化,且不断增强民族文化的反省意识。

一、文化民族主义概述

文化民族主义是民族主义在文化层面的重要体现,同时,也是具有积极意义的文化现象。其在近现代中国的表现尤为明显,并成为近现代民族与文化发展困境的重要产物。文化民族主义是基于民族和国家认同的民族文化,充分激发民族成员的归属感与自豪感,增强民族的向心力。此外,还可充分利用文化抵抗外来的侵略,在民族文化复兴的基础上真正做到民族复兴。

二、“九·一八”事变后文化民族主义思潮

(一)中华民族复兴问题

“九·一八”事变后,我国的民族危机十分严重,国家也将民族复兴的可能性作为研究的重点。分析研究学者的著作不难发现,该时期前后的知识结构和政治背景均存在明显差异,但是,大多数研究人员均认为民族复兴是历史的必然,深入讨论了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问题。中华民族发展在面临严峻形势的同时,也面临着发展机遇。从某种角度来说,危机就是转机,而这也是传统意义上的不破不立,否极泰来。中华民族发展中具有较强的民族复兴条件及能力,要想实现危机与机遇的相互转化,只有破釜沉舟。即国人树立意识自觉,及时消除民族发展中的弊端,为民族复兴奠定坚实基础。

(二)抗战救国问题

“九·一八”事变后民族复兴理念的覆盖范围较大,内容也更为庞杂,但也要以国家顺利存活为基础,民族复兴要以救亡图存为核心任务,在发展中收复失地,实现国家的全面发展与高度统一,维护中华民族的独立。在全民族参与抗战的基础上,需全身心地推动民族发展和复兴,维护中华民族的国际地位和尊严。只有以全民族抗战为基础,促进民族生存与发展,才能在艰难的环境当中凤凰涅槃。民族复兴是抗战的核心目标,而抗战是实现民族复兴的重要途径。中华民族在多次反侵略战争中遭受了多次挫折,打击了我国的民族自信心。只有在战争中取得胜利,才能增强民族自信心,而这也成为了十分重要的民族复兴思潮。

(三)民族自信心问题

在民族复兴问题的探讨和研究中,民族自信心对民族复兴具有积极作用,人们在研究中形成了共识,提高民族自信心成为中华民族复兴的重要前提。学术行业在《独立评论》中深刻讨论了提高民族自信心的方法。在讨论中,研究人员认为,要将反省中华民族的文化作为重点。研究人员在专著中曾经提出要不断增强民族自信心的理念,这也是翻译摘要的主要目的。

研究人员认为,民族自信心对国家的复兴具有关键作用。当时,我国民族自信心和民族竞争力衰弱,只有树立民族自信心,才能实现政治与人的共同发展。树立与保持民族自信心也是应对民族入侵、实现中华民族全面发展的重要基础。在中国历史文化发展中,深入挖掘中华民族的生命力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自豪感,能够更好地继承并弘扬民族文化的优势。研究人员在专著当中对中华民族历史传统和文化理念给予高度的肯定,同时也提出了在保持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的前提下,要积极吸收先进的现代文化,而这也成为了中华民族复兴中的主要思潮。

(四)文化复兴问题

为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民族自信心,學术界出现了中国历史文化研究热,以民族认同为基础深刻反思中华民族及中华文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学者们高度发扬民族文化,将民族文化深植于心,并将提升民族自信心作为民族复兴的重要方式。从某种角度上来看,民族复兴本质上就是民族文化复兴,积极学习先进文化,在文化发展中力求弘扬我国的传统文化,不断吸收西方文化和先进技术。“九·一八”事变后我国面临着十分严峻的民族危机,虽然民族主义思想形态有所不同,但是主旨大体相同。研究人员认为,文化复兴是民族复兴的重要条件。若想实现民族文化复兴,就需不断增强民族自信心,尊重本国的传统历史及民族文化。

(五)教育复兴问题

在费希特新式教育实现民族复兴思想的影响之下,新式教育在20世纪30年代的学术界得到了人们的广泛认同。研究人员充分认识到教育救国的意义所在。思想界认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应当以中华民族精神的恢复为前提,若想恢复民族精神,就需高度重视文化教育。“九·一八”事变之后,我国教育界的诸多人士对加强教育实现民族复兴进行了广泛而深刻的讨论,提出了多条教育复兴民族思想理论。

(六)农村复兴问题

20世纪30年代,我国面临着严峻的农村问题,农村经济发展速度缓慢,当时农村的复兴问题被视为民族复兴发展的重要基点。思想界也就基于农村复兴实现民族复兴的理论,开展了深刻而广泛的研究和讨论。在民族复兴思想中,复兴农村也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以梁漱溟和晏阳初先生为代表的一众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均认为,为实现中华民族复兴,需以农村改革为重要的基础和前提,农村建设成为了民族复兴的核心。其在研究的过程中以现有制度为基础,以农村为切入点,将教育作为主要突破点,适当调整社会组织,改善生产技术,从而推动农村复兴,高效解决农村问题,也就是解决中国面对的问题,引导中华民族自觉走上民族自救和民族自强的道路。

三、“九·一八”事变后文化民族主义思潮的深入研究

现阶段,我国对“九·一八”事变后,民族复兴思潮研究日渐深入,并且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但是,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部分内容研究尚不全面,学术研究的多样性也存在明显的不足。“九·一八”事变后的民族复兴思潮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同时也具有十分积极的现实意义。深入研究“九·一八”事变后的文化主义思潮,能够引导人们立足历史发展,以全新的视角审视抗战时期社会思潮的变化,同时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及全面实现中国梦找到完整的历史踪迹。

(一)平衡宏观与微观的关系

在近代历史发展中,中华民族多次遭受外国列强入侵,中华民族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民族危机。但是,中华民族在发展中并未因列强入侵而停止民族复兴的探索。近现代中国历史发展中呈现U字型上升,在民族危机发展积累与探索民族复兴道路的过程中,全面展现出社会有志人士对民族发展的思考。“九·一八”事变后的民族复兴思潮,体现出思想界和社会民族意识的深刻觉醒和反思,此时救亡图存成为了人们的共同心愿。

从宏观的角度把握“九·一八”事变后的民族复兴思潮,一方面要将“九·一八”事变后的民族复兴思潮置于近现代中华民族反帝反侵略斗争的思考与反思当中;另一方面,应站在国际化的角度,密切民族复兴思潮的兴起与世界发展背景之间的联系。在微观研究的过程中,需要不断收集并整理相关史料,最大限度地还原历史,认真研究“九·一八”事变后,民族复兴思潮的若干发展阶段以及不同阶段的发展特点及深刻内涵。

(二)加强整体与个体研究

深入研究“九·一八”事变后民族复兴思潮问题,一方面,要深刻探讨思潮兴起的原因和思潮的主要内涵;另一方面,需深入研究思潮内部的个案。学术界也对这一阶段国民党的民族复兴观念予以高度关注,且不可忽视中国共产党发展中的民族复兴观念。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党内始终将独立复兴作为发展的主要目标,仅在语言的表达上没有使用民族复兴。研究人员要将更多的目光放在共产党对民族复兴的理解和说明上。深入且全面地探讨中国共产党在“九·一八”事变后,民族复兴思潮发展中所处的位置和发挥的作用。当时有一大批思想家对中华民族复兴的思想实践进行了深入研究,形成了多个值得借鉴的案例。

(三)以史为鉴,立足现实

研究历史的主要目的是在历史当中总结经验教训,吸取丰富的经验,从而在研究中获得更加具体的启示。“九·一八”事变后的民族复兴思潮,不仅具有深刻的学术价值,而且也具有不可忽视的现实意义。相关人员需研究“九·一八”事变后的民族复兴思潮,分析中华民族为实现民族复兴而作出的努力,并探究该思潮在抗日战争中的积极作用,以及其对促进两党合作的积极作用。此外,还要探讨中华民族复兴思潮内容的变化和内涵的转变,这样既可丰富中国梦的深刻内涵,又能够细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进而在党中央的支持和指导下,真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

四、结语

综上所述,中国近现代文化民族主义出现于清末民初。“九·一八”事变后,我国面临着十分严重的民族危机,此时,采取有效措施大力保護中华民族长期发展中所积淀的文化传统,引导中华民族摆脱困境,实现民族复兴,成为了人民群众关注的焦点。文化民族主义由此得到快速发展。对“九·一八”事变后的文化民族主义思潮进行深入研究,有利于人们正视历史,回顾历史,从历史发展中吸取经验和教训,为国家的崛起与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贾博伟.“九·一八”事变后的中国统一问题思考[J].唐山文学, 2019(2).

[2]郑大华.学术研究如何服务于民族复兴——“九·一八”事变后的中国学术界[J].史学月刊,2018(10).

[3]赵焕林.让历史说话用史实发言——从“九·一八”事变档案看“14年抗战”史实[J].兰台世界,2017(18).

[4]侯中军.“九·一八”事变后中国的抗战外宣(1931—1938)——以杨光泩及世界电讯社为中心的考察[J].民国档案,2018(2).

[5]吴明刚.“九·一八”事变对中国革命局势发展的影响[J].福建党史月刊,2015(12).

[6]郭永虎.近十年来中国学界关于“九·一八”事变研究综述[J].中共党史研究,2011(12).

[7]井研一,宋芳芳.日中共同历史研究有关“九·一八”事变爆发的研究成果[J].芳抗日战争研究,2011(4).

作者简介:刘琳(1982-),女,汉族,辽宁沈阳人,研究生,研究方向:“九·一八”研究。

猜你喜欢

事变思潮概述
“九•一八”事变爆发后中国共产党的应对策略
试论上世纪我国的音乐思潮
好事变“坏”事
“九·一八”事变后国联调查活动研究
简析中国画构图在陶瓷绘画中的运用
自媒体时代网络谣言界定与产生的概述
TSW2500型500KW短波发射机双功率模块简述
当今哪两股思潮特别值得警惕
2014中外十大思潮(上)
船山学复苏与戊戌思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