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现代背景下傣族传统工艺的文化解析

2020-10-21李兴力

中国民族博览 2020年9期
关键词:宗教文化田野调查傣族

【摘要】笔者以有500多年历史的傣族老寨为个案,通过田野调查,以传统工艺为视角,展现了傣族老寨丰富的传统工艺风貌,分析了传统工艺及其产品在现代背景下具有特定的文化内涵和功能,也反映出傣族传统宗教文化的变迁过程。

【关键词】傣族;田野调查;传统工艺;宗教文化

【中图分类号】J52 【文献标识码】A

西双版纳州勐腊县勐仑镇的城子自然村位于勐仑镇西南,距离乡镇2.4公里,处于州府景洪市与勐腊县城中间位置的一个平坝区。城子村海拔高度540米,置身于与州府景洪市联系最为紧密的景仑线和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国家间经济合作交流的重要通道——昆曼公路的包围之中,地理上处于重要位置。“城子”傣语意为召勐土司居住的地方,供勐仑土司世代居住,周边数个村寨原为召勐土司服务,居住着土司的下臣仆人。村寨建寨至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有古庙、古塔、传统民居等历史遗迹。全民信仰的是原始宗教和南传上座部佛教二元混融的宗教体系。全年举行宗教活动较多,集体进行宗教活动主要是在傣历新年、关门节、开门节三大节庆之时。

一、傣族民间艺术的文化内涵

艺术素以难以阐释而著称于世。似乎从“文艺”这个词被造出来,它就像颜料、声音、石头和其他与文艺素无关系的东西一样,它自身早已成为了超话语研究的存在了。傣族的艺术从何时开始出现,没有史料可循。只知自人类诞生以来,人们后来所说的“艺术”的形式就早已存在。艺术发生与物质生产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人类的精神生产对于艺术的发生也具有重要意义。傣族的民间艺术是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的物质载体,后来传入的南传上座部佛教深刻地影响了傣族民间艺术的创作和发展,使傣族的传统民间艺术深深地烙上了佛教的印记,呈现出人、佛、自然交融的特点,具有浓郁的佛教特色和深层内涵。

二、传统工艺——生活用品及礼佛供品的双重功能

城子村人杰地灵,由于受南传上座部佛教的影响和渗透,与佛教有关的民间艺术异常繁盛,呈现出人、佛、自然交融的特点,具有浓郁的佛教特色和深层内涵。城子村的民间艺人较多,艺术样式丰富,有制腊条、竹编、织锦、剪纸、高升制作、制陶、泥塑等工艺,其共性在于使用功能的双重特性,即都与人们的宗教活动密切相关,既是賧佛的主要用品,又供人们日常生活使用,既用于神圣事物,又具有世俗意义。此外,受当地自然环境、经济形态、人们的思想观念等因素的影响,这些艺术品又呈现出佛教艺术多元化的特点。

(一)傣族宗教活动“賧”

傣族民间工艺品在现代傣族生活中除满足日常生活使用需要外,最多的一种用途是用于宗教活动中的“賧”。从《辞海》中可知,賧者,“指古代东方、南方民族以财赎罪”。与之相近的一个字是“摆”,《辞海》解释为:“傣语音译。解放前傣族地区小乘佛教的一种集会,多在宗教节日内以村寨为单位举行,邻近地方亦有人参加,摆期不劳动,以银币、首饰、食品、鲜花等向佛奉献,称为賧佛。”在城子村,一年之中有几次大的“賧”,分别是賧塔、賧新年、賧开门节、賧赞(傣语“赞”意为大象)。在关门节至开门节期间还有许多小賧,如賧坦(即賧经书)、賧星(关门节后每隔7天的一次小賧)、賧沙兰(公历十一月,賧衣物、银币、用品给父母)、賧帕(傣历一月八日,每对已婚夫妇要賧袈裟给和尚)等。

(二)傣族常见的传统工艺形态

在宗教活动“賧”的物品中,都能见到傣族的传统工艺品,如蜡条、盛蜡条的竹盘、盛糯米饭的竹编小饭桌、盛水点灯的陶器、傣锦作的小佛幡、剪纸和纸扎制作的“董”(也是幡的一种)、灵房等,甚至有用纸扎成的现代生活物品,如电视机、电冰箱、汽车、手机、摩托车等,人们以这种宗教活动来表达自己对佛祖的虔诚、对祖先的怀念和对家人的祝福。在田野调查中,最常见以下几种传统工艺形态,传统工艺品以有形的物化方式承载着人们的精神寄托,以第三元的角色充当人与神鬼二元之间的沟通媒介,作为礼佛供品直接與神圣事物发生关联。

1.制蜡条

蜡条,是最为常见的物品。凡是有祭祀的地方就会有蜡条,凡是宗教活动的祭品中均有蜡条,因而蜡条消耗量较大。傣族素有自己制作蜡条的传统,几乎家家户户都会做。蜡条多由妇女制作,原料有黄蜡、棉线等。先将棉线剪成一定的长度,黄蜡熔化后,将棉线放入其中,上方留出灯芯,待蜡干后就自然成型。傣族祭祀佛祖、佛塔、祖先等都会把两三根蜡条放置在自己编制的圆形小竹盘里祭献给神灵,用此给神灵照明,祈求神灵护佑。

2.织锦

编和织是人类两项最古老的手工艺, 傣族有着悠久的编织工艺传统,据汉史记载,唐代时傣族先民就能用攀枝花纺纱织布。 二十世纪中期以前,傣族的服饰和床上用品主要依靠自己生产,因此,几乎家家户户的妇女都会手工纺织。除了生产力水平不高的现实原因外,傣族社会的传统习俗和伦理观念也是形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因素。传统的傣族社会是一个有着严格男女分工的社会,“男耕女织”不仅成为社会习俗,也是傣族农业经济的一个特点。傣族女孩从很小的时候就要跟随母亲学习纺线、绣花、织布等手工艺,因为这是女孩长大后在她所处社会立足的一个最基本的条件。传统上,人们一般将女孩具备的手工艺技能作为评价和衡量女孩品质和社会地位的一个标准,因此,我们可以理解为什么在女孩满月“拴线”仪式的圆桌上会放置纺织工具这一现象了。因为这是整个社会赋予个体的一种职责、义务和期盼。再有,从访谈中我们得知,过去男女的互识和恋爱与女孩的纺织行为关系紧密。每逢夜晚来临,女孩们会成群结队地相约于家中的火塘边纺线织布,而男孩也会结伴来与姑娘们闲聊,以寻找符合自己心意的伴侣。可以说,纺织工艺的承袭和技艺的优良对傣家女孩的婚姻家庭的建立和维持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至今还有一部分傣族妇女仍保留和使用这一传统工艺。

傣族的手工纺织品大体可分为两种:一种是用棉花织成的“白色粗布”,织成后先洗净漂白,然后再用蜡染或淀染成所需要的色彩或图案;另一种是傣锦,主要原料是彩色丝线,一次便织成各种精美的图案,不需再染色,织成后即可制作嫁妆或各种床上用品。 传统傣族土布的染料都是植物染料,我们亲眼见到了栽种于傣家围院的作染料的植物染料,黄色染料的植物形状类似于生姜,傣语叫作“豪咪”;红色染料的植物是一种类似于红毛丹的植物,傣语叫“每乏”“每么”。傣锦是傣族纺织品中最为著名的,其精致艳丽,不亚于江南织品,过去其主要是自产自销,且市场经济不发达,很少用于市场交换;现在,由于市场激烈的竞争,加上织锦过程的繁复性,大多数年轻人已不再学习这种技艺,市场上也很少能见到手工织锦,大部分是机器织造或是从泰国缅甸进口。

3.剪纸和纸扎

傣族剪纸是傣族民众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创造、传承并享受的文化事象。在传统社会与现代社会中,傣族剪纸都蕴含着深层的社会心理和文化内涵,根据其内容可以分为宗教性剪纸和民俗性剪纸,根据其功能可以分为賧佛用品、寺院用品和生活用品。

傣族剪纸原型是祭祀祖先所用的纸幡,南传上座部佛教传入后,剪纸艺术的发展更加趋于成熟完善,傣族剪纸的用途也更多地与佛教相关联。(1)用于賧佛的剪纸或纸扎,如“董”(佛幡)、“美西里”(菩提树)、“劳麦”(花树)、“乱麦么”(纸花的统称)。(2)祭祀祖先的“帕洒”(冥房)、纸元宝等,这一运用与其他民族的习俗相似。人们相信在世时需要的各类用品,在另一个世界仍有需求,于是用剪纸和纸扎的形式来表现和祭祀。(3)佛寺的装饰物“佛幡”和“金水”。“金水”广泛用于佛寺墙壁和柱子装饰,“佛幡”也是佛寺必有之物,最长的佛幡可以有几十米,悬挂于佛寺大殿顶部的柱子之上,时时随风飘动。佛幡上有与佛教故事有关的大象、孔雀、菩提树等图案,并将各式团花剪纸贴于其上以作装饰。

从傣族剪纸的题材、图案上也能反映出佛教文化的渗透,傣族剪纸内容除了写实题材外,很大一部分都与佛教题材有关,如佛塔、佛像、賧佛场面以及与佛有关的菩提树、荷花、孔雀、大象、马等题材和图案,均具有神圣的象征意义。

4.制高升

高升的制作也是傣族一項历史悠久的传统工艺,至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在傣族民间流传有关于高升的不同传说。其中较为人们公认的是关于纪念傣族的“日子之王”——英雄帕雅宛的故事,也是一个极具宗教色彩的故事传说。在很多傣族村寨都有会制作高升的老人。城子村共有两位老人从事高升的制作,其中76岁高龄的波罕金老人是全勐仑镇公认的最佳制高升能手。老人制作高升的材料主要有竹竿、竹管、火药、引线等;制作使用的工具主要有刀、锯子、木锤、圆钻、臼和杵。

制作高升有以下几个步骤:(1)采竹料(竹管和竹竿),竹管一般为长约35厘米、直径10厘米左右的新鲜竹筒;(2)将竹料晒干或用火烤干;(3)用粗麻绳紧密捆扎竹管;(4)填充火药并安放导火线做成发射装置;(5)安装三四米长的竹竿于高升尾部起平衡作用,同时再于高升顶部捆扎几个空竹管。这样高升的制作就完成了。

过去,燃放高升是傣族的一项传统体育项目,主要在傣历新年的时侯举行高升的制作技术和放射技术的比赛。据说,获得名次的人还会得到召片领或各勐土司的奖赏。现在,放高升也在傣历新年时进行,只是其功能则主要倾向于娱乐和表演方面。

5.雕塑

傣族雕塑是佛教艺术中较为突出的一项传统工艺,其多用于傣族的佛寺佛塔建筑和装饰。每个村寨几乎都有佛寺,佛寺是一个雕塑品汇集的地方。常见的傣族雕塑有泥塑和木雕。泥塑一般用于大型佛像、塔、麒麟、龙等较大雕塑的制作,其制作过程一般是先用石头或砖垒出形状,然后再用石灰、沙调拌后糊于表面抹平直到光滑,等干透后涂上油漆就完成了。

傣族的木雕也别具一格,常用于建筑、家具和各种工具,可分为半镂空与全镂空两种。制作木雕一般要选品质较好,不易开裂、虫蛀的木材,大小没有限制,艺人可根据木材决定要制作物品的大小。选好木材待干透后,艺人在木材上划好一定比例,便开始雕凿,雕好后有的保持天然木质,有的涂抹油漆后便完工了。在城子村佛寺,可以见到大殿正中有释迦牟尼塑像,周围是小型佛像雕塑群。释迦牟尼像是泥塑而成,其他小型佛像主要运用的是木雕技术。

城子村佛寺和佛塔的雕塑者康朗约是一位雕塑造诣很深的民间艺人,在城子佛寺当了佛爷后曾到泰国深造了四年,精通傣文、泰文、汉文佛教文化和雕塑技艺。据说,造塔是佛教里很神圣的大事,整个过程都要举行佛教活动,遵守佛教规矩,该工艺要经过几个程序:(1)设计图的绘制,包括尺寸、大小、外观的装饰效果等;(2)请波占占卜来选定吉日;(3)在建塔处先挖一两米深的坑,把舍利、宝物等装入坑内,然后请佛爷念经,使这座塔从此富有灵性;(4)开始测量、砌砖;(6)最后是上漆。整个塔的建造时间需要一两个月,期间如遇到不吉利的事就得停工,举行佛教活动向佛祖祷告,以求保证工程顺利进行。现今,傣族传统的雕塑工艺与现代市场经济有机结合起来,更加体现了这一传统工艺的双重功能。

6.制陶

制陶在我国新石器时代就已经出现,是一项古老的传统工艺。现今,西双版纳傣族地区仍保留有传统的制陶业,世代在妇女中师徒相传。傣族所制造的陶器既为生活用品,又是賧佛用品。生活用品主要有陶锅、陶水缸、陶盆、陶碗、陶杯等等,用于缅寺賧佛的主要用品有陶灯、陶水杯、陶水壶等。制陶一般是傣族家庭的副业,只有在农闲时节才制作,陶器的制作过程比较讲究,其中蕴含有许多科技知识,如黏土的成分、窑的制作、焙烧的方法等都涉及到化学知识的运用。一般要经过取土舂土、筛土、拌沙、掺水、安装转盘、制坯、打坯、干燥、烧陶这几道工序来完成制陶。

在访谈中我们得知,傣族制陶是以世代相传的传统工艺,其制作过程体现着人们的宗教观念,例如勐海县勐混乡曼扎村的老人讲述她制陶时的情景,在烧陶时要选择僻静的地方,周围不能有人大声说话、不能有小孩嬉戏耍闹,否则会惊动神灵,使陶器在烧造时大量破裂,最后成品极少。陶器不但与世人有关,也与神有关,它是人神交流的见证。

7.竹编

我国具有悠久的竹编历史,距今六七千年前就已发明竹编工艺。浙江吴兴钱山漾新石器时代遗址就出土过竹编用具200多件。 在城子村也有许多竹编艺人,竹编在村里是不可缺少的。生活中竹编主要运用于饭桌、盛饭筒、竹盒、鱼篓、簸箕、刀鞘等,傣族的民居建筑也大量运用了竹编产品。过去,傣家竹楼的建筑材料以竹子为主,竹楼的门、窗、地板、顶部遮盖等部件都用竹子编织而成。现代傣家竹楼除用木板和砖外,也能常见到竹编的运用。城子村的竹编产品也用于市场经营,这些竹编产品经过人们聪明才智的改良,造型更加美观,色彩更加丰富,编织技艺更讲求精湛 ,编织手法也更讲求多样化。

傣族的竹编大量用于賧佛活动。每逢傣族賧佛时,都要用自己编织的竹盘盛蜡条、竹盒盛糯米饭、小篾桌盛饭菜、用竹篾和纸做成的“美西里”(即菩提树)、“劳麦”(即花树)等来敬献给佛祖,求佛祖赐福。

在城子村,大量名不见经传的傣族民间艺人云集于此,致使民间传统工艺的发展异常繁盛,种类繁多,这些传统工艺用无形与有形相结合的方式见证了傣族的历史,也体现了傣族民众生活中佛教对人们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生活方式和准则的规训与引导,成为了佛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此,傣族的民間传统工艺品既成为宣扬和传播佛教思想的工具,也成为人神交流的二元模式中的第三元(礼佛供品),又成为了人们日常世俗生活的必需品,从而具有了双重功能。

三、结语

综上所述,宗教越发达的地方,艺术发展就越繁盛。在傣族地区,无论寺庙建筑、雕刻、绘画等都来自佛教的渊源,许多传统工艺也都受到佛教的影响,成为了佛教宣扬其思想体系的物质载体,同时也构成了绚烂多彩的佛教艺术。佛教在傣族社会是一种以对超自然、非人格力量或神灵的信仰与崇拜为核心的社会意识,作为一种社会意识,社会是其存在的基础,傣族佛教必然会随社会的变化而变化,反之佛教的变化亦会影响整个傣族社会的变化。佛教传入中国后,一改它在印度的传统和特征,与中国传统文化结合,成为一种体现人本主义倾向的宗教形态,主张即俗求真,出世与入世的统一,具有世俗化的宗教伦理,并且它的理论建构和思想信仰通过实物形态得到了生动的再现。由此,傣族社会的传统工艺品既可以是人们的生活用品,又可以成为与神圣事物有关的物品的这一现象不难理解。究其根本,佛教也是一种文化现象,当它进入中国后同样遭遇着文化变迁的境遇,经历着文化震撼的历程。

参考文献:

[1]克利福德·吉尔兹《地方性知识》[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

[2]利普斯.事物的起源[M].兰州:敦煌文艺出版社,2000.

[3]云南省民族事务委员会编.傣族文化大观[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99.

[4]马莉萍,MALi-ping.从佛教文化看傣族剪纸艺术[J].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07,23(3):52-56.

作者简介:李兴力(1981-),硕士,研究方向:人类学、民族学、博物馆学。

猜你喜欢

宗教文化田野调查傣族
傣族服饰文化在现代生活的运用
Splash Water for Happiness 泼水迎新年
别样的风情
人格权平等的法人类学关怀
人文视野下宗教文化对湄公河流域代表性民间舞蹈的影响
人类学的研究方法与反思
简论区域民族音乐田野调查研究方法
羌族民居建筑主室空间的宗教文化探析
浅谈藏族舞蹈的文化特征
西双版纳州傣医常用姜科植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