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未来十五年如何保护修复生态

2020-10-21本刊综合

财经界·上旬刊 2020年8期
关键词:海岸带重点规划

本刊综合

近期,国家发改委、自然资源部联合印发了《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总体规划(2021—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6月11日,国家发改委会同自然资源部、国家林草局举行新闻发布会,就热点问题进行了回应。

问:《规划》主要定位是什么?《规划》对未来我们国家的生态保护将起到怎样的作用?

国家发改委农村经济司司长吴晓表示,作为党的十九大后全国生态保护和修复领域的第一个综合性规划,囊括了山、水、林、田、湖、草以及海洋等全部自然生态系统的保护和修复工作。《规划》着眼于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美丽中国的要求,从国家层面对今后一段时期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工作进行了系统的谋划,提出了实施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的总体思路、主要目标、总体布局、重大工程、重点任务和支持政策,是推进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建设的总体设计,是编制和实施有关重大工程专项建设规划的重要依据,对推动全国生态保护和修复工作具有战略性、指导性的作用。具体来说,可以从三个层面理解《规划》的定位和作用:

首先,《规划》是新时代国家层面推进生态保护和修复工作的基本纲领。从《规划》涉及的自然生态系统类型来看,涵盖了森林、草原、荒漠、河湖湿地、海洋等全国五大自然生态系统,还涉及到一些与自然生态系统修复直接相关的生态系统类型,比如退耕地、矿山等。从《规划》覆盖的地域范围来看,基本囊括了我国主要的生态安全屏障骨架,以及长江经济带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重大战略的生态支撑区域。从《规划》部署的建设内容来看,既包括自然生态空间和自然资源保护,又包括自然生态空间和资源量的扩展,还包括自然生态系统质量的提升。从《规划》的时间跨度来看,从现在开始一直延续到2035年,与我国基本实现现代化的节点是一致的,所以《规划》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全国生态保护和修复工作的一个纲领性文件,抓好《规划》的落实落地,就是下一步全国生态保护和修复工作的核心工作。

其次,《规划》实施是促进自然生态系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抓手。目前,我国各类生态工程的建设目标、建设内容和治理措施相对比较单一,工程建设的系统性也不足,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缺乏有效的途径,工程建设仍然主要以政府投入为主,生态保护和修复标准体系的建设、新技术的推广、科研成果转化等也比较欠缺,生态保护和修复的调查、监测、评价、预警等能力不足。《规划》从国家层面对全国自然生态保护和修复的工程布局、治理思路、治理措施、保障政策作出了系统部署,《规划》中明确的这些重大工程是推动全国和指导各地因地制宜探索完善有效的自然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的模式,加快自然生态系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一个主战场。

第三,《规划》为各地进一步落实新发展理念、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提供了重要的指导。我国在生态方面的历史欠账还比较多,问题积累多、现实矛盾也比较多,一些地区生态环境承载能力已经达到或者接近了上限,而且还面临“旧账”没还、又欠“新账”的问题,生态文明建设仍处在关键期、攻坚期和窗口期,生态保护修复的任务十分艰巨。所以《规划》的颁布实施,一方面充分展现了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贯彻新发展理念、增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和长远谋划;另一方面,《规划》中明确的主要思路和重点任务是有关地区,尤其是重点工程区加快推进生态保护和修复工作的基础性任务,其实施成效是衡量当地党委、政府落实新发展理念的重要标志,也为有关地区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问:近年来,长江经济带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已经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规划》如何体现对长江、黄河海岸带的生态保护和修复?

自然资源部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司司长周远波介绍,长江、黄河都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同时也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支撑。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要摆在压倒性位置,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治理黄河,重在保护,要在治理,要坚持开发和保护并重,污染防治和生态修复并举,维护海洋自然再生能力。

为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些重要指示精神,《规划》在长江重点生态功能区、黄河重点生态区和海岸带共布局了19个重大工程,在长江重点生态区,以推动亚热带森林、河湖、湿地生态系统的综合整治和自然恢复为导向,布局了横断山、长江上中游岩溶地区、大巴山区、三峡库区、鄱阳湖-洞庭湖等河湖湿地、大别山区、武陵山区生态保护修复和重点区域的矿山修复,总计8个重点工程。在黄河重点生态区,围绕上游提升水源涵养能力、中游抓好水土保持、下游保护湿地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布局了黄土高原、秦岭、贺兰山、黄河下游生态保护和重点区域矿山修复等5个重点工程。在海岸带,以海岸带生态系统恢复和服务功能提升为导向,布局了黄渤海、长江三角洲、海峡西岸、粤港澳大湾区、北部湾和海南岛6个重点工程。目前,自然资源部按照工作分工,也正在会同有关部门抓紧编制长江、黄河和海岸带三个重大工程的专项建设规划,来推动陆海统筹、河湖联动这种治理模式。

问:生态保护和修复是一项专业性、科学性、系统性很强的工作,《规划》如何把握和体现生态修复的科学性?

周远波对此指出,生态保护修复的科学性问题,目前在我们的工作实际和实践中确实存在,这里既有客观的原因,也有主观的原因。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在编制《规划》的过程中,我们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力争把生态保护和修复的科学性贯彻始终。在具体编制过程中,在分析我国不同生态系统的时空布局、现状问题、本底特征的基础上,在《规划》的总体要求、基本原則、规划目标、总体布局、重点工程,以及任务举措、保障措施等方面,作出了严格保护、科学修复的要求。

在下一步工作中,也是在落实《规划》的工作中,我们还将重点把握以下五个方面:

一是要加强生态重大问题研究,要遵循自然生态系统的内在规律和自身机理,结合自然地理格局的变化,开展自然资源的调查、监测和评价,分析在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一些重大的生态风险,同时要努力研究一些应对的策略和办法。

二是要坚持保护优先。完善国土空间自然保护地、森林草原、海洋环境等方面的法律制度,要按照最新颁布的《民法典》依法追究生态环境破坏的责任,要加快构建“多规合一”的国土空间的规划体系,并强化用途管制,要统筹划定严守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和城镇开发边界这三条控制线,以及海域的各类保护线,要确保生态空间面积不减少、性质不改变、功能不降低。要推进自然资源资产产权改革,促进资源的节约集约开发利用,要逐步建立健全源头预防、过程控制、损害赔偿、责任追究生态保护制度体系,坚决防止走“先破坏后治理”这条老路,要变被动的修复为主动的保护。

三是要坚持自然恢复为主。借鉴国际上的一些先进理念、经验和做法,围绕水源涵养、水土保持、防风固沙、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海岸带保护等生态服务功能的提升,针对目前各类生态退化和破坏问题,以及它们的损害和破坏程度,分别采取保育保护、自然恢复、辅助修复、生态重塑等各种修复和保护模式,避免过多的人工干预,坚决反对各种华而不实甚至哗众取宠的盆景项目和形象工程。

四是要突出系统性、整体性。注重自然地理单元连续性和完整性,还有物种栖息地的连通性,统筹各种自然生态系统,统筹陆地海洋、山上山下、地上地下、上游下游等方方面面的关系,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整体保护、系统修复和综合治理。五是要坚持以水而定、量水而行。充分考虑水资源的禀赋条件和承载能力,坚持宜林则林、宜灌则灌、宜草则草、宜湿则湿、宜荒则荒,尊重客观规律,提升生态功能。

猜你喜欢

海岸带重点规划
海岸带弹性初探
重点推荐
规划引领把握未来
惠州市海岸带优化开发的思路和对策
陆海统筹推进海岸带地质调查
这些是今年要重点做的事
多管齐下落实规划
迎接“十三五”规划
重点报道
重点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