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学派”动画电影新审美观念构建

2020-10-20杨易轩

广告大观 2020年10期
关键词:审美观念价值体系

摘要:2005年以来,中国动画电影的发展面临新语境,出现许多新景象,也暴露出许多新问题。动画电影新审美观念提出,不仅仅是对传统“中国学派”的文化内涵、艺术价值的传承,更是赋予中国动画电影新的时代意义和价值内涵。本文从重读、创新、追求三个篇章出发,旨在探求当代“中国学派”动画电影新审美观念的特点,对当代审美现象的观察、剖析,对掣肘中国动画电影发展的困境问题进行解析,初步探索“中国学派”动画电影的新审美观念建构框架,力图对“中国学派”动画电影的发展进路提供一点启示。

关键词:中国学派;中国动画电影;审美观念;价值体系

综观近年来中国动画的发展,涌现出大批口碑和票房的双赢的动画电影作品,例如《龙之谷:破晓奇兵》、《西游记之大圣归来》、《大鱼海棠》、《大护法》、《风雨咒》、《白蛇:缘起》、《哪吒之魔童降世》等。其中《哪吒之魔童降世》获得直逼50亿的井喷式票房成绩。究其原因,一方面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态势的日趋良好,中国动画电影创作团队锐意践行“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创作意识。另一方面,优秀的影片作品具有明确的中国文化底蕴、独特的美学风格、鲜明的民族传统文化质感。

虽然近年中国动画电影取得的成绩可圈可点,但是目前为止,在中国动画在国际上的话语力度依旧无法与美国、日本的动画作品相匹及。沿波讨源,中国动画电影的必须建构新时代审美观念,这是支撑中国动画电影屹立于世界的精神的硬核。

一、重读:“中国学派”动画电影美学内涵

1985年动画艺术家张松林提出“中国学派”的概念,虽然这一概念在中国学界、业界的使用屡见不鲜,但国外并不全然认同。《韦氏大辞典》中对于“学派”的界定是“a group of artists under a common influence”译指“具有相同风格的艺术家群体”。因此,早期“中国学派”的概念是指使用特定动画语言表达方式的国人,尤指特定时空中(20世纪后半叶)具有相似动画创作风格、表现手法、审美理念的创作群体。“中国学派”是对民族动画一种自成体系性的肯定,体现了对本民族文化的自信与肯定。

以上海美影厂为代表,在1950~1980年间美影厂艺术家创作的佳片名作不胜枚举。艺术家汲取传统的美术风格进行延展,创作出大量水墨、剪纸、皮影、木偶、年画等不同风格的动画作品。例如动画电影《三个和尚》《大闹天宫》《九色鹿》《哪吒闹海》《宝莲灯》等。其中《九色鹿》中角色装饰符号和场景设计取材于敦煌壁画,生动灵活随意的线条处理,以形写神,寥寥几笔勾勒出活泼灵动的艺术形象和怦然心动的艺术灵境。

上世纪80年代,学术界对于“中国学派”的概念界定发生了转向,原指的“艺术家群体”偏、窄化为“动画作品”,尤指民族化风格的动画作品。舍去掉原有概念中政治、历史语境,转而强调普适性的民族文化审美诉求。21世纪以来,“中国学派”表现出鲜明的全球化、世界化的审美风貌,将民族特色融入国际化审美观中,所谓重读“中国学派”,旨在特定的历史痕迹褪去,上世纪的“中国学派”动画艺术家群体对当代中国动画的延续性影响,并呈现出新的审美观念。

二、创新:中华传统文化的符号表征

文化符号基于共有的文化身份,普遍的认同话语。“中国学派”的动画电影作品具有独特的、浓烈的、延续性的民族文化特点,中华文化所积淀的精神宝藏,多元又统一,时间维度绵延流贯。符号表征在动画电影造型上最为显著,中国动画电影的创作擷取历史故事、民间故事、神话、传说中的角色、情境、事件,挖掘中国传统美术元素,满足人们怀旧或“寻根”的情感需要,立足当下对文本进行重构,体现出对传统文化符号、内容与形式的借鉴与创新。对于动画艺术创作者而言,切不能急功近利,对传统文化故事的改编、翻拍、重拍并不是艺术作品质量和票房的万能保障,避免陷入盲目跟风模仿的窠臼。

动画影像中符号的能指具有多层化、多样化和多义性。多层可划分为再现式符号建构、表现式文化建构、隐喻式文化建构三个层级。样式分为视觉形象符号、语言文本符号、音乐符号等。爱德华·霍尔(Edward·Hall)认为中国文化属于高语境文化,重意会,突出“弦外之音”,符号的能指与所指之间产生间离性审美觉知。例如,2018年刘阔执导的动画电影《风雨咒》,影片中融入大量的中国传统文化符号,展现了瑰丽绝美的侠岚世界,《山海经》中的神兽饕餮、佛教中的罗刹、三星堆青铜文化、祭祀文化、充满生活气息的古城,体现出浓郁的东方美学风格。动画电影《白蛇:缘起》的故事是对民间传说《白蛇传》的挖掘,水墨前情、西湖画卷、朝代气象、地域风情,电子音响音乐设计、民谣风格的小调,共筑跨界的“禅境”空间,镌刻美好爱情,人妖间的情意深重,细腻、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影像中蕴含的气韵与意绪。

动画电影中的文化符号并非简单的将传统文化元素直接搬运、挪用、拼贴,这也是部分标榜自己是“国风”的动画电影惨遭票房滑铁卢的原因。不能陷入唯“国风”独大,把艺术的发展限制在条条框框对理论中,一味的排斥异国风格,造成民族间文化和艺术疏离与隔绝。或对传统文化的挖掘良莠不分,机械的迎合主流文化的倡导。中华传统文化符号并非局限在感官形式上的渲染,而是真正渗透在中华文化体系之中,在文化不断的发展进程中形成属于自己的民族动画语言体系、叙事范式和美学价值追求。

三、追求:中国美学格调与观念重构

伴随着互联网成长起来的网络原住民(尤指90后,00后),在互联网、电影、电视海量内容的传播环境中,培养起新一代的审美思维与审美观念。面对多样化的观众审美需求,“中国学派”动画电影想要满足年轻人所显现出来的一种现代美学精神需求,并非易事。

提升“中国学派”动画电影语言现代化表达方式。迪士尼推崇创造使全世界都快乐的动画,日本的动画内容丰富,受众细分,更注重人的精神需求。伊朗动画表现真实的现实生活,质朴中带有一丝温情与希望。特伟提出“探民族形式之路,敲喜剧风格之门”,“中国学派”动画电影需找到影视语言的内涵和外延,构建自己的美学格调,形成自洽的文化体系。例如,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以我国神话故事和古代文学《封神演义》为蓝本,进行了大胆的改编,不恪守哪吒作为超能童子的神化形象原型,对于经典文本解构并重组。影片加入年轻人的价值观、哲学观和审美观,把成长、亲情、认同等母题淋漓尽致的呈现在观众面前。

在行业发展层面,“中国学派”动画电影要走工业化的制作道路,一方面优化了人力、物力与财力,便于加强成本的管理,提高制作的效率。饺子团队制作《哪吒之魔童降世》时,将镜头分给了国内60多个特效公司,导致团队需要和1000多位特效艺术家沟通、对接,增加了时间成本。另一方面影视工业化可以更好的面对市场,吸引资本和宣传推广,在客观条件上为影片质量提供了保障。更重要的是,在影视工业化流程中逐渐历练,搭建中国动画电影工业化进程的价值体系。

四、总结

“中国学派”动画电影新审美观念的构建,是对中国学派精神的传承,是当下我国社会文化与艺术事业建设的使命。“中国学派”动画电影并非视听表层符号呈现,而应是审美文化内核的语义传达,是传统文化的多层、多样多义的符号表征,是中国美学格调与观念重构。“中国学派”对中国动画重振的精神始终贯穿于影像的文化理论建构与艺术创作实践中。

参考文献:

[1] [法]乔治·萨杜尔著.徐昭,胡承伟译.世界电影史.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5

[2] 王珏、杨易轩,试论基于文化情怀的影像符号建构,当代电影,2019年12月

[3] 屈立丰,“中国动画学派”的名实之辨与当代意义,电影艺术,2011年3月

作者简介:杨易轩,中国传媒大学,动画与数字艺术学院,18级数字媒体艺术博士研究生,大连,主要研究領域:数字媒体艺术、动画漫画理论与创作。

(作者单位:中国传媒大学 动画与数字艺术学院)

猜你喜欢

审美观念价值体系
论姜夔的书法思想及其审美观念
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价值体系研究
构建学校精神文化核心价值体系例谈——以泉州市第二实验小学“人格教育”为例
高中音乐鉴赏课的审美教育 文
《红楼梦》读后感
论科技英语翻译中的“雅”
作为掌握和改造现实之方法的道德和法律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新论
本 期 导 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