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一流”高职院校图书馆的学科资源建设与学科服务情况调查与分析

2020-10-20傅波彭春富傅立陈云华

数码设计 2020年7期
关键词:学科服务调查分析双一流

傅波 彭春富 傅立 陈云华

基金项目:2019年度湖南省教育厅科研项目:《“双一流”背景下高职院校图书馆学科知识共享平台建设研究》,项目编号:湘教通[2019]353号 19C0247

摘要:以“双一流”高校的图书馆的学科资源建设与学科服务情况两大方面为研究对象进行调查。调查样本的选取从全国地域覆盖情况、学校整体水平、高校类别的覆盖情况等几方面考虑,同时考虑到“双一流”高校图书馆的学科资源建设和学科服务起步较早,并且有一定和规模和基础,对其进行调查能够客观地反映出我国高校图书馆学科资源建设和学科服务的现状。

关键词:学科资源建设;学科服务;调查分析

中图分类号:G258.6;G2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129(2020)07-0175-02

Abstract:The subject resource construction and subject service in the libraries of "double first-class" universities are investigated. Selection of sample from the national geographic coverage, the overall level of the school, the coverage of college classes into consideration, at the same time, considering the "double top" subject resources construction of university library service started earlier and disciplines, and have a certain scale and and basis, investigating its able to objectively reflect the resources construction of university library science in China and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subject service.

Key words:discipline resource construction;Discipline service;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1高职院校图书馆学科资源建设与学科服务情况调查

1.1 高职院校图书馆学科资源类型情况调查。针对基于各个高职院校图书馆的主页,将各个学科的信息资源通过整理、筛选与分类等方式加工后提供给用户的关于某一学科的学科知识而进行。高职院校图书馆的学科资源类型详细统计情况见表 2-5。

1.2高职院校图书馆学科服务方式调查。高职院校图书馆建设的学科导航共分为四类,分别为 CALIS 重点学科网络资源导航门户、方略学科导航系统、汇文 OPAC 系统中的学科导航以及其它。综合来看,所有采用 Lib Guides 系统的平台,均归入到学科化服务平台中。高职院校图书馆的学科服务方式的详细调查结果如表 2-7 所示。

1.3 高职院校图书馆学科化服务平台与技术支撑情况调查。对学科化服务平台的名称进行了调查。在技术支撑方面,从信息推送技术、信息标引技术等方面入手,对样本中的高职院校图书馆的 RSS、E-mail 定制、Tag(标签)和 IM 即时通讯这些基础性的技术进行调查。除此之外,学科服务平台和技术支撑部分的查还对样本中的高职院校图书馆的微信平台、微博平台和移动图书馆等新媒体服务平台进行了调查。对高职院校图书馆的学科化服务平台和技术支撑的调查,具体调查情况见表 2-8。

2高职院校图书馆学科资源建设与学科服务情况调查结论分析

2.1 高职院校图书馆学科服务方式情况分析。通过对高职院校图书馆学科服务方式的调查结果进行汇总,高职院校图书馆的学科服务方式的情况揭示了出来。通过表 2-7 可以看出,本文调查样本中提供学科服务的高职院校共有 67 所,占到了整体样本的 93%。这说明绝大部分图书馆都提供了这项服务,学科服务也成为了高职院校图书馆的基础服务之一。对于学科馆员的调查,从表 2-7 可以看出,单人学科馆员、学科服务小组或团队、主页无相关信息三种类型的学科馆员中,设有单人学科馆员的高职院校 23 所,占整体比例的 34%,设有学科服务小组或团队的高职院校共 28 所,占整体比例的 42%,还有占整体比例 24%的 16 所高职院校,图书馆主页未提供关于学科馆员的相关信息。从调查的结果可以看出,在学科馆员的三种类型中,设有学科服务小组或团队的高职院校是最多的,其次是单人学科馆员,并且两种类型,在样本的调查结果的数量上,相差并不大。学科服务小组或团队,通常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学科馆员来对应一个院系或学科进行学科服务。学科小组或团队不仅在人数上有优势,而且可以利用人数的优势,精诚合作,能够更好地为用户提供学科服务。设有单人学科馆员的图书馆,一般是每个院系或学科配备一个学科馆员或信息咨询人员。而高职院校图书馆的学科服务一般是面向教师和学生的,需要为教师的科研和学生的专业学习提供服务。所以,每一学科或院系仅仅提供一个学科馆员,在服务效率上难免会有服务不周到、不充分的情况出现。对于剩余的图书馆主页上未提供学科馆员相关信息的图书馆,在这部分的建设和宣传还需要加强。当学生或教师对学科服務和学科馆员这一服务还尚未了解的时候,图书馆主页上未提供学科馆员的相关信息,教师和学生无处获取学科馆员的信息,便无法向学科馆员寻求帮助来获取服务。即便是学科馆员在线下与院系形成对接,也存在无法随时随地提供学科服务的情况,所以在图书馆主页上提供基本的学科馆员的相关信息,是学科馆员这一项服务中基本的一个步骤。表 2-7 中关于静态网页的调查结果显示,60%的图书馆有静态网页,该网页一般在学科服务模块下,网页上主要介绍了什么是学科服务、该图书馆提供的学科服务范围,以及学科馆员的联系方式等。静态网页虽然不像学科化服务平台能够提供直接提供资源,但是静态网页可以提供一些最基本的学科服务的信息,能够为不了解和不经常接触学科服务的教师和学生提供一些基本的指导,能够使他们对学科服务有一些基本的了解。

2.2 高职院校图书馆学科资源共享情况分析。通过对样本中高职院校图书馆的学科资源共享的相关项目的调查,高职院校图书馆学科资源共享情况得以揭示出来。高职院校图书馆学科资源共享情况的调查,主要从文献传递、馆际互借、信息共享空间、开放获取、区域联盟五个方面来进行调查。根据目前的文献传递和馆际互借在高职院校图书馆间的良好的基础,可以在现有的基础上进行更多样化的文献的传递和馆际间的互借,促进资源的流动和发展。信息共享空间的提出,有利于信息的共享,信息的共享有利于信息的发展,但是信息共享空间的建设并非易事。而且目前已建成的信息共享空间的质量和功能也是良莠不齐的。信息共享空间不仅要能够将信息进行共享,还要考虑如何更好地为用户进行服务。

2.3 高职院校图书馆学科化服务平台与技术支撑情况分析。通过对样本中的高职院校图书馆的学科化服务平台与技术支撑的调查,对高职院校图书馆的学科化服务平台与技术支撑的建设情况有了一定的了解。从表本馆自建的学科化服务平台能够更好地利用资源,建成的平台也能够更好地适应用户的需求。目前高职院校图书馆对于学科化服务平台的名称尚未达到统一的认识,在某种程度上学科化服务平台名称的不同,也预示着对学科化服务平台的认知的不同。

对技术支撑方面的调查,主要从信息推送技术、信息标引技术和即时通讯技术等几方面来入手,主要对 RSS、E-mail 定制、Tag(标签)和 IM 即时通讯进行调查。高职院校图书馆在建设开放获取的同时,也更加应该考虑在“双一流”建设的背景下,如何最大限度的發挥开放获取的作用和能效。但是在本文调查过程中发现,目前各个高职院校图书馆加入的区域性联盟多为综合性的联盟,关于学科性的联盟比较少,目前有的多集中在法学、医学等学科领域。这种专业化的学科性的联盟的建立,会极大地促进学科知识的发展。

3结语

通过对高校图书馆的学科资源建设、服务和共享等方面情况的调查,将调查结果汇总后进行分析,对高校图书馆的学科资源建设与服务的现状有了清楚地认知。从调查结果来看,我国高校图书馆的学科资源类型的建设水平参差不齐,对学科资源的揭示程度尚浅,在学科服务和学科资源共享的建设上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参考文献:

[1] 李书宁.985 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平台建设情况调查与分析[J].图书与情报,2015(04):71-76.

[2]韦梅珍.基于云服务平台的图书馆学科知识服务机制探析[J].兰台世界,2015(02):141-142.

[3]李剑,陈俊杰和张广钦等.基于“微信+学科主页”的学科服务探讨—以厦门大学为例[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7(02):69-74.

[4]韩金,盛小平.基于网络平台的高校图书馆学科化知识服务调查分析—以“985工程”高校为例[J].图书馆,2013(01):66-68+80.

作者简介:傅波(1978 -),男,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计算机应用技术。

猜你喜欢

学科服务调查分析双一流
论新教育科研范式下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
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工作中的“马太效应”现象
大学生网络参政的现状、问题及对策分析
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在慕课发展过程中的价值与服务的自我创新研究
基于SCIE和ESI的燃料电池Pt基核壳结构催化剂研究进展
高校“双一流”能否打破身份制
“双一流”需 从去行政化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