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议中职思政课课堂管理策略

2020-10-20李莉

商情 2020年41期
关键词:课堂管理思政课

李莉

【摘要】本文针对目前中职课堂管理现状,提出隐性管理、显性管理的两种管理模式,从而为一线施教者提供了良好的管理策略。

【关键词】思政课  课堂管理  隐性管理  显性管理

一、中职学校课堂学生行为及教师管理现状

首先是课堂上学生的行为现状。一是很多学生进入中职后,由于文化功底差,学习上信心不足;学习方法不适应,又不能及时转变,所以想学好各门功课实属不易。二是自控力较差也是中职生的一个普遍特点。他们进入中职学校后,缺乏理想和明确的奋斗目标,导致学习没有动力,在课堂经常走神发呆、心不在焉。不规律的作息时间、不良的生活习惯,导致白天精神涣散、行动散漫,没有学习意识、课堂意识、纪律意识与集体意识。三是中职生普遍认为思政课从小学上到中学,千篇一律,很多同学早已感觉枯燥无趣,甚至厌倦与反感。这很大程度上与过去应试教育形成的功利性的学习目标和教学方法有关。

其次是课堂上教师的管理现状。调查显示,在课堂管理上,思政课呈现以下课堂形态:一是失序型。思政课由于其自身的特性成为学生的必修课,但在中职学校的办学理念里普遍不受重视,多数学校师资配备并未达到上级文件的规定。二是开放型。这类老师的课堂民主开放,师生互动好,自身责任心强,极力维持教学秩序,但缺少管理技能和方法,缺少权威,导致学生的自由行为较多、较突出。三是威权型。此类教师个性较强势,立场坚定,敢于对课堂一切干扰行为说不,并制定有严格的课堂规则,注重惩罚。但由于学生处于被动状态,课堂沉闷不活跃,学习效果依然不理想。

二、课堂管理的策略与技巧

首先教师的教学思路要变,从功利教学转到学生可持续发展上来。教师要坚持树立积极的学生发展观,抛出自己的教学理念和原则,让学生明确教师的授课特点、要求和评价机制,创建一个舞台让学生的特质得以展现,激发每位学生的课堂参与激情,点亮他们追求知识、展示自我的心灯,使之成为课堂的真正主人。课堂教学中,教师不必局限于仅仅传授学科知识,应将学生学科之外的发展需求纳入教学视野。美国教育顾问里克史密斯就主张将课堂管理的重心从限制学生的某些行为转移到培养其他某些行为上。唯有如此,教学天地才会更加宽广,教学成效也会更加突出。

其次,教师要实施策略管理,提高对课堂的控制和领导能力。这里我们把它分为隐性管理和显性管理两种形式。

所谓隐性管理,是指通过情感、认同、感化、渗透等措施对被管理者的意识、思想施加影响,从而达到管理目的的一种管理方式。教育从整体上是感性的,在手段上不能简单依靠强制性的东西。对具有一定智商与情商水平的学生主要依靠非权力影响,管理才能更有效,才能更好地体现教育作用。

一是设计心理环境,建立起积极能动的心理场。心理环境涵盖面较广,包括用颜色、灯光、音乐、物品来创造一个让学生感到安全、舒适、有吸引力的课堂气氛。外国心理学家勒温提出的一个“心里场”的重要概念。他认为,人的行为是由场决定的,主要由个体需要和他的心理环境相互作用的关系所构成。学生是课堂活动的主体,要使课堂有序有效,就必须使学生安于课堂,享受课堂。我们可以对客观的课堂环境进行设计,对学生的心理环境进行先期诱引,比如在课前或课间播放一些学生喜爱又格调高雅的音乐或优美视频。

二是建立起积极的师生关系,实现关系管理。教师唯有热爱学生,用心灵去触碰心灵,用激情感染学生,用真情打动学生,方能让学生喜欢并敬畏自己。如何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首先,教师要有渊博的学识让学生仰慕、敬佩。扎实的学术功底,过硬的教学基本功是吸引学生的首要且本质的条件。其次,以自己独特的人格魅力于无形中渗透感化学生。对于信息时代下成长的思想多元、特立独行的90后学生,教师唯有借助自身的特质、魅力,包括思想境界、道德素质、精神追求、生活方式、仪表仪态、言行举止以及由此散发出来的亲和力、吸引力拉近师生距离。再其次,教师可以通过关注学生的生活细节,参加学生活动融入到学生中间,以建立起师生默契相通的心理关系。

三是从教学设计上实现课堂管理。第一,从学生优势出发设计教学,使学生有尊严感、满足感、价值感,教师要善于捕捉和发现学生的优势并放大优势,使学生因自己的优势而兴奋和快乐,主动学习和寻求发展。第二,通过合作学习凝聚班级合力,促进课堂合作。合作学习能建立起小组成员的相互依赖;确保小组成员间直接交流;强调个体对集体的责任;提高合作技能等。教师通过设计和创意学生活动主题,以任务或项目驱动,让小组成员人人都有事做,都可施展自身才能,都可发现自身价值。

所谓显性管理,主要是指学校管理者为了实现一定的管理目标,有组织、有计划、有意识地对被管理者采取直接干预、控制等措施,从而达到管理目的的一种管理方式。其具体体现在学校制定各项规章制度对师生的行为进行约束;对教育教学工作的督导检查;有计划地安排各种教师培训活动等。

一是发挥规则制度的力量。课堂管理内在地包含着课堂纪律的管理。课堂纪律的管理通常是通过制定的规则和常规来维护的。建立了课堂规则和常规能够使课堂复杂程度降低,更加可预测,可以节省教师的指导时间,减轻师生的压力,而且因为学生知道他们该干什么,就较少可能做出不合规矩的事。但一定要让学生参与规则的制定,增强其对规则的认同感,以此增加遵守班规的可能性。

二是正确引导小群体,确保主流班风。在一个班集体里,往往存在一些因兴趣爱好、性情等自然形成的小群体。在课堂里他们一般喜欢坐在一起,或讨论或聊天或嬉闹。班级中非正式群体与班级心理气氛息息相关,对健康的班集体气氛起促进、干扰或破坏作用。崔允廓在《有效教学》一书中将课堂群体分为积极型、中间型、消极型三种类型,不同类型群体我们要采取不同办法,对于积极型的小群体让他们发挥带头作用、示范作用,保持先进,保证课堂主流的积极氛围;对消极型的群体学生要充分予以尊重和关爱,通过个别谈心等方式了解其心理訴求并积极推动其实现。

三是发现问题时的现场管理。课堂问题行为从发生的情节来看,有较轻的课堂问题行为和较重的行为。对于较轻的课堂问题行为,可以忽略小而且转瞬即逝的问题行为;“使用非言语线索(包括眼神注视,摇头,运用脸部表情、走近、接触或打手势)和细小的停顿”;合理运用表扬和惩罚等。对于激烈冲突的局面,在处理时教师则要格外注意情绪和方法的掌控。

猜你喜欢

课堂管理思政课
医学人文精神融入思政课的实施路径研究
“互联网+”背景下开放大学交互式教学法在思政课中的应用
新时代军校思政课铸魂育人的新形势新挑战新路径探讨
“小三明治式”议题中心教学法在思政课中的运用
浅谈初中信息技术课堂管理
关于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几点思考
“互联网+”思维在应用型高校课堂管理的思考与探索
网络时代大学生非理性爱国现象的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