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大学美术课程的育人功能与实现路径

2020-10-20程玉萍

卷宗 2020年20期
关键词:育人功能课程思政

摘 要:当前,充分挖掘大学各类课程思想政治资源,发挥好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是高校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效路径。本文从培养什么人这一教育的首要问题为切入点,深入分析了大学美术课程在加强大学生思想教育、涵养文化底蕴,陶冶道德情操、提升审美能力,培养形象思维、增强创新意识等方面的育人功能。提出大学美术课程的有效育人路径,关键是要把美术课程与时代发展和人民需求相结合,与文化传承与创新相结合,与学生思想实际相结合。

关键词:大学美术课程;课程思政;育人功能;育人路径

基金项目:本文是2019年度陕西师范大学教学改革综合研究项目“高校‘多元课堂育人机制下美术理论教学实践与研究”(项目编号:19JG13)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近日,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纲要》提出,课程思政建设要在所有高校、所有学科专业全面推进,围绕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一核心点,围绕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宪法法治意识、道德修养等重点优化课程思政内容供给,提升教师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意识和能力,系统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法治教育、劳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坚定学生理想信念,切实提升立德树人的成效。美术教育作为艺术教育的重要阵地,大学在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润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中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1 大学美术课程的育人功能

美术作为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由于美术本身具有厚重的人文精神,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一直承担着教育民众、认识现实、进行审美和创造美的作用。高校美术课程作为提升大学生美育水平的重要平台,对于陶冶情操、启迪智慧、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蔡元培先生曾说过:“美育者,应用美学之原理于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所以美育者,与智育相辅而行,以图德育之完成者也。”[1]因此,大学美术课程对大学生的育人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潜移默化中加强思想教育、涵养文化底蕴。美术是反映人类文化和人类历史的重要载体。不同时期的美术作品,都反映着不同时期的社会风貌和时代精神,并以题材内容的真、善和艺术形式美来感染、教育观众。比如罗中立的油画作品《父亲》,该画用浓厚的油彩、精微而细腻的笔触、严谨写实的风格,塑造了一幅感情真挚、纯朴憨厚的普通农民形象。画面中既没有宏大场景,也没有绚丽色彩,仅有对人物造型的精细刻画。画中人物皮肤黝黑,头裹白布,手端旧碗,满脸皱纹,辛勤的汗珠欲滴而下,凸出的眉弓与凹陷的眼睛形成对比,还有仅剩一颗的门牙和半张的嘴、干裂的唇,作者把人物的岁月沧桑感表现的淋漓尽致,体现了人物形象外在质朴美和内在的高尚美。宋人画《折槛图》是一幅人物故事作品,描绘的是朱云折槛的故事,表现了西汉朱云反对奸相张禹,为社稷敢于直言进谏,刚正不阿的爱国主义精神。北宋画家张择端的风俗画——清明上河图,生动记录了中国十二世纪北宋都城汴京(今河南开封)的城市面貌和当时社会各阶层人民的生活状况,是北宋城市经济社会繁荣发展的真实写照。通过这些作品的学习、临摹和讲授,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就增强了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会真切体悟到新中国是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铸就的,从而自觉的热爱党、热爱人民,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第二,日积月累中陶冶道德情操、提升审美能力。美术既是人们表达情感的一种形式,也是情感交流的一种方式,情感性就是美术最重要的特性之一。这种交流既有任何人之间的交流,也有人与自然、与万物之间的情感交流。学习每一幅经典的美术作品,就好像同一位高尚的人交流,自觉与不自觉中就受到熏陶、感染和潜移默化的影响。比如徐悲鸿的作品《愚公移山》,人物刻画健硕、粗犷、原始,人物形象顶天立地。作者以宏大的气势,震人心魄的力度来传达一个古老民族的决心与毅力。还有中国历代山水花鸟名画及世界著名素描、雕塑作品等,都通过不同的色彩、形象及造型,展现了不同的空间艺术和视觉艺术。美术课堂通过对此类作品的剖析,即可以帮助学生理解不同时期美术作品中所包含的美学价值,体会作者对“真、善、美”的追求,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积极向上、乐观善良的情操,懂得敬畏生命、尊重自然的道理;帮助学生净化心灵、提升人格素养。还可以不断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增强构建和谐环境、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及能力。

实践创作中培养形象思维、增强创新意识。著名美学家朱光潜指出:“形象思维是一切艺术的主要的思维方式。”[2]这一思想深刻揭示了艺术的基本特征,更是美术活动中的基本思维方式之一。作为视觉艺术的美术,美术课程通过各类作品的学习、临摹和创作,能使学生对视觉现象产生广泛而强烈的兴趣,对于训练学生的视知觉、发展形象思维方面效果最为明显。不仅能帮助学生有效地丰富形象贮存,而且能训练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联想能力和创新能力。美育的優势在于发展人的形象思维,形象思维可以突破某些条件的约束,是对思维的解放。世界上许多杰出的科学家酷爱艺术,从中受到启发和熏陶,从而获得新的思路,促进了自己从事的科研活动。比如,钱学森在论述科学思维与艺术思维的问题时谈到:一个人只注意逻辑思维,埋头于细节,易犯机械的、片面的毛病,缺乏整体的有机联系的认识。他很感激夫人四十多年来给他介绍了音乐艺术,正因为受到艺术方面的熏陶,才使他能够避免死心眼,想问题更宽一点、活一点,从而在科学上取得了重要成就。还有,达·芬奇就是个很好的例子,他不仅是艺术大师,而且也是位科学家。达芬奇在1489年4月2日创作《维特鲁威人》(Homo Vitruvianus)纸本钢笔(34.3×24.1厘米,藏于威尼斯的学院美术馆),画中描绘了一男子,他摆出两个明显不同的姿势,其中一位男子双脚并拢、双臂水平伸出的姿势诠释了素描下面的一句话:“人伸开的手臂的宽度等于他的身高。”画中人因此被置于正方形中,每一条边等于96指长(或24掌长)。另一个人将双腿跨开,胳膊举高了一些,表达了更为专业的维特鲁威定律:如果你双腿跨开,使你的高度减少十四分之一,双臂伸出并抬高,直到你的中指的指尖与你头部最高处处于同一水平线上,你会发现你伸展开的四肢的中心就是你的肚脐,双腿之间会形成一个等边三角形。这幅达芬奇的素描的人体比例理想标准为许多西方画家们所用。乳头连线到下巴是一个头的距离,耻骨联合(以及大转子)在人体的一半的位置。大腿是两个头的长度,小腿也是两个头长,骨盆是一个头的长度。

2 大学美术课程育人功能的实现路径

如何将美术课程的育人功能发挥好,将美术课程思政渗透到美术课堂教学之中,贯穿于美术实践创作的全过程,关键是要做好三个结合。

第一,把美术课程与时代发展和人民需求相結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艺工作者承担着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文培元的使命。文艺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作为人类认识和把握社会生活的一种形式,是以社会生活为对象,对社会生活的一种反映。社会主义文艺的本质说到底就是文艺为什么人的问题,始终是一个根本问题、原则问题。人民性是一切进步文艺的显著特性,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的本质属性,是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的一贯立场。作为高校美术教师,我们必须要发挥好美术课堂的作用,要教育学生从艺术价值坚守和责任担当、反映人民生活愿景的高度,坚持扎根人民、扎根生活,用现实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情怀表达人民理想、关照现实生活,表达人民心声、体现人民情感、满足人民日益增长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尤其是在日常教学和作品创作中,要善于引导学生结合时代精神加强创作,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延安精神、长征精神、西迁精神等时代主旋律。结合写生实践和作品创作课程,引导学生深入社会自然、深入人民生活,努力克服美术作品创作中存在的抄袭模仿、千篇一律、调侃崇高、扭曲经典、颠覆历史等问题。通过分析讲解好的习作,大力弘扬爱国主义,传递真善美,告诉学生什么是应该肯定和赞扬的,什么是必须反对和否定的,做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引导学生自觉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使大学生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者和引领者。

第二,把美术课程与文化传承及创新相结合。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美术教育是其中最为有效的传承途径之一。在美术课堂上,我们要善于把美术教育与历史、文化、自然等各学科教育紧密结合。通过对历代经典美术作品的学习赏析,溯其源、找其根、寻其魂,找准历史和现实的结合点,深入挖掘美术作品中的文化价值理念和道德规范,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我们的民族文化,自觉增强文化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同时,要发挥好美术教育在激发、培育、鼓励学生创造性和创新性中的优势,正如美术教育家罗恩菲德所说:“在艺术教育里,艺术只是一种达到目的的方法,而不是一个目标;艺术教育的目标是使人在创造的过程中,变得更富创造力,而不管这种创造力施用于何处。假如孩子长大了,而由他的美感经验获得较高的创造力,并将之应用于生活和职业,那么艺术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就已达到。”[3]①因此,我们要善于通过美术课程教学和美术作品创作,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发挥好大学生在文化传承与创新中的作用。

第三,把美术课程与学生思想实际相结合。要发挥好美术课程的育人功能,必须要准确了解授课对象的特征,才有结合学生思想实际,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高校美术专业类学生大多从小受艺术熏陶,具有多情善感、个性鲜明、自由散漫、自我约束能力较差、重专业轻理论等鲜明特点。在美术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要注意结合这些特点,扬长避短、有的放矢。在美术作品创作中,要善于指导学生深入观察事物,全面了解所画对象,从而产生认同、崇敬或批判、劝喻的感情,以至发现美、创造美的过程。在美术教育中,通过美丑对比让学生发现美,通过艺术的特有手段而表现美,通过学生对生活、对艺术的独特理解和表现而创造美。通过大学四年的教育引导,就能让学生积累起来的审美体验内化成审美动力和审美能力,就能激发学生向往美、追求美的冲动,这既有利于强化学生的专业素质,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他们的思想素养。同时,要结合不同学生的特点,指导学生进行不同类型作品的创作,调动他们创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样有利于学生创作出契合个人特点的优秀作品。

注释

①(美)罗恩菲德.创造与心智的成长[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2.

参考文献

[1]蔡元培.蔡元培谈教育[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15:74.

[2]朱光潜.谈美书简[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6:225.

[3]林玉华,雷颖善.优化教育教学过程,构建创新型教育教学模式研究与实验文集(下)[M].贵州:贵州人民出版社,2006:89.

作者简介

程玉萍(1980-),女,河南郑州人,陕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艺术文化史。

猜你喜欢

育人功能课程思政
教育生态学视阈下创业教育育人功能与孵化园建设的互动研究
如何在大学生寝室文化建设中凸显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功能
浅析研究生“三助一辅”的育人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