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中英文化差异对高中英语学习的影响及启示

2020-10-20乔丹洋

黑河教育 2020年10期
关键词:教学启示高中英语

乔丹洋

[摘 要]受不同地理环境和历史文化影响,中西方文化在传统习俗、思维方式、道德观念方面均显示出明显差异,即中西文化差异。其中,中英文化差异最具代表性。语言学习要求学习者具备准确理解语言的能力。本文结合高中阶段英语学习的特点,从词汇、句法、习语三个方面例述中英文化差异对学生英语学习的影响,并结合教学实际提出合理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中英文化差异;高中英语;教学启示

文化意识是英语学科核心素养之一。从近两年的高中英语试题来看,能否正确理解中英文化差异已逐渐成为考查的重点。一方面,试卷加大了对熟词生义、习语的考查;另一方面,选取的语言材料更为简洁、地道。这使一部分高中生在阅读和解读英语文本时产生障碍和畏惧心理。可见,单纯对语言的识记和背诵是远远不够的,还要了解高中阶段英语学习中常见词汇、句法和习语中反映出的文化差异。

一、对词汇学习的影响

首先,由于中英历史文化不同,学生对英语词汇会产生不同的理解。在阅读英语文章时,一些学生由于对英语词汇的文化背景缺乏了解,误将词汇与中国的传统文化联系在一起,进行“中式解读”,造成语言理解的偏差。如句子“Our teacher lined up my class on the playground and had each of us across the monkey bars.”中的“monkey bars”一词,原义为“供儿童使用或玩耍的攀爬架”,但大部分学生在看到“monkey”和“bar”这两个词时,总会联想到中国古代名著《西游记》,把其误解成小孩子玩儿的“金箍棒”;再如“When people are aware of these little white lies.”一句中,“white lies”本意为“善意的谎言”,部分学生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认为白色代表消极意义,将其理解为“令人悲伤的谎言”,但在英语国家,白色通常具有积极意义,是纯洁、美好的象征。其次,不同的风俗习惯也是出现词汇误解的原因之一。如起源于美国的“foodbank(食品银行)”,是指为解决食物浪费问题免费将食物发放给穷人的慈善团体。许多学生对这一特有习俗缺乏了解,对其目的和功能缺乏认识,由此产生错误解读。又如,当看见“aunt”一词时, 学生往往将其翻译为“姑姑”,但“aunt”除了表示亲戚关系之外,在美国日常交流中还表示“比自己年长的的女性”。这些对词汇的误解充分证明了了解中英历史文化和传统文化差异的重要性。

二、对句法学习的影响

思维方式差异是中英文化差异的特点之一。在语言学习中,这种差异往往通过句法体现出来。

1.句子成分的排列顺序

中英两种语言最明显的不同之处在于句子成分的排列顺序不同,这种不同在定语、状语中最为明显。在定语中,中文经常使用“前置定语”,将单个词语或短语结构放在中心词之前,也可称为“偏正结构”,而英文除把某些短词和特殊词汇作为前置定语外,往往把占位空间长、结构复杂的定语放置在中心词之后,即“后置定语”。后置定语的位置和其具有无限延展性的特点在中文表达中比较罕见。因此,学生在遇到“a job applied”“a study featured in magazine” 一類词汇时,并不能准确理解短语中名词和动词之间的语义关系,容易把此类词汇当做汉语中简单的“主谓”关系进行理解,扭曲了语义重心,无法准确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内容。在状语中,中文经常将状语置于谓语之前,有明显的状语结构搭配。而英文中的状语除位置灵活外,其结构与形式也比较抽象,需借助语义逻辑和语法分析进行判断。如在“With the crowds cheering, they drove to the palace.”一句中,学生往往将“with”理解为“带着,跟着”,无法感知出状语意义。总之,某些句子成分的排列顺序能对学生的语言学习造成一定的影响,如果对这种中英思维差异缺乏认识,语言学习的输入和输出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2.句式

在高中阶段,被动语态是英语学习中最常见的语法现象之一。受思维模式影响,中英语言在表达主被动关系时有明显差异。首先,英语表达被动语义时多采用“结构型被动句”,即具有明显形态变化的“被动语态句式”,而中文多采用“意义型被动句”,变化主要集中在意义上而非形式上。其次,除固定句式外,英语中还存在“主动表被动”现象。经大量研究发现,英语中被动语态使用更频繁、更正式,应用范围更广,而中文则很少使用被动语态表达语义关系。这些差异会干扰英语语言学习。如在“There is nothing to worry about.(没什么好担心的。)”一句中,学生往往对句中的主动语态感到困惑,在对句子进行翻译时,经常会把被动语态用“被”字句表达出来,与汉语使用规则不符,表达生硬。在英语写作时,常常会用主动语态句式表达语义关系,造成句式重复,语言缺乏地道性。

三、对习语学习的影响

习语是英语国家历史文化的载体,能反映出英语国家对某些事物的态度和价值观,也是高中英语经常考查的重点之一。首先,受历史文化影响,某些意象在中英语言中表达的情感色彩不同,甚至相反。以动物为例,狗在英语国家往往具有积极含义,表达快乐与幸运,而在中文中,含有“狗”字的成语绝大部分带有消极含义。因此,在看到“my dog days are over”这句话时,大部分学生会将其理解为“痛苦的日子结束了。”这与原义背道而驰;再以“蓝色”为例,就中文而言,蓝色为中性意义词,但在英语中蓝色既可以表示高贵、罕见等积极意义,也可以表示忧郁、低俗等消极含义。所以,在分析短语“look blue”“blue-brick university”的含义时,学生会感到困惑,无法判断“blue”这一颜色词所表达的情感色彩,因而对语境和下文理解造成影响。其次,在表达相同的习语寓意时,中英使用的喻体也有很大差异。比如,在表达对某人的珍惜与珍爱之情时,中文常用“珍珠”或“玉”,但在英语中往往使用“苹果”。因此,在看到短语“the apple of each others eye”时,一些学生往往把其直译为“眼中的苹果”,无法理解短语意义。再如,中文中常用“老虎”比喻当前面临的困难或障碍,而英语中常用“狮子”等。由于学生缺乏对中英喻体差异的了解,因而无法将短语中表达意义的英文喻体转化成恰当的中文喻体,对英语习语的理解出现困难。

四、教学启示

1.重视英语学习中的“熟词生义”现象

一方面,受文化影响,一个英语词汇可能有多个含义,这些含义往往差异较大,不好记忆。另一方面,受传统课堂教学影响,教师往往将某一英语词汇最基本、最常用的含义教授给学生,这不仅会阻碍学生了解中西文化差异,还会使学生在语言学习中形成“一一对等”的思维定式,影响语言学习效果。因此,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重视“熟词生义”现象,培养学生有意识、多角度看待英语词汇的习惯,准确把握词汇的意义和用法。

2.重视英语中的“隐喻”现象,了解中英喻体差异

隐喻是表达语言意义与情感最重要的方法之一,也是英语中经常使用的修辞手段。在精读文章时,教师可以从隐喻现象入手引导学生把英文喻体与中文喻体对比,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英语习语;鼓励学生在口语表达和写作时适当运用隐喻等修辞手段,进行生动、多样化的表达。

3.善用句式对比法进行教学,重视偏误分析

Lado指出,学生在学习外语时感受到的难易程度与外语和母语的相似程度呈正相关,即所学语言和母语差异越大,学习外语越困难。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运用对比分析法引导学生自主分析中英句式差异,了解中英语言的不同之处;提前抓好难点与易错点,避免在以后的英语学习中出现错误;认真分析学生的语言偏误,针对错误点进行强化训练,达到正确运用语言的目的。

4.培养语境意识,建立动态语境观

功能语言学代表学者韩礼德(Halliday)认为,语言学习应更强调其语用功能,即同样的词汇在不同的语境下表意不同。在英语语言学习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敢于并善于通过不断变化的语境猜测词义,理解文章背景,从一定高度把控文章走向,灵活运用语言知识。

5.重视中英文化差异,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

在英语学习過程中,学生既要吸收不同国家的文化知识,还要学会尊重他国文化,具备扎实的语言交流能力。在进行教学活动时,教师要注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既要为学生打好语言基础,又要向学生渗透语言背后的文化背景,使学生准确把握语言信息。

参考文献:

[1]Lado. Linguistics Across Cultures: Applied Linguistics for Language Teachers[M].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1957.

[2]张丽岚.语境理论在高中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06 ,(20).

[3]杨洋.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界定与评价[R].北京语言大学,2009.

[4]王玲,英汉句式差异对中学生英语习得的影响[R].西南交通大学,2014.

(责任编辑 赵永玲)

猜你喜欢

教学启示高中英语
高中英语诗歌创作教学探索与实践
高中英语诗歌创作教学探索与实践
高中英语阅读教学高效之路的探索
基于学生发展视角的中考试题分析
大学英语学生作文语言错误分析研究
探究雅思口语测试对高校英语口语教学的启示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