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背景下的中国传统文化思考

2020-10-20杨竟艺杨永清

法制与社会 2020年28期
关键词:中国化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

杨竟艺 杨永清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 中国化 传统文化

基金项目:四川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凉山彝区精准扶贫关键策略研究》,项目批准号:SC19B117。

作者简介:杨竟艺,西昌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三农”问题、贫困问题;杨永清,西昌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法学博士,研究方向:马克恩主义中国化。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20.10.041

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角度审视,中国文化发展最理想的选择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由于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具有高度的同源性及相似性,即两者都是对人类自由以及理想社会作为追求的。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辩证思想、唯物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核心理论内涵具有高度一致性。

所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会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提供优质的沃土。

一、传统文化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的地位

作为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传统文化具有深刻的内涵以及文化底蕴,同时也具有较强的民族特色。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发展历史中,逐渐形成的中国传统文化,形成了中华民族的脊梁,并对世界文明的发展起到了较强的促进作用。尤其近年来,我国对传统文化的愈加重视,更加体现出传统文化的重要作用[1]。习近平同志在考察北京师范大学的时候曾指出,非常不希望看到将古典诗词在教材中去掉,并用一些西方的知识进行代替,这是一件非常悲哀的事情。相反,应将传统知识文化刻入学生的脑海,使这部分经典内容成为我国的文化基因。

由此可见传统文化的重要价值以及地位。

作为一个国家發展的灵魂支柱,我国的传统文化发展经历了漫长的五千年,虽然在发展进程中也曾坎坷不断,我国人民一直将传统文化不断传承与创新,使得中华文化屹立于世界舞台中央。

当前,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引传统文化的发展,并为传统文化的发展注入全新活力,同时,传统文化也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进程起到支撑作用,两者具有相辅相成的性质。我国的传统文化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而言,具有文化层面的基础依托性作用。

简单来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指的是将我国发展的现状与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有机融合,进而产生全新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根基,这不仅可以有效确保我国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同时也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文化力量。

我国学者王明阳先生曾阐明了知行合一的思想理论,这其中的“知”指的是人的认知,“行”指的是人类的实践行为,王明阳认为认识只是其中的一部分,而结合另一部分行为的参与,才会使整个过程变得完善。而知行合一也充分阐释了实事求是的理论。所说的实事求是,指的是对事物的发展进行客观性的看待,并对事物之间的互相联系以及内在规律进行探究,这种解读方式,即与时代发展特征具有较强的吻合性,同时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的认识高度进行了提升。而在这一过程中,也充分体现了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理论之间高度的契合性,并且也反映出传统文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内涵与基础依托。从科学发展观视野出发,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是传统文化中的有机组成部分,更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标准性特征。我国传统书籍《孟子》中曾有过记载:“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也对以人为本的理念进行了具体刻画。作为我国最早接触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革命先驱李大钊先生,先生曾经表示民权具有较强的神圣性,是不可侵犯的,同时也是宪政的基础。在文化思想演变和发展的进程中,经常会将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性进行体现,而这一理念即便在当今社会,仍旧占据着重要的核心位置。也就是说,中国传统文化中以人为本的理念,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础性理论内涵。

二、传统文化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的发展

我们应确保传统文化的多元化和多样性发展,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背景下,传统文化与新时代发展的有机融合[2]。随着无国界化发展的深入推进,我国经济发展的速度也不断加快,同时对外的开发力度也不断加强,国家之间的交流也更加密切,而这也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更加多元化的发展空间。此外,在“一带一路”的倡议下,我国改革开放又进入了一个全新阶段,同时我国在国际上的地位也日益提升,而这也是我国朝着多层次方面进行发展的重要契机,因此,在这一模式下,我国的文化内涵也愈加呈现更为丰富的特征。

目前,我国正处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过程中,因此,更加需要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指导,同时,还需以开放的态度,本着兼收并蓄的实训,酌情对不同民族和国家的优秀文化内涵进行吸收,并对文化差异进行尊重,旨在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背景下,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既需要对时代性进行把握,又需要对民族性进行秉承。作为我国五年前历史沉淀下来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代又一代中国人民智慧的结晶,同时也是我国文化历史的瑰丽宝藏。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在目前阶段,我国在对传统文化进行传承的过程中,应注意甄别传统文化的内涵,而并非单纯的对传统文化进行一味的全盘接受。我国传统文化虽然具有较多优势,但这并不意味着传统文化没有丝毫的弊端,比如,有一部分传统的手艺人,会有“传男不传女”的思想,这是古代封建思想的作祟,认为只有男子才是继承家庭血脉的人,女子嫁人后就会与家庭脱离关系[3]。而这种传统思想显然是不合时宜,也不可取的,这不仅对技艺的传承十分不利,同时也是对性别的歧视。

因此,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需要与时俱进,与时代保持紧密结合,在对传统文化进行认知的基础上,在传统文化的发展进程中,融入时代发展特征,并对不同文明所创造的养分进行汲取,进而对我国的传统文化进行创新,并确立好传统文化与时代的平衡关系,以此对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发展进行促进。例如,对于故宫修复文物而言,在修复过程中始终秉承以传统技艺和手法进行修复的原则,同时,在这一过程中,也对不同领域中的青年人进行吸收,使其为故宫的修复提供全新理念,更在此基础上,通过现代化的技术设备对修复工作进行支持,这种将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进行结合的方式,正是古老文明古国与年轻思想的有机碰撞,而这也使得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发展既对传统的文化进行了保留,也对传统文化进行了创新,为传统文化增添了属于这个时段独有的特征。而这种大众参与的修复工作,也使得群众真正的进入到传统文化的世界,同时也可以使得传统文化在青年人的加入后,焕发出其全新活力。

此外,由于处于全新历史时期,文化产业的发展态势也十分迅猛,因此则更应注意文化产业的良性发展,需要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头脑,并在此基础上确保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进程。

再者,文化建设与政治经济建设也存在较强的契合性,所以要想更好确保传统文化的发展,则应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理念,对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两者之间的特殊关系有所重视,以此确保可以为我国文化建设的发展提供动力。

三、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共融性

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背景下,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应秉承着对传统文化主旋律进行弘扬,并将其进行多元化发展相结合的发展理念。也就是说,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进程中,应坚定不移的围绕党中央进行发展的先进理念,以此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和创新进行促进。

此外,也应在弘扬传统文化的进程中,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得以深入落实,并在此基础上拓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渠道。

同时,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的水乳交融是也存在一定契机的,主要体现在,两者都希望人类可以获得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而这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在核心理论。人自我价值的体现以及对自由发展的追求,是人性的本质体现,因此,无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还是中国的传统文化,人类的自由发展其核心内涵都是指人类,尤其是人民群众的自由发展[4]。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无论是儒家思想、道家思想、墨家思想,其理想的社会形态,以及生活方式都是对普罗大众利益的代表,希望天下百姓都过上安居樂业的生活。而马克思主义也具有同样的思想理论,同时也代表着最基层的广大百姓的利益。而且,无论是共产主义还是社会主义,其社会的主体仍旧是普罗大众,就是由于马克思主义其思想理念与大众利益一致,所以才可以在近代中国,使其理论思想得以广泛传播。中国共产党代表的是农民和工人的利益,因此才有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胜利,而马克思主义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理论,与我国传统文化人的自由发展理论具有极强的契合度,并且这种人性的本质上,也具有极强的相通性[5]。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相似性在于,都认为人的自由发展与社会进步具有统一性,要想获得全面自由的发展,必须与理想的社会制度作为依托。而在共产主义社会中,获得全面而只有自由的发展,是每一个人的基本权利。

总而言之,中国传统文化视角下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是沿着两条主线进行的,其一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机融合;其二是立足于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视域,使中国的传统文化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进行渗透。两者具有高度的转化和交融性,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体系,不仅是在两者转变后的新生产物,更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具体体现。

参考文献:

[1] 刘志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深度融合的三重维度[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20,36(7):45-48.

[2] 叶本乾,方素清.论改革开放以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功经验[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20,14(4):131-136.

[3] 侯思含.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背景下的中国传统文化思考[J].现代商贸工业,2020,41(15):117-118.

[4] 杨竟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背景下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关系研究[J].法制博览,2019(26):297.

[5] 郭亮.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背景下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转型之路探析[J].艺术科技,2018,31(12):285-286.

猜你喜欢

中国化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
再论推进藏传佛教中国化的三个维度①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若干问题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主义的和谐思想融合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