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同业业务发展、货币政策传导与银行风险承担

2020-10-20李婷婷

商业研究 2020年1期
关键词:异质性

李婷婷

内容提要:商业银行同业业务逐渐从传统信用拆借演变为类信贷业务,一些银行通过同业业务实施监管套利、风险资产出表,同业业务的快速发展对原有货币政策传导体系形成干扰,甚至改变了商业银行的风险承担渠道。使用25家A股上市银行2008-2018年数据,在理论和实证两个方面分析了同业业务发展对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理论上,同业业务能够提高银行风险承担水平和强化货币政策风险承担渠道,上述影响并同时对于不同银行伴有异质性。实证结论验证了理论推演的假设:同业业务发展与银行风险承担水平正相关,并对货币政策银行风险承担渠道具有强化作用;同业业务对大型银行的风险承担水平影响有限,但对股份制银行和中小银行的风险承担水平表现了较强的正相关性。分析货币政策风险承担渠道,中小银行对货币宽松与否更为敏感,其同业业务发展程度与货币宽松情况表现出较强的相关性。根据上述研究结论,监管政策应当更加关注银行体系分层结构下的同业业务发展引导,尤其是对于股份制银行和中小银行,应当逐步引导同业业务占比较高银行压缩同业资产,鼓励商业银行业务回归本源,支持实体经济发展。

关键词:同业业务;货币政策传导;银行风险承担渠道;异质性

中图分类号:F8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148X(2020)01-0095-08

进入2019年,中国政府及央行进一步致力于推进利率市场化进程,着手研究落实利率并轨事宜,利率市场化最后一公里近在咫尺。伴随着利率市场化进程与金融行业开放程度的加快,中国银行业将面临更为激烈的市场竞争,为提高净息差,部分银行利用同业业务增加杠杆,获取资产规模收益,并同时提高风险偏好,追求高收益资产。尽管近年来一些银行保持着较好经营绩效,但其中隐含的信用风险不容忽视。包商银行被接管直接反映了近年来个别银行风险偏好提高导致的经营风险,紧随其后的是市场面临对中小银行信任危机,同业市场快速萎缩,高杠杆及流动性管理能力较弱的银行面临较大负债到期压力,甚至此类风险一度波及到非银行金融机构。

一、研究背景与文献综述

基于同业业务、表外业务等创新业务的快速发展,业务创新驱动银行逐步走向多元化发展,但目前中国分业经营的监管现状反映,部分商业银行在开展同业业务时利用监管漏洞进行监管套利,并因此扭曲货币政策传导效果和增大了系统性风险。2017年,银监会为整治市场乱象,组织开展了“三三四十”系列专项治理工作,此项工作的整治重点就是商业银行同业业务。在强监管的背景下,商业银行同业业务规模有所下降,但绝对规模仍然较大。

自2007年开始,同业资产与负债逐年增加,并于2016年达到历史高点。2016年,同业资产预计在58.12萬亿,是2007年同业资产的8.41倍;同业负债30.21万亿,是2007年同业负债的5.19倍。自2017年起,同业资产与负债规模有所下降,截止到2019年5月,同业资产54.1万亿,同业负债28万亿。绝对的规模增加还不足以说明同业业务的快速发展,从同业资产和负债占比上看,自2007年以来,同业业务占比逐年提高,并于2016年开始占比有所下降。2016年,同业资产占银行业总资产的25.23%,比2007年提高了15个百分点;同业负债占银行业总负债的13.11%,比2007年提高了3个百分点。

银行同业业务的发展有利于提高金融市场资金使用效率,不同类型银行通过同业业务能够平滑负债结构,并在一定程度上支持银行业规模的持续扩张[1]。然而同业业务过度繁荣的背后是商业银行加杠杆、加久期并提高风险偏好的体现,其后果是,资金空转、经济泡沫化与货币政策失效,并进而可能引发金融风险[2]。当前,更需关注的是同业业务冗长链条导致实体融资成本较高,且同业业务内部各类隐性担保、结构化融资等套利创新所可能引起的市场风险和流动性风险,加剧了金融系统的脆弱性[3]。真正的风险不是杠杆本身,而在于期限错配,由于期限错配导致利率风险和流动性风险,进而出现资金链断裂和资产价值损失[4]。也正是基于同业业务的潜在风险,央行和银监部门在2016年底主动去杠杆,力图保持金融系统流动性总体稳定,切断同业多层嵌套链条,确保资金脱虚向实,支持实体经济健康发展。

目前国内同业业务研究大致经历三个阶段。早期同业业务研究主要集中在同业业务范畴界定及发展模式等方面,包括同业业务内涵、同业业务发展成因。学界在观察到同业业务规模扩张的同时,也在试图对同业业务范畴进行明确,包括将同业业务从同业拆借、同业存款扩展到买入返售、应收款项类投资等方面[5-8]。随着同业业务创新增长及规模扩大,其对金融系统的影响日趋明显,业内逐渐将研究方向转移至同业业务风险方面。肖琦和阮健浓(2014)认为,同业业务风险体现在四个方面:弱化监管效力;放大流动性风险;容易引发系统性风险;加剧经济泡沫化[9]。章向东(2014)利用HP滤波方法证明,同业业务顺周期性特征更明显,在监管上要注意疏堵结合,既要控制部分业务的发展规模,也要加强对同业负债顺周期特征的监测与管控,并建议将同业负债作为监管部门重点监测指标,并以此进一步完善宏观审慎管理框架。第三阶段,对同业业务研究逐步开始分化和深入。一部分研究继续关注其可能引发的风险及防范,例如同业业务流动性风险专题研究[10];一部分研究开始关注银行同业业务效率问题[11];但更多的学者将研究内容转向同业业务对货币政策的影响,包括货币政策传导效率和流动性创造等方面。邵汉华等(2015)指出,随着同业业务的快速发展,银行信贷对货币政策的敏感性降低,同业业务弱化了货币政策传导效力[12]。黄小英等(2016)不但证明了同业业务弱化货币政策传导效率,同时指出不同类型银行的弱化程度具有异质性[13]。郭晔等(2018)则进一步证明了这种异质性,认为宽松货币政策降低了高参与度银行的同业流动性创造增速(大型银行),提高了低参与度银行的同业流动性创造增速(中小银行),同时指出,货币政策改变了同业业务占银行总体业务的比重,风险偏好越高的银行,同业业务比重相应越高[14]。总体看,同业业务发展对货币政策传导效率具有影响,也同时影响着金融系统的流动性创造,一定程度降低了货币政策效力。在货币政策传导相关研究中,银行风险承担渠道是目前货币政策理论的研究前沿,国内学者在这方面也进行过初步的探索。总体的共识是,宽松的货币政策使银行风险承担增加[15]。

同业市场已经成为监管关注的重点,深入研究其发展与货币政策、银行风险承担的关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尝试开拓同业业务与货币政策风险承担渠道研究的新视角,探讨在同业业务快速发展过程中,中央银行不同货币政策工具对银行风险承担渠道的影响,同业业务在此过程扮演何种角色,同业业务是否加大了银行风险承担,以及同业业务是否是影响货币政策的风险承担渠道等。以此为货币政策制定、提高金融监管效率、防范金融风险提供决策思路。

二、同业业务对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机理与研究假设

(一)同业业务与银行风险承担

同业业务对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主要体现在:(1)同业业务复杂性提高了银行信用风险承担水平,并导致银行不良压力提高。通过买入返售、三方嵌套等创新手段,同业业务游走于监管之外,规避了风控限制,提高了实际风险承担水平。(2)同业业务隐藏了银行实际风险资产占用情况。近年来同业业务下的应收款项类投资增加较快,其主要投资标的是委外资产,也包括众多的通道类业务,由于涉及多层嵌套和底层资产披露的真实度问题,部分银行的风险资产可能未完全暴露。(3)同业业务容易导致流动性风险。一般同业负债的期限包括1天、7天、3个月、6个月或者1年,而同业资产一般超过1年,尽管资产负债错配是银行天然特点,但相对于一般储蓄负债,同业负债额度大,受负面消息影响较大,极容易出现同业挤兑或者同业资金有价无市。例如最近刚刚发生的包商银行事件,其直接后果是中小银行同业存单发行额度锐减,同业业务占比高的银行流动性压力较大。基于上述原因,本文提出假设:

H1:同业业务发展提高了商业银行风险承担水平。

(二)同业业务与货币政策银行风险承担渠道

根据同业业务高杠杆、交易结构复杂等特点,本文将同业业务对货币政策银行风险承担渠道的影响归纳为两个方面内容:

一是同业业务强化了利益搜寻效应。当无风险利率下降导致银行资产收益率下降时,基于对固定回报和利润增长的需求,银行会下沉风险偏好,提高对高收益资产的追逐,这种效应被称为利益搜寻效应[16]。当货币政策宽松时,市场利率下行,带动各类资产收益率整体下行,金融市场信用利差逐渐走扩,低评级资产收益率仍然较高,一些负债成本下降较慢的银行为扩大净息差,不得不提高风险偏好,提高对高风险高收益资产的投资,同时信用风险逐步增大。而一些高收益资产恰恰需要同业业务的复杂结构进行设计、隐藏,同业业务成为银行扩大息差的工具,并表现为对利益搜寻效应的强化。

二是同业业务降低单个银行的系统独立性。同业业务的典型特点是单个银行對其他银行负债依赖性强,包括信用拆借、质押式回购、同业存放、买入返售等负债类型,其资金来源主要是同业金融机构。虽然同业资金融通提高了沉淀资金的使用效率,但却加大了同业机构的相互影响,降低了单个银行的系统独立性。当一家银行出现流动性风险时,其上下游银行会发生连锁式的风险传染特点,并因此提高了银行的风险承担水平。

综合同业业务强化了银行利益搜寻效应和降低了单个银行系统独立性的特征,改变了银行风险承担意愿,并提高了银行风险承担水平,本文提出假设:

H2:同业业务强化了货币政策风险承担渠道,提高了银行风险承担水平。

(三)同业业务与商业银行异质性

中国目前的商业银行体系分层明显,且业务差异较大,这导致不同的货币政策下,商业银行表现出明显的异质性。根据2018年末银保监会披露的数据,大型银行资产规模98.35万亿,占银行业比重36.69%;股份制银行资产规模47万亿,占银行业比重17.53%;城商行资产规模34.3万亿,占银行业比重12.7%。相关研究也对商业银行异质性的存在达成共识,认为由于银行异质性的存在,包括货币政策效力、信贷风险敏感性等均会表现出差异化特征[17]。实际上,由于承载了更多的政策性任务,国有大型银行经营目标与股份制银行和中小银行具有明显差异,再加上规模和网点全覆盖优势,大型银行具有稳定的资金来源和成本优势,相对于中小银行,大型银行净息差更稳定,同业业务对于大型银行的吸引力不如中小银行明显。以2018年年报数据为例,工商银行同业资产占比33%,交通银行同业资产占比14%,光大银行同业资产占比35%;相对于大型银行来说,中小银行同业资产明显提高,北京银行43%,南京银行54%,杭州银行56%。基于大型银行与中小银行经营差异及对同业业务的不同偏好,本文提出假设:

H3:同业业务对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具有异质性,相对于大型银行来说,同业业务对中小银行的影响更大。

三、变量选择与研究设计

(一)研究样本和数据来源

考虑数据的可得性和代表性,本文选择2009-2018年中国内地上市的25家银行作为研究对象,其中包括5家大型银行、8家股份制银行和12家中小银行①。25家上市银行2018年总资产规模157万亿,占中国银行业金融机构的58.58%,占商业银行的比重为75.11%。本文数据主要来自Wind数据库、BankScope数据库以及上市银行年报。

(二)变量选择

1.被解释变量

银行风险承担水平(Risk)。已有文献中描述银行风险承担的代理变量包括Z值、预期违约率、不良贷款率、风险加权资产比重等。其中,Z值衡量的是商业银行的破产风险,由于中国的银行存在政府隐性信用担保,再加上Z值无法体现银行主动风险选择,故不采用;预期违约率(EDF)是最适合的风险承担水平代理变量,但由于国内信用评级水平仍待完善,无法采用;不良贷款率是银行风险水平的被动承担,是事后变量,无法准确反映银行风险行为的变化,不过鉴于不良贷款率在中国银行风险评价中重要作用,本文将利用该指标进行稳健性检验。因此,本文选择风险加权资产比重作为银行风险承担水平的代理变量,该指标能够相对准确反映货币政策变动对银行风险资产组合的影响,参考方意等(2012)对风险加权资产的定义,即风险加权资产比重=风险加权资产/总资产,其中风险加权资产=总权益/资本充足率[18]。

2.核心解释变量

(1)同业业务(IIB)。2014年以前,同业业务没有准确定义,惯例上是指金融机构之间短期融通资金的行为,包括同业拆借和同业存放。2014年以后,随着127号文(《关于规范金融机构同业业务的通知》)的发布,同业业务有了官方定义,包括同业拆借、同业存款、同业代付、买入返售、同业借款等,其本质上是将同业业务的定义范圍不仅仅局限在短期资金融通,也包括长期同业资产投资。以同业资产归类为例,相关文献一般包括同业拆出资金、存放同业、买入返售金融资产和应收款项类投资四个会计科目[19]。随着IFRS9新会计准则开始执行,一些银行陆续采用该准则记账,相应的同业业务会计科目也发生变更,基于此,本文的同业资产包括如下具体科目:同业拆出资金、存放同业、买入返售金融资产、应收款项类投资、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以摊余成本计量的金融资产、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变动计入其他综合收益的金融资产、衍生金融资产、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持有至到期金融资产。本文以同业资产占总资产比重作为同业业务代理变量(IIB)。

(2)货币政策(MP)。国内文献习惯将一年期存贷款基准利率作为货币政策代理变量。理由是中国利率尚未完全市场化,金融市场利率尚未完全能传导到贷款市场。从目前看,利率并轨已经提上日程,随着同业业务的快速发展,金融市场利率已经不仅仅是反映短期资金融通行为的利率,同业资产当中包含着越来越多的长期投资,包括非标资产、委外资产等。因此本文采用7天回购利率(DR7)作为价格型货币工具代理变量,以法定存款准备金率(RR)和社会融资规模(SSF)作为数量型货币工具代理变量。

(3)货币政策与同业业务交叉项(MPi,t×IIBi,t)。该指标反映货币政策与同业业务发展对银行风险承担的共同影响,如果交叉项与货币政策回归系数相同,则表示同业业务发展强化货币政策的银行风险承担。

3.控制变量

(1)宏观经济控制变量:生产者价格指数(PPI)。一般评价经济增长情况采用GDP增速,本文拟采用PPI指标,因为近年来GDP增速波动越来越小,其对经济运行状况的反映力不如以往。PPI与经济增速高度相关,且公布频度为月度,故本文采用该指标指代宏观经济运行状况。

(2)其他微观银行指标。具体包括银行资产规模(BAS)、盈利能力(ROE)、资本充足率(CAR)、存款负债依存度(DLD),其中,银行资产规模BAS取对数,存款负债依存度DLD是两项存款占总负债的比重。

由模型1-3的回归结果可以看到,β2系数均大于0,这说明同业业务的快速发展加大了商业银行风险承担水平,假设H1的结论成立。β1和β3系数均为负,方向一致,且除模型1(DR7)系数β3不显著以外,其余回归结果均显著,说明同业业务发展强化了货币政策银行风险承担渠道,间接加大了银行风险承担水平,假设H2的结论也得到验证。除回归验证外,上述结果的现实解释是:同业业务的快速发展既是原因,也是结果。由于利益搜寻效应的存在,当利率市场化进程加快,息差收入逐步下降,商业银行不得不扩大业务范围,逐步由传统信贷领域向金融市场领域转移,增加非利息收入比重,加大杠杆,降低成本,提高净利差收入,从这个角度看,同业业务是结果;另一方面,由于同业业务的快速发展,各种高杠杆、多层嵌套业务的增加导致银行面临的流动性风险增加,同时由于业务链条冗长而忽略信用风险,最终导致银行风险承担水平提高。货币政策MP的回归系数为负,且均通过了显著性检验,这说明货币政策对银行的风险承担渠道确实存在,这一点相关研究已经多次验证,该结论的现实意义可以理解为,当货币政策宽松时,即表现为资金利率的下降或者货币供应量的增加,商业银行的风险承担水平将有所提高。

控制变量方面,资产规模(BAS)、净资产收益率(ROE)、存款负债依存度(COB)和经济增速(PPI)与银行风险承担负相关,上述变量回归结果均通过显著性检验,其经济解释为:资产规模越大的银行,其风险承担水平越低;盈利能力越强的银行,其风险承担水平越低;同业负债杠杆率越低的银行,也或者说存款负债越稳定的银行,其风险承担水平越低;经济增长速度越快,基本面越景气则银行的风险承担水平越低,这一点与常识判断基本一致,银行作为顺周期行业,其风险水平与经济运行状况直接相关。资本充足率(CAR)回归结果不显著,意味着资本充足率的高低与银行风险承担水平不相关,这与常识相悖。按照巴塞尔协议的评价方法,资本充足率越高的银行其抵抗风险的能力越强。可能的原因是,近年来同业业务快速发展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以往银行的投资风格,尽管上市银行补充资本渠道更多,其资本充足率较高,但高杠杆、偏激进的投资模式放大了银行风险,传统的巴塞尔框架下的风险约束体系仍需改进,仅仅靠资本充足率难以完整预防银行风险。

2.稳健性检验

(1)内生性问题。我们将某一个银行同业业务发展情况用其他银行同业业务发展的平均值代替,然后根据Paligorova等(2016)的两步法进行估计,并得到了模型4-6的内生性的检验结果。估计结果显示,同业业务与银行风险承担水平具有正相关性,交叉项系数与货币政策回归系数一致,且回归结果显著,这说明同业业务发展强化了银行风险承担渠道。

(2)为确保模型结论的可靠性,进一步采用SYSGMM的方法构建动态面板模型,对研究假设进行验证。为避免静态面板模型的估计偏差,进一步控制各个变量的内生性问题,采用动态面板数据对模型进行估计。

Riski,t=β0+ρRiski,t-1+β1MPi,t-1+β2(IIBi,t)RES+β3MPi,t-1×(IIBi,t)RES+∑5j=1Contorj,i,t-1+μi+εi,t (3)

表3的回归结果可以看到,AR(2)与Sargan显示SYSGMM动态面板模型估计结果合理,相关回归结果与静态面板数据估计结论一致,通过动态面板模型进一步验证了如下结论:同业业务发展强化了货币政策的银行风险承担渠道,间接上提高了商业银行风险承担水平。

为进一步验证模型的可靠性,本文将不良贷款率作为被解释变量(Risknpl),对银行风险承担水平進行稳健性检验,估计结果再次证明,同业业务提高了银行风险承担水平,本文研究结论具有较好的可靠性。

(二)同业业务对银行风险承担的异质性检验

本文H3假设同业业务对银行风险承担具有异质性影响。为验证假设是否成立,将样本银行划分为大型银行、股份制银行和中小银行三种类型,大型银行是指5家国有大行,股份制银行是指8家股份制银行,中小银行是指12家城商行和农商行。这里仍然采用SYSGMM动态面板模型进行估计,具体结果见表4。

模型10-15的回归结果证明同业业务发展对不同类型银行的风险承担具有异质性影响,这说明H3的假设成立。具体结果是:不同类型银行的β1系数虽然均为正,但影响程度各不相同。大型银行β1系数小于股份制银行,股份制银行β1系数小于小型银行,这说明三种类型银行中,同业业务对大型银行风险承担影响程度最小,对中小银行风险承担程度影响最大。其原因是,相对于国有大行和股份制银行,中小银行普遍面临跨区经营限制,物理营业网点有限,存款吸收难度大以及缺乏对优质客户的竞争优势,为扩大净息差,中小银行不得不扩大同业业务规模和比重,以此弯道超车。相对于存款负债,同业负债具有上量快、资金量大的优势,能够满足中小银行短期内扩大规模的需求。同业负债的劣势也很明显,有可能会出现到期集中兑付和流动性不稳定等情况,中小银行在快速发展同业业务的同时也放大了经营风险。交叉项MP×(IIBi,t)RES的系数β2也表现出明显的异质性,大型银行回归结果不显著,股份制银行与中小银行回归结果显著,其中中小银行回归系数要大于股份制银行。相对于股份制银行和中小银行,大型银行是同业负债的主要融出方,其同业杠杆相对稳定,货币政策对其同业业务杠杆影响较小,中小银行对同业负债依赖较大,货币政策变动也直接影响其同业杠杆变化,进而影响同业业务的发展速度。

其余控制变量回归结果与模型7-9基本一致,只是大型银行的同业负债依存度(COB)回归系数不显著,可能的原因是,大型银行同业业务发展偏好较低,其负债主要以两项存款为主,对同业业务负债依赖较小。为确保结论可靠,本文对模型10-15的研究结论进行了稳健性检验,以不良贷款率替换被解释变量进行稳健性分析,稳健性检验结果支持H3的假设。

五、结论与建议

本文基于25家A股上市银行2008-2018年面板数据,分别从理论和实证两个方面分析了同业业务发展对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理论分析,基于金融创新与监管的辩证关系,2009年以来,一方面是天量信贷维稳经济,另一方面是对地产行业和融资平台的信贷限制,巨大的融资需求对接中小银行快速发展的诉求,反映在金融领域的便是同业业务的快速发展。由于同业资产对同业负债高度依赖,以及投资标的顺周期特征,同业业务发展在理论上存在加大银行风险承担水平的可能性。实证数据回归结果支持理论研究假设,同业业务发展提高了银行风险承担水平,并强化了货币政策的风险承担渠道;不仅如此,同业业务发展对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表现出明显的异质性,相对于大型银行,股份制银行和中小银行更加依赖同业业务,同业业务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放大了这两类银行的风险承担水平。异质性不仅表现在风险承担水平的提高,还体现在货币政策风险承担渠道。当货币政策宽松加大了银行风险承担水平时,同业业务发展进一步强化了这种影响。

结合2017年以来的金融去杠杆政策和上述结论,本文提出三个方面建议:一是高度重视中小银行同业业务风险。相对于大型银行和股份制银行,中小银行同业负债依存度大,杠杆高,市场认可度低,当个别银行出现风险事件时,极易导致中小银行发生流动性危机,并导致金融系统发生系统性风险。应当坚持中小银行去杠杆政策,收缩同业业务规模,将经营主业集中到服务地方经济和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上。二是监管实施穿透式管理。同业业务风险不仅表现在流动性方面,也体现在交易结构复杂、多层嵌套方面,尤其是对于各类集合产品、委外产品,应当加强穿透式管理力度,确保对金融机构同业投资的底层资产悉数掌握,对信用资产的实际风险全面了解,对潜在风险有所预防。三是加快利率市场化进程,尽快推进利率并轨工作,不断丰富货币政策工具,疏导货币政策传导渠道。

注释:

① 5家大型银行分别是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和交通银行;8家股份制银行分别是招商银行、中信银行、浦发银行、民生银行、兴业银行、光大银行、华夏银行、平安银行;12家中小银行分别是北京银行、上海银行、江苏银行、杭州银行、宁波银行、南京银行、贵阳银行、江阴银行、常熟银行、无锡银行、张家港银行、苏农银行。

参考文献:

[1] 周凯,张兰,张明凯.关于利率市场化中商业银行同业业务的发展与思考[J].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13(7):156-161.

[2] Acharya and Schnal Acharya,V.V.,and Schnabl,P.Suarez G.Securitization without Risk Tsansfet[J].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2013,107(3):515-536.

[3] Gennaioli,N.,Shleifer,A.,and Vishny,R.W. Neglected Risks,Financial Innovation and Financial Fragility[J].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2012,104(3):452-468.

[4] 朱顺泉,赖少钺.上市商业银行同业业务的风险承担影响实证研究——来自面板工具变量法的证据[J].统计与信息论坛,2019(6):36-44.

[5] 吴霞.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同业业务发展现状及其影响探析[J].武汉金融,2012(11):67-69.

[6] 姚斌.引导银行同业业务规范发展[J].中国金融,2013(11):53-54.

[7] 王鹏. 商业银行同业业务发展模式比较研究[J].南方金融,2013(12):103-105.

[8] 李捷. 我国商业银行同业业务现状、问题与方向[J].银行家,2014(1):58-60.

[9] 肖琦,阮健浓.我国银行同业业务发展对货币政策和金融稳定的影响[J].国际金融研究,2014(3):65-73.

[10]王曼怡,薛璐瑶. 基于信息熵的我国银行同业业务流动性风险研究[J].国际经济合作,2015(12):83-86.

[11]黄勃,罗煜,陈礼清. 同业业务发展能提升中国商业银行的效率吗 [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2018(6):64-79.

[12]邵汉华,杨俊,廖尝君. 商业银行同业业务扩张与货币政策传导——基于银行信贷渠道的实证检验[J].金融经济学研究,2015(3):15-25.

[13]黄小英,许永洪,温丽荣.商业银行同业业务的发展及其对货币政策信贷传导机制的影响——基于银行微观数据的GMM实证研究[J].经济学家,2016(6):24-34.

[14]郭晔,程玉伟,黄振. 货币政策、同业业务与银行流动性创造[J].金融研究,2018(5):65-81.

[15]蒋海,张小林,刘敏.货币政策影响银行风险承担的杠杆机制检验[J].世界经济研究,2019(3):3-15.

[16]Blider A.S.,Jansen D.J. Central Bank Communication and Monetary Policy: A Survey of Theory and Evidence [J].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2008,46(4):910-945.

[17]李树生,管衍锋.资本约束、銀行异质性与信贷风险敏感性[J].经济与管理研究,2018,39(5):51-61.

[18]方意,赵胜民,谢晓闻. 货币政策的银行风险承担分析——兼论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政策协调问题[J].管理世界,2012(11):9-19.

[19]宋汇玄,姜旭朝. 银行同业业务发展对货币政策风险承担渠道的影响——基于中国 133 家银行微观数据的 GMM 实证检验[J].山东社会科学,2018(12):153-159.

[20]Paligorova T.,Santos J. A. C. Monetary Policy and Bank Risk-Taking: Evidence from the Corporate Loan Market[J]. Journal of Fi-nancial Intermediation,2016,34(3):241-265.

猜你喜欢

异质性
知识产权保护对数字经济发展的影响机制研究
异质性突发事件对金融市场冲击分析
基于收入类型异质性视角的农户绿色农药施用行为研究
缘起
A Study of the Balanced Scorecard: The Rockwater Case
中国制造业高管团队异质性对企业绩效的影响研究
出口产品质量影响因素的文献综述
机构投资者异质性与盈余管理?
劳动力异质、流动方向与城乡差距悖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