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与菌为伴

2020-10-19周晴烽

大学生 2020年10期
关键词:壶菌黏菌菌物

文/周晴烽

微观菌物(在自然界,有一些相似的类群:真菌、黏菌、卵菌、丝壶菌等,它们形态和营养方式相似,在生态上密不可分,这个复系类群就叫作“菌物”),微小到只有几毫米,有的甚至不到1 毫米。科普博主“曳尾菌”的微距镜头,呈现出了它们的奇幻世界。

日日思菌

微距镜头下的黏菌长得像耳钉,黑色的长柄上顶着白色的圆球,晶莹剔透。这是我看到的最小最精致最美的菌,我正感叹,它竟然开始变色了,不一会儿就变成了纯黑色!又过了一会儿,它变得不那么晶莹剔透了,有些粗糙,后续还会有什么变化?然而天色很晚了,因为不想错过这位“新菌”表演的每一幕好戏,我只好小心翼翼地把它取下,带回宿舍继续观察。

第二天早晨,它已彻底干燥,体积也缩小了很多。我举起相机拍摄,放大一看,没想到拍出来的小家伙竟然五彩斑斓,泛着不同颜色的金属光泽,美得令我目瞪口呆。

自然界的菌有一些相似的类群:真菌、黏菌、卵菌、丝壶菌等很多种,微小的菌物只有几毫米,甚至不到1 毫米。偶然的机会我的镜头对准了这些小家伙儿,一个新奇而瑰丽的世界便呈现眼前。我开始了找菌、拍菌、养菌。

文章开头的那一幕是我找菌的日常。那天晚上,我其实是在宿舍院子的小花园夜游,这里有很多树木和灌木丛,有个角落堆了不少枯枝败叶,我经常去那找新鲜的菌物。当时正值5月,刚下过雨,我带着强光手电,一路看过去,本来不大的花园,我竟看了几个小时。当我走到那个角落时,已经快10点了。落叶上长出了很多金钱菌,那是一种黄色的小蘑菇,我正沉迷于它的美,突然发现落叶堆下面有很多脉络状的东西,仔细查看发现那竟然是黏菌的原生质团(原生质团简称为原质团,在合适的条件下,整个原质团会同时发育成无数个子实体,因此,原质团和子实体就是黏菌在野外的两种形态)。我一片叶子一片叶子地翻看,翻了好久,果然翻出了一片叶子上长着的那高颜值黏菌。后来查资料才知道,它的名字叫作闪光亮皮菌,真是再贴切不过了。

还有一次,我看见院里腐木上有一大片的白色,一开始没在意,心想肯定是白色的多孔菌类吧。但习惯使然,我还是蹲下来,肉眼看不清,我便拿出微距相机,装好双头闪光灯,打开对焦灯,将镜头对准那一片白色的菌。慢慢拉大倍数,调焦,渐渐地,我看清了它的面貌,像一排排密密麻麻的白色长管,排列得错落有致。我回去查资料,得知它叫哈宁管菌,是2007年的中国新记录属,国内的首次记录是在云南的香格里拉。太不可思议了!我竟然在上海最繁华的徐汇区发现了一个8年前才被记录的属!

微距下少为人知的精致结构,吸引我一直拍摄微观菌物。同时,我也把照片传到微博上,不知不觉间,我的微博就有了80多万粉丝。

培养“模特儿”

水玉霉长在草食动物粪便上,弹球菌长在腐木上或者粪便上,小皮伞长在森林腐殖质的浅表层……不同的菌都有它特殊的生长环境。想在野外找到它们需要非常好的运气,它们不像植物一直出现在一个地方,菌类总是随机出现。在野外很难碰到正当年的菌,经常都是遇到长败了的。遇见新的菌物好难,何况是拍到它们最美的时刻。

一次好友分享了自己培养出来的漂亮菌物,我看后的第一反应就是,如果自己养菌,那就可以控制拍摄了。

于是,我走上了菌物培养这条冷门的小道。说它冷门毫不夸张,国内培养菌物的除了做食药用菌的公司和实验室外,几乎就没有其他了。其实菌物除了食用和药用的,还有海量的非常漂亮的种类,培养观赏菌物的市场前景也很好。

过去两年,我租住在上海的一处民房,房间里有个6平米左右的小隔间。在这里,我放了一个油汀,一个灯,还有一个大大的架子。架子中间放了几个装满腐木的塑料箱子,下面几层摆满了我从不同地方收集来的各种基物(即不同的自然基质,比如树皮、树叶、树枝、腐木、禾本科植物的茎叶、牛粪马粪、各种泥土等),用小盒子装着,大约有几十盒,最多的时候达到了上百盒。架子上面两层是我提纯后的菌种,它们就是从这些基物里分离出来的。每天早晚我都要巡视一遍,挨个打开盒子,拿着手电筒一点点地看,长出菌的就拿出来,要么拍摄,要么观察,要么分离。房间的角落还有一台恒温恒湿箱,培养珍贵的菌种时才会用它。大概每2个月我要换一次基物,就是倒掉盒子里的旧基物,洗干净,再装上新的基物。牛粪马粪之类的基物很臭,每次清洁都很考验意志力。

与菌为伴

有些菌种还算好培养,有些例如黏菌,就很难。在野外往往只能看到黏菌的子实体,我多么想掌握一个技术,可以稳定地控制黏菌萌发、养肥、繁殖和休眠,然而每个黏菌种类都需要煞费苦心地摸索,并没有一个通用的办法。所以我很困惑,经常觉得生命短暂,试想培养一个种类都要大半年,我能做完多少种呢? 目前,我能做的事就是坚持做下去,勤奋点,希望能找到一种还没被发现的规律,然后解决很多种菌物的培养问题。也许有天,菌物也可以像鲜花、绿植一样,为人们装点美好的生活。

未来我想做一个菌物小花园,类似一个大型苔藓缸,里面放的是各种苔藓、蕨、蘑菇和黏菌……

猜你喜欢

壶菌黏菌菌物
黏糊糊的生命
黏菌观察记
90种两栖动物灭绝或与壶菌病有关
黏菌一点不简单
贵州成立菌物学会 食用菌有“家”了
区域野生菌物资源库的建设模式研究
第十三届海峡两岸菌物学学术研讨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