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化工生产技术”课程模块化改革

2020-10-16王艳艳魏小赟

安徽化工 2020年5期
关键词:化工岗位工艺

王艳艳,魏小赟

(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甘肃兰州730060)

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中化工类专业课程的授课方式仍然以教师的课堂理论讲授为主,学生参与程度低,对知识的感性认识不足,此外教材内容组织结构固定,内容更新较慢,不能及时体现地方化工企业化工类岗位群的知识需求,无法与地方化工企业主打产品的生产过程形成良好对接。很多课程评价方法虽然采用了平时成绩+期末考试的考核方式,但是学生仍然考完就忘,对知识的理解运用能力薄弱。对此,为更好地贯彻“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用结合的发展之路”的高职办学指导思想,形成能力本位的课程模式,有必要对高职院校“化工生产技术”课程进行模块化改革。

1 课程现状

高职院校化工类专业开设的“化工生产技术”课程是学生在学习了相关专业基础课后开设的一门主干专业课,是学生取得职业证书和选择就业岗位的关键课程,在学生实践技能培养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课程内容主要包括化工生产过程、天然气化工、石油化工、精细化工、煤化工工艺五大部分。天然气化工工艺涉及天然气净化机氨合成的生产工艺;石油化工工艺涵盖了炼油技术、石油烃热裂解、高分子化工等生产工艺;精细化工工艺则主要介绍常见精细化学品的生产工艺;煤化工工艺涉及煤炭气化、煤炭液化、甲醇合成等技术。

2 课程改革的思路

2.1 精选课程内容,整合课程结构

截至目前,高职院校的教学方针仍为“以应用为目的,够用为度,加强针对性实用性”,本着这一原则,可以将“化工生产技术”课程的传统教学内容进行优选整合,使其形成一门新的、适应新形势下高职院校教学方针的综合性化工工艺类课程。

课程内容的选取以适应化工类行业企业的需求为原则,注重课程教学内容与职业能力的良好衔接。具体措施如下:①对高职院校周边及全国各地代表性化工企业进行调研,广泛听取企业或行业专家的意见及建议;②大量收集往届优秀毕业生的就业反馈信息,与企业工程师对接,明确化工类各岗位群的专业知识及技能需求;③最终以区域经济发展和学生就业为导向,确定各类工艺课程的内容选取及结构比例。根据目前学徒制教学的模式,专业课程的教材中可适当加入企业文化、企业制度、企业最新工艺技术发展等内容的介绍,为学生提供岗位能力知识学习的同时,兼顾学生职业道德和人文素质的培养。

2.2 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实现“基于岗位、优于岗位,教、学、练一体化”

面临适应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课程定位需要对接岗位职责及时做出必要调整,动态更新专业教学标准体系,将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规范等内容及时引入课程体系,创新创业素质的培养融入课程体系,扩大专业课程覆盖面,以促使教学内容适时更新,应对岗位变化需求,进一步夯实学生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培养可持续发展的高端技能型人才。课程内容整合后应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注重技能操作的培养,使教学方法和模式更加符合高级技术技能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可综合采用在线教学资源、信息化教学、虚拟仿真教学、现场操作教学等多种方式。针对化工生产工艺高温高压、易燃易爆的特性,很多生产工艺无法实现入企实习,可采用在线教学和虚拟仿真教学的方式,其他客观条件允许的工艺过程,可以尽可能地采用现场教学模式,以增强授课内容的直观性。可选取一个工艺的同一产品作为一个项目,把工艺的开车、停车、事故处理进行项目开发,系统教学。充分利用校内外实习实训资源,提升学生的职业技能,真正做到“基于岗位、优于岗位,教、学、练一体化”。

表1 “化工生产技术”课程内容模块化

2.3 完善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增大实践教学比例

企业生产一线对高技能复合型人才需求日益迫切,但现有的高职专科层次人才培养结构比较单一,因此需要加大教学改革力度,拓宽课程内容的广度和深度,加强数字化资源共建共享,广泛应用虚拟仿真技术,加强行业文化和职业素养培养,提升学生对行业的热爱度、专业的认可度、工作的敬业度。以上举措有利于多角度全方位提升现有专业课程体系质量,优化专业内涵。化工工艺作为专业核心课程,是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重要平台。因此,必须有完善配套的校内校外实习实训基地进行实践教学,尽可能地实现工艺生产过程的再现,让学生接触实际的生产工艺流程。基于化工行业的特殊性,在校内建设真实的工艺生产流程是不实际的,所以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可以单元操作模拟、仿真实验室为主,最重要的还是要多发展校企合作企业,与企业密切联系,大力发展“厂中校”,加大现场教学的力度。

2.4 优化教师资源配置,提高教学效果

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是职业院校实现内涵式发展的核心要素。国家对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针对人才培养定位在高素质复合型技能人才上,通过产业调研、专业建设、课程体系的重构、科研创新等活动,专业教师对专业发展的认知、教学方法的改良、专业新技术新工艺的把握等各方面都会越来越熟练,有利于建成一支专家能手型的教师队伍。

2.5 建立动态评价考核模式

新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实施手段必须有新的考核方式与之匹配。应改革传统的期中、期末考试制度,建立理论考试和实践动手相结合的学生评价体系。考核过程要做到与化工行业企业的岗位技能标准对接,并参考师生、企业等的意见,既注重结果评价,又注重过程评价。结合这些岗位技能标准制定合理科学的实践教学质量评价标准,依据教学过程差异和生源差异,对教学效果采用动态的评价模式。

为了更好地进行质量监控,可以将两年作为一个循环,一届学生培养结束后要及时收集用人单位评价及毕业生满意度调查等信息。在收集信息发现问题后,快速进行反馈,学校(院)结合反馈意见,修订培养目标,优化课程设置,任课教师改革教学内容与方法,学生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果,同时,教学管理部门结合反馈意见调整管理手段。这样形成“评价-反馈-改进-提高-再评价”的动态良性循环,从而提升课程教学质量,培养出具有人格健全、品行高尚、技能过硬的高素质劳动者和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

3 模块化课程改革的意义

“化工生产技术”课程模块化设计遵循能力课程本位,立足学科基础,结合行业标准,对接职业需求,有利于针对职业技能人才知识要求,对学科知识重新梳理与分解,对原有课程知识点进行优化、重组,避免课之间教学内容重复,有利于针对应用型人才职业能力的培养,对接行业发展和职业需求,调整教学内容,从而解决高校课程相对滞后的缺点。

校内外实践基地的建设,将理论教学、仿真训练、现场参观、实际操作融为一体,实现了“基于岗位、优于岗位,教、学、练一体化”的教学模式。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有机结合,增强了学生对生产工艺流程的感性认识,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学习效率和教学效果大大提高。教师在组织和实施现场教学的过程中,有机会参与企业的各项生产经营活动,一方面提高实践能力,重构教学能力,提高双师素质:另一方面更加了解现代企业需要怎样的技术人才,使教学更加具有目的性、实用性。

按照“课程标准与职业资格标准对接,教学内容与岗位能力要求对接,素质教育与职业素养对接”的课程建设原则,与时俱进,跟上行业和企业发展的脚步,适时调整教学内容。组建由企业、行业专家和专业教师共同参与的调研小组,深入企业调研,开发以化工产品生产为载体,以岗位操作能力为核心,以行业标准要求的知识点和技能点为依据的教学内容,结合化工行业的发展现状及时更新或整合现有教学资料。尤其是工艺类专业核心课程,某些产品的生产工艺可能在近年来已经发生了变化,所以在教学内容中就应有所体现和及时更新。

“化工生产技术”课程作为应用化工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其课程体系和内容的改革,是提高该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手段,是实现高职教育产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关键,势在必行。

猜你喜欢

化工岗位工艺
《化工管理》征稿简则
《化工管理》征稿简则
《化工管理》征稿简则
《化工管理》征稿简则
青春,在为国奋斗的岗位上闪光
某压力容器模拟锻件制造工艺
中队岗位该如何设置
小方坯连铸无塞杆保护浇注工艺实践
工艺的概述及鉴定要点
走进“90后”岗位能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