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质朴戏剧”对于当下校园戏剧的指导意义

2020-10-15陈丽莎

大观 2020年8期

陈丽莎

摘 要:耶日·格洛托夫斯基(以下简称格氏)在《迈向质朴戏剧》一书中提及三个“对峙”:演员与演员的对峙、观众与观众的对峙、演员与观众的对峙,他将“质朴戏剧”推向了理论的巅峰。格氏对于戏剧艺术所主张的是进行彻底的改革,归根结底就是将戏剧的外衣撕破,还原戏剧真实的本质,以此创造出内涵更为丰富的戏剧。当代校园戏剧是戏剧生态链中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校园戏剧应坚守自身审美标准,同“质朴戏剧”中所阐释的回归戏剧本源相结合,以达到“美美与共”之效。

关键词:“质朴戏剧”;校园戏剧;格洛托夫斯基

格氏的“质朴戏剧”理论是建立在长期的实践基础之上的,20世紀50年代他曾经在莫斯科戏剧学院学习过表演,深受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影响。此后,在他的戏剧生涯中,他陆续执导了《卫城》《先人祭》《浮士德博士》等戏剧,在戏剧史上逐步建立了“质朴戏剧”理论。

一、“质朴戏剧”的含义

格氏在《迈向质朴戏剧》一书中提出:“全面深入地对表演的本质、表演的现象、表演的意义以及表演的心理-形体-情感过程的本质与科学进行探索。”向我们揭示了戏剧的核心是“圣洁”的演员而非华丽的舞台。“质朴戏剧”的诞生的本源是二战之后,舞台表演浮华,影视艺术对戏剧的冲击加大。许多戏剧家开始思考这样一些问题:到底什么是戏剧的优势?它的局限在哪里?以后的戏剧该如何发展?格氏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提出“质朴戏剧”的理论。

(一)演员的表演是戏剧艺术的核心

格氏反对一种背离戏剧本性的“富裕戏剧”,他认为“富裕戏剧的富裕就是富于缺陷”。他认为,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戏剧综合了许多艺术,例如绘画、建筑、雕塑、照明等,这种戏剧由杂乱无章的戏剧场面构成,没有主体。“质朴戏剧”遵从“简约即是美”,将舞台简化发挥到了极致。这一点与中国古代传统有异曲同工之妙,台上一桌二椅、几个演员,就可以将整出戏完成。剥离了杂乱的干扰,舞台上没有灯光、布景以及道具,观众就会将注意力全部集中在演员的身上,这对于演员来说具有挑战性,同时更能彰显戏剧的张力。演员的舞台表演是戏剧的核心,戏剧本就应该是质朴的。

(二)演员训练的方式

格氏认为,在戏剧艺术中用“阔干”的方式是不行的,拼命与电影、电视竞赛也是不行的,戏剧想要用摇镜头和电影拍摄设备比拼,这条路同样也是走不通的。从格氏的主张不难看出,他所倡导的就是把戏剧精简到本源,将服装、化妆、道具甚至是舞台背景都尽可能地减少,最后只剩演员作为戏剧的核心。对于校园戏剧来说,校园戏剧演员最大的缺陷就是缺乏训练,杂乱无章,演员不能通过杂乱无章来表现自己。如果演员缺乏训练或缺乏自发性的动作,那么在演员的身上就不能表现出创造性和程式化。格氏主张一种“训练”的观点,这种“训练”不是机械化的,而是演员战胜心理的障碍,这对于校园戏剧演员的培养具有极大的启发意义。他又从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印度梵剧、日本能剧、中国京剧等东方戏剧中吸收借鉴,独创了一套系统的体系。

1.声音的塑造

格氏重视演员身体的训练,其中就包括声音,他提出全身共鸣法,要求声先于行。不考虑发声工具本身,也不用在意对话,此时的声音是身体的自然反应。将动物的声音作为训练基础,以此训练释放人类本能,获得特有的戏剧效果。他的《迈向质朴戏剧》一书中有关于他表演授课的讲解,让单调、呆板的发声训练变得生动有趣。反观中国的校园戏剧,对于声音的训练,倡导的是“师承传统”的训练方式,这种方式程式化痕迹较重。因此,校园戏剧在发现演员丰富个性方面还有所欠缺,可以参照格氏技巧。

2.进行忘我的催眠

“自我省识、催眠状态、逾越制约、形体训练本身,一个演员充分地、恭顺地、不加防备地献出了自己,所有这些都可以得到实现。这种表演达到了顶点,并产生了突出的形象,并不是演员训练的各个领域非有技巧的训练不可。这些训练应当发展为一种暗示的方式,从而导致一种难以捉摸的、难以形容的自我献身的方式产生。”格氏汲取各家之精华,但又没有按照其中任何一种技巧进行演员的训练。格氏在评价演员时将其分为两种:“高等娼妓演员”和“圣洁的演员”,前者的说法略显尖锐。前者只是单纯的技术的堆砌,后者则是大量的技术训练之后留下的精华。格氏尝试给演员内心施压,让其由内而外释放自身潜能,最后达到心理和生理的统一。他主张演员克服障碍,达到一种所谓的自我催眠的状态,这样演员在表演的时候才会“神行合一”,进入“忘我”境界。

(三)观演关系

格氏提出要打破传统的戏剧演出方式,进行创新,主张取消观众和舞台之间的界限,将观众纳入整个演出之中,将演员的表演与观众融为一体。

“质朴戏剧”倡导小剧场的形式,小剧场的空间较小,容易使观众和演员更好地融为一体,从而更好地体验戏剧。格氏主张戏剧要去掉人的一切伪装,打破隔绝状态,通过表演消解对峙。他倡导抓住精神,对原作所体现的精神进行感悟之后,弱化原来的台词或情节,创造出一种新的舞台表演形式,将观众纳入舞台,重新对原作进行解读。这种观演关系给演员带来了挑战,同时让观众对剧场的解读进一步升华。

二、校园戏剧的质朴风格

何为校园戏剧?校园戏剧就是学生在校园中开展的业余戏剧活动。人们听到校园戏剧想到的往往多是在高等院校的礼堂,稚气未脱的演绎者们在不算宽敞的舞台上进行演出,这其实是一种刻板印象。校园戏剧不仅是高等院校学生的专利,也不拘泥于传统话剧舞台演出的模式,校园戏剧可以在礼堂演出,也可以将体育馆甚至一座古墓作为表演场所。在校园戏剧中导演编剧可以不是学生,但是参演者一定要是在校学生。由此我们可以得出,校园戏剧就是以在校学生为演员主体的戏剧演出活动。校园戏剧是戏剧生态链中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反观当下的校园戏剧创作,繁文缛节过多,形式远大于内容。所以,倡导“质朴戏剧”有很强的实践意义,校园戏剧需要回归质朴的道路。

(一)不过分追求舞台美术和“外壳包装”

格氏强调舞台上每一样道具都是必备的,一切都是为了剧情的发展所做的准备,设计简约而新意百出,主要是为了更好地展示演员和了解观众心理。以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2016级年度大戏《夜色中的大提琴》为例,舞台和观众被放置在一个封闭的类似于家宅的場所,观众以平视的角度观看舞台演出,只有一个小平台用于表演,全剧没有过多的道具,大段的主角内心独白,主角的表现清新自然,不矫揉造作。这样的设计是先锋且具有实验性的,同时更是质朴的。《夜色中的大提琴》摒弃了传统的舞台观念,创新剧场的演出模式,改良了舞台的呈现形式。这些宝贵的经验有很多是值得现代校园戏剧学习的。

(二)表演者是舞台的中心

格氏认为观众与表演者关系的变化是带有无限可能的,他努力探寻演员与观众之间的独特相遇是否能够擦出火花。以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2014级毕业大戏《夜黑风高》为例,观众与演员融入其中,观众决定接下来的剧情如何发展,模糊了舞台和观众之间的界限,打破了演员与观众之间存在的“第四面墙”。这样的演出形式是值得推广与借鉴的,虽然这种剧目只适合小剧场演出,但在这种模式下演员与观众的情绪相互打动,观众的参与性被调动起来,促使更多的人参与其中,影响更多的人了解戏剧、接纳戏剧。

三、呼唤“质朴”的回归

观众想要走进剧场看一部剧,动辄几十、上百的门票对于学生来说无法负担,所以绝大多数学生即使喜欢剧场、喜欢戏剧艺术,奈何囊中羞涩,也无法更多地接触它们。戏剧更多的时候被大家当成阳春白雪,或是富人们的娱乐产物。面对这样的大环境,我们没有办法去改变现状,但是我们却有一种方法改变自己,那就是通过校园戏剧。例如现在校园戏剧做得好的社团有南开大学的南开新剧团、北京大学的北大剧社、浙江大学的黑白剧社以及湖南师范大学的楚魂剧社,这些在中国校园叫得上名字的剧社,实现了校园戏剧艺术的突破,他们上演的剧目有对于生命价值的思考、对于人心的洞察和透视、对于爱情的懵懂和渴望、对于理想的追求,虽然演技相对来说比较稚嫩,编剧的手法、技巧也不是特别高超,但是他们靠着质朴和嬉笑怒骂收获了一批又一批的粉丝,影响着一代又一代观众以及热血的大学生们。当下校园戏剧工作者需要注意的是,虽然走“质朴戏剧”的路线,但是不排斥使用任何让戏剧美好与兴盛起来的方法的。在这个融会贯通的时代,和谐之美、混合之美、“美美与共”才是艺术。

参考文献:

[1]格洛托夫斯基.迈向质朴戏剧[M].魏时,译.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4.

[2]董健,马俊山.戏剧艺术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3]冯传胜.校园戏剧的发展历程及贡献[J].云南艺术学院学报,2011(1):38-42.

作者单位:

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