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医三联特色疗法治疗不完全性肠梗阻35例

2020-10-15王晓娜

中医研究 2020年11期
关键词:灌肠肠梗阻腹痛

王晓娜,李 丽,刘 磊

(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河南 郑州 450008)

不完全性肠梗阻是外科常见急腹症,由于肠道堵塞、肠壁病变或功能紊乱使肠内容物不能正常通过肠道,导致肠管梗阻,引起肠管与全身的生理功能紊乱和炎症反应,甚至会导致多器官的功能障碍,严重者有生命危险[1]。中医药内外合治可加快症状缓解,降低手术率,缩短住院日,对不完全性肠梗阻有较好的治疗效果。2018年2月—2020年2月,笔者采用中医三联特色疗法治疗不完全性肠梗阻35例,总结报道如下。

1 一般资料

选择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普外科住院的不完全性肠梗阻患者70例,采用随机对照法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35例,其中男19例,女16例;年龄平均(59.92±6.05)岁;病程平均(3.13±0.62) d。对照组35例,其中男20例,女15例;年龄平均(60.03±5.80)岁;病程平均(3.06±0.69) d。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 病例选择标准

2.1 西医诊断标准

按照《临床诊疗指南·外科学分册》[2]中不完全性肠梗阻的诊断标准。①临床症状:腹痛,腹胀,伴恶心、呕吐,大便减少或困难。②体征:腹部视诊可见肠型、蠕动波;腹部触诊有压痛或触及包块;腹部叩诊可呈鼓音;腹部听诊提示肠鸣音活跃或减弱、消失。③影像学诊断:腹部立位平片或腹部CT可见肠胀气或液平。

2.2 中医诊断标准

按照《中医临床诊疗术语·证候部分》[3]相关诊断标准。

2.3 中医辨证标准

阳明腑实证:①午后潮热,手足汗出;②腹部胀满、疼痛,便秘,频转矢气;③谵语或狂乱,不得眠;④舌苔厚黄、干燥,甚至焦黑、燥裂;⑤脉滑数或沉迟而实。

3 治疗方法

对照组采用西医常规治疗。给予禁食、胃肠减压、营养支持等基础治疗。同时给予左氧氟沙星氯化钠注射液[由第一三共制药(北京)有限公司生产,批号20171206,100 mL∶左氧氟沙星0.5 g与氯化钠0.9 g],每次100 mL,每日1次,静脉滴注;注射用泮托拉唑钠(由江苏康缘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批号20171128,每支40 mg),每次80 mg,加入9 g/L氯化钠注射液100 mL中,每日1次,静脉滴注。

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中医三联特色疗法。①中药口服。给予大黄白术汤,药物组成:生大黄12 g,白术20 g,厚朴12 g,枳实12 g,芒硝12 g,莱菔子25 g,生白芍30 g,牡丹皮20 g,当归30 g。每日1剂,水煎药汁至100 mL,分2次口服。②中药灌肠。给予玄黄灌肠液,药物组成:玄参30 g,大黄20 g,槟榔30 g。每日1剂,水煎药汁至150 mL,加温水至300 mL,灌肠,每日1次。③中药敷脐。将大黄60 g、芒硝60 g、吴茱萸60 g打粉后均匀混合,加入姜汁与蜂蜜调成糊状,制成1 cm×1 cm大小的药块,置于5 cm×5 cm专用药贴中,将药贴贴敷固定于脐中神阙穴。每日贴敷6 h,每日1次。

两组均以7 d为1个疗程,治疗1个疗程后判定疗效。

4 统计学方法

5 疗效判定标准

5.1 综合疗效判定标准

按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4]相关疗效判定标准。治愈:临床症状与体征基本消失,肠道基本恢复排气与排便功能,腹部影像学大致正常。显效:腹痛症状基本缓解,仍有腹胀,但明显减轻;肠道基本恢复排便与排气功能;腹部影像学基本正常。有效:仍有腹痛、腹胀症状,但较前减轻,无恶心、呕吐;肠道有排气排便;腹部影像学基本正常。无效:临床症状、体征与腹部影像学均无明显变化。

5.2 症状疗效判定标准

按照《诊断学》[5]和《外科学》[6]相关标准,将症状评分为4个级别。0级:无腹痛、腹胀、呕吐症状,可排便、排气,肠鸣音基本正常,计0分。I级:腹痛、腹胀症状较前减轻,能进流食,仍有排便、排气不畅,肠鸣音减弱或增多,计3分。Ⅱ级:有腹痛、腹胀症状,但能忍受,进食则吐,肠道有排气、无排便,肠鸣音减弱或活跃,无金属音,计6分。Ⅲ级:腹痛、腹胀不能忍受,不进食也能呕吐,肠道无排气、排便,肠鸣音消失或亢进,可闻及高调金属音,计9分。疗效指数=(治疗前症状得分-治疗后症状得分)/治疗前症状得分×100%。治愈:疗效指数>80%。显效:疗效指数>60%~80%。有效:疗效指数为40%~60%。无效:疗效指数<40%。

6 结 果

6.1 两组综合疗效对比

见表1。两组对比,经Ridit分析,u=2.82,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表1 两组不完全性肠梗阻患者综合疗效对比 例

6.2 两组症状疗效对比

见表2。两组对比,经Ridit分析,u=2.41,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表2 两组不完全性肠梗阻患者症状疗效对比 例

7 讨 论

根据不完全性肠梗阻的临床特点,可将本病归为中医学“腹痛”“便秘”“肠结病” 等范畴。无论是中药口服还是中药灌肠,皆应遵循“动静相宜”的治疗原则。所谓动,乃是用行气化滞、软坚通腑之品促进大便排泄;所谓静,乃是以益气健脾、滋阴养血之品助益胃肠蠕动。动静结合,方见成效。大黄白术汤方中大黄、枳实、厚朴、芒硝、莱菔子通腑泻下;牡丹皮清热凉血,活血化瘀。以上药物皆为动药之用。诸动药之中,加一味静药白术,补气健脾,不仅无壅塞之虞,还能助力通下。至于白芍、当归乃动静兼备之品,以其滋阴养血之性达滋润通下之功,实为“以静促动”之用。玄黄灌肠液方中大黄、槟榔消积泻下,为动药;玄参动静之性皆具,滋阴养血,解毒散结。

中药敷脐疗法体现了中医学“经络学说”与“内病外治”的治疗思想[7]。中药可通过穴位贴敷透毛孔、经腠理直入皮下、渗入体内,其有效成分可被迅速吸收,增强疗效。中医经络学说认为:脐为任脉神阙穴,任脉乃经络总枢,其气可通行百脉,输布五脏六腑。现代解剖学说认为:胚胎在发育过程中,腹壁最晚闭合的地方是脐,其皮下没有脂肪组织,药物可透过脐部的皮肤角质层直接渗入细胞间质,渗透性最强;同时,脐与肠管临近,内有丰富的血管、神经及淋巴管, 药物可透过脐迅速弥散渗透至肠管,起效速度最快。因此,脐部神阙穴为中药贴敷治疗的最佳穴位选择。敷脐中药方中大黄、芒硝有寒下软坚之效,可通过敷脐的吸收刺激促进肠道蠕动,改善肠管血液运输,消减肠壁水肿,产生排便效应,达到祛肠内宿垢、破坚积热块的目的;芒硝有吸收摄取腹腔渗出液、改善肠道炎性反应、促进胃肠功能恢复的作用;吴茱萸具有辛热温通的作用[8],可扩张脐下血管,改善血液循环,温通胃肠经络,调畅胃肠气机,吴茱萸本身气味俱厚,贴敷神阙,可增强其刺激作用而直达病所,起到软化大便、通畅肠腑的作用。3药合用敷脐,寒下与温通并行。配合中药口服与灌肠治疗,则获佳效。 本研究结果表明:中医三联特色疗法治疗不完全性肠梗阻疗效显著,优于单纯西医常规治疗,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猜你喜欢

灌肠肠梗阻腹痛
粘连性肠梗阻,你了解多少
红藤汤灌肠治疗慢性盆腔炎的护理体会
肠梗阻放射诊断中多层螺旋CT的应用分析
开塞露联合温盐水滴注灌肠法在脑卒中便秘病人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中西医结合治疗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体会
一例肾移植术后并发麻痹性肠梗阻患者的护理
灌肠疗法在犬病诊疗中的应用
腹痛难忍:生殖道畸形惹的祸
“灌肠” 治疗有副作用吗
排卵后腹痛,别大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