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朱彝尊《经义考》引陆元辅《经籍考》考论

2020-10-15孙瑞隆

图书馆界 2020年4期
关键词:著录

孙瑞隆

(西南科技大学文学与艺术学院,四川 绵阳 621010)

朱彝尊(1629—1709),字锡鬯,号竹坨,浙江秀水(今嘉兴)人,曾参修《明史》,著有《经义考》《日下旧闻》《曝书亭集》等。清初学风逐渐由空返实,学者大力倡导经学,注重考据,朱彝尊详考历代经籍存佚情形,撰成《经义考》三百卷。陆元辅(1617—1691),字翼王,号菊隐,江苏嘉定(今上海嘉定区)人,为清初经学大师,“学无所不通,尤善治经”[1]307,得抗清名士黄淳耀(1605—1645,字蕴生)亲炙。朱彝尊、陆元辅二人私交甚善而陆氏稍长,在学问上互相推重,常相约出游、鉴赏碑帖,多有酬唱之作。弘光元年(1645)黄淳耀抗清身亡,五年后,陆元辅集其师遗文成《陶庵集》,康熙十三年(1674)请朱彝尊为之作序。朱、陆二人曾同应康熙十七年(1678)九月博学宏词科,次年三月试,朱氏中选得除翰林院检讨,而陆氏无意仕进,作文故意不入格又多规劝语而落第。

1 问题的提出

《经义考》卷二百九十四“王圻《续文献通考》”条载:“按:王氏《续通考》本以续鄱阳马氏之书。乃中间有卷帙者仅十之一二而已,兼之世次之后先紊乱,名字之称谓错杂,典籍之篇目重复,其牵率为已甚矣。亡友嘉定陆元辅翼王毅然欲别撰《续经籍考》一书,以洗王氏之陋。穷年抄撮,积至数十册,未经删定而殁,然元明遗籍,索隐抉微不少。”[2]5328陆元辅之书本为续马端临《文献通考·经籍考》而作,故有《续经籍考》之名,然其书未竟,终无定名,中国国家图书馆(以下简称“国图”)、北京大学(以下简称“北大”)图书馆古籍数据库均著录为《经籍考》,本文从此。朱氏《经义考》“每一书前列撰人姓氏、书名、卷数,其卷数有异同者,次列某书作几卷,次列存、佚、阙、未见字,次列原书序跋,诸儒论说,及其人之爵里。彝尊有所考正者,即附列案语于末”(四库馆臣提要)。《清史列传·卷六十六》“陆元辅小传”载:“明亡,弃诸生,以经学教授。宋德宜、徐乾学、徐元文、叶方蔼皆以兄礼事之,力趣入都。都中士大夫就质经义典故,无虚日,称陆先生而不名。宛平王崇简、孙承泽,蔚州魏象枢,江宁王弘泽皆遣子弟授经。常购宋、元、明人经说至数十种,泝其渊源,剖其得失,辄为题跋。秀水朱彝尊《经义考》多取其言为据。”[3]《清史列传》提到《经义考》引据了陆元辅所作经说题跋,或许这些题跋后都入了陆氏《经籍考》书中。《经义考》迻录诸家言论序跋只列人名而不详其所出之书,其中的二百五十余处“陆元辅曰”,后学人多以为来自陆元辅《经籍考》。主要有:

(1)嘉庆《直隶太仓州志》卷五十六有“《续经籍考》五卷”后录有汪照序,序言陆元辅“尝慨洪洲王氏《续文献通考》艺文一门之舛错,作《续经籍考》以正之。书未及成而殁”,“因思魏晋六朝之残缺者,宋南渡以后好学之士。往往从《太平御览》《册府元龟》《十三经》之注疏,《史记》《汉书》《文选》注中钩摘数条或数十条以存一种,虽全帙散佚而大略尚存。爰仿其例,于竹垞太史《经义考》内汇录成五卷,仍其名曰《续经籍考》,较先生当日稿本未知又逸几许,而其考据之精博,议论之醇雅,亦足想见其概矣”。卷二十八又云:“元明遗籍,索隐抉微不少,故朱彝尊撰《经义考》多取其说。”“元明遗籍”当系迻录自《经义考》,而“多取其说”云即《清史列传》“《经义考》多取其言”所据。

(2)国图藏34册《经籍考》卷端周星诒提要:“此书前题陆元辅纂辑,每书后亦间有‘辅案’云云。然按之《经义考》各书条下采引陆氏案语甚多,而此部经类仅寥寥数书,中又有国朝雍、乾撰述,为陆氏所不及见者。”[4](一册)2b以《经籍考》中陆元辅案与《经义考》中陆案作比对,言下谓《经义考》中陆说来自《经籍考》。

(3)光绪《嘉定县志》卷二十五著录有汪照汇录的《经籍考》,“陆元辅辑。王圻《续文献通考》艺文门多舛漏,元辅作此正之。朱锡鬯《经义考》多取其说而原书未得行世。汪炤于《经义考》中汇录五卷”[5]。

(4)《清抄本陆元辅经籍考》影印前言称《经籍考》“撰成后,陆氏尚未及删定而不幸遽逝,故迄无人为其梓行。书稿流落社会,辗转递藏”,直言“曾被其好友,清初著名经学家、目录学家、藏书家朱彝尊在其目录学巨著《经义考》中引用达二百四十种之多,足见对此书之推崇”[6]。

(5)李旭认为陆元辅“《续经籍考》藉朱彝尊《经义考》流传下来”[7],上引《清史列传》中“常购宋、元、明人经说至数十种”云云“大约”即是对《经籍考》的评价。又说“汪炤于《经义考》中汇录五卷,现存国家图书馆”[6],笔者检未得,不知其所从来。

(6)陈东辉指出“《经义考》引陆元辅之说多达250次,均属经部之书,但所引陆氏之说大多不见于《经籍考》(指北京大学图书馆馆藏《经籍考》,引者注)以及《清抄本陆元辅经籍考》(指中国国家图书馆馆藏本,引者注),虽然其中十余条所引陆元辅之说,也同时见于《经籍考》,不过文字较为简单,难以据此揭示两者之关系”[8]。观点较为保守,但以二书内容作对比,即可知其认为《经义考》《经籍考》二书有渊源。

汪照其名亦作“炤”,清江苏嘉定人,原名景龙,字青,一字少山。少有诗名,通金石,善八分书,晚年精研经学,著《大戴礼记注补》《韩城志》《毛诗训诂考》《陶春馆诗文集》等(参嘉庆《直隶太仓州志》卷三十七、光绪《嘉定县志》卷十九)。汪照约生活在乾隆朝(1736—1795),其在西安时历主有莘、横渠两书院山长,后入陕西按察使王昶幕。民国《咸宁、长安两县续志》卷七“祠祀考”载西安崇仁寺(唐时称崇圣寺)有“乾隆四十九年(1784)石刻《五百罗汉记》,陕西按察使王昶撰,嘉定贡生汪照书”。回乡后不数年,五十八岁病殁。汪照应为《经义考》曾抄撮于《经籍考》说之权舆。陆元辅所著经学考证著作有《经籍考》《学易折衷》《仪礼集说》《十三经注疏类钞》《十三经辨疑》《诗经集说》等[6],除《经籍考》外皆不存,那么《经义考》中的“陆元辅曰”是否就是引自《经籍考》呢?这是本文试图解决的问题。

2 《经籍考》诸本及其关系

《经籍考》今已知的有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馆藏本(以下简称“中山本”)、中国国家图书馆馆藏本(以下简称“国图本”)、北京大学图书馆馆藏本(以下简称“北大本”),探究其与《经义考》关系须对这3个本子略作说明。

2.1 中山本

业师段晓春教授参编《中南、西南地区省、市图书馆馆藏古籍稿本提要》时从中山故纸堆中检得钱塘丁丙旧藏《宋人集序录》《元人集序录》《明人集序录》《群书序录》稿本12册(索书号:80/1.50.40),卷面旧题《经籍考》,然未著撰人,段师据丁氏题记撰提要称“撰人颇难遽定”,“录中多引蒙叟《列朝诗集小传》又有蒙叟语予云云,故此书撰者当为清康熙、雍正间人”,“此钞考录之书为清康熙以前之撰述。每书各采篇首之序,并略著撰辑者姓氏爵里,可据以考索群书源流”云云[9]。后段师《季振宜〈全唐诗〉流传经过新证》[10]一文指出,原稿本所著录各书及所采之序大半有“抄”“缓抄”“此详,抄”“已有,再对”及当入某部某类之提示。墨迹、纸张有二三不同,大多无栏线、边框,内容与国图本、北大本间有重复,而详略小异,考证出该稿本系陆元辅《经籍考》原稿本。

陆元辅编《经籍考》“穷年抄撮,积数十册,未经删定而殁”[2]1508,不克蒇事。中山本为丁丙旧藏,“随手杂抄,往往不分时代”(中山藏《宋人集序录》上册丁丙题记)。丁氏排比分为六册,已失原稿次序。丁氏名之为《集序录》正以《经籍考》每书各采篇首之序的体例而言的,《群书序录》虽四部均有,然经史子寥寥,可知中山所藏非其全。

2.2 国图本

国图有清抄本《经籍考》34册(善本书号:02857),不分卷,卢文弨校,周星诒跋,半叶11行21字,白口,四周双边。基本按经史子集分部,其中子部和集部卷册最多,经部最少,史部次之。子部、史部以类别排列,集部一般以朝代先后排列。笔者另文《国家图书馆藏陆元辅〈经籍考〉考述》(《晋图学刊》待刊)、《国家图书馆藏〈经籍考〉中的周星诒贡献》(《图书馆研究与工作》,2020年第7期)依据周星诒题记、文内批案、著录文字等,对国图本的性质和内容进行一定的考辨,认为国图本是卢文弨对陆元辅《经籍考》原稿增补后誊抄的本子,后该本流落至陈兰邻带经堂,又为陈氏孙陈树杓售予周星诒,周氏加批案数处。卢文弨增补了“国朝雍、乾撰述”,并在该书内贡献了数十条处案语(卢文弨之案大多有标识),全书誊抄完工后,又进一步添注、圈点。

2.3 北大本

北大有卢文弨批校《经籍考》2册(典藏号:SB/018.51/2101),北大古文献资源库著录其撰者为“卢文弨”,盖因其第一册册首题“卢文弨弓父编”[11]489而误,陈东辉先生已有辨正[7],钤“当湖徐氏思补斋”朱文方印,知曾藏徐广缙(1797—1870)(1)刘家富,王涛.徐广缙生卒时间辩误[J].历史档案,2010(4):128-130.处。第二册册首亦题《经籍考》之名与“卢文弨弓父编”[10]574,格式较为统一,可知北大的2册是重经统一誊写的本子。北大本不分卷,半叶10行24字,白口,四周单边,依次著录明、宋、元、金经部书籍157种,收入《续修四库全书》。北大本亦颇有“辅案”几处,足证此为陆元辅之书。来知德《周易集注》条下有“孙退谷先生曰:‘后人读《易》,能熟看来氏《集注》及《传义补疑》二书足矣’”[10]495,较近口语且不见他书摭录,或即陆氏耳闻之语?北大本仅有经部,与国图本内容不重复,可互补,然二本行款不同。北大本可见陆元辅、卢文弨二人案语,未施句读,且无旁、夹批。今查明高攀龙《周易孔义》后有案“文弨案:《明史》又有《大易易简说》三卷”[10]521,则北大本为抱经堂增补本绝无疑义。陈东辉基于行款、笔迹不一,认为两本虽内容互补,“但系不同人所抄写”[7],言下谓北大本或非抱经堂抄本。徐广缙所藏北大本内容应是抱经堂本的一部分,只是重经誊写,故行款与北大本有别。

朱彝尊和陆元辅同时代,而朱氏又绝不能见卢文弨(1717—1795)增补之《经籍考》,若《经义考》中的“陆元辅曰”果真引自《经籍考》,则必是据陆氏原本,故其无论是直引或节引,文字总不会比原稿本内容更丰富。国图本、北大本为卢氏增补而成,所据仍是流传下来的《经籍考》未定本,其中经部著录内容颇可与《经义考》比照异同。

3 《经义考》与《经籍考》诸本

《经义考》著录经学书目体例较完善,每处分条目、提要、按语三部分,凡引辄注其来源,如“孔颖达曰”“贾公彦曰”“王应麟曰”“黄虞稷曰”之类。《经义考》中的253处(据文渊阁本《四库全书》统计)“陆元辅曰”,可与《经籍考》诸本中经部著录书目及文字比对。

3.1 《经义考》与中山本

中山藏《群书序录》4册,含经史子集四部,有经部著录20余条。其中第一册有经部书目6条,分别为:1)《古易诠》,明邓伯羔孺孝。2)《周礼卦辞》,明黄玉润。《经义考》无此二书。3)《重刻周易本义》三卷,明洪常。4)《易经存疑》十二卷,明林希元。《经义考》卷五十三有录,但无陆元辅语。5)《孝弟蒙求》二卷,宋金华绍笥伯方。6)《诗韵辑略》五卷,明上海潘恩。5)和6)为经部·小学类书,《经义考》均未著录。

(1)《古易诠》,明邓伯羔孺孝

《经义考》卷五十八有“邓氏伯羔《古易诠》二十九卷、《今易诠》二十四卷,俱存”,下引:

陆元辅曰:“邓伯羔,字孺孝,常州布衣。”[2]1066—1067

光绪《金坛县志》卷九“人物志”隐逸篇载:“邓伯羔,字孺孝,少即谢去诸生,隐天荒荡之铜马泉,博学洽闻,撰著甚富。郡守王应麟聘修府志,捃摭独详。巡抚某以行修学博闻于朝,不赴。日徜徉钓雪亭或乘兴往来两浙,与诸名流唱和。综述文史,上下古今,笔无停涉。有《天荒馆诗草》二卷,《卧游集》四卷藏于家。其《古易铨》二十九卷、《今易铨》二十四卷已行世。与屠隆、汤显祖同时人。”《古易诠》南京图书馆藏有二十九卷,为万历二十六年(1598)刻本。

原稿本著录曰“明天□邓羔孺孝著”,名脱“伯”字,后节引史孟麟序,无“常州布衣”语。北大本有“《古易诠》二十九卷、《今易诠》二十四卷”,曰:“明金坛邓伯羔孺孝著”,后引《金坛县志》及史孟麟序,亦不言“常州布衣”[10]500。今按清时金坛属江苏镇江府,常州属常州府,《经义考》“常州”不确,其“布衣”之语或以邓伯羔名列方志之“隐逸篇”言。《经籍考》原稿、北大二本均与《经义考》不合,或据《经籍考》而非此原稿本,或有改动,因此条文字简略,未可遽下断语,容下文讨论。

(2)《重刻周易本义》三卷,明洪常

《经义考》无此条,惟于卷三十一朱熹《蓍卦考误》下引洪常“朱子因古《经》作《本义》。后世以《本义》附于《传》(即程颐《周易传》)而一之,故今《本义》之序亦今经也。奉化邑庠教谕成君矩谓世之读《易》者,先《本义》而后《传》,乃独刻《本义》传于世”[2]540语,应是出自洪常《〈重刻周易本义〉序》。《周易本义》为宋朱熹撰,原附在程颐《周易传》中,成矩辑之而使之自成。《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三·经部三》的“《原本周易本义》十二卷、附《重刻周易本义》四卷”条馆臣案:“成矩重刻之本自明代以来士子童而习之,历年已久。”可知成矩为明人。

另北大本《经籍考》有“《重刊周易本义》三卷”,即《重刻周易本义》,然其后尚有陆氏“辅按:《通考》‘冯椅《厚斋易学》’条下载:‘《中兴艺文志》:‘椅为《辑注》《辑传》《辑传》,盖以程沙随朱文公。虽本古《易》为注,犹未及尽正孔《传》名义。乃改彖曰、象曰为赞曰,以系卦之辞即为彖,系爻之辞即为象。……’今宁人顾子以为朱子本所无,不知何所考证。’”[10]509陆元辅引马端临《文献通考》,并后附自己的论断,而原稿本无,则中山本或为《经籍考》之最初本,陆元辅经手之《经籍考》在中山本之后另有别本。如此则前所论邓伯羔《古易诠》的材料来源,亦可从之以定。“嘉定六君子”之一的张云章(1648—1726)为陆氏撰墓志云:“《经籍考》虽经编次,而欲重加论列,以续马端临之后,此先生未竟之志也。”[12]北大本所本或即此所谓“编次”本。

3.2 《经义考》与北大本

北大本载宋、金、元、明经部书籍157种,其中金代1种。下引几例考辨:

(1)《经义考》卷五十八“傅氏文兆《羲经十一翼》”条注曰“五卷,存”,下引:

陆元辅曰:金溪傅文兆撰,曰《太初易》《古周易》《玩辞篇》《观变篇》《观象篇》,推明古《易》次第有上、下二篇,《十翼》十篇,阐发三圣易学。力主文王作爻辞之说,绝与周公无涉,而辨汉儒费直为乱《易》[2]1070。

北大本《羲经十一翼》条:

明慈溪傅文兆著,曰《太初易》《古周易》《玩辞篇》《观变篇》《观象篇》,推明古《易》次第有上、下二篇,《十翼》十篇,阐发三圣易学,而辨汉儒费直为乱《易》。且力主文王作爻辞之说,绝与周公无涉。天启末,中官刘若愚《酌中志》述司礼监陈矩笃好《易》韪传之书,尝曰:扬子《解难》、魏伯阳《参同契》、刘勰《文心雕龙》直云伏羲、文王,曷尝有一字及周公哉?两汉及梁,去古未远,语当不谬也。若愚谨按,周公系爻辞之说始于唐孔颖达,自唐以前无闻,则颖达之杜撰,费之乱序,不辨已明。先监(谓陈矩,引者注)之有取于傅文兆,非无见也。天如假以年则表章次第奏刊,岂第一《大学衍义补》而已哉[10]501。

北大本此处著录文字全引刘若愚《酌中志》卷七之《先监遗事纪略》,而无己之发明,然《经义考》又直言“陆元辅曰”,可知其未核刘书,也可知《经义考》此条著录确系来自《经籍考》。《经义考》引陆书,文字无甚差异,惟于末句次序微调,可知朱氏随意裁剪,未忠实原书。

(2)《经义考》卷一百九“段氏昌武《读诗总说》”条注曰“一卷,存”,下引:

陆元辅曰:宋庐陵段昌武子武辑。首载《学诗总说》,分《作诗之理》《寓诗之乐》《读诗之法》。次载《论诗总说》,分《诗之世》《诗之次》《诗之序》《诗之体》《诗之派》。余三十卷,分十五《国风》《小雅》《大雅》《周颂》《鲁颂》《商颂》,引先儒之说,依《诗》之章次解之,而间附以己意。大抵如东莱《读诗记》例而较明畅。前后无序跋,但有其从子维清请给据状。段氏有丛桂堂,故取以名。焦弱侯《经籍志》、朱西亭《授经图》皆载此书,而焦氏以“段昌武”为“段文昌”,朱氏又倒其名为“段武昌”,俱似未见此书者。予所见北平孙氏抄本,孙侍郎耳伯知祥符县事时所抄。闻西亭晚得宋刻,今没于洪流矣[2]2027—2028。

“孙侍郎耳伯”者即孙承泽(1593—1676),字少宰,又字耳北,一作耳伯,号北海,又号退谷,一号退谷逸叟、退谷老人、退翁、退道人。笔者另文《国家图书馆藏陆元辅〈经籍考〉成书初探——以集部材料来源为中心》(《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20年第5期)有述。康熙九年(1670)九月,顾炎武自德州入京,“与秀水朱竹垞彝尊、嘉定陆菊隐元辅,同在北平孙退谷研山斋详定所藏古碑刻”(2)见《丛书集成三编》史部第2815册,钱邦彦校补顾衍生《顾亭林先生年谱》。。朱彝尊《曝书亭集》卷四十七亦载:“(康熙己酉)明年冬同昆山顾宁人、嘉定陆翼王观北平孙侍郎藏本(指汉郎中郑固碑之拓本)。”可知孙承泽与陆元辅、朱彝尊皆为故交。

上引文字见于北大本《经籍考》的“《丛桂毛诗集解》三十卷”下之陆元辅案[11]556,而《学诗总说》又正是《丛桂毛诗集解》的首篇,《经义考》之《读诗总说》即是此《学诗总说》。《经义考》之《读诗总说》条前有“段氏昌武《丛桂毛诗集解》三十卷,阙”[2]2026,条下之“但有其从子维清请给据状”及前之文字与北大本同。

北大本“《丛桂毛诗集解》三十卷”条陆案云:

辅按:此书北平孙退翁为令祥符时抄之于周蕃宗正,西亭先生家宋刻本没于洪流矣,幸有此本在,予得借读,力未能抄以归。徐立斋学士俾小史录之,然中尚多讹误。段氏又丛桂堂,故以名《诗解》。焦弱侯《经籍志》、朱西亭《授经图》皆载此书,但焦《志》以“段昌武”为“段文昌”,朱《图》又倒其名为“段武昌”,俱似未见此书者。惟《诗大全》引用先儒姓氏云:“段氏名昌武,字子武,庐陵人。”与予所见北平孙氏抄本合[10]556。

对比知《经义考》引文之后半部分与北大本不惟次序不同,其详略亦有差异,“徐立斋”、《诗大全》两句及孙承泽本之由来未录。北大本为卢文弨增补本,其中陆元辅案当为陆氏“定稿”,与《经义考》所据差异不会太大,而《经籍考》曰“西亭先生家宋刻本没于洪流”,《经义考》言“闻西亭晚得宋刻,今没于洪流矣”,“晚得”之语陆书无而朱书有,应为朱氏羼入,显见《经义考》所引“陆元辅曰”为陆氏案语改写而成。朱氏《经义考》迻录诸家言论、序跋,往往不注出处,然古人编纂体例如此,未可苛求。今对比其文字,更知其引用文字,以意径改。

(3)《经义考》卷五十七“吴氏中立《易诠古本》”条注曰“三卷,存”,下引:

陆元辅曰:中立字公度,浦城人,隆庆辛未进士。父没,服阕,绝意仕进,以著述为事,结庐于武夷山中。十有七年,南礼部尚书袁洪愈等疏其节,诏府县起送赴部,辞,乞终隐。授礼部仪制司主事,俟病痊录用,寻卒。所著有《易铨古本》《中庸大旨》诸书[2]1057—1058。

北大本《易诠古本》条:

明吴中立,字公度,浦城人,嘉靖戊午举人,隆庆辛未进士。父没,服阕,遂绝意仕进,以著述为事,结庐武夷山中。十有七年,越中太史张元忭入山访之,微讽以仕,则曰:“士各有志”。万历十五年,南礼部尚书袁洪愈、给事中周邦杰、巡按御史杨四知表其修节,诏府县起送赴部,辞,乞终隐,贻相臣书曰:“昔唐元和进士费冠卿以禄不逮亲,永怀罔极,隐于池阳九华山。长庆中,御史李行修荐举,冠卿力辞,竟许终隠,愚愿效之”。吏部复言:“圣世礼,贤首崇恬退,必使清节之臣虚被宠荣,乃可以廉顽□懦,风动士人。”诏授礼部仪制司主事,竢病痊录用。后推尚宝丞,报至,已逝矣,所著有《易铨古本》《中庸大旨》《论格物书》《性说》《气说》诸书[10]499。

北大本文字引自《闽书》卷一百《英旧志》吴中立传[13],核之可知所缺字为“立”,仅一二文字有异,如前曰“举隆庆进士,疏乞归养”,后为“嘉靖戊午举人,隆庆辛未进士”,前曰“风动士人”,后为“风劝士人”,前曰“中立已逝”,后无“中立”之类。吴中立所著有《论格物》《书性》《说气》[12]3011,而非陆元辅所引《论格物书》《性说》《气说》,程妹芳[14]已有辨正。《经义考》较北大本大加删汰,然考文字,仍可见其关系。

(4)《经义考》卷六十五“赵氏凤翔《易学指掌》”条注曰“四卷,未见”,下引:

陆元辅曰:《易学指掌》四卷。崇祯中,雄县赵凤翔羽伯所辑,依古本以上下经居前,而次以孔子《十传》,一图说,二传义,三筮法,四占法。鹿化麟仁卿为之序[2]1209。

《易学指掌》已佚。朱氏言其“未见”,必自他处捃摭。

北大本“《易学指掌》四卷”条,首之文字与上引相近,后节引鹿化麟序,序中有:

吾友赵羽伯独有深解,时或撚蓍决大疑难事,靡不奇中,兹编考证古昔,参以己见,可谓明悉。羽伯之言曰:“易之理广大精微,心可默识即语焉,而难详兹。”特就蓍言,蓍聊指其法耳,似于德体象变,承乘比应,攻取之妙别有所窥,而非辞之所可泥。呜呼,羽伯第言蓍法而易之理已尽矣[10]516。

《易学指掌》为“崇祯”时赵凤翔(3)清黄之骥《宏远谟斋家塾程课条录》中“八岁未入塾前,读《性理字训》”句之按有:“当湖陆稼书先生尝欲重梓(朱升辑录之蒙学丛书《小四书》),以广其传。及门云间赵凤翔、慎徽伯仲,承师命校刊,《四书》乃复显。”陆陇其(1630—1692),字稼书,浙江平湖人。陆陇其生时已在崇祯朝,则其弟子赵凤翔当为清人,与“崇祯中”不符;且“云间”为上海松江府,“雄县”属河北保定府,并不混同。《清实录·道光朝实录》卷四百三十八有道光年间(1821—1850)温州镇中营游击赵凤翔,《清实录·宣统朝政纪》卷六十二有宣统三年(1911)九月赏法政科举人的“游学毕业生”(即今之“留学生”)赵凤翔,时代晚,均非文内所论。辑,好友鹿化麟为之撰序。鹿化麟(1593—1638),字仁卿,一字石卿,直隶定兴(今河北省保定市)人,天启元年(1621)解元,著有《北海亭集》八卷。赵氏历明清两朝,《雄县新志·文献略》“清艺术”门下有:“赵凤翔,字羽伯,别号丹崖子,律之曾孙也。年二十有文名,读书会意,辄笔记之,有《广言》《观物》《听音》《纪异》四种笔记,尤精于易,著《易学指掌》六卷,深有得于京房(邵)康节,其卜筮故称神验”“又精医学,梓《太素病脉》一书。书成于凤翔而名曰‘渔樵子’,明祖述律之秘传也”“又善画梅菊草虫”[15]。康熙丁卯刊有《丹崖四种笔记》四卷[16],今已佚。国图藏有清初抄本赵凤翔《单方选要》5册,应亦其著。《经义考》此条录自《经籍考》著录文字之前半部分,仅将“崇祯时”改为“崇祯中”。节引序言是《经籍考》特点之一,于此条可见。

(5)《经义考》卷六十五“严氏福孙《考正古易》”条注曰“四卷,未见”,下引:

陆元辅曰:处士无锡严福孙祺先著其言曰:易之为书,主明阴阳之象,有交易变易之义,故名《易》。古文易从日从月,盖阴阳之象莫着于日月也。其卦伏羲所画……《象辞》凡上下二篇,夫子系卦之辞,盖于文周《彖》《象》之外,别取乎卦上下二象合卦名义,以明君子用易之方,自成为孔子之《易》。其体非传而经,不在《十翼》之例。愚按自汉以来,但以文王彖辞,周公爻辞为经二篇,以孔子《彖传》上下,大小《象传》上下,《系辞传》上下,及文言《说卦》《序卦》《杂卦》,传为《十翼》。祺先独以孔子大《象辞》亦自为经,不列十翼之数,与诸儒异也[2]1211—1212。

上引文字中之“愚按”,北大本作“元辅按”[10]519。书之作者在书中加案常以“愚按”标示,中山本中也是“辅按”“愚按”并存,“愚按”当更接近陆氏原书,可见卢文弨增补《经籍考》时,对进行了细节性调整。另上之“自汉以来”“但以”,北大本作“汉儒以来”“只以”,后另有“其《〈考证古易〉序例》余未得见,当从其弟绳孙荪友索之”一句[10]519,未为《经义考》录入。严绳孙(1623—1702),字荪友,号秋水、勾吴严四,晚号藕荡渔人,与陆元辅同时。

本部分对比《经义考》与北大本《经籍考》文字,发现《经义考》引陆说并不忠实原文,于词语、次序多有调整,且所引并非《经籍考》之全。

3.3 《经义考》与国图本

国图本所录经部书仅第一册有13条,分别是:

(1)《易翼述信》十二卷(27b,国图文献缩微中心影印件该条起始页码,下同)。清王又朴著,录其乾隆十五年(1750)自序,可知为卢文弨著录。

(2)《诗经世本古义》二十八卷(29b)。明何楷著,后文文弨案“属引词类秦汉,今但录其首尾,以见其概。自序并曹勋序见《经义考》,不复录”,知为卢文弨著录。

(3)《诗经拾遗》十六卷(32b)。清叶酉著,生卒年不详,乾隆元年(1736)由国子生荐举博学鸿词,则其为雍正朝(1723—1735)生人,与陆元辅不在同时,故该书为卢文弨著录。

(4)《春秋究遗》十六卷(34b)。清叶酉著,自序中有“经始于乾隆十一年冬”,亦为卢氏著录。

(5)《尚书古文疏证》八卷(36b)。清阎若璩著,仅著录书中每卷主旨。

(6)《周礼》(40b)。录宋吕祖谦《〈周礼〉序》。

(7)《周礼述注》二十四卷(42b)。清李光坡著,录其康熙四十三年(1704)自序及是书凡例,知为卢文弨著录。

(9)《韵雅》五卷(48b)。清施何牧著,生卒年不详,康熙二十四年(1685)进士。

(11)《汇雅前编》二十卷(51b)。明张萱著。

(12)《六书本义》十二卷(53b)。明赵古则著,录徐一夔、林右等人序及自序,末有案“万历庚戌金陵焦竑以藏本付乡人杨君贶重梓。竑有序。”

(13)《离骚经解义》《参同契解义》《阴符经解义》(59a)。清李光地著,录汪漋序。

上诸书均无陆元辅案。《经义考》著录《毛诗世本古义》(即《诗经世本古义》)《尚书古文疏证》《骈雅》三书,亦无陆案。《经义考》卷九十二“阎氏若璩《尚书古文疏证》,存,十卷”,与《经籍考》著录的“八卷”不同。二书中《毛诗世本古义》《骈雅》的著录文字差异极大,当无关系。陆元辅康熙三十年(1691)卒,《经籍考》中的雍、乾间撰述为卢文弨所增。国图本13条中第(1)(2)(3)(4)(7)笔者已证为卢文弨著录,其余清之阎若璩与陆元辅同时,李光地、施何牧等稍后,或仍为卢氏著录。

3.4 《经义考》引《经籍考》而未注明的

前之论述已足可证《经义考》中的“陆元辅曰”引自陆元辅《经籍考》。《经义考》著录之书以“存”“阙”“未见”“佚”记各书之存亡,其“未见”“佚”之书而有著录文字的,当渊源有自。试举一例:

《经义考》卷五十四“李氏义壮《周易或问》”条:

未见。义壮自序曰:天下之道,正而已矣;天下之正,中而已矣。中正也者,所以贯天下之道也。易也者,易也。随时变易以从道也。道也者,中正之谓也。古今之学易者,率皆以阴阳各得其位为正,而二、五为中,一、三、四、六则非中也?……故曰:所恶执一者为其贼道,举一而废百也。间尝执此求之天下不姗笑而置疑者,亦鲜矣。未有脱然以为是者,乃退而求诸先儒之绪言,或有契焉。积之岁月,类以成书,其间微辞隐义,训释明备,可以扩四圣所未发者,亦并从而录之。惟求以极斯理之所至尽,吾心之所知,以不背于中正之归则已,他非所敢知也[2]981。

李义壮《周易或问》无传本,朱彝尊亦“未见”,那么该书自序是从何而来的呢?中山藏《群书序录》第二册37页亦有抄录,曰“明东粤李义壮著”,后录其自序。李义壮,字稚大,广东番禺人,嘉靖二年(1523)进士。据中山本,义壮自序尚有“若以为得之天下,传之后世,则用意之狭,为惠之私,█又甚矣!又岂圣贤明道之初心哉?读者其当以是求之”数句。义壮自序除《经义考》和《经籍考》外,未见他书摭录,可知其来源应亦是《经籍考》。

4 余 论

《经义考》中有“陆元辅曰”250余处,则陆氏《经籍考》之书中的经部著录当有数百条,这也与陆氏经学名世相称。北大本2册因均是经部,故与《经义考》重合甚多,而国图本中经部著录书目如上述可能均为卢文弨后增补。朱彝尊与陆元辅生前友善,陆氏《经籍考》手稿当首先为朱彝尊所收,朱氏采以入《经义考》。朱氏身后,《经籍考》散出,卢文弨才有机会增补。本文用《经籍考》今已知的3个本子互相比对,认为《经义考》中的“陆元辅曰”之文字确系引自《经籍考》。朱氏迻录《经籍考》多有剪裁,文字、次序均有调整,又有以意径改之情况。《经义考》中保留的《经籍考》经部文字,丰富了陆元辅及《经籍考》的研究材料,也见证了学人之间惺惺相惜的深情厚谊。

猜你喜欢

著录
著录格式执行GB/T7714-2015《参考文献著录规则》
著录格式执行GB/T7714-2015《参考文献著录规则》
我国档案著录的基本概况
录附:《石渠宝笈》著录的圆明园旧藏书画目录
解放初图书基本定价问题探析
解放初图书基本定价问题探析
浅析文书工作与文书档案管理系统的设计
图书编目工作中外文学术会议录的著录再探讨
试析协同应用国际档案理事会系列档案著录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