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河北省农业文化遗产项目保护传承研究

2020-10-14韩忠治解丽君王义杰韩旭史小建

南方农业·中旬 2020年8期
关键词:保护传承河北省

韩忠治 解丽君 王义杰 韩旭 史小建

摘 要 河北省农耕活动历史悠久,农业文化遗产项目类型丰富。保护传承这些珍贵文化遗产,对守护传统文脉、坚定乡村文化自信、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等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探究河北省农业文化遗产项目保护传承的意义、现状、面临的挑战及对策。

关键词 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河北省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志码: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0.23.051

我国悠久的农耕历史和光辉灿烂的农耕文化筑就了中华文明传承发展的根与魂。自新石器时代的刀耕火种开始,中华先民凭借着勤劳的智慧、英勇坚韧的优秀品质,在幅员辽阔的华夏大地上,创造了多种特色鲜明并兼具经济、社会与生态价值的传统农耕生产生活系统,为今人留下了极为丰厚的农业文化遗产。农业文化遗产指在长期农业生产、生活中形成的,反映人与人、人与自然以及社会关系的文化知识系统,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学界一般将广义的农业文化遗产划分为遗址类、工程类、景观类、聚落类、技术类、工具类、文献类、物种类、特产类、民俗类10种主要类型;狭义的农业文化遗产主要指传统农业生产生活系统与特色农业景观等。

1 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意义

农耕文化是前人留下的宝贵遗产,挖掘、保护和传承这些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全面振兴的乡村,不应只是生态宜居的美丽家园。作为我国传统文明的发祥地,农村不能成为记忆中的故园、文化的荒漠,而应该成为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灵魂栖息地。随着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和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城市生活节奏加快,竞争压力持续加大,承载着丰富多彩的传统农耕文化的乡村便成为了人们放松心情、放飞心灵的首选之地。通过对农业文化遗产的继承与合理开发,将传统农耕生活智慧与乡村旅游业、休闲农业等有机结合,为乡村休闲旅游业发展注入更多文化元素,能大幅提升乡村旅游的文化品位与产品品质,为促进农民脱贫致富和农业产业振兴作出贡献。在决胜脱贫攻坚和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推动农业文化遗产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对于促进现代农业永续发展和遗产地居民就業增收都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1)农业文化遗产蕴含着以人为本、道法自然、顺天应时等哲学观念和人文精神,具有极高的经济发展、文化传承、生态保护和科学研究等多重价值,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掘保护农业文化遗产是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应有之义。当前,我国农业发展正处于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关键时期,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乡村振兴战略中的文化振兴高度契合,做好农业文化遗产的发掘保护和合理适度利用,对于赓续乡村历史文脉、促进乡村文化兴盛繁荣、推动现代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等都具有无可替代的意义与价值。2)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对建设生态宜居的美丽家园具有重要启示。农业文化遗产蕴涵着用养结合、绿色发展、生态循环等先进发展理念,对生态有机农业发展、病虫害生物防治、人居环境整治等方面提供了大量宝贵经验,对当代农村生产生活领域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启示。3)农业文化遗产对于拓展现代农业功能、促进农业产业兴旺方面潜力巨大。农业文化遗产的景观资源和乡风民俗是开发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业独具魅力的硬件和软件资本,能有效拓展现代农业功能,为遗产地农民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是促进农民就业增收的有效途径。4)优秀农耕文化遗产和农耕文化中蕴含的伦理观念、道德规范,可以在提升乡村优秀传统文化、促进乡风文明、建设良好家风和淳化民风中发挥更大作用。

2 河北省农业文化遗产项目现状

河北省农业文化遗产项目类型多样,内涵丰富。2013年5月,由联合国粮农组织主办的“第四届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国际论坛”上,拥有1 300余年栽培史的宣化传统葡萄园被正式确定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试点。宣化葡萄种植至今仍沿用传统的漏斗架及多株穴植的栽培方式。优美独特的漏斗架,具有光能集中、水肥集中、抗风抗寒、通风性好、防鸟啄食等优点,并适于观赏和乘凉休闲,作为庭院农业文化景观,诠释着古人“外圆内方”的哲学智慧。宣化传统葡萄园承载的悠久农耕文化、传承的传统农耕技艺和营造的独特小气候环境,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农业生态景观,在发展城市田园农业和休闲农业、高品质特色农产品产销、发挥农业文化教育功能、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等方面具有广阔前景。

国家农业农村部(原农业部)于2012年开始了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挖掘保护和遴选工作,先后批准了4批共91项国家级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河北省入选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项目包括:宣化传统葡萄园(第一批2013年),宽城传统板栗栽培系统、涉县旱作梯田系统(第二批2014年),兴隆传统山楂栽培系统、迁西板栗复合栽培系统(第四批2017年)等共5项,和四川省并列全国第三(前两位分别是浙江省8项和云南省7项)。其中,位于河北省西南部的邯郸涉县旱作梯田系统,是太行山区最大的旱作梯田群落,是当地山民适应和改造缺水少土的自然环境的一大创举,也是北方旱作石堰梯田的杰出代表,并在20世纪90年代初就被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专家誉为“世界一大奇迹”。

此外,河北省还有多项源自农耕或与农耕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入选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中有棉纺织造和印染等和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项目,也有利用杂草、作物秸秆制作生活用具和饰品的技艺,还有反应普通民众农业生产、生活的年画以及传统祭祀活动等,如邯郸市织字土布技艺、大名草编传统手工技艺、武强木版年画、南皮小米面窝头制作技艺、雄安新区安新县白洋淀苇编等,展现了河北省农耕文化遗产的丰富多彩与河北先民的勤劳与智慧。

3 河北省农业文化遗产项目保护传承面临的挑战

随着农业现代化、新型城镇化进程加快,农业文化遗产的生存与保护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与挑战。1)对农业文化遗产宣传推介力度不足,保护意识亟待提高。除极少数农业农村、文化等领域的工作人员和学者外,普通民众对此知之甚少,甚至农业文化遗产所在地的居民都不了解。部分地方政府工作人员对保护农业文化遗产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甚至把农业文化遗产当作负担,缺乏对农业文化遗产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深刻认识,农业文化遗产地忽视遗产项目文化属性,品牌建设严重滞后,宣传力度不够,严重制约了遗产项目在当地的开发与发展。2)对农业文化遗产的精髓挖掘不够深入。传统农业文化遗产是一座座蕴涵着历久弥新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生产制度、生活秩序等珍宝的“富矿”,融经济、社会、历史、文化、哲学、生态等多重价值于一身,忽视其在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中对产业兴旺、生态宜居、文化兴盛等方面的价值,有可能导致珍贵的遗产项目遭到毁灭性破坏甚至彻底失传。3)与一般自然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同,农业文化遗产传承的是一种具有原生态特点的当地居民仍在使用并且赖以生存的农业耕作和生活方式。农业文化遗产建立在传统农耕方式的基础之上,只有保持传统耕作方式“原汁原味”地活态传承,才能保护好在此基础上产生的耕作技术体系、农业人文景观及文化传统习俗等。传统耕作意味着大量的人工投入和手工劳作,随着集约化农业的发展和农业机械化、自动化的推广,越来越多的农村青壮年劳动者选择摆脱农业生产,进城从事经济收入较高的非农生产经营活动,接受并愿意从事传统农耕的人越来越少,年轻一代更少,适龄人员大量流失,传统农耕技艺面临失传。只有激活农业文化遗产生存发展的潜能,最大限度满足人民群众现实生产生活与精神需求,才能实现文化遗产回归当代生活。4)农业文化遗产地大多地处偏远,交通不便,有的处于山区,区域广阔,而且分布散落,公共基础设施非常薄弱,道路交通、水电供应、通讯网络、污水垃圾处理等设施缺乏,建设维护资金严重不足。

4 河北省农业文化遗产项目保护传承的对策

1)国家层面和地方政府应加大扶持力度,将惠农政策向遗产地倾斜,借鉴吸收其他类型文化遗产保护的成熟做法,通过地方立法把农业文化遗产项目保护纳入法制化管理。2)妥善处理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和遗产地农业经济发展及居民增收的关系,强调“动态保护”与“服务引导型管理”,既反对缺乏规划与毫无节制的掠夺式开发,也反对故步自封式的“冷冻保存”。例如,通过发展全域旅游和开发相关文创产品,以农业文化遗产项目为核心打造乡村休闲旅游品牌,提升旅游产品的文化品质,并使农业文化遗产在互动体验中得以活态传承。3)鉴于传统农耕文化遗产内容的丰富性与呈现形式的多样性,文化遗产保护过程中,应加强多部门力量的整合,文物保护、农业农村、文化旅游、新闻广电等多部门应协同联动,统筹协调与合作、统一规划与落实。4)促进传统农业文化遗产与现代科技深度融合,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VR技术、人工智能等现代展示手段和传播手段,推进农业文化遗产数字化管理,促进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逐步由数量型传承保护向质量型活化利用转变,增强国民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坚定文化自信。

(责任编辑:赵中正)

猜你喜欢

保护传承河北省
河北省部分水产品市场价格
白族医药传承保护的现状与对策研究
基于三维扫描技术的唐陵雕塑数字化保护研究
群众文化与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创新发展
河北省部分水产品市场价格
平果嘹歌的文化生态壁龛探究
《我的房你的房他的房》
云南民族医药特色诊疗技术保护传承方法研究
河北省商务厅原巡视员仲继安涉嫌受贿被逮捕
河北省部分水产品市场价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