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多尼斯教学体系对现代小提琴教学的意义
——以其小提琴教材为例

2020-10-14范晨君

乐府新声 2020年3期
关键词:运弓工程学尼斯

范晨君

[内容提要]小提琴演奏的每一个动作都是由与其相关的某一块或一组肌肉运动引起的。而肌肉的运动又是由大脑皮层、中枢神经、神经末梢等控制的。由此可见,小提琴的教学如果是基于人体工程学开展,则从起步阶段就奠定了学习的科学性,学习效果也会大幅度提高。本文以德米特里·康斯坦丁·多尼斯的练习教材为载体,着重探讨人体工程学在小提琴教学法中应用的重要性。

大多数小提琴演奏者以每日各种音阶、琶音、手指及运弓的重复练习作为提高技巧的主要途径,但能够由此得到真正提高的只有少数人。多数情况下小提琴演奏者并没有通过日复一日的这种练习学会如何练琴,实际上大多数单调而枯燥的训练通常是毫无价值的。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在经过多年的刻苦练习后,仍只有非常少数的小提琴演奏者掌握了可靠的演奏技巧。德米特里·康斯坦丁·多尼斯(下文简称多尼斯)编写的小提琴练习教材,目的在于使练习者用最少的时间与精力来解决小提琴演奏高级技巧中双手遇到的所有问题,并为解决这些技术难点提供了明确的练习指南。与目前常用的小提琴教材,如《顿特小提琴练习曲》、《克来采尔小提琴练习曲》等不同,多尼斯编写的练习结合了医学科学的发展及演奏技法的不断改良,深入结合、应用了大量人体解剖与工程学的分析成果。他在这个领域中的独到见解直至今日仍非常有影响力。例如他对小提琴演奏中左手的横向、纵向运动,肌肉的发展与放松,左手手指的伸展与独立性,及正确的右手持弓等的关键问题的独到分析以及来源于他在维也纳医学院学习经历中对小提琴演奏技巧高度科学理性、“解剖式”的思考,使他的教学理念、教学体系成为了至今仍然深具影响。

一、德米特里·康斯坦丁·多尼斯及其小提琴教学法

德米特里·康斯坦丁·多尼斯(Demetrius Constantine Dounis,1886-1954年)是二十世纪小提琴教育家中最杰出的一位。他曾在维也纳与当时备受推崇的小提琴教授弗朗蒂斯克·昂德里克(Frantisek Ondricek)学习,并在偶然情况下的成为了维也纳大学医学院的一名学生。毕业后,作为小提琴独奏家,他多次在欧洲与俄罗斯展开巡演。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他被任命为希腊塞萨洛尼基音乐学院的小提琴教授,由此他将大部分精力用在教学上,并出版了一系列小提琴演奏教材及相关论文。晚年,他先定居英国,后因第二次世界大战而搬迁至美国纽约与洛杉矶继续从事教学。

多尼斯在小提琴教学法方面的研究涉及多个领域,其中不乏有研究成果直至今天仍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其一是基于人体工程学的小提琴演奏原理。他对小提琴演奏时人体是如何运动而进行观察与思考,例如左手中的横向及纵向运动,肌肉的发展与放松,左手手指的伸张与独立性及正确的右手持弓等。这种思考可能源于他曾经的学医经历,也可能是因为他对小提琴演奏独特的认知。他的深入思考与研究论断,对小提琴学习者、小提琴演奏家都有着重要的价值。

其二是脑神经在小提琴演奏中的作用。在他出版的作品中,多次强调大脑在练习及演奏中的重要性。如“小提琴真正的技术训练不仅是手臂与手指的训练,而是对大脑与记忆的训练。手指与手臂应完全服从演奏者大脑发出的指令。”[1]【希腊】Demetrius Constantine Dounis.the dounis collection[M].Carl Fischer,2005:15.他补充道:我们所谓的技术,不过是一系列的大脑反射活动。而其中的秘密在于把这些动作画面在脑中完整构建成一个理性、逻辑的整体。[2]同[1]。

其研究的结论,不仅是在他生活的年代,即使是放在今日,也是有着巨大的预示性。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小提琴演奏的人体工程学本质:小提琴的学习绝非通过重复的机械训练而能得来,小提琴演奏是大脑精神的高度集中与手指机能结合的结果。

二、基于人体工程学的研究目的

人体工程学也被称为人机工程学、人类工程学。它是一个极为宽广的范畴,包含的分支也非常多。国际人类工效学学会(IEA)的定义是,“人体工程学是研究人在某种工作环境中的解剖学、生理学和心理学要素。简而言之,人体工程学是研究人——物——环境之间的关系的学科。

基于人体工程学的小提琴教学法研究,首先立足于演奏技巧的理性分析,借助于该学科对人体构造的精确以及细致了解,可以将小提琴演奏中所有重要的动作类型进行归类并深入分析。其次,如上文所述,多尼斯在小提琴演奏教学中的研究指出了大脑的极度理性思考在小提琴演奏、教学、练习中的特殊重要性,大脑犹如指挥部,不仅关联记忆,还关联着手臂手指的技巧练习,为达到这一目的,需要首先完整而清晰的存储动作图像,之后经由大脑的条件反射重现此动作。这样看来,我们所说的技巧应该是一连串的大脑条件反射。将这些运动图像构成合理并富有逻辑的整体是掌握技巧的奥秘所在。心理学研究揭示,如果大脑中的图像是经过思考并符合运动逻辑的,那么它是很容易被重现的。这就是为何新遇到的技术问题应首先理性分析,再进行合理练习的原因。而大脑条件反射论也为我们揭示了小提琴演奏艺术风格形成的原因:不同的人会对同一个刺激做出不同的反应,这就决定了人们对曲谱的理解和表现。我们可以把这种反应看作是人体工程学系统中的环境要素,它不是由教学所决定,但却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教学的效果。这个潜在的理论揭示了“人的主观性”在小提琴的学习过程中是如何发挥作用的。例如在演奏小提琴时,遇到高难度的片段,演奏者会不自觉得的把琴头向左掰开,这是大脑发射区在传达讯号,有些演奏者曾试图“抗拒”这个“讯号”,最终的结果是,右手的运弓受到了很大的限制,以致造成左右手根本不能一起演奏。多尼斯的练习应该是基于上述理论展开的乐谱组织工作。以其中的音阶练习为例,他针对大部分小提琴学习者日常的音阶练习指出,为完美的演奏音阶,左手需要完全掌握换把及手指的横、纵向运动要领。运弓必须沿着琴码的弧度,因此,运弓练习应始终在四个弦上进行。这个要领无形中将人和琴统一成为一个整体。

在左手手指的纵向与横向运动发展中,手与手指的肌肉训练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纵向运动是指手指的下落动作,例如颤音的演奏,小提琴颤音演奏完全基于手指的纵向下落运动。

例1.为训练手指节奏感及颤音的练习——纵向动作

在多尼斯的《左手手指的绝对独立性op.15》与《科学基础上的三度及换指八度准备练习op.16》[1]【希腊】Demetrius Constantine Dounis.the dounis collection [M].Carl Fischer,2005:88.两册练习中已有针对此技巧的练习,这些练习在赋予手指完美运动自由的同时并最大程度的发展了手指的力量与柔韧性。以上练习目的旨在发展手指的节奏与速度,这是完美演奏颤音的两个基本要素。

手指动作以绝对精确为目标。手指不需要以太大的力量落在琴弦上:我们应牢记,手指的弹性与柔韧性比单纯的力量在颤音的演奏中占据远为重要的地位。

琴弓在演奏颤音时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为保证颤音的均匀,演奏者应当要将琴弓分成相同长度的弓段,尤其注意需要练习下半弓。每天花几分钟用下半弓来进行颤音练习。

除纵向运动外,横向运动也是小提琴演奏左手手指技巧中至关重要的部分,横向运动指手指的滑动或侧向移动,例如手指伸张,半音阶等。为了充分控制手指,小提琴演奏者应完全掌握这两种动作要领。遗憾的是,小提琴教学法至今的发展过程中,针对手指横向运动的训练在小提琴教学文献中几乎被完全忽略了。

例2.为训练手指滑动的练习 — 横向运动

以上练习旨在最大程度地发展并结合这两种动作。练习方式的设置在开始阶段应按照每日慢速练习十五分钟,后可通过训练,逐渐过渡到半小时来提高肌肉的耐力,但切记不可超过半小时。练习过程中一旦感受到手部或手指肌肉轻微疼痛,应立即停止练习,完全放松左臂并休息两到三分钟,及时的放松休息与积极的练习之间的转换也非常重要。

人体工程学对于小提琴繁杂的右手技巧训练中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他在研究各类功法的训练时提出了所有的运弓技巧都基于带重音的分弓练习。(分弓指普通的上下弓,其中未强调换弓时的处理。如在每弓开始处都加上音头,则变为带重音的分弓。)

在理解右手运弓这一至关重要的基础理论后,他又提出可将各类功法分组练习,即把基于相同技术原理的功法进行分析分解,再统一进行训练。如分弓(detaché)与自然跳弓(sautille)是基于相同的演奏技术原理,所以要同时进行训练。分弓是小提琴右手运弓技巧中最简单但最重要的弓法,也是整个运弓技巧的基础。

分弓可以用全弓、半弓、四分之一弓、八分之一弓或十六分之一弓的弓长进行练习。当我们用八分之一或十六分之一的弓长快速演奏分弓会出现跳弓,虽然它看起来离开了弦,但实际上并没有。我们将用带重音的分弓在弓的所有部位练习,随后应在中弓稍微靠上或靠下的跳弓点位置用跳弓进行练习。使用不同节奏型的练习也将迅速提高右手运弓技巧,如三连音及六连音的变奏练习,或四连音的变奏练习。除此外他也提出了顿弓与控制跳弓、带重音的连弓与连顿弓等也可根据以上原理同时进行分析、练习。

三、人体工程学在小提琴演奏中的实际运用

关于人体生理结构与小提琴演奏之间关系的研究成果颇丰,在此不再赘述。本文以多尼斯的小提琴教材做为载体,进行进一步的分类研究。随着小提琴演奏及教学法的发展,在演奏中肌肉的放松程度已经成为考量演奏水平的重要标准。人体工程学要想真正在小提琴演奏中“落地生根”,也必须考量肌肉在其中的放松程度与放松方式,这成为一个关键点,指导着艺术实践。

首先,持琴是小提琴演奏的基本功,演奏者的持琴部位决定了左手和右手运动的自由幅度与程度。很多人在演奏小提琴时觉得紧张僵硬,大抵是因为持琴部位错误造成的。例如有些人主张用下额和肩部夹牢小提琴的方法持琴。理由是这样可以“解放”左手,让其自由地换把。但是在真正的演奏中,我们会发现这种持琴方法造成了左臂肌肉的紧张。因为头部的压力过重,肩部的压力只能随之增强,而不会实现自由和自如。肩部属于上肢,它所影响的绝不仅仅是左半边的肌肉,而是整个上肢的活动程度。而且这种姿势会伴随着技巧的复杂而让肌肉愈趋紧张。进而建构了不正确持琴的动力模型,使其固化而不易改变。因此正确的持琴姿势应该是在上肢选择两个支持点,第一个点是放琴的锁骨上,第二个点是在下领轻压腮托,除此以外,还有稳固琴身的辅助点,左臂不要过分内弯,换把时的两个支持点可以交互替换,让肩部得到放松,就抓住了持琴姿势的关键点,之后再演奏什么样的技巧都会从善如流。

其次,外部的肌肉训练是可见的,但是内部器官的训练是不可见的,而对小提琴熟练地演奏必然源自于深刻的内部器官的训练。这样的说法即使在练琴多年的人听来也是一个颇为新颖的观点。一般认为小提琴的演奏只是对肌肉的训练,但是忽略了肌肉的内部组织,联系的神经系统等。如果肌肉得到了锻炼,其内部组织的能力一定会相应的提升。不过,训练本身就是循序渐进的过程,器官的训练成果取决于外部肌肉的训练周期。采取轻拉慢练的方式,逐渐过渡到对耐力、速度、力量的训练,更有助于提升肌肉的弹性、灵活性、力量和反应能力。最初的训练会让神经系统处于一种亢奋的状态,随着练习周期的不断延长,神经系统又会处于一种惯性疲劳。一直到神经系统调节到中等兴奋的程度,才可以说是神经系统和外部肌肉相互协调。这时才可被称为是最佳的训练结果。这时的肌肉负担不重,不易产生疲劳感,对外部工具的使用更加游刃有余,手臂的力量和弓子的力量可以相互转换,既能向快速的、强度大的乐曲转换,也能向舒缓的、轻柔的乐曲转换,它构建的是一个空间相对宽广的中间系统。言至于此,我们需要思辨关于持琴姿势、器官训练的“总指挥”是谁。这个答案是不言自明的——大脑。大脑能够感知和测量所有的旋律,并指挥肌肉和器官做出相应的反应,调整不合要求的动作,让已经形成了错误的结构模式演奏者得到纠正,使肌肉恢复到自然的状态。所以,诸多的论述是与多尼斯的观点相吻合的。多尼斯一生致力的事业如果仅仅是简单地归结为是在音乐领域对曲谱的创作与整理,其结论显然是不全面与客观的。从后来小提琴演奏研究的发展趋势来看,多尼斯将小提琴演奏与人体工学相联系,并提出脑神经在小提琴演奏中的重要地位的论证,可见,多尼斯对小提琴演奏事业的贡献之大、影响之久远。

第三,运弓时的手臂重量如何使用,这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如果把腰弯到90度,两手自然下垂并做惯性的前后摆动,会感到从肩关节处贯通的力量,而这个力量的轻重恰恰是小提琴演奏时的最佳重量。演奏者可以常常做这个动作,以求更加深刻地记忆住这个力量,将其顺利的迁延到臂部的拉琴中,可以使音色明亮而松弛。除此以外,臂部参与到运弓中时,握弓的手指不可以紧紧捏住,最好是轻轻地握住,特别是拇指和食指的压力要卸载掉。采用弧形动作运弓,符合关节均是圆形的生理特征。很多的练习者在运弓的时候觉得生硬,就是因为没有把应该卸载掉的重量从臂部、手指处卸载掉。这样就会造成整个手臂都不能自然的参与到演奏中,而我们在前文已经说过,手臂是紧紧联系着上肢的所有运动的。试想,如果臂部力量过大,演奏的整体效果就是错误的。

在练琴的过程中,遇到困难是不可避免的。此时不要采用单一重复机械的方法,而是通过理性分析将错误的原因找出来,把影响演奏的困难“微分”化,即将复杂的动作集合分解为最基础、最简单的动作然后入手进行有效练习。让自己的练习和演奏一直处于意识控制的范围内,并在此基础上逐步逐步过渡到复杂的技巧训练里,这种“至简——复杂”的进阶式练习可以帮助我们避免陷入到惯性的窠臼中:虽然时间和精力都花费诸多,但是却在反复重复甚至巩固相同的错误,这种练习模式是无法取得任何良好的效果,这是与训练的初衷背道而驰的。如果是在调整不合适的动作,或是错误的演奏方式已经非常固化,这时候需要做的事情是停下所有的练习,换成运弓加休止的交替的办法,重新建立肌肉放松的感觉,摆脱之前形成的错误的模式。而且这样做的好处还在于,可以让肌肉总是活得短暂的休息,手臂不会处于紧张的状态,逐渐消除肌肉的紧张感。以练习大顿弓为例,用力之后立即放松,或者用连弓接分弓,分弓接跳弓,强力度之后接弱力度,连续和弦之后接长弓等各种不同的组合方式,肌肉总能获得新的能量,只要采取合理科学的方法,总能取得预期的效果。

演奏的技巧训练总是和听觉紧密的联系在一起的,不论是初学者还是有一定经验的演奏者,甚至是小提琴演奏家,在练习的同时,甚至是练习之前,其听力已经在工作了。练习只不过是把大脑里的音响、动作概念等等再现出来。也就是说,我们在脑部的运转早已经先于我们对小提琴的学习,演奏者所有的练习都是为了脑海中的音响印象服务的。当演奏的动作不正确时,或是发出的音响与我们的认知不符时,大脑就能根据内在听觉控制动作或放松某些肌肉,使动作正确,然后发出符合大脑认知的旋律。所以,较快地掌握技巧,让其在大脑之前做出对声音的判断,并非是一件益事,它可能是不符合认知规律的错误行为,抑制了大脑的工作。所以紧紧依托人体工程学展开的小提琴的学习与演奏才是真正的起点与基础。

四、人体工程学为小提琴教学法带来的启示

从上面的叙述中我们可以看到,小提琴的演奏离不开大脑对身体的指挥,而指挥的结果是以姿势为载体呈现的。那么,在人体工程学的指导下,如何更加科学理性的让身体承载人——物——环境三者的功能,发挥出各自的作用,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多尼斯的研究随着今日脑神经学科的发展、小提琴演奏理论的丰富,在理论研究和成果展示上,给人们做出了一个重要的示范:如何从整体上学习与把握小提琴的基本技术要领。“整体”在这里的意义是多个层面的,我们可以把其看作是广义上的人——物——环境的统一,也可以看作是中观层面的演奏肢体与演奏环节的配合,还可以看作是微观的肌肉与关节的协调运动。尽管从外表上看,小提琴的学习与演奏只运用了双手、手臂,但身体的其他部位,也在高度参与:颈部肌肉、横隔膜肌肉、小腹、腰部肌肉、背部肌肉、腿与脚的肌肉,甚至是面部肌肉。它们依据小提琴不同的演奏技巧,组成了各种肌肉群组,人体工程学又将所有复杂的外部形式凝炼,明确器乐与肌肉群在演奏过程中的活动范围,使学生从“认识自我”开始学习拉琴,促进了人体和乐器之间的协调配合,为提高演奏的艺术效果提供了必要的帮助。

大脑的积极配合在任何训练中都是必不可少的。在实际的训练中,无论使用何类型教材、方法进行小提琴训练,为获得稳定可靠的技巧,大脑与精神必须高度专注。如果没有大脑与精神的同步配合,就毫无价值,且也绝不可能产生持久可靠的练习成果。

目前针对于人体工程学在小提琴演奏及教学法中应用的理论还相对较少,从观念转化至理论工作还需要做很多工作,但我们不能忽略其在小提琴教学法及演奏中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可以帮助学生与教师更加直接面对、理解问题本质,并提出符合逻辑的解决方法,再通过科学的训练手段达到较好的演奏效果。同时,人体工程学为我国小提琴演奏教学实践、教学法研究及人才培养带来新思路,使中国的小提琴教育事业走向成熟化。

综上所言,德米特里·康斯坦丁·多尼斯结合人体工程学得出的两个重要的研究成果,确定了大脑与机体在人们学习和演奏小提琴的重要性,也为基于人体工程学的小提琴演奏实践带来了具体的指导。综合理论和实践,让小提琴的演奏和教学得到重要的启示,这是本研究更为深远的价值与意义。

猜你喜欢

运弓工程学尼斯
谈18世纪小提琴运弓技术
Excel在学科服务中的应用
杠杆力量作用下大提琴演奏的教学研究
“人机(体)工程学”教改新方案探究
谈二胡演奏时的运弓技术
材料模拟软件在固体物理教学中的应用
尼斯狂欢
二胡的运弓及其音乐表现
大男孩的超级玩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