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角度浅谈微信朋友圈点“赞”行为研究

2020-10-13胡俊麟

数码设计 2020年6期
关键词:圈点心形按钮

胡俊麟

摘要:近年来,互联网飞速发展,手机网民迅速增长,智能手机不断普及,功能强大的即时通讯软件成为人们的心头爱,移动互联网的社交在人际交往中的地位日益凸显。而这其中微信朋友圈更是使用广泛,点“赞”行为已逐渐成为人与人之间越来越重要的人际交往方式,也渐渐成为当代社会的主要社交现象。本文着手挖掘朋友圈“点赞”行为背后丰富的文化内涵,也意在通过本次研究去帮助人们正确认识“点赞”以及如何让点赞真正发挥作用,成为情感传递的桥梁。

关键词:朋友圈点赞;人际交往

中图分类号:G2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129(2020)06-0163-01

Abstract:inrecentyears,withtherapiddevelopmentoftheInternet,therapidgrowthofmobilephoneusers,thepopularityofsmartphones,powerfulinstantmessagingsoftwarehasbecomepeople'slove,thesocialstatusofmobileInternetininterpersonalcommunicationisincreasinglyprominent.Amongthem,wechatcircleoffriendsismorewidelyused,and"like"behaviorhasgraduallybecomeanincreasinglyimportantwayofinterpersonalcommunicationbetweenpeople,andhasgraduallybecomethemainsocialphenomenonincontemporarysociety.Thispaperstartstoexploretherichculturalconnotationbehindthe"praise"behaviorinthecircleoffriends,andalsoaimstohelppeoplecorrectlyunderstand"praise"andhowtomakeitreallyplayarole,andbecomeabridgeofemotionaltransmission.

Keywords:friendspraise;interpersonalcommunication

根据CNNIC发布第4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1],截至2019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8.54亿,较2018年底增长2598万,互联网普及率达61.2%,较2018年底提升1.6个百分点;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8.47亿,较2018年底增长2984万,网民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达99.1%,较2018年底提升0.5个百分点。在即时通讯app中,微信app高居榜首,成为最炙手可热的社交工具。随着微信的大受欢迎,点“赞”之风一度盛行,各种网络词汇也争相出现,如“点赞党”,“点赞狂魔”,“赞士”,“点赞之交”,“积赞营销”等等。

点“赞”最初走红网络,它表示赞同,喜爱之意,迎合了人们表达情感的愿望,是一种心理认同的表达方式。在2015年元旦,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给人们的新年的贺词中就有一句“我要为我们伟大的人民点赞”,是对人民发挥作用以肯定和赞许。点“赞”已然从线上渗透到线下,并影响着人们。其实在这点“赞”背后也蕴含着很多“学问”,蕴含着丰富的传播学,社会学,心理学,语言等内涵。

从文学角度看点“赞”:“点赞”一词主要语义是“称赞、赞赏",在使用搭配上灵活多变,其流行的动因主要有两类,一是属于语言自身的内部动因,即“语言的简约性与明确性一直是语言使用者致力追求的目标”[2]。点“赞”一词简短明了,人们说出这两个字非常简单,不需花过多的词缀就能表达出自己对别人的喜欢、认可、肯定及欣赏,同时也是一种精神的交集与默认。

从社会角度看点“赞”:微信点“赞”流行起来,还使人们的社会交际稍微轻松了一点,就比如某两个人不太熟,或许也有一段时间没有联系了,想交流却不知道该表达一些什么的时候,点“赞”的作用就来了,因为至少这个心形标志是不会让对方反感的。通过点“赞”,与此同时还会出现的一个现象就是,意外的朋友;当我们对别人进行点“赞”之后,我们是能收到关于这条被点“赞”信息的其他点“赞”者(共同好友)的点“赞”通知,那这里就是可能出现的“意外”,正是因为这一条被点“赞”信息,还能发现意外的共同好友。对于微信朋友圈“点赞”行为本身,其文化能够产生的传播效能与朋友圈内群体非理性的情绪涌动关系密切”[3]。

从传播角度看“点赞”:作为微信主要使用群体之一,“青少年心理需求的契合性与网络快文化的特点”[4]相互作用,从而使得青少年人群中的点“赞”行为异常明显。微信“点赞”互动行为的蓬勃发展,一方面滿足了用户的情感需求、商家的广告需求,另-方面也产生了诸如“过度营销,审美疲劳”、“过度依赖,淡漠人际关系”等问题[5]。

从心理角度看“点赞”:马斯洛在其需求层次理论中说过,人除了基本的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外,还有社交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其中,社交需求又叫“归属与爱”,是指个人渴望得到家庭、团体、朋友、同事的关怀理解,是对友情、信任、温暖、爱情的需要。而深受追捧的网络社交方式——“点赞”,主要满足的就是人们对“归属与爱”的需求。

从符号角度看“点赞”:微信朋友圈点赞按钮的形状是“心形”,这个“心形”表达的是“赞赏、支持、喜欢、欣赏、肯定”等含义,这与“赞”这一设计的初衷不谋而合,极大方便了人们表达对朋友圈中的事物的“赞美”之意。所以,我们可以说,点“赞”符号这是一个十分完美的功能设计,不仅是简洁明了的符号造型设计,还是它所表达出的含义。微信点“赞”这个符号都体现出了当代社会的快文化、轻文化、简文化。

从操作角度看“点赞”:在微信朋友圈中,点“赞”这一按钮被设计在手机屏幕的右侧,这一设计原理与大多数人拿取手机及使用手机的习惯相关,从而使得位于右侧的点“赞”按钮更为方便轻巧得就能触及,无需过多的流程,仅仅是滑动手机,轻按右下角“心形”按钮,就能快速直接完成一次点赞,不仅仅在时间上,更在行为上,大大节省了大家的动作规划时间。

整体来说,“点赞”这一行为本身或许对于很多人来说就是一个矛盾,即便从这么多角度来浅谈,来剖析,我们依旧可以发现“点赞”确实不如以往纯粹,反映出了当代人的网络现实两面性。

参考文献:

[1]CNNIC:CNNIC发布第4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中国网信网,2019-08-30.

[2]黄琲.“点赞”浅析[J].青年文学家,(11):140~141.

[3]魏宝涛,王爽.微信朋友圈“点赞”文化与网络情绪传播[J].中原文化研究,2014,(6):73~79.

[4]燕道成,徐蕊.青少年社交网络中点赞行为的传播学分析[J].山东省团校学报,2014,(6):5~9.

[5]邓高峰.“使用与满足”视角下微信“点赞”行为研究[J].青年记者,2014,(7):10~11.

猜你喜欢

圈点心形按钮
圈点、勾画、批注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方法分析
Heart心形浪漫
催债与还钱
物理教学中的“咬文嚼字”
制作心形贺卡
死循环
盘点八大奇葩的心形结构
内心不能碰的按钮
杨慎研究《风骨》篇述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