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科举考试与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

2020-10-13邓仰龙

数码设计 2020年6期
关键词:科举考试

邓仰龙

摘要:科举制度作为中国古代历史最主要的选官制度,从隋唐开始一直延续了1300年,为古代封建王朝提供了无数优秀的人才。但是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官僚体系的弊端也伴随着科举制一同暴露出来,制度为历史带来的负面影响是不可修复的。但对科举制的反思却像是傳统厚重墙壁的一道光束,为今后教育事业增添些许光亮。对此,本文将秉承客观,从多个角度出发,评价科举考试的优点与弊端。

关键词:科举考试;古代制度;选官制度

中图分类号:D69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129(2020)06-0118-01

Abstract:Theimperialexaminationsystem,asthemostimportantofficialselectionsysteminancientChinesehistory,haslastedfor1300yearssincetheSuiandTangDynasties,providingcountlessexcellenttalentsfortheancientfeudaldynasties.However,inthelonghistory,thedrawbacksofthebureaucraticsystemwereexposedtogetherwiththeimperialexamination,andthenegativeeffectsbroughtbythesystemtothehistorycouldnotberepaired.However,thereflectionontheimperialcivilexaminationislikeabeamoflightinthetraditionalthickwall,whichwilladdsomelighttothefutureeducationalcareer.Tothisend,thispaperwillevaluatetheadvantagesanddisadvantagesoftheimperialexaminationfrommultipleangles.

Keywords:Imperialexamination;Theancientsystem;Choosingofficerssystem

科举制在中国古代社会存在了一千多年,它以一种选官制度面向大众,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科举制的机制在当时的世界也是独一无二的,对此很多学者也对科举制的产生做了很多调查。一部分学者认为科举制始于隋朝,而另一部分学者则认为科举制始于唐朝。其实这种分歧不仅仅是当代学者的争论,在古代也有争论。比如唐代的朱熹、元代的马端等就认为始于隋朝,而唐代的李德裕则认为始于唐朝。明朝的朱国帧也认为始于唐朝。但是无论科举制真正始于哪朝哪代,它的出现都是一次对固有制度的打破。科举制的最大意义在于它打破了传统的门阀制度,让万千学子也能走入朝堂,实现抱负,并且也为国家提供了一个真正公平、公正的选拔制度。只不过随着时间的发展,科举制也在发生变化,也在由繁华走向落寞。因此,本文针对问题,探讨科举考试与中国古代选官制度。

1科举考试作为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优点

1.1打破固有选官制度。科举制始于隋唐时期,在中国延续了整整一千三百年。科举制的出现对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经济、政治、人文、社会结构都带来了深远的影响。在科举制之前,官僚体系多为贵族世袭,或是举荐。在官员的任命上,难免存在着不公平的成分。而科举制是从民间选举人才,通过考试的形式为历朝历代输入新鲜血液,使得选官制度变得更为公正[1]。

科举制的另一次完善是在宋代。宋代的科举制在原有基础上再次放宽了限制,使得考试之人,不论出身,不论贫富皆可参与。而这种限制的放宽,也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不同阶层人员的流动。下层人员有机会通过科举制走入上层,有才学的人能够实现抱负。从某种意义来说,科举制对社会的稳定也起到了正向作用。而到了明清时期,这种人员流动再次被放大。据统计,明清时期的进士有一半是祖上没有读过书的,或者是读过书却没有做过官的。寒门子弟通过努力登上龙门便是科举制给当时的学子带来的希望。科举制的出现为学子提供了晋升的平台,但从统治者的角度来说,科举制的出现无疑是稳定了底层人民[2]。

1.2为历朝历代提供人才。科举制最大的意义还是为中国古代封建王朝提供了大量的人才。在科举制一千三百年的历史中,通过考试获得名号的人数达到数百万。而在宋明时期,不少人甚至通过科举制成为了朝廷中的栋梁之才。明英宗更是留下了一条暗中的规则“非进士不进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由此可见,科举制在当时几乎成为了高级官员的必经之路。而这种能够改变底层人物命运的选官制度,也在某种意义上造就了当时社会民间善读书的风气。虽然这种对读书的渴望是来自功名,而非真心的想要获取知识。但从结果来看,科举制无疑是推动了民间的文风。到了明清时期,若单独以秀才人数计算,甚至不少于五十万,倘若再把童生计算在内,则百万人不嫌夸张。在这众多的人当中,随只有少数人真正走上了仕途,但剩余的人也为当地百姓的基础知识积累起到了推动作用。此外,科举制所带来的“圣贤书”风潮,也间接维持了广阔大地上人民思想的统一[3]。

2科举考试作为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弊端

2.1科举制带来的思想束缚。科举制考试的内容也在随着朝代的更替而不断发生变化,并且这种变化逐渐呈现出思维束缚的趋势。当了明太祖的时候,科举制的文体被改为八股文。八股文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等段落组成,后四个段落中均有两股对仗的文字,合共八股,所以叫做八股文。八股文的内容必须由圣人立言,这本无错,但是到了清朝时期,圣人之言由孔子思想扩展到了朱熹等理学家的圣贤,并同时规定要以朱熹的口吻去撰写。到了乾隆时期,试帖诗又被纳入到了科举考试的内容,格式、思维仍被固定。与此前的八股文文体相结合,再次给文人思维上了一层枷锁。此外在内容上,还要求延续朱熹与孔孟的思想,不得说出自己的真实感想。在形势和内容上同时限定了科举考试的内容与文人的思维。然后到了后期,八股文却逐渐演变成为了统治者控制人民思想的工具。像清朝的“文字狱”就是这种高度集中下思想控制的产物。同时,在这种严重压抑的学术氛围下,学者无法在原有基础上进行创新。这也导致了封建王朝后期思想以及科技水平的落后[4]。

2.2科举制带来的官场腐败。科举制度导致官场腐败。科举制到了后期,已经出现了明显的政治化,考试制度成为了官场拉帮结派的手段。由科举考试形成的师门关系转变为官场上的裙带关系,同一帮派的官员官官相护。明朝时期的大贪官和珅便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和珅利用乾隆的宠爱,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收受的贿赂、贪污的钱财不计其数。期间,更利用科举制,以透露考题为由向考生收取钱财,使得原本公平的科举考试变为了内部交易。官员凭学识认定,也变为了凭钱财认定。可以说到了后期,科举制已经成为了部分官员扩充自己的一个渠道了。这种演变让当时的社会无法产生出一个真正公平的社会制度,官场也便于愈发混乱与黑暗[5]。

结语:综上所述,科举制作为中国古代最重要的选官制度,它的出现一方面为有文化、有才能的人提供了进入官场的机会,但是在同时也造成了一些负面影响。这也是到了后期科举制被废除的主要原因。

参考文献:

[1]董俊峰.科举考试与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J].浙江万里学院学报(3):40-45.

[2]王志勇.试析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与科举考试的利弊[J].河南农业,2012(2):63-64.

[3]庸安.科举制是我国古代唯一的选官制度[J].中华活页文选:高二、高三年级版(11):62-75.

[4]徐萍.从进士科举到文官考试——中国选官制度在民国时期的制度逻辑[J].教育与考试(2):43-47.

[5]卢坤建.略论我国古代的科举选官制度──与西方古代选官制度的比较分析[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1):28.

猜你喜欢

科举考试
“科举考试”
官韵文献的发展与流变
浅谈明清时期对科举舞弊的刑事处罚
试分析科举考试的利与弊
浅谈古代福建建阳书坊出版的应对科举考试的参考书籍
科举考试对现行公务员考试制度的影响
岁岁游学路,冷暖私塾情
试述科举背景下贵州明清时期的神性空间信仰
科举考试与语文高考的比较研究
清代科举复试制度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