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他在黎明前倒下──寻访刘祥文的人生足迹

2020-10-13

福建党史月刊 2020年9期
关键词:宁化苏维埃政府大伯

王 坚

刘祥文像

从普通的汀江船工到福建省苏维埃政府的执行委员,从朴实的客家少年到苏区多个县委的书记,从乡村“夫子”到红军独立团的政治委员,历史的风云把刘祥文推向了一个个人生的新高度,然而,在新中国成立的前夜,他却像奔涌江流中的一朵小浪花,消失得无影无踪。

位于汀江上游的长汀县濯田镇露潭村,当年人声鼎沸的古码头湮没在岁月的荒草中。刘祥文的故居在风雨侵蚀中身形颓败,寂寞冷清。时空深处的未解之谜,似一团浓雾萦绕在故园几代人的心头,驱使我们走进这个苏区风云人物的人生旅程。

参加汀南工农暴动

90岁高龄的露潭村民刘世元是刘祥文的堂侄,刘祥文离世前,曾与刘世元在同一座祖屋中生活了好几年。刘世元至今印象深刻:“族谱记载,祥文叔1906年出生于露潭,少年时读过私塾,文化程度高,书法水平了得。因为家境困难,成年后就在汀江撑船谋生。1928年前后,张赤男在汀南发动革命,刘祥文和他都是本乡本土的知识分子,参加革命后二人关系更加密切。刘祥文很早就加入了秘密农会,1929年春加入中国共产党,跟着张赤男组织农民暴动。暴动后参加了武装赤卫队,从此走上了公开斗争的道路。”

刘世元回忆:“1929年5月中旬,毛泽东、朱德率领红四军在水口、露潭两个渡口‘红旗跃过汀江’,张赤男领导的赤卫队一路接应。红军前后在露潭、水口逗留3天,部分红军驻扎在露潭村里的大祠堂和大光寺庙里。刘祥文当时是露潭的‘红头子’之一,负责为红军筹粮、筹药。渡江当日,他和村里的船工撑船摆渡运送红军。1929年底,张赤男在汀南地区成立宣成区苏维埃政府,露潭所在地区归属上宣成乡苏维埃政府。刘祥文工作积极,有文化、有能力,得到张赤男的信任,被任命为乡苏的负责人。”

刘世元接着回忆:“1930年春濯田暴动成功后,成立了濯田区苏维埃政府,刘祥文被安排参加区苏的工作。同年5月,濯田、水口、四都等区苏的红色武装联合攻打苦竹山反动堡垒,刘祥文和露潭村的许多老前辈都参加了这次战斗。当时刘祥文等人负责筹集粮食送到前方战场,组织担架队到苦竹山抬伤员。攻打苦竹山回来后,刘祥文担任了水口区委书记。在扩大红军的运动中,他动员了水口、露潭、南安、连湖等地的许多青壮年参加红12军。”

担任省苏执行委员

1931年9月,第二次反“围剿”胜利后,中央红军继续分兵帮助地方开展群众工作,红十二军再次奉命进驻宁化。与此同时,中共福建省委派出20人组成的工作团赴宁化发展新苏区,刘祥文就是省委工作团的成员之一。同年11月,闽西苏维埃政府主席张鼎丞在宁化淮阳主持工农兵大会,正式宣布成立中共宁化县委、宁化县苏维埃政府。会上,刘祥文被任命为宁化县委宣传部长。不久,又被任命为宁化县委书记。1932年初,宁化县委、县苏根据中央和福建省委指示,决定成立宁化独立团,由张瑞标任团长,刘祥文兼任政治委员。该团下辖3个连,全团共有500余人,不久改编为独立第七团。1932年3月,福建省苏维埃政府正式在长汀汀州试院成立,26岁的刘祥文被选举为省苏35个执行委员之一。

这一时期,第一次全国苏区代表大会通过《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划分行政区域暂行条例》,闽西苏区各地先后召开了县、区、乡代表会议,完善各级苏维埃政府的组织系统和工作制度。为了保卫新生的红色政权,刘祥文组织领导宁化人民逐步建立地方武装,源源不断地为主力红军输送兵员。1933年,宁化县进行了多次“扩红”。4月,宁化城关参军人数达2个营。5月上旬,全县800多人参加红军。5月下旬,时任少共闽粤赣省委宣传部长伍洪祥来到宁化指导扩红工作,和宁化县委书记刘祥文共同组织全县赤卫军、少先队,召开2000多人参加的军政比赛大会。各区苏、乡苏干部和赤卫队、少先队队长纷纷带头报名参军,淮土、禾口两区参加比赛的全体队员一致通过组成模范营参加红军。5月25日,1500名宁化青壮年组成宁化模范团开赴前线,圆满完成了“红五月”的扩红突击任务(据《伍洪祥回忆录》)。6月,宁化全县再次扩红300多人。8月,扩红3000人,动员39名战士归队。9月,淮土、禾口两区因扩红成绩突出,受到省苏嘉奖,上杭才溪乡派出100多名代表到宁化参观学习扩红经验。12月,宁化县作为中革军委动员部的扩红突击区,受领了1000人的扩红任务,2个月内就有1460人参加红军。

更为可贵的是,刘祥文担任宁化县委书记期间,福建军区独立第7师在宁化组建,陈树湘担任师长,刘祥文兼任政委的宁化独立第7团改编为该师第2团。1933年7月,独7师配合彭德怀领导的中央主力红军东方军,参加了著名的泉上土堡战斗。此役歼灭敌52师两个团,缴获枪支弹药等物资无数,仅银元就有上万元。后独7师编入红三十四师,成为长征中著名的“绝命后卫师”的重要组成部分。刘祥文身兼数职,既要参加战斗指挥,又要组织拥军支前、分田生产等各项工作,在严峻的斗争考验中愈加成熟。

1933年3月9日,《红色中华》第三版刊登了刘祥文的署名文章《对于地主富农的“怜悯”》。报道中,刘祥文以省委巡视员身份在长汀县水口区南蓝乡苏维埃政府检查工作,对当地分田工作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剖析和纠正。这是目前发现的刘祥文署名的唯一报道文章。这一阶段刘祥文虽在宁化任职,但其省苏执行委员的身份和高度自觉的党性原则,让他在返乡探亲时,对家乡基层苏区政府的工作多了一份使命感和责任感。

领导敌后游击战争

1935年春,留守长汀四都的福建省委、福建省苏维埃政府、福建军区决定成立新汀杭县,管辖长汀县的南阳、茶溪区,上杭县的通贤、才溪区,新泉县的新泉、芷溪、儒畲区。此时的刘祥文临危受命,作为苏区新汀杭县委书记兼游击队政委,率领新汀杭县军民在沦陷区与数十倍的强敌周旋,开展游击战争。

据1961年7月连城新泉老红军冯松保、陈水林等人口述记录:“成立新汀杭县后,没有具体的行政工作,主要是开展游击战争活动。行政上有工作团,军事上有独立营。新泉片的游击队为第一营,上杭片的为第二营,长汀片的为第三营。每个营为一个游击队,到沦陷区工作,由福建军区指挥。新汀杭县委、县苏、游击队从长汀的四都山区转移到上杭通贤的障云岭、叶坪山一带。因为国民党部队和反动民团反复包围袭击,被迫转移到长汀的濯田。在濯田地区一个多月后,发生多次战斗,新汀杭游击队有的被敌人冲散,有的被俘,有的牺牲。”

1935年春,坚持游击战的福建省委、省军区在闽西武平境内分头突围未能成功,主要领导人殉难,队伍解体。刘祥文等率领的新汀杭县委、县苏领导和游击队同样未能幸免。在残酷的斗争环境下,刘祥文辗转外乡躲藏数年,一边隐蔽待机、保存有生力量,一边寻找党的上级组织、收拢失散战友。直到1937年第二次国共合作后,他才返回家乡露潭,继续以撑船为业,在汀江航道上从事秘密斗争。

现年66岁的刘继忠是刘祥文的继子,他回忆说:“我的父亲刘永林是刘祥文的亲弟弟,父亲生前说过,苏维埃政府打土豪没收的金银器、银元,用箩筐装着,放在我们家老屋的房间里。大伯一再交代父亲,这些都是公家的财产,到时候都要全部上交的,千万不能动,动了会掉脑袋的。国民党打回来后,父亲和大伯长年一起撑船做工,他发现大伯有个很奇怪的举动。每次从峰市行船,到了上杭的一处偏僻河段,大伯就要停船上岸,到一个山坡地段的墓堂边上‘方便’,雷打不动。这件事大伯到死都没有说是什么原因,后来大家猜测,那个墓堂可能就是中共地下党交换情报的一个点。”

在今天的露潭村,刘祥文当年工作过的陈潭乡苏维埃政府旧址刘氏祖屋基本保持原样。

留给家乡的最后身影

露潭村军转干部刘钛华近期在整理刘祥文故居时,发现一些刘祥文的遗物:一把破布伞,一副破眼镜,一个针线盒,一个老砚台,几个马蹄形的陶瓷小茶杯。茶杯外壁上,用精美的魏碑小楷写着“刘祥文置”。

刘世元介绍说:“上世纪40年代前后,刘祥文回到露潭时已经30多岁,他中等个头,斯斯文文书生相,性格和蔼可亲。表面上他每日下河撑船走四方,实际上一直在开展地下工作。上杭的革命领导刘永生和露潭刘氏是宗亲,和刘祥文都是福建省苏的执行委员,是老同事、老战友、老兄弟。刘祥文经常撑船到上杭、永定峰市,始终和刘永生保持着密切的工作联系。当时虽然国共合作,但红白势力的斗争还是很残酷的,革命工作人员时时处处都有生命危险。1948年,国民党胡琏兵团撤退时经过露潭,要求地方的保甲长征集粮食供应。刘祥文被民团抓去,逼迫他到河对面撑船回来装载粮食。刘祥文推托说不会游泳,怕下河被国民党士兵当靶子打。露潭的船工被强迫运送国民党军队。按照上级党组织指示,刘祥文等地下党员事先研究,想尽办法破坏国民党运兵、运粮。船只开出后,船工们故意把船只撞向河道的暗礁,船翻后很多国民党士兵淹死了。后来国民党军队报复,把露潭张屋的一个船工打死了,把张屋许多民房烧毁了。”

刘祥文的遗物

1948年出生的村民范三三讲述:“我的养父刘永林是刘祥文的亲弟弟。祥文大伯生前保存了一些和战友的合影照片,临终前交代伯母千万不能毁掉,说革命就要成功了,很快会有好日子过了。大伯还保存了自己的入党证,另外还有一面红旗、一个印章。大伯过世后,伯母改嫁,她的后夫胆小怕事,逼她把相片和证件都烧掉了。父亲说,新中国成立后,上级多次派人来调查,但由于各种历史原因,调查人员一直未能来家中见面,导致大伯的个人生平事迹没有记录流传,大伯也没有得到革命干部的名分。”

蓝马金子与丈夫刘世元同是90岁高龄,她回忆说,刘祥文带着妻子邱氏从上杭回来,一直没有生育。由于长期艰苦的斗争,刘祥文的身体状况极差,日见消瘦。1949年秋天,重病中的刘祥文因缺医少药,不久就病故了,亲人把他埋葬在露潭村西面的乌岭子上。

松涛低吟,江流无声。在今天的露潭村,刘祥文当年工作过的陈潭乡苏维埃政府旧址刘氏祖屋基本保持原样。这座古民居的后墙上,至今遗留着当年红四军过汀江驻扎露潭时所写的标语:“红军是保护工农利益的队伍”。曾经叱咤风云的革命者刘祥文却在新中国成立前夕默默无闻地长眠在生养自己的故土。

猜你喜欢

宁化苏维埃政府大伯
耒阳工农兵苏维埃政府劳动券
从抑制到相对宽松:苏维埃政府对富农政策的转变
宁化府
宁化府:坚守酿醋初心 引领山西醋老大
泰然处之
修伞
修伞
访三合区苏维埃政府旧址
毛泽东在宁化的四天三夜
精准扶贫的宁化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