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上海双年展中的影像装置

2020-10-12袁木国锦刘剑伟王唱唱

艺术科技 2020年18期
关键词:展示空间

袁木国锦 刘剑伟 王唱唱

摘要:艺术与科技相连,艺术也不断突破时空束缚。本文以上海双年展“伪装”为例,分析影像装置在展示空间中的作用与影响,反思其特性。艺术应以设计为本,避免陷入为新而新中。

关键词:展示空间;影像装置;上海双年展

中图分类号:J1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0)18-00-04

0 引言

从对传统艺术平面化表现的突破,到拉斯洛对日常生活中自然环境的反馈智能装置等,艺术的表现方式越来越趋向于多元化、交融化,不断突破以往的设计思维。影像装置是新媒体艺术不断创新变革的展示形式中的一种,在不同形态的展示空间中都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双年展作为大型艺术展览的活动之一,已经成为世界各地当代艺术的主要展现途径。上海双年展于1996年开办,是亚洲最重要的双年展之一,作为国内外艺术交流的平台,是艺术、文化的交融演变和思维启发的重要场所。设计师们通过对数字艺术、网络互动、跨界融合的不同的组合交融演变出不同的艺术展示形式[1]。

1 展示空间中的跨界融合

数字科技已经成为当前展示空间艺术创作的主要表现手法之一[2],为达到展示效果的最大化,一个展示空间内可能会采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新媒体技术手法,甚至是将完全不同的两个物体通过新媒体相连的艺术表现手法。

1.1 新媒体与当代艺术的交融

技术与艺术二者可以说是相互影响。首先,新媒体与科学技术的交融革新开拓出当代艺术新的艺术表现形式,使得越来越多的设计者将新的科学技术手段运用到艺术创作中去,使艺术表现形式更加多样化,带来作品展示形式上的革新[3]。传统艺术的表达形式以相对静止的形态存在,而受新媒体技术的影响,艺术作品不再局限于传统的二维空间和固态形式,更多以观众参与、体验性为表现点在展示空间中体现,在艺术家创造出的个人主观意识表达的分享空间中参与互动、交流。其次,基于艺术创造需求的不断增加,艺术创作也在反向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最后,新媒体和当代艺术的创新融合,不断创造出崭新的新媒体艺术展示形式,创造出新的艺术创作方法[4]。基于当下社会现象而创作出的新媒体艺术作品也以社会先进精神文化为风向标,引领艺术文化的前进方向,影响着社会大众的精神文化。

每个新技术的产生,都为艺术创作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丰富了艺术创造的实践形式。艺术创作亦是由简入繁,从最初的石壁作画、纸上泼墨的平面艺术创作,到机器胶片在暗房冲洗间的剪贴成像,再到当今时代流行的通过多媒体数字设备经后期3D渲染处理而表现出的逼真影像,科学技术的发展在丰富艺术的表现形式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技术的不断革新影响着艺术家的艺术创作表现方式,使得艺术家在创作实践中拥有了更多不同的选择。

1.2 影像装置在展示空间中的应用

影像装置作为新媒体与当代艺术交融而出现的艺术展示装置,是当下展示空间中经常用到的新媒体艺术表现形式,是多学科技术与艺术跨界融合的艺术展示形式。影像装置在展示空间中通过其与传统展示艺术设计不同的优势与特征,能够更加直观地表达出创作者想要传递的思想。

1.2.1 互动性体验

科学技术随着时代的前进不断向前发展,新媒体艺术作为技术与艺术的产出品,也随之不断革新,越发多样化、新颖化。但无论是哪种类型的展示空间,受众者的参与、感受都是最为关键的。展示空间的艺术表现手法随着科技的进步不断翻新,展示的技术、采用的设备能够最大限度地增加艺术的表现力,是提高观者在空间中体验、趣味性、参与度的有效方法[5]。这在带动观众观展热情的同时,也更加有效地将观者的感受反馈给了装置的创作者。促进了观者与创作者的双向交流、沟通。从“请勿动手触摸”到“请动手移动绘制”,这种展示方式的转变,融合多感官的互动式体验促使观者可以更高效地收获知识、习得技能、感受快乐,满足求新欲望。

1.2.2 虚拟性的空间营造

以室内有限空间为基点的新媒体艺术展示空间,多以视觉感官作为展示空间的表现点,但观众在有限的空间中对强度的感知其实比视觉的冲击性更加强烈。而双年展的出现,新的空间设计样式与当代艺术作品结合为观众提供了新的艺术感知方式。观众进入了一个充满大屏幕的影像空间装置,作品的展示会被这种另类的空间所震撼,犹如被展示空间吸入另一个环境之中。再加上科技的不断前进、电子计算机的飞速发展,新媒体艺术在新科技的影响下艺术实践形式越来越多样化,作为科技与艺术融合而出现的影像装置使艺术的表现手法更加丰富。室内展示空间的有限感被新媒体艺术打破,空间中真实和虚拟的界限越发模糊。传统的展示设计会受到时间等不确定因素的束缚,但是虚拟现实技术解决了这一问题,观众可以置身其中的参观、触摸展品[6]。

1.2.3 综合性的空间展示

影像装置的作品以日常生活化的工作场景为展示内容,结合新的展示技术、设备让观众增强参观时的互动性,使艺术作品想表达的理念得到最大化的展示。展览作品主体内容和形式的综合性设计方法的融合,多样性的视觉元素、表现技法的运用都是展示空间综合性的体现。并且由于每個参观者生活阅历、年龄阶段、艺术审美等条件的不同,受众对艺术作品的感知也呈现出多样性特征,同一个空间中展示的作品亦会因观众的不同而衍生出不同的观者感受,这也是为适应受众综合性而做出不同于传统展示的转变。

1.3 作品“伪装”

在2017年第11届上海双年展中有一件五屏影像装置展示作品,“伪装”是杨振中的创作(如图1所示),这件装置作品融合了影像、装置等多个艺术领域,设计者希望通过作品的展示对现有的社会风俗习惯进行挑战,尝试混淆现实与想象之间的情景意识。设计师利用3D技术将50位员工的面部翻模制作成面具,让他们在自己日常的工厂作业中时戴上面具进行拍摄,给观众制造出一种神秘的陌生效果。作品中的每个面具的模型都源自工人自身,这也将工人的情感融汇到了戏剧化的层面。每个参与的志愿者员工面部都被面具遮盖住,而身体却仍旧在工作的流水线上做着日复一日的重复活动,通过对慢动作的重新编排,让工人重复的机械式的劳动拥有了舞蹈般的韵律和节奏美感,表现出工人群体不为普罗大众所知的一面,让观众在观看后反思究竟哪一面才是真实的[7]。

这件由五屏影像装置组合而成的艺术展示作品名叫“伪装”,设计者在艺术实践中巧妙地运用了3D打印和3D扫描技术。这个新技术的运用为艺术创作实践带来了非常大的便利,大大地缩短了制作时间。以5个屏幕呈现的方式展开,具有良好的空间视觉环境。影像装置艺术把艺术家创作的艺术观念和空间感很好地连接起来,表现出二者间的共通性,展示空间中的主体是展品,展品在空间中的设计都以突出主体、感染观众为基点,让观众切实感受到其中的氛围。

2 双年展影像装置的空间语义

上海双年展作为国内的当代艺术展示平台,其影像装置艺术展示出了中国社会的当代文化,具有东方的本土化精神。这些新媒体艺术创作者多以社会中讨论度高的问题为关注点,将新媒体艺术创作与本土化文化内涵融合,积极地参与到实践中。创作的作品内容往往偏向于当下社会热点、缩影,聚焦中国高速发展带来的一些问题以及所产生的影响。创作者们通过观察当代人的日常生活常态化行为、生活境遇带来的不同心理反应、不起眼的小问题交织造成的影响等来激发创作灵感,并用艺术手段反映社会热点问题。正是这种题材的选取,对社会焦点问题的扩大和反思,形成了国内影像装置艺术本土化的趋势,形成上海双年展独有的表现风格。

2.1 与观众互动

双年展中大多数影像装置艺术采用非线性编辑方式,这样设计能够使作品突破时间的局限性。以表达的思想、叙事内容作为框架,按意愿对材料进行重新编排,令创作的艺术语言具有更多样化的表现形式。打破传统的从头到尾的直线铺垫,抛弃从起因到结果的过程编辑叙事方式。这种非线性的艺术叙事方式打破了传统的顺叙方式,能够引导观者主动地思考问题,调动其兴趣,使展览的参观过程更具趣味性。设计师也能通过先进的技术在背后扮演“向导”的角色,引起观众的注意,掌控整个故事的进程,增强展示装置与观众们的互动性。

2.2 与社会关系的捆绑

影像装置为了实现意义最大化,常会尽可能地将社会热点话题融入艺术创作之中,上海双年展艺术展示空间是意识形态模糊的空间,能带给观众新奇的探索体验感,具有一定逃避现实生活、反思生活的娱乐性。而为了在有限的展期内令作品影响力最大化,艺术设计者们往往会加入社会话题,以寻求社会曝光度。社会中的相关人物关系、生存状态、热点话题等都可能被作为作品的灵魂赋予其中[8]。

2.3 对新媒体文化渗透

作为跨界融合艺术形式代表的影像装置艺术,多融合了各个学科技术,这种复合性的创作手段,给艺术作品的实践带来了复合性的融合,这种创作手法为艺术家提供了更多、更方便的创作方式[9]。这也是因为受到了当下社会发展趋势的影响,各种科学技术、新媒体技术相融合,使新媒体艺术从初始的单一新媒体发展到现在的多媒体的相互渗透,实现了艺术语言的多媒介发展。

3 结语

艺术的发展始终伴随着媒介与科技,两者相辅相成,不断地革新、变化、发展,在其影响下出现的新媒体艺术最鲜明的特点也是随科技进步而创新。艺术创作受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不断创新实践手段,推进了艺术的大跨步发展,同时艺术创作实践的需求也推动着科学技术的前进。上海双年展为当代艺术国内与国际的交流搭建了良好的沟通平台,其艺术表达主要以当下社会缩影、人居状况为主,已经成为当代艺术的主流之一。由于新媒体艺术的特点使得其对科学技术的依赖性较强,这也造成了少数的艺术创作者陷入了为新而新的藝术追求中,执着于追求艺术的新形式,而忽视了作品本身的价值,忽视了作品内容对观众的影响,失去了艺术内涵。新媒体艺术的出现为艺术实践提供了新的表现途径,在未来的艺术创作中,设计者们要坚守艺术的价值本心,避免陷入“新”的漩涡中。

参考文献:

[1] 张舒萍.不可忽视的当代性[D].北京:中国艺术研究院,2012.

[2] 袁慧.边缘性与独立性——当代艺术中的新媒体艺术研究[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18.

[3] 宋厚良.新媒体介入中国当代艺术研究[D].无锡:江南大学,2017.

[4] 邱枫.新媒体艺术的交互性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08.

[5] 宋旭,顾恬恬,刘万萌.新媒体技术与体验式展示空间设计结合研究[J/OL].家具与室内装饰(知网),http://kns.cnki.net/kcms/detail/43.1247.ts.20200514.1824.002.html,2020-05-15.

[6] 李佳一.从展场到展览—中国当代艺术博物馆展览空间研究[D].上海:上海大学,2017.

[7] 陈昕启.展示设计中的数字媒体艺术应用研究[D].南京:南京艺术学院,2018.

[8] 李振强.艺术展示与观众的多重互动——以第11届上海双年展为例[J].艺苑,2017(06):60-61.

[9] 赵阳.浅谈新媒体艺术在展示设计中的应用[J].艺术与设计(理论),2020,2(02):57-59.

作者简介:袁木国锦(1996—),女,河南周口人,硕士研究生,系本文通讯作者,研究方向:会展与空间环境设计。

猜你喜欢

展示空间
高校校史馆展示空间的生态设计探析
展示空间中光与科技的融合
基于大众心理下展示空间的照明设计
展示空间设计中的情节策略
浅谈交互性展示空间
中国古典园林造园手法在博物馆展示空间中的应用
浅析基层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能力的提升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