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小学生德育教育

2020-10-12史正鹤

学周刊 2020年28期
关键词:推进引领感悟

史正鹤

摘 要:近年来,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和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人们越来越关注学生的德育教育。文章论述了德育教育的内涵,并提出了学校德育工作的策略:以教师为表率的示范引领,以活动为载体的体验感悟,以细节为抓手的养成渗透,以课堂为渠道的扎实推进。

关键词:引领;感悟;渗透;推进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20)28-0173-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0.28.086

一、德育教育的内涵

(一)立德树人的核心概念

立德树人是指教育工作者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性质和根本特征出发,用新时代中國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在教育体系的各领域、各环节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培养人作为教育的核心问题,把思想道德工作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

具体而言,中小学教育阶段立德树人就是坚持育人为本,以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增强综合素质为主要着力点,教育引导学生从小把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自己的远大理想;教育引导学生从小热爱和拥护中国共产党,听党的话,跟党走,让党和国家的光辉形象在学生心中牢牢扎根,心系家国,“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教育引导学生从小做一个有人格魅力、充满正能量的人,“言之足以服人、行之足以示人、教之足以化人”;教育引导学生从小珍惜时间,勤奋学习,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沿着求真理、悟道理、明事理的方向前进;教育引导学生从小面对困难、挫折和挑战,要有永不退缩、永不言败、不懈努力的奋斗精神;教育引导学生从小以德为先,五育并举增强自身的综合素质,从而成为德才兼备、身心健康、崇尚劳动、品味高雅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国内外德育教育的阐述

我国自古以来就十分重视德育教育。早在战国时期,伟大的教育家孟子就提出了“性善论”,他认为人的本性具有善的萌芽,完善的道德品质并不是先天的,而是通过教育扩充和完成其“善性”的。他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学校教育的目的是“明人伦”,并以此为中心,建立了一个道德规范体系。他的经典言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强调的是个人修养;“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强调困难、挫折对人的意志磨炼,与我们今天所倡导的“奋斗精神”有异曲同工之妙。

苏联伟大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教育者在关心人的每一个方面、特征的完善的同时,任何时候也不要忽略人的各个方面和特征的和谐,都是有某种主导的、首要的东西所决定的。”“在这个和谐里起决定作用的、主导的成分是道德”“教师要善于在每一个学生面前,甚至是最平庸的、在智力发展上最有困难的学生面前,为他打开精神发展的领域,使他能在这个领域里达到顶点,显示自己,宣告大写的‘我的存在,从人的自尊感的泉源中吸取力量,感到自己并不低人一等,而是一个精神丰富的人。这个领域就是道德发展。”

当代教育家朱永新提出了“不教之教”的观点,他认为“不教之教”是教育的最高境界。真正的道德教育应注重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应通过“道德长跑”培养学生良好德性。近年来,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和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人们越来越关注学生的德育教育,使受教育者不仅仅学会知识技能,学会动手动脑,学会生存生活,更要学会做事做人。

(三)德育教育的重要意义

当前,我国正处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对人才的渴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重视教育就是重视未来,重视教育才能赢得未来。当今世界强国无一不是教育强国,在其发展过程中,都十分重视发展教育。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中国共产党人不懈奋斗的目标,也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孜孜以求的梦想。“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归根结底靠人才,靠教育。”培养人是教育的核心问题,而坚持“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

二、学校德育工作策略

现阶段,我国中小学教育在推进素质教育方面虽然做了大量的改进工作,但是“唯分数、唯升学”的顽瘴痼疾仍然存在,“重智轻德”的现象还比较普遍,学校德育教育观念滞后、方法单一,说教多而实践少,不能触动学生心灵深处。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更为严重,大部分家长两眼只盯考试分数,忽略了对孩子的品德培养,学生德育教育得不到家长的有力支持。留守儿童的教育更呈现出“放任自流”的可怕情况,隔代教育的宠溺和父母的远离导致了问题学生的出现和学生心理的不健康。基于以上认识,笔者认为,学校德育工作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以教师为表率的示范引领

有位专家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教师要交给学生什么,自己必须有什么”。教师是小学生最崇拜的人,多少年来他们一直是学生最直接、最权威的榜样,教师有什么样的素质,学生就有什么样的人品。在学校的管理中,我们以“四有”好老师的标准要求每一位教师,鼓励、支持教师不断充实自己的学识,自觉完善自我修为,积极融入这个开放的时代,以兼容并蓄的胸怀,悦纳事物,让自己的知识储备与时俱进,让渊博的学识成为自己独特的人格魅力;我们既要借助网络向李芳等全国优秀教师学习,又要发掘身边默默奉献的新时代优秀教师的先进事迹,创设营造人人学优秀,人人成优秀的良好氛围;我们坚持让高尚的师德成为学生成长的特殊资源,真正实现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以德育德育人目标。教育是一种特殊的职业,它是生命与生命的碰撞与影响,无论什么时候,教师都应该向学生发出向真、向善、向美的召唤,努力培养学生高尚的品格,引导学生以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为己任,树立他们自觉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去的宏伟志向。

(二)以活动为载体的体验感悟

实践是提升学生思想,培养学生高尚品德的重要途径,只有通过亲身体验感悟,才会将学懂做实的要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鉴于此,我们应当开展一系列实践活动:每周一次的升旗活动,是对全体师生进行国旗、国徽、国歌的礼仪教育,也是爱国主义教育的最好形式,升旗时全体师生目视着出旗、升旗,倾听着雄壮的国歌和激昂的演讲,每一次升国旗都是对在场的人心灵的陶冶和净化;结合“国家宪法日暨全国法制宣传日”进行“宪法晨读”等法制宣传教育活动,让学生学宪法、知宪法、守宪法,做一名合格的社会主义小公民,為创建平安校园创造有利条件;通过礼仪教育活动,帮助学生掌握生活礼仪、校园礼仪、公共场所礼仪,使他们懂得怎样与家长交谈,怎样与同学相处,怎样遵守公共秩序,让学生在实践中体悟到“有修养、懂礼貌、守秩序”的愉悦感和幸福感,从而自觉地约束、规范自己的言行,成为语言文明、举止优雅的小公民。

(三)以细节为抓手的养成渗透

教育是由许许多多的小事构成的。譬如,和某个同学为了一块橡皮擦发生了纠纷,抽屉里废弃的一个馒头,地上丢弃的一张纸片,课间走路慌慌张张碰倒了同学……这些在教师眼里微不足道的细节,在孩子的眼里却是大事,构成了他们的整个童年世界。他们会因为教师教育得当而铭记一生,改变一生,也会因为教师处理不当而垂头丧气,甚至厌学。在学校的思想教育工作方面,教师常常不放过一个小小的细节,例如从孩子文具的摆放、一截无人认领的小铅笔、拖在孩子脚后的鞋带……在这些细微的地方教师适时地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从细微处做实工作,把小事做到每一个孩子的心坎上,让教师的细心、耐心、爱心渗透于学生的良好习惯养成中。古语云:泰山不拒细壤,故能成其高;江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我们重视了每一个细节,教育才会在平凡中绽放出美丽,才会为国家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四)以课堂为渠道的扎实推进

学校是对小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主渠道,而课堂教学又是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在小学各科教材中,都不同程度地蕴藏着丰富的德育教育资源。我们在教学实践中深入挖掘各科教材的内涵,充分发挥各科教学的教育性,尤其是要注重语文课和品德课对学生思想道德的教育。就拿语文课来说,所选内容丰富多彩——有陆游的爱国古诗《示儿》,有深受孩子喜爱、家喻户晓的《小马过河》,有描写祖国山河的《美丽的武夷山》,有读了就不能忘怀的《上天的蚂蚁》……结合这些内容,采取孩子们喜闻乐见的方式,自然地、巧妙地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让学生在学到文化知识的同时,引起感情的共鸣,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部编教材品德课从儿童生活中的需要和问题为出发点,将儿童直接参与的各种主题活动、游戏或其他实践活动以课程的形态展现,教师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和课程的有机整合,让他们从对生活方方面面的体验、认识、感悟中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这样,寓思想教育于各科教学中,不仅加强了学生思想教育而且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总之,学校教育要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就必须充分发挥以教师为表率的示范引领,着力践行以活动为载体的体验感悟,不断完善以细节为抓手的养成渗透,高度重视以课堂为渠道的扎实推进。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N].人民日报,2018-9-11.

[2]柴葳.突出党的政治建设  紧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中国教育报,2019-9-11.

[3]马克华.浅谈核心素养下如何进行小学德育教育[C]//2019年教育信息化与教育技术创新学术论坛年会论文集.2019.

猜你喜欢

推进引领感悟
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完善司法责任制度
试论推进黔南州森林资源普查工作采取的措施
浅谈如何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实现内容分析到落实语用
关于高中英语教学中阅读解题的几点建议
以文化为引领加强水利院校德育工作
自我感悟 自我反思 自我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