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振兴与少数民族乡村治理的路径选择

2020-10-12黄新整

乡村科技 2020年24期
关键词:乡村治理少数民族

黄新整

[摘 要] 少数民族乡村地区如何发挥自身优势,实现乡村振兴和治理现代化,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利用少数民族地区丰富的文化资源,通过保护优秀传统文化、发展特色产业、开展民族文化旅游体验等方式推进少数民族乡村走文化振兴的道路,从而推进乡村治理向现代化转变是一条可供选择的路径。本文基于广西壮族自治区R村苗族拉鼓节的复苏和举办带来的乡村变迁,探究其文化振兴的发展道路对广西壮族自治区其他少数民族乡村治理的可供借鉴之处。

[关键词] 文化振兴;乡村治理;少数民族

[中图分类号] D422.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7909(2020)24-25-4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进一步编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开展乡村振兴建设。乡风文明的实现离不开文化振兴,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丰富文化资源的传承。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意味着广大人民群众对更独特、更高质量生活的需要,特别是对文化的需求更加迫切。少数民族地区保留着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具有独特的文化魅力。弘扬少数民族乡村文化,通过文化及依托文化形成的优势资源组合,实现少数民族乡村文化振兴进而推动乡村治理转变,实现乡村振兴,是一条可供选择的少数民族乡村发展之路。

1 相关内涵

“‘鞋子合不合脚,自己穿了才知道。一个国家的发展道路合不合适,只有这个国家的人民才最有发言权。”[1]这充分说明了道路选择对国家发展、民族振兴的重要性。那么,一个乡村如何选择自己的发展道路,这个乡村的群众最有发言权,乡村发展路径选择的“合脚”与否取决于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归属感。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过程中,由于不同民族不同乡村的实际情况不同,因而可供选择的发展道路或者路径选择各不相同,必须因地制宜,走适合本村发展的道路。

乡村治理有效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乡村治理是指如何对中国的乡村进行管理,或中国乡村如何可以自主管理,从而实现乡村社会有序发展[2]。也有学者认为乡村治理是指以乡村政府为基础的国家机构和乡村其他权威机构给乡村社会提供公共品的活动[3]。乡村的有序发展和公共品的提供都是乡村治理的重要内容,但是现阶段乡村治理非常復杂,难以准确概括。赵一夫等认为乡村治理是公共权力对乡村社会进行组织、引导、规范和调控的过程[4]。总的来说,乡村治理是一个连续的过程,指乡村主体和客体,在国家法律法规的框架内,运用各种有效的方式,通过人、事、物的相互作用,开展乡村经济、社会、文化、教育等各方面建设,从而方便乡村群众生产生活,实现乡村和谐、稳定和有序发展的过程的总称。

2 R村基本情况

R村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以下简称“广西”)柳州市西北部,与贵州省交界,距离融水县城140 km,距离贵州省从江县城94 km,是全县最偏远、最贫困的高寒山区少数民族村落。R村人口约为3 500人,92.6%为苗族,是典型的少数民族村寨,共分布有15个自然屯(寨),布局分散。作为千万大山里的少数民族村寨,由于受外界的影响较少,至今仍然保留着浓重的文化元素。特别是发源自明朝时期的苗族拉鼓节,R村保存着古老的苗族拉鼓文化遗产,这是广西境内仅存的苗族拉鼓文化“活化石”,代表着R村苗族群众祈祷祖先神灵保佑、祈求风调雨顺,以及庆祝丰收喜悦、感恩自然馈赠的情感表达,是R村的文化传承和文化根基。2018年以来,R村通过走少数民族文化旅游体验的发展道路,从一个落后的西部山区少数民族村寨发展至初步树立自己的民族文化旅游品牌并带来村寨的改变。R村通过自身文化元素的积淀带动乡村经济社会发展,走出了一条以文化振兴带动乡村振兴,充分挖掘优秀苗族拉鼓文化为代表的民族习俗,打造文化品牌,走文化旅游路线,即“文化—经济—治理—文化”的少数民族乡村发展道路。

3 R村文化振兴现状及特点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5]。乡村文化振兴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作为少数民族文化积淀深厚的R村走向振兴的法宝。2017年以来,R村苗族拉鼓习俗入选第七批自治区非遗名录,民族纪录片《苗族拉鼓》入围2018广西民族志影展乡村影像单元,为保护和传承拉鼓习俗而发起的文化众筹募集超过10万元,新一届拉鼓节和首届摩天岭高山生态美食文化旅游节等活动顺利举办,文化振兴发展风声水起,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也凸显了自身的鲜明特点。

3.1 少数民族乡村文化振兴以“原生态”和“慢节奏”为特征

不同于“西江千户苗寨”的高度商业化开发模式,以“三百尧告苗族拉鼓节”为代表的苗族传统习俗文化在初期谋划过程中就有清晰的定位,即以原生态为主,恢复尧告苗族生活中的“慢节奏”。所谓的“慢”,是指从长远发展角度考虑,在保护中开发,遵循传统文化的发展规律,逐步恢复苗族村寨的传统面貌,特别是生活习俗的恢复、苗族传统建筑的保护,不追求短期的经济利益,把文化习俗作为一种生活方式来体现和体会,保存原始的村落面貌、原始的习俗风俗、原始的居民,更加追求游客在心灵上的“真切”感受。因此,“原生态”和“慢节奏”成为尧告苗族文化建设的主要特点,淡化经济利益对文化振兴的冲击,才能守住一个区域内少数民族村落内在的“文化精神”,即这个民族的“灵魂”。

3.2 传统文化遗留的封建迷信色彩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文化振兴

一定时期的文化,是特定时期经济社会情况在人们意识形态领域的体现,寄托着人民对于未来的某种想法、情感。本来拉鼓节是苗族群众祈祷祖先神灵保佑、祈求风调雨顺,以及庆祝丰收喜悦、感恩自然馈赠的情感表达。但其产生背景是在饱受压迫与奴隶的旧时代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低下、医疗卫生条件落后、科学认知能力有限,拉鼓节成为R村苗族的精神寄托被赋予了特殊的意义,是“群众在遇到未知事件,遭受未知苦难时,追求心灵安慰和精神寄托而开展的祭祀活动”。因此,传承下来的文化基因里带有封建迷信的色彩,不能完全消除。最典型的表现是少数民族群众思想落后,或者说观念落后。现代工业社会的产物包括价值观在山区的尧告苗寨并不能得到充分的认可,表现在文化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就是守旧与排外,乡村治理现代化得不到广大群众的认可,因而发展步伐只能放缓。

3.3 文化振兴带来多元化的乡村治理变迁

“文化作为一种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能以其先导性、战略性为乡村振兴战略提供精神激励、智慧支持和道德滋养。”优秀传统文化也就成为推动乡村治理变迁的“力量源泉”,为R村带来了经济、文化及社会方面的效益,带动了乡村治理向更高水平迈进。

3.3.1 少数民族文化振兴的经济效益初显。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是一个地方最能够打动人心、嵌入记忆的符号[6]。R村凭借苗族拉鼓文化这一独特的“文化记忆符号”得以被外界所熟知,并顺利通过“互联网+文化振兴”的方式开展网络众筹,得到众多企业、单位、个人的资助。截至2018年10月,R村共募集资金10.86万元,为新一届的“三百尧告苗族拉鼓节”举办做了资金和宣传上的准备。2018年10月17日,在经过流程简化的拉鼓节上,尧告村大寨屯300多把芦笙响彻云霄,吸引了3万多名宾客前来体验,截至2018年12月,累计参与人数超10万人次。此外,拉鼓节活动带动了尧告村以灵芝、茯苓、稻花鲤、高山牛肉和水稻等为主的高山经济作物畅销以及手工艺品、村寨住宿为主的餐饮住宿业发展,给苗寨直接带来经济效益近百万元,间接带动整个县的经济效益超500万元。2019年10月2—5日,三百尧告苗族拉鼓节进入第二阶段——“送鼓”。本阶段因为村寨环境承载能力不足,外来游客人数受到一定的控制,但是又恰逢国庆黄金周,依旧吸引了较多的游客前来参与,而且以两三天的短期民俗旅游体验为主。据不完全统计,游客人数超过400人,尧告村产生的直接经济效益近20万元。人气带来的不仅仅是餐饮和住宿发展,随之而来还有土特产品销路大涨。走文化振兴发展之路带来了经济效益的提高,改善了乡村群众的生活水平,为文化振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3.2 文化振兴的实质是传统优秀文化传承、弘扬和创新。“乡村的文化振兴,首先要保护、挖掘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弘扬千百年来的优秀乡村文化传统。”为了不断传承和弘扬拉鼓文化,R村把传承人、村两委、文化部门、专家学者和社会力量联合起来,成立苗族拉鼓文化理事会,对内开展拉鼓文化传承的组织和培养工作,如进行非遗传承人的挖掘和培养、活动仪式的简化、文化遺产的数字化;对外开展文化建设的资金筹措、宣传联络、安全保卫、贵宾游客接待,以及收集整理拉鼓文化档案,建立拉鼓文化展示馆等各项工作。挖掘和传承拉鼓文化,保护民族文化遗产,增强群众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信心,为文化振兴做了组织、机构和人手方面的准备。

3.4 文化品牌建设为乡村振兴的实现“摇旗呐喊”

少数民族文化品牌的价值内核是原生的、活态的和富有创造性的少数民族文化[7]。打造自身独特的文化品牌,加强少数民族村寨及其拉鼓文化的独特性宣传,才能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体验。通过本次“拉鼓”“送鼓”活动,已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良好的宣传效应,“三百尧告拉鼓节”的名声已经打响。并开通“神秘尧告”微信公众号,能有及时有效地把R村的民俗风俗、生活特点进行广泛宣传,超越了空间和时间的界限;柳州市文新广局作为后方支援单位,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先后制作并播出《美食中国:品味柳州——火塘围出好味道》纪录片、民族纪录片《苗族拉鼓》、《生态中国·多情苗山最壮乡》短视频等影视宣传。“打造富有特色的少数民族文化品牌的过程,同时也是弘扬民族文化、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认同感的过程,需要坚持不懈、长期积淀。这是因为文化诉求需要生存空间,必须要有主体意识和主体关怀,否则,民族文化品牌构建难以继。”[8]因此,品牌建设必须持续跟进,使之成为少数民族文化振兴的“宣传栏”和“广告牌”。

4 R村文化振兴存在的问题

内部性是少数民族文化振兴过程中必须解决的主要问题,思想上统一、行动上一致才能带动少数民族乡村文化振兴发展。外部性服从和服务于内部性,易通过外部的资源输出得以解决。

4.1 内部问题是制约少数民族文化建设的“内因”

4.1.1 思想观念落后。村民普遍遵循祖辈流传下来的生存法则,思想相对封闭。其在文化建设如何服务乡村治理方面的认知缺乏,对于如何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缺乏清晰的认知,需要一个长期的接受过程。

4.1.2 民族代表性资格的争夺影响内部团结。由于历史渊源及其家族传承的原因,以“鼓头”“鼓师”为代表的拉鼓文化传承人在各村各屯均有自己的代表,不同的姓氏家族也有各自的领头人,加之国家在非遗传承人的推荐及认定方面有一定的限制,因而对于“资格”的争夺会影响内部团结,为后期的项目建设埋下了隐患。

4.1.3 现代元素渗透,传统文化逐渐消失。现代化生活需要,加之地质灾害影响,很多群众在主动或者被动改建、新建房屋时,选择了修建简单砖混结构房屋,从而破坏了传统村落的原有机理与格局。加之外来文化的影响和生产生活方式的演变,一些承载历史文化价值的民族服饰、手工艺品、民族器乐等逐渐流失,乡村传统文化逐渐衰落。

4.1.4 村民保护意识普遍薄弱。部分村民对传统村落的历史、文化、艺术、科学、经济和社会等价值严重缺乏认识,群众把传统民居、古建筑视为贫穷落后的象征,完全没有意识到传统村落是我国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4.2 外部问题是制约少数民族文化建设的“外因”

4.2.1 以交通为代表的基础设施配套相对滞后。R村远离县城,位置偏僻,交通基础设施自然薄弱,硬件条件与城镇相比差距明显。城市扩张和工业发展的突飞猛进,使得大批村民外出进城务工,传统建筑无人修缮而逐渐荒废,在城市扎根后举家外迁的家庭数量日益增大,村落“空巢化”现象严重,传统文化缺乏新的载体,逐渐失去了活态传承,处于自生自灭的状态。

4.2.2 文化产业链结构失衡。撑起文化体验旅游接待的产业供应不足,品种单一,供需矛盾突出;住宿接待设施跟不少;文化体验项目少等。R村没有打造出完整的三百尧告苗族文化体验产业链,无法满足游客对少数民族文化旅游体验的软硬件需求。

4.2.3 缺乏整体性的乡村文化振兴规划与资金支持。一方面,作为顶层设计的文化管理部门缺乏少数民族村落保护方面的规划,也缺乏专项资金支持;另一方面,作为主体的少数民族干部群众在文化保护开发、村落布局、资金筹措、基础建设和村规民约等方面缺乏统一的规划,未能形成中长期发展规划,从而影响了整体开发。

5 推进少数民族乡村文化振兴与乡村治理的建议

5.1 加快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发展

对于拥有丰富民族文化特色的少数民族村寨,其村寨建筑的样式、结构、工艺是本民族文化的载体,是了解民族历史发展与精神风貌的重要遗产。需要通过多种方式加大保护力度,使这些具有重要历史价值、文化价值、艺术价值的建筑得以保护和传承,同时能呼唤起本民族对于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信心。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的编制应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规划、环境保护规划、旅游发展规划等相衔接,处理好保护与发展之间的关系。

5.2 文化体验“走出去”,跳出地理空间的“羁绊”

少数民族大部分分布于“老少边山穷”地区,丰富的少数民族文化如何能跨越千山万水走到现代文明的舞台中央“跳舞”,现代通信技术进步带来的文化传播能解决该问题,但是其使人缺乏身临其境的互动体验。如何将少数民族的优秀文化“搬”到现代都市,供人民体验和欣赏,文化载体的跨地域“投射”成为可能,即通过外出务工的少数民族群众在一定的地域内进行沟通联络,形成以少数民族聚居区为主体以外的“子体”,以特定城市为中心,通过搭建本村落民族文化体验馆的方式,通过这些“字体”代表“母体”参与一些特定的活动,既节约成本,又可达到宣传本民族文化的效果,节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少数民族乡村文化就可以通过“子体”和“体验馆”的形式进行展示,也能给予观众更深刻的体会。“内外联动,双向互动,保护与开发并举”的文化体验与宣传方式,能最大限度地利用现有资源,真正做到文化振兴与乡村振兴有效协调。

5.3 城市文明走进来,冲淡传统观念的束缚

一个地区的落后是长期的历史因素积攒下来的,反映在人的身上就是思想保守与落后,思想落后是最可怕的。因此,要加强城乡互动,将现代都市文化这一“活水”引流到少数民族村寨及群众生活中,激活少数民族村寨传统观念上的“死水”,从而达到“鲶鱼效应”。少数民族群众只有通过接触都市的文化与观念,形成新的认知后才能在接待外来游客的过程中更好地与游客沟通,减少因为观念差异带来的冲突和矛盾。特别是互联网时代带来的新鲜事物的认知、观念的更新以及更贴近的城市生活习惯的住宿条件的改善等,使人们对外来事物的认知水平大大提升,才能为乡村文化振兴提供坚实的思想保障。

5.4 发挥基层群众主观能动性,提升乡村治理的民主性和广泛性

必须注重农民文化主体性的激活,充分保障农民在农村文化方面的主导权、参与权、表达权、受益权和消费权,这不仅有助于提高我国农民的整体文化素质,而且有助于推动农村文化工作的开展,进而促使农村文化实现大繁荣、大发展[9]。少数民族乡村文化振兴需要动员最广大的少数民族群众参与进来,争取群众的认可和支持。乡村文化建设必须纳入乡村治理的范畴,通过搭建利益共同体、组建经济合作社、成立文化发展理事会、召开座谈会和问政会等多种形式,从经济效益、民族认同感等多方面发挥少数民族群众参与本村寨本民族事务的积极性,特别是关于文化振兴大计的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乡村治理的民主性和广泛性是治理现代化的标志。

5.5 加快推进文化产业发展,建立独特的文化品牌

文化是民族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的重要源泉[10]。文化振兴可助推乡村振兴,乡村振兴离不开文化振兴,文化振兴是实现乡村产业发展、村美民富的重要动力。

一是加快对本民族地区优秀传统文化的产业化布局,加大整合力度。实施普查登记和分类管理,登记村落各类文化遗产的数量、分布、现状等情况,优先保护村落内濒危的文物保护单位、历史建筑等文化遗产。同时,要加快推进与文化振兴相关的特有经济(农)作物的种养植业发展,通过合作社进行产业化、专业化布局;探索村民自愿参与的旅游开发机制和利益分享机制,鼓励村民利用住宅或者其他条件依法从事农家乐(民宿)等旅游经营相关活动。将民俗节庆活动进行统一整合梳理,打造全域旅游产业,将民俗文化寓于日常生活中。

二是深入挖掘承载民族文化的物质资源与非物质资源。文化部门牵头组织对区域内传统村落的历史建筑、古遗址、民族传统建筑、服饰,以及民族传统手工艺、民族习俗、民族民间文学、民族音乐舞蹈、民间戏剧、饮食文化习俗、文化艺术和传统建筑技术等文化遗产开展全面系统的调查整理,进行专门研究,全面掌握传统村落的物质、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情况以及其保护传承情况。

三是利用现代科技的有利因素,打造自身文化品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文化振兴要从科学技术中提升生产力。凝聚在优秀文化上的品牌价值,不仅仅是本民族的财富,而且是世界人民的财富,对于弘扬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本民族的自信心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文化品牌就是一個民族最靓丽的名片,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文化振兴的成败。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网站.顺应时代前进潮流 促进世界和平发展: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的演讲[EB/OL].(2013-03-24)[2020-07-13].http://www.gov.cn/ldhd/2013-03/24/content_2360829.html.

[2]贺雪峰.乡村治理研究的三大主题[J].社会科学战线,2005(1):219-224.

[3]党国英.废除农业税条件下的乡村治理[J].科学社会主义,2006(1):44-47.

[4]赵一夫,王丽红.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乡村治理发展的路径与趋向[J].农业经济问题,2019(12):21-30.

[5]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8.

[6]中国文明网.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血脉和灵魂[EB/OL].(2015-04-28)[2020-07-13].http://www.wenming.cn/xj_pd/ssrd/201504/t20150428_2583804.shtml.

[7]薛丽娥,吴永忠.少数民族文化品牌推进路径研究[J].贵州民族研究,2015(10):81-86.

[8]罗坤瑾.从传播人类学视角看民族文化品牌的塑造:以贵州为例[J].广西民族研究,2012(2)54-59.

[9]萧子扬.“优势治理”:制度优势何以服务我国乡村文化振兴[J].图书馆,2020(4):1-7,28.

[10]刘红.文化治理视阈下少数民族文化发展的合理路径[J].贵州民族研究,2017(4):74-78.

猜你喜欢

乡村治理少数民族
Jiao Ayi| 《娇阿依》
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
谢雱绥宁少数民族村落油画写生作品选
少数民族的服装
当代少数民族文学定义的新思考
多元与协同:构建新型乡村治理主体关系的路径选择
基于包容性增长视角下的民族地区乡村治理研究
国内关于乡村治理理论研究综述
《少数民族舞》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