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未雨绸缪 专业陪伴 按需指导

2020-10-12蔡美辉

学前教育(幼教版) 2020年9期
关键词:育儿调研儿童

蔡美辉

一场史无前例的大型公共卫生突发事件——新冠肺炎疫情,正在倒逼每一个教育工作者思考疫情防控常态化下教育方式的变革。作为学前教育工作者,幼儿园延期开园期间,教育部明确规定“幼儿园禁止开展线上教学”,这使得学前教育的工作阵地更多地转向了家庭教育指导。如何选取适宜的内容,开展有效的家庭教育指导,成为了每一个幼教工作者都必须思考的问题。而本次话题中出现的关键词“生活教育”更是家庭教育指导中的难点问题。

家长高度关注VS不需要幼儿园指导

疫情期间,朝阳区开展了面向全区幼儿园管理者、教师、家长的幼儿园家庭教育指导问卷调查,共计3.3万余名幼儿家长参与了本次调研。结果显示,在调研涉及的关于幼儿发展的八个关键指标:身心健康、社会交往、个性养成、语言发展、艺术培养、科学探究、幼小衔接、数学认知中,家长最为关心身心健康、社会交往和个性养成,近一半的家长关注“如何培养孩子的自我保护意识”“如何培养孩子良好的作息习惯”“怎样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如何引导孩子用眼卫生,预防近视”“孩子情绪失控时家长应如何正确应对”等问题。可以看出,家长高度关注的问题正是生活教育方面的内容。

相比家长的高需求,在“面对育儿困惑时如何解决自己育儿困惑这一问题”中,家长选择最多的则为上网查询、查阅育儿书籍、借助微信群与其他家长交流,咨询幼儿园或幼儿园老师仅排在第4位。这说明家长在面临育儿困惑时,并不倾向于求助幼儿园。这一现象在教师问卷中得到了同样的印证。4700余名参与调研的教师认为“家庭教育指导的困难”中“家长没有表现出接受教师指导的愿望”(占比48.22%)和“没有家庭教育指导成体系的内容可供参考”(占比38.47%)最为困难。同样,针对“园所家庭教育指导工作的困境”,半数以上的管理人员选择了“教师缺乏专业知识和能力”和“家庭教育指导工作没有成体系的内容,难以保障教师的指导效果”,44%的管理人员选择了“家长没有表现出接受教师指导的愿望”这一选项。

分析产生上述反差的原因,相较于咨询幼儿园的“麻烦”“过于正式”“碍于面子”“问了也没用”“老师还没我专业”等心理,家长更倾向于求助便捷直接的网络、育儿书籍或者是与家长同伴们进行更容易取得共情的交流。这也让身为幼教工作者的我们不得不重新思考家庭教育的内容和方式问题。

未雨绸缪,构筑有效指导体系

此次新冠肺炎疫情让更多的幼儿园意识到面对突发事件需要未雨绸缪。这既包括管理机制上的健全也包括内容体系上的系统科学。

首先,需要健全家庭教育指导机制。参与调研的286名幼儿园管理者反馈,约30%左右的幼儿园没有建立家庭教育指导工作相关制度。这里的机制主要包括有专门的人员负责家庭教育指导工作、定期开展家长需求调研、定期开展家庭教育相关的教研和培训活动、有相对固定且多元的家园沟通形式(微信群、公众号、云课堂等)、有家庭教育指导效果评价等。从调研中我们也发现大多数幼儿园开展家庭教育指导相关的研训工作较为灵活随机,普遍缺少家长家庭指导需求调研和指导后的反馈追踪。

其次,应努力建构系统完整的家庭教育指导内容。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幼儿园普遍都在“停课不停学”的政策要求下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家园共育活动。但从调研来看,幼儿园疫情期间家庭教育指导的内容仍然以亲子互动游戏为主,而对于膳食营养、习惯养成等生活教育的指导所占比重较低。根据2019年颁布的《全国家庭教育指导大纲》要求,3~6岁儿童家庭教育指导要点应该包含“积极带领儿童感知家乡与祖国的美好”“引导儿童关心、尊重他人,学会交往”“培养儿童规则意识,增强社会适应性”“加强儿童营养保健和体育锻炼”“丰富儿童感性经验”“提高安全意识”“培养儿童生活自理能力和劳动意识”“科学做好入学准备”8个方面,基本构成了家庭教育指导内容的体系。这些内容主要指向幼儿的健康成长、社会交往和个性养成,与家长的需求相符。因此,幼儿园如果能有意识地构筑这些内容模块的指导资源库,如形成富有本园特色的家庭教育指导手册、亲子互动游戏资源库等,将会在面临突发情况时更加从容。

专业陪伴,搭建家园信任桥梁

通过访谈部分家长,我们发现家长之所以在面对育儿困惑时,不倾向于求助幼儿园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对幼儿园教师开展家庭教育指导的专业能力有所质疑(家长认为教师太年轻,许多都没有孩子,指导没有说服力)。相比较五大领域相关内容的指导,家长往往更关注孩子的生活教育指导。而这方面却正是教师能力的短板所在。因此,家长首选网络等其他方式去寻求帮助。改变现状,需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方面,进一步提高教师的保教结合能力,丰富育儿指导知识。面对越来越高知化的家长群体,教师需要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包括卫生保健知识、领域教学知识、幼儿发展知识、心理学知识等,面对家长的询问能够给予专业的回答。例如,当有家长问到“孩子在家不爱劳动怎么办”“孩子不爱吃蔬菜怎么办”等,教师如果只有教学知识往往不能很好地解答家长的疑惑;当许多家长提起正面管教、延迟满足等专业术语时,教师如果完全没有相关知识,进行家园沟通就容易显得被动。

另一方面,教师应进一步提高亲子游戏指导能力。许多家长苦于不会和孩子互动游戏,教师需要在掌握幼儿不同年龄发展阶段特征基础上,为家长提供更多适宜的亲子游戏素材,更重要的是指导家长学会观察儿童的游戏和发展水平,在游戏中提供不干扰、支持性的互动。

此外,教师应基于观察开展家园沟通。观察儿童的能力是教师的专业能力基础,在家庭教育指导中要想更有效沟通必须在平时对孩子细致观察,心中有数。许多家长表示教师在和自己沟通时往往泛泛而谈,没有基于自己孩子的个性给予指导。因此,教师在日常工作中需做好每一名幼儿的观察记录,对每名幼儿的发展情况了然于心,才能为有效的家园沟通提供更多的专业支持。

最后,作为家庭教育指导资源的各种视频、音频在制作上的专业性,文章的科学性等方面都影响家长对教师的信任。因此,对家庭教育指导资源本身的专业把关和技术支持也不容忽视。

按需指导,解决家长真实困惑

疫情期间,幼儿园虽然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家庭教育指导活动,推送了大量资源,但仍然有不少家长反映“不爱看”“没时间看”“没什么用”。一些幼儿园要求家长进行各种打卡任务,甚至增加了家长负担,引起了家长的抱怨和不满。因此,面对越来越个性化的家庭教育指导需求,园所和教师应努力做到按需指导,满足家长需求、解决困惑。

首先,在开展家庭教育指导之前,应对家长开展需求调研。对家长家庭教育指导内容、指导方式、指导频次等需求进行具体调研和分析。通过调研分析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尤其在面对突发情况时候,更不能盲目指导。特殊时期家长、幼儿的心理都会具有特殊性,需求也会更加多样化,更加需要针对性的调研。例如疫情期间家长自身的焦虑缓解、幼儿的心理健康等问题就格外需要关注。

其次,在班级家长群体中创设开放的沟通氛围,鼓励家长分享家庭教育经验和幼儿成长故事。家长群体往往藏龙卧虎,通过班级微信群定期分享一些好做法、好经验,能够有效提升家长参与分享互动的积极性。家长之间本身也容易产生共情和共鸣,幼儿成长故事的分享,一方面帮助教师了解幼儿在家情况,另一方面也增进家长之间的互动交流。

再次,面对家长的共性问题,定期开展家庭教育专题讲座、沙龙。如开展“祖辈教养”“二胎互动”等专题沙龙。

最后,家庭教育指导的需求往往具有鮮明的个体差异,因此教师在专业指导的同时,更多地需要做好“陪伴”“理解”“共情”等角色。每次家园沟通之后做好相应的记录,将会更好地促进持续交流。针对特殊需求的儿童和家庭,如感统失调、自闭症等儿童的家庭教育指导,则需要教师更多的专业支持,或者协同专业机构共同开展相关指导。

总而言之,在疫情防控常态化的新形势下,面对不可预知的未来,幼儿园在家庭教育指导中将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唯有未雨绸缪做专业系统的应对,按需指导,做专业的陪伴者,才能赢得家长的信任与尊重,也才能给予家长实实在在的帮助和支持,陪伴幼儿健康、快乐成长。

猜你喜欢

育儿调研儿童
南方周末读者调研
近半月以来机构调研最多的前50家公司
近半月以来机构调研最多的前50家公司(05.24—06.07)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
育儿神器
育儿Q&A
育儿Q&A
调研
“六·一”——我们过年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