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市双修”理念下的生态地区城市设计

2020-10-10陶涛

美与时代·城市版 2020年7期
关键词:城市双修城市设计理念

陶涛

摘 要: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社会经济也有了飞速的进步,我国对城市建设方面提高了重视,尤其是社会生态环境的建设。在传统的城市建设过程中,部分城市建设只顾及发展的速度,对于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十分薄弱,已经严重影响了我国的社会生态环境,对当地社会经济的影响也十分巨大。针对这种情况,我国在城市建设中改变了传统的建设理念,提出了“城市双修”的理念。文章简单概述“城市双修”理念,探析在该理念下生态地区城市设计的相关策略。

关键词:“城市双修”理念;生态地区;城市设计

“城市双修”作为我国现代化城市建设进程中发展形成的全新的建设理念,目的就是在保证城市社会经济稳步发展的同时对自然生态环境进行修复,提高城市的建设水平,改善城市的整体生态大环境。在传统的城市建设过程中,城市的生态环境建设往往是被忽略的一点,对于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城市的经济发展、环境发展等有极大的影响。“城市双修”理念下,对生态城市建设进行设计,可以加强对自然环境的修复,调整城市的整体氛围,为城市增添源源不断的活力。

一、“城市双修”理念概述

“城市双修”理念的提出,目的就是在城市建设的过程中改善自然生态环境,提高城市的自然生态质量,对居民的生活质量、城市的经济发展以及社会的不断进步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城市双修”是一项综合性的概念和理念,是需要从人的角度出发,结合国家提出的生态环境建设的政策和规划,立足于城市建设的空间环境和生态环境的综合现状,尽量落实因地制宜的相关规划,对城市的空间功能、生态条件、便捷和舒适度等有很大程度的优化和改善。提高城市的建设环境,推动城市的生态平衡状况,是当前城市发展的主要途径。

“城市双修”理念主要包括两点内容,生态修复和城市修补。生态修复主要是着力于城市建设过程中生态环境的恢复和发展,通过相关部门制定详细的生态建设规划,并按照科学合理的步骤进行进一步的城市修复,对于城市建设发展过程中受到破坏的自然生态,经过合理的规划和执行,最终完成城市生态环境的修复,恢复城市本身生态环境的自我调节功能,实现城市生态的平衡发展。城市修补主要是通过相应的计划和实际设计运行,改善城市发展的空间功能,对相关城市建设基础设施的品质进行优化,保护城市的文化底蕴和内涵,强化国家各个城市区域之间的生态关联,保证城市各项功能的实现。

二、“城市双修”理念的设计意义

“城市双修”理念是在国家城市建设和治理过程中提出的,对城市的建设和发展来说是一项十分重要的战略性的提出和转变。在传统的城市建设中,很多地区和城市由于过分重视城市的规模化发展和速度的提升,对城市的生态环境的建设和保护有所忽略,对当下的城市环境的破坏比较严重,对社会经济发展和城市的长久发展有很大的影响。“城市双修”理念的提出对于城市活力的提升和城市文化特色的保留有重要的意义。在建设过程中,很多城市可能还是会受到西方城市的影响,但是在“城市双修”理念的支持下,更多的是我国城市各自进行创新和发展,推动城市的长久发展,这和传统的城市建设理念有本质差别。除此之外,在“城市双修”理念的支持下,主要是对原有的城市建设进行逐一的完善和优化,为城市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生态氛围和环境,让城市变得更好。“城市双修”理念的提出对于城市的建设理论进行了补充,推动国家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更加完善和全面,能够进一步提升和改善人们的居住环境和实际的生活质量。

三、“城市双修”理念的设计原则

“城市双修”理念的提出是国家通过综合考虑城市建设中各个方面出现的问题,以及当代我国的发展背景提出的全新理念,希望能够实现资源的合理分配,促进城市发展与生态环境相互统一和协调,有利于城市的长久发展。“城市双修”的基本设计原则主要有几种方向:首先是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在“城市双修”理念的践行中,通过相应的规划和建设,实行低碳环保的发展,朝着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方向发展。其次在城市建设过程中需要以人为本。在城市建设的过程中通过环境的保护和生态的修复,让居民生活的质量得到有效的提升,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为居民努力建设出适宜居住的城市环境。最后就是需要针对城市的发展和生態环境进行科学的规划和建设。根据城市生态环境的特点和现状,有针对性地进行具体城市治理和改善,修复城市生态环境建设中出现的问题,并进行创新性的设计和优化,使城市能够稳定长久发展。

四、“城市双修”理念下的城市建设着力点

“城市双修”理念下的城市建设着力点之一就是以人为本,提升城市的活力,改善居民的生活质量,促进城市长久的繁荣发展。由于之前的城市建设发展中,很多地区的管理建设人员忽视城市建设的重要目的,过分追求城市的扩张和建设的速度,使得城市应该发挥的相关功能根本无法充分发挥,城市的生态特色逐渐缺失,人们的生活和居住的相关需求也得不到实际的关注,对于城市的长久发展有很大的限制作用。因此,在当下阶段,“城市双修”的基本着力点就是以人为本,根据居民的基本需求和城市的发展要求对城市生态环境进行合理的修复,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另外一个重要的着力点就是要在城市生态建设和修复的基础上,传承城市文化。在城市建设中不同的城市有不同的文化底蕴和内涵,在传统的建设过程中,很多地区盲目模仿西方城市建设,忽略自己原有的历史文化和相关建筑,让城市失去特色。为了避免这一问题的再次发生,就需要重视城市的历史文化,重新塑造具有特色的城市。

五、“城市双修”理念下生态地区城市的设计策略

(一)转变设计理念

在“城市双修”的理念下对生态地区城市进行设计,需要对“城市双修”理念形成正确的认识,需要认识到“城市双修”理念是一个全新的概念,是我国对以往城市建设的设计和治理模式的重大转变。在运用“城市双修”理念设计的过程中需要进行全面的学习,了解相关的内涵和意义,清楚“城市双修”理念的重要内在要求。除此之外,在城市设计的过程中,需要相关部门转变传统的设计理念,在“城市双修”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根据各个城市的实际生态情况和环境进行创新和发展,充分发挥城市周围生态系统的优势,立足于城市的设计生态特色,把城市设计成具有自身特色、充满活力的都市,避免出现“千城一面”的问题,要形成百花齐放的美好状态。同时,在城市的设计中不仅要贯彻落实“城市双修”的理念,更重要的就是在城市设计中落实“再生态”的相关理念,将生态修复和生态再利用加入城市建设的过程中。

(二)发挥生态地区的优势

在生态地区城市的设计过程中想要落实“城市双修”的理念,最主要的就是需要突出生态环境的特色,利用生态地区丰富的生态资源,发挥生态地区的优势,在“城市双修”理念的支持下将城市设计得更有特色,提升城市的活力。不同的生态地区的城市有着不同的景观和不同的生态环境,这也是对城市进行建设和设计的独特条件。在城市生态建设和设计的过程中,相关部门可以利用不同的生态环境,依靠独特的环境特色进行设计和建设,保留城市的文化底蕴和环境的优势,将保护生态系统摆在突出的位置。具体来说,“城市双修”理念下的生态地区城市设计主要侧重城市建设中的生态景观和生态环境的利用、修复和后期维护,将其作为打造城市特色的主要着力点,将城市建设与生态环境充分融合,提升整个城市的活力。另外在“城市双修”理念下的城市设计过程中,还需要加强城市和生态系统的关系,在城市生态地区大力加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

(三)城市生态修复,创建宜居型城市

在“城市双修”理念下对生态地区城市的建设需要将生态修复的工作放在重要的位置。生态修复工作主要就是在绿色资源的基础上对城市进行大面积的绿色覆盖和生态修复工作。在传统的城市建设过程中,很多地区在设计和建设过程中一味追求设施的建设速度,忽略周边自然环境的状态,导致生态地区的城市规模扩大,周边的自然环境遭到极大的破坏。

“城市双修”的相关理念,主要强调的就是要在城市的建设过程中对自然生态环境进行修复,这对还原城市生态本色是一个很好的时机。对于城市生态系统的建设来说,水资源的治理和修复是重要的一个方面。对于城市生态修复中的水资源来说,可以通过利用城市现有的水系统,加强对城市水资源质量的有效监控,还要控制一些被污染的水体资源,加强水净化、过滤的技术和经验的引进,促进水资源的循环利用,加强城市水资源和城市自然环境之间的联系。另外,为了防止城市中大范围的降水对城市环境造成严重的影响,相关部门应该加强对城市的排水系统的整治,对城市的地下水资源采取一定的措施进行保护,避免水资源的污染。总之,在“城市双修”理念下进行生态地区城市设计和建设要以生态环境为依托,转变传统的生態城市中不合理的做法,适当减少建筑规模的前提下,有效地利用土地资源和水资源,构建美好的生态系统,促进城市整体效益的最大化,打造宜居型城市。

参考文献:

[1]颜伟.城市双修导向下的城市绿道规划方法更新[J].区域治理,2018(13).

[2]王科,刘亚男,彭睿怡.城市修补理念下北京西四片区开放空间更新策略探讨[J].北京规划建设,2018(6).

[3]郑宁宁,吴越.“城市双修”背景下的旧城街区住居环境改造策略:以湘潭市城正街为例[J].中外建筑,2019(1).

[4]倪敏东,陈哲,左卫敏.“城市双修”理念下的生态地区城市设计策略:以宁波小浃江片区为例[J].规划师,2017(3).

[5]李运远,张云路,严庭雯.城市双修导向下的城市绿道规划方法更新[J].中国园林,2017(12).

[6]丁奇,孙雨.“城市双修”理念下的绿地系统规划:以河北省怀来县绿地系统规划为例[J].小城镇建设,2017(12).

作者单位:

四川美术学院

猜你喜欢

城市双修城市设计理念
浅谈中西方健康及健康理念
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关系探讨
高铁车站站前广场城市设计探讨
城市设计视角下的街道绿化规划设计研究
用公共治理的理念推进医改
中医理念的现代阐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