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地理实践力培养的地理教材活动栏目比较

2020-10-10吴乐知

文教资料 2020年20期
关键词:鲁教实践型人教版

刘 榕 吴乐知

(湖北师范大学 城市与环境学院,湖北 黄石435002)

一、地理实践力及其培养意义

(一)地理实践力概念

2017年,我国颁布的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课标)明确提出地理学科的核心素养包括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及地理实践力,其中地理实践力主要指人们在考察、调查和模拟实验等地理实践活动中具备的意志品质和行动能力。地理实践力是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及区域认知的载体,培养过程中需要书本与实际相结合,而且在此过程中带动核心素养其他方面的发展和提高。

新课标中指出地理实践活动主要由户外考查、社会调查及模拟实验三个部分组成。王民[1](19-22)把地理实践力大致划分为观察(调查)、工具的使用、实践想法的创新;吴芸、张雪松[2](35-38)等人认为地理实践活动从活动形式上可以分为地理观测、野外考察、社会调查、教具制作、宣传展览、地理写作、资料收集、地理实验等八个方面;黄榕青[3](37-40)等人认为地理实践力由开展地理实践活动、运用地理工具、地理兴趣与审美观这三大类构成;林培英[4](46-50)认为地理学习中的实践活动应具备两个基本特点,即学生的直接体验和直接操作行为。

(二)培养地理实践力的意义

地理实践力包括行为和意志两个方面,对于地理实践力的培养不仅在于行动力的培养,更是意志品质的培养,这种意志品质的培养有利于学生终身发展,符合“中学阶段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这一教育理念。

地理学是一门兼有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综合性学科,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有利于学生理论联系实际,不断加强学生对书本知识的掌握,而且在实践活动过程中学生能够获得直接经验。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结合,能够增强学生在现实生活中观察、感悟、理解事物的能力,通过体验现实世界的人地关系,增加社会责任感,有利于更深刻理解地理学科,理解学习地理的意义、价值。

实践活动过程中不仅运用地理学方面的知识,而且有其他学科知识的融入,例如在高中地理必修一中分析“海陆风”的形成原因,需要运用物理学中比热容这一概念。要求学生各学科均衡发展,不可偏废。地理实践力的培养,为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学习空间,为学科之间的相互融合提供了平台。在实践过程中学生获得的自主学习能力还能够迁移运用至其他学科的学习,同时为学生未来学习和生活奠定基础。

(三)教材对于培养地理实践力的意义

王民[5](56-59)在《基于核心素养的地理高考试题水平划分研究》一文中指出,中学阶段地理实践力长期缺失,不但导致学生无法学以致用,地理沦为“记忆类”的学科,而且造成教师对地理实践力的认知存在偏差。因此,很长一段时间内在课堂上没有很好地履行地理实践力的培养任务,在此种现状下只有通过教材的引导和地理实践力的培养。自新课标提出后,全国便在进行一场有序的教育改革,出现了新高考改革、新课程方案、新课程标准,也推出了不同版本的新教材。这些新教材更加符合课标,其中对于地理实践力的培养有了更多的体现,为此安排了与以往不同的地理活动设计,引导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培养地理实践力。可见,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教材本身承担了很大部分责任。

二、研究内容和研究范围的选择和处理

(一)研究对象与内容

本文主要以人教版、中图版、湘教版和鲁教版四个版本作为研究对象,由于鲁教版的章节分布与其他三个版本有一定的区别,比如鲁教版把“太阳对地球的影响”纳入第一节“地球的宇宙环境”中,为了保证数据的完整性及方便数据对比分析,笔者将第一节中有关“太阳对地球的影响”相关内容进行分离作为第二节;第二节“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与第三节“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合并为第三节“地球的运动”;鲁教版中关于“地球的圈层结构”相关知识分散于第二章节中,笔者从第二章节中摘取有关栏目进行统计分析。中图版在每一节后设有“案例研究”及相配套的“思考”栏目,由于思考内容主要针对“案例研究”,因此把“案例研究”和配套“思考”视为一个活动栏目。

(二)基于地理实践力概念对于活动栏目的界定

结合前人对地理实践力概念的探索,笔者对教材进行分析和处理时,首先把教材中除正文、插图、表格以外的内容均视为活动栏目,再将教材的活动栏目大致分为两种——阅读思考型及动手实践型,其中带有明显的“考查”“调查”“模拟”“观察”“使用”“制作”“宣传”“写作”“收集”“画出”等行为动词的活动栏目均视为地理实践力的培养。

三、研究结果

(一)实践活动栏目对比总体结果

本文统计对比四个版本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一章中地理实践活动栏目的分布、数量及比重,如表1所示,四个版本的教材均存在动手实践型栏目少于阅读思考型栏目的现象,其中动手实践型栏目数量最多的是湘教版,其次是中图版、鲁教版,最少的是人教版。湘教版有十一个动手实践型栏目占比36.7%,中图版有五个实践活动型栏目占比15.2%,鲁教版有四个动手实践型栏目占比25%,人教版有三个动手实践型栏目占比18.8%。必修一第一章学习的地理知识大多是宏观的、遥远的,难免让学生感觉陌生、晦涩难懂,阅读思考型栏目数量多,很容易让地理沦为“记忆型”学科,不利于地理实践力的培养,让学生尤其是高一新生失去学习地理的兴趣。

表1四个版本的必修一第一章实践活动栏目与阅读思考型栏目的对比

(二)“地球的运动”具体内容中的动手实践栏目对比结果

在第一章中唯有第三节“地球的运动”,四个版本均设置动手实践型栏目且栏目数量最多,其中湘教版有五个,中图版、鲁教版及人教版各有三个。主要原因有两点:第一,“地球的运动”是地理环境的形成及地理环境各要素运动变化的基础,因此本节内容是学习高中地理的基础;第二,本节内容抽象,涉及立体几何知识,语言具有一定的专业性,高一学生空间思维能力不强,具有一定的学习困难,通过动手实践不但能够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锻炼动手能力,而且能够减轻教师的教学负担。

如表2所示,通过对比不同版本的教材发现,本节设置的动手实践栏目内容主要集中在演示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模拟昼夜形成及昼夜交替现象、绘制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轨迹这三个部分,其中人教版演示地球自转和公转1次,绘制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轨迹1次;中图版演示地球自转1次;湘教版模拟地球自转1次、模拟昼夜交替1次、绘制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轨迹1次;鲁教版演示地球自转和公转共2次、模拟昼夜交替1次、绘制太阳直射点1次。这三项实践活动的次数最多,是因为成本较低,在教室即可完成,实现可能性最大。

表2第三节“地球的运动”动手实践栏目内容对比

(三)不同版本教材实践活动设置的特色

从表2可以看出,湘教版的实践活动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鼓励师生走出教室,在校园内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做到“学习有用的地理”,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并且在章节结束处设置“双语阅读”,有利于开阔学生视野,但属于阅读思考型栏目。

人教版的动手实践栏目则使用较少的语言描述实践内容,学生进行自主实践存在一定的难度,更适合在教师的协助下进行实践活动。值得注意的是,人教版在每一章结束处设置有“问题研究”,例如第一章末提出问题“月球基地应该是什么样子”,在文中提供研究问题的方法,可以为学生提供研究问题的思路,有利于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团队合作、动手画图等能力,没有固定答案,为学生留下广阔的思考空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

中图版教材在每章的章首设置“课题”。例如,第一章课题为“寻找正午太阳高度角变化的证据”,为学生清晰列出课题研究的目标,研究前的准备,以及进度检查、总结等内容。这种设置和引导非常适合学生开展自主研究和自我评价,同时课题的研究对象、研究场所均限于学校内,非常容易实现,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动手能力,符合“学习身边的地理、学习有用的地理”这一教育理念。

鲁教版在第一章节结束处设置“单元活动——辨别地理方向”,该活动主要包括利用地图辨别方向、利用罗盘辨别方向、利用恒星辨别方向这三个部分。每个部分均设置有实际生活中的例子,详细介绍实际情况下如何利用身边的工具辨别方向,体现出地理的工具性,该单元活动不但能够培养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

四、结语

在新课标的带领下,不同版本教材内容都有地理实践活动栏目的设置,只不过侧重的教学内容不同,风格和方式不同,但是都体现了地理实践力的培养在教材中的地位在突出和提升,也是新课标中地理核心素养的要求,是使地理实践力真正“落地”的基础。然而,纵观所有版本的教材,在作业系统中关于地理实践力的内容较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适量增加核心素养的考核,使广大中学生注重地理实践力的培养。另外,地理来源于生活,地理教师应当留心生活中的地理现象,将其与书本中的知识与课标相结合,既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有利于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地理现象、进行地理实验,从而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

猜你喜欢

鲁教实践型人教版
例谈消元法在初中数学解题中的应用
基于历史中“人”的历史叙事——以人教版《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为例
人教版“两极世界的形成”商榷
略谈《师说》中引用的瑕疵
新人教版《逍遥游》中几处标点符号误用例说
鲁教版中学语文教材浅析
物流实践型人才二次输出模式研究
“生活实践型”任务教学在Photoshop课程中的应用
人教版选修七核心词汇闯关
基于工作室企业机制项目实践型IT特长生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