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达尔克罗兹音乐教学法在琵琶教学中的应用

2020-10-09宁子涵

艺术大观 2020年19期

宁子涵

摘 要:琵琶作为中国的传统乐器,将其普及和推广大学生群体中去进行教育,不仅能够有效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还能够带给学生们传统艺术审美的熏陶,以此来提高学生们的艺术文化修养。基于此,本文以达尔克罗兹音乐教学法为主要研究内容,以琵琶教学为案例研究对象,先后从技法兴趣、优化技巧、表达情感、提高表现力这几个方面展开了论述,以期能够为琵琶教学提供些有价值的思考。

关键词:达尔克罗兹;音乐教学法;琵琶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905(2020)19-0-02

达尔克罗兹是瑞士著名的音乐家与教育家,他认为音乐的本身离不开律动,不与身体律动相结合的音乐教学是片面的,为此他提出了“体态律动学”的教学主张[1]。体态律动讲究的是将身体动作融入音乐演奏表达中,通过身体律动将音乐的节奏、力量、情感等元素展现出来。当前,达尔克罗兹音乐教学法在音乐教学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但是在琵琶教育领域却很少有教师将其付诸实践探索。因此,本文拟将达尔克罗兹音乐教学法融入琵琶教学中去,将体态律动与多种教学内容相结合,进而改善传统琵琶教学的弊端,使学生们爱上琵琶课、并能够熟练自如地表达出琵琶曲目的内涵与气质。

一、通过达尔克罗兹音乐教学法激發学习者琵琶演奏的兴趣

琵琶初学者往往对琵琶这一比较小众的传统器乐都比较好奇,因此激发学生对琵琶的学习兴趣通常是琵琶教学中最基本的要求。达尔克罗兹音乐教学法所强调的体态律动通过视觉、动态感觉等彼此相互作用,让初学者对于琵琶作品的基本结构、强弱程度以及韵律节奏的变化有直观的了解,能够激发初学者学习琵琶的学习兴趣,同时对琵琶作品演奏韵律可以产生一个直观的印象,形成最基本的认知了解。

以琵琶教师组织初学者欣赏琵琶曲目《金蛇狂舞》为例:《金蛇狂舞》是聂耳先生创作的民乐,其民族特色浓郁,呈现三段体结构,需要演奏者表现出高涨昂扬、热情奔放的情感。教师在示范演奏的过程中,体态律动表达极为重要。为了让学习者感受到该曲目所具有的生机和活力,琵琶教师在演奏时应该将这种情感展现在演奏中,弹奏时的动作幅度偏大,情绪到达顶峰时弹奏力度达到最强,节奏欢快时弹奏频率变得紧凑轻快。这些具有“画面感”的琵琶无疑会激起学习者的学习兴趣,使初学者在欣赏琵琶的过程中也会不自觉地沉浸其中,精神处于完全的“松弛”状态下,最终实现琵琶体态律动教学的目的。又如在引导学习者欣赏《琵琶行》这一曲目时,琵琶教师可以通过一重一轻的弹奏变化,将“大珠小珠落玉盘”所展现的场景生动地体现出来。教师通过体态律动将音乐作品的情感、节奏变化融入其中进行演奏,学生仅凭教师的体态律动就能感受到琵琶和音乐作品的魅力,无形之中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们想要亲身体验琵琶演奏过程中的律动感。假使琵琶教师在引导学习者欣赏琵琶剧目的过程中,没有任何体态与律动可言,学习者在生潜意识中就很容易将琵琶弹奏定性为枯燥性机械式的手指的奏,极其容易丧失初学时的求知欲与兴趣感。

二、通过达尔克罗兹音乐教学法优化学习者琵琶演奏的技巧

在琵琶教学中,学习者指法的练习不仅是动作上的完成,更需要的是通过大脑进行主动思考,让学习者全身能够在及其协调、松弛的状态下完成演奏[2]。达尔克罗兹音乐教学法可以很好地做到这点。琵琶教师在教学初期可以重点营造好互动和谐的课堂氛围,当学生肢体进入松弛状态,想要通过拨动琴弦来表达演奏需求的时候,琵琶教师便可以通过体态律动来进行琵琶指法的教学。学生在这种互动、松弛、轻松状态下练习琵琶技巧,效果将会变得事半功倍。

以琵琶演奏中的弹、挑、分这三种指法技巧的教学为例:这三种技巧既是演奏琵琶的灵魂技巧也是琵琶演奏的基本功。首先弹弦的位置应置于复手至末品之间的二分之一处,右手拇指在上食指在下,并且拇指搭于食指上,其他手指则微握形成龙眼状,发音时手腕轻微降起,同时以手指的大关节带动小关节发出微带压弦感的自然音。从文字上看似乎掌握难度不大,但对于学习琵琶的初学者来说极易由于生疏、紧张造成演奏时的不顺畅,弹奏时也会因为手指不够放松,而导致指头僵硬无法恰到好处地完成弹、挑、分演奏技巧。因此,琵琶教师在教学弹、挑时可以先让学生把手型作成“鸡嘴状”,然后让学生由琵琶的触弦处从上到下划一条斜线,“弹”时动作幅度要大,可以通过小臂带动手腕,这样弹出的音色舒畅悠长;“挑”时手腕幅度较小,主要靠手掌大小关节的带动;学习“分”的时候手指和琵琶面板作垂直方向的动作即可。通过达尔克罗兹音乐教学中提倡松弛、设置情境的教学方式,琵琶教育者便可以将原本枯燥无味的指法教学变得形象生动,也更易于初学者接受。

三、通过达尔克罗兹音乐教学法表达学习者琵琶演奏的情感

达尔克罗兹音乐教学法中所倡导的体态律动不仅可以优化弹奏技巧的教学,还能加强琵琶学习者对作品情感变化的理解。每一首经典琵琶教学曲目都凝结了作曲者无比深厚的情感韵律在其中,学习者不仅要学习相应的演奏技法,还需要对琵琶作品的创作背景、思想情感、线索内容等展开联想与感悟。因此,琵琶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要先将琵琶作品的背景故事讲授给学生,进而通过演奏时的动作、神情、力度等体态律动将作品的情感体现出来,在达尔克罗兹音乐教学法体态律动启蒙之下,学习者自然而然地会根据自己对琵琶作品的理解而抒发演奏情感。

以琵琶练习曲《小麻雀》的教学为例:本曲的演奏以“弹、挑”为主,传统的教学方法是弹就是弹、挑就是挑,学生学习过后演奏出来的效果并没有体现出麻雀灵活动感的特点,也没有体现“弹、挑”的清脆饱满音色。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应该先向学生讲述麻雀娇小灵活的形象,示范演奏时通过划“椭圆形”的方式将“弹”与“挑”结合体现音色的清脆饱满,同时通过联想麻雀的形象放松身体,使身体展现出跟随麻雀欢快跳跃而觅食的感觉,进而将这首作品所要表达的情感生动地体现出来。再以练习曲《小蜜蜂》为例:琵琶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可以先启发学习者想象蜜蜂采蜜、筑巢时候的体态,让学习者对小蜜蜂展开模仿想象,想象蜜蜂勤劳工作的场景,并且在演奏时将全曲以二分音符和四分音符组成。在引导学生弹拨二分音符的时候时值相对要长,演奏时“弹”的力度可以放大;在引导学生弹拨四分音符的时候时值相对要短,演奏时“弹”的力度可以变小。体态松弛、流畅之感需要贯穿于演奏的始终。在这种充满情景想象的指导下,学习者所弹拨出来的音乐会更加流畅、生动和大胆,仿佛真的在模仿辛勤劳动的小蜜蜂。

四、通过达尔克罗兹音乐教学法提高学习者琵琶演奏的表现力

前文中所论述的达尔克罗兹音乐教学法的最终目的是能让学生自己演奏出带有独特情感色彩的音乐作品。然而达尔克罗兹音乐教学法中的体态律动与舞蹈的动作要求是不同的,舞蹈有固定的动作,但体态律动没有这样的限制,体态律动讲求的是“即兴”,这种音乐即兴的过程来源于音乐,需要启迪表演者能够根据音乐节奏即兴舞动自己的身体,进而让身体的律动感提升音乐表演的表现力[3]。达尔克罗兹音樂教学法在琵琶教学中的运用,为演奏者提供了更多想象的空间,琵琶老师可以对琵琶作品音色、节奏、节拍、段落结构、思想情感等方面的讲解,让学生们对自己的体态律动展开联想与想象,引导学生即兴表演幅度适宜的体态动作。

以琵琶曲目《十面埋伏》的教学为例:传统琵琶曲《十面埋伏》的演奏风格偏向于“武曲”,整体表现出的是激扬顿挫、气势宽宏的激战画面。在这一理解角度之下,琵琶教师可以启迪学习者多用右手表现力度较大的技巧,身体律动要更加激昂、富有节奏感,在演奏过程中让身体在头部随着右手的重拍而产生轻微的“颠颤感”。但《十面埋伏》的演奏也可以根据演奏者的性格和喜好来即兴身体律动。如琵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往“文曲”的方向来演奏这首曲子,注重于描述项羽战败后自刎的凄凉悲壮,演奏时节奏轻缓,多用左手推拉吟揉的手法技巧,使表演者身体的律动可以随着人物内心的细腻情感和悲壮的战败场景产生轻微的“摇曳感”。总之,将达尔克罗兹音乐教学法中身体的即兴舞动运用到琵琶教学中去,即兴舞动的侧重点可以有所不同。通过体态律动的即兴表演,琵琶表演者可以将自己所理解的曲目内容无比形象的表演出来,使观众们通过演奏者的神情、动作产生不一样的审美体验。

五、结束语

达尔克罗兹音乐教学法的特殊体态律动给琵琶教学开辟出了一个新的发展方向,教师应顺应于琵琶教改的发展,将达尔克罗音乐教学法积极运用到琵琶课堂中去,为琵琶学习者创造出一个新颖、充满活力的教学环境,使琵琶学习者在轻松、欢快、即兴的氛围中学习和表现好琵琶曲目。

参考文献:

[1]张洋.浅谈达尔克罗兹音乐教学法[J].黄河之声,2020(06):130.

[2]王妤.“体态律动”教学法初探[J].艺术教育,2017(Z1):96-97.

[3]李茉.一场动起来的音乐教学革命——论达尔克罗兹体态律动教学法之“动”[J].中国音乐,2019(05):126-131+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