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下艺术类大学生文化自信培养研究

2020-10-09高燕

艺术大观 2020年3期
关键词:艺术类大学生文化自信

高燕

摘 要:十九大报告中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新时代对应着新思路、新方法以及要有新作为,当代大学生作为新青年的一代,时代和国家发展的力量,同时也作为继承、创新中华文化的坚实力量,他们对于文化自信的坚守直接影响到国家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当重视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培养,文艺的发展连接着时代的发展,对于艺术类大学生这个独特群体的文化自信的培养必不可少。

关键词:艺术类大学生;文化自信;文化缺失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905(2020)03-00-02

当代大学生作为新青年的一代,时代和国家发展的力量,同时也作为继承、创新中华文化的坚实力量,他们对于文化自信的坚守直接影响到国家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中华传统文化能否走向世界。国家领导人在多个场合中提出“文化自信”,也表示对于中华传统文化、传统思想体系的认同和尊重。十九大报告中,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新时代对应着新思路、新方法以及要有新作为,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我们要顺应时代潮流,培养大学生的文化自信我们义不容辞。[1]

一、文化自信与艺术的关系体现

文化自信作为一个新的话语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建构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文化自信话语体系,关键在于把握中国特色文化自信的话语权。话语权主要是指“通过话语所包含的符号、概念、价值观、意识形态等要素在国际会所产生的影响力、吸引力”。任何理论研究首先要从概念开始,且以概念的“运作”为起点构建“话语谱系”,因此,对文化自信进行系统研究,首先需对文化自信的概念进行明确界定,并对其本质特征和当代价值进行深入探讨。刘士林教授认为:文化自信是人类特有的一种具有超生物性、超自然性、超现实性的文化生命机能,是人类社会实践在个体生命内部建构的高级文化结构,也是人类主观能动性和文化创造性的具体表现。[2]学界对于文化自信的定义,有多方面多层次的定义,有从主体与客体之间分析,是从对客体的认知、反叛等从而对自身文化的一种认可和肯定,还有学者从宏观和微观的角度分析,认为文化自信是人民群众对于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一种坚守。综上所述,文化自信是对于中华传统文化以及中华传统思想等一系列具有中华民族优秀基因的崇尚感、认同感、尊重感以及归属感。

“文变染乎世情”。时代的变迁与文艺的体现不可分割。文艺是时代的表达也是时代地赋予。纵观历史,我国历史上重要的洋务运动、五四运动等,文艺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互相推动发展。国家危亡时刻,有识之士开始救国,文艺工作者亦是如此。学堂乐歌的出现成了教育当时的青少年,积极向上,乐观生活,传播新思想、新生活的方式之一,宣扬“富国强兵”抵御外敌的爱国精神,向广大青少年进行“军国民教育”,教育青少年热爱生活、热爱自然和勤学苦练,“爱国精神,热爱生活、学习新文化新思想”等方面的歌曲不绝于耳,成了表达时代最强音的重要方式。如《中国男儿》,歌词当中充满了对中国男儿要保守祖国江河的坚定信念;1936年张寒晖所创作的《松花江上》,通过对祖国山川、河流美好景象的描写,抒发深深爱国之情。黄自《旗正飘飘》、冼星海《到敌人后方去》,贺绿汀《上战场》等等,他们通过对不同主题的宣扬,表达对战争、对爱国等不同的情感。[3]

回顾近百年中国文艺历经的过程,文艺在不同的时代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在今天的“新时代”也是这样,我们要充分发挥文艺在时代发展中的作用。

二、当代艺术类大学生文化缺失现状

当今时代,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全球化的信息融合多到无以计数,西方文化对中华民族文化的冲击,造成了部分当代大学生的文化缺失,缺少对文化自信的坚守。

(一)对于外来文化的盲目推崇

当代大学生对于西方外来文化盲目的推崇和相信。比如,在日常的语言对话上,夹带英语或者其他语言,以表时尚,对于中国传统成语了解程度不深;对于圣诞节、情人节、感恩节等西方节日的重视程度过高,只要“逢节必过”,但是遇到中国传统文化节日如中秋节、重阳节、端午节等其概念模糊,并不知道这些中国传统文化节日到底是为了什么,反倒对于圣诞节、感恩节的意义一清二楚。在生活方式上,集体主义的重视程度减弱,反倒把个人主义和金钱至上等理念带到生活中。艺术类学生相对于文化课生来说,性格更为活泼,对于新鲜事物接受速度更快,能力更强,对于外来文化的冲击没有较强的地域能力和自控能力,所以这类情况在艺术类大学生中更为突出。[4]

(二)对于传统文化认知不足

艺术类大学生由于国家招考条件等原因,对于传统文化认知相对于文化课生来说较为薄弱,由于课程设置不同,对于艺术类大学生的传统文化培养也不够充分。艺术类学生的对于学习传统文化主动性不够,意识不强。在我们的随机调查当中,“同时有两本书,一本英文小说,一本文学著作”,70%的同学愿意去选择英文小说而不选择苦涩难读的文学著作。

三、加强当代艺术类大学生文化自信的方法

面对新时代新形势新要求,要有解决问题的新思路新方法。今天,我们正处于一个多元化的时代,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一个巨变的时代,一个转折的时代,一个充满诱惑,机会良多,却又使青年感到迷茫的时代。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我们所带学生也不可避免地带着时代的烙印。90后、00后,有他们自己的特点,他们维权意识强,不喜欢管束、说教;好动、喜欢新鲜刺激的事情,不太能静得下心来看书;对经典缺乏兴趣,更多是受社会大环境、受教育背景影响,喜欢读图、消解文字,艺術类大学生更是这样。面对这些新出现的问题,作为大学思想政治教育者,我们也要转变观念与思路,找到学生能接受的、甚至是喜欢的教育方法,便显得尤为重要。[5]

“通过各类丰富的实践活动,在实践中润物无声的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增强传统文化的教育培养”。

以安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为例,除依托于学院5大乐团(民族管弦乐团、青年交响乐团、合唱团、古筝乐团、舞蹈团)艺术团的演出活动之外,各类艺术实践、社会实践也是教育、培养学生增强文化自信的优良平台。在实践中增长才干,提升艺术修养,充分利用如学院艺术实践周、与奔驰公司及中国青基会共同开展的“音乐教育 星愿基地”公益活动、八一军营慰问、学院特色艺术支教、暑期社会实践等活动,紧紧围绕专业,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到各类丰富的实践活动中去。实践是既是检验学院教学质量的重要平台,也是学生磨砺专业技能,展示良好风貌的主要舞台。从艺术实践到艺术交流,从音乐调研到义务支教,从实地探访到爱国主题教育,以学雷锋、建国70周年等为契机,以“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树形象”为宗旨,引导学生向实践学习、向群众学习、向基层学习,用自己的行动树立和践行着社会主義核心价值观。

将专业提升与社会实践相融合,在学以致用的同时检验专业本领,在广泛的实践中和广阔的天地里领悟艺术精神,提高着学生学习的内动力,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认知和认同感,从而由内而外的散发文化自信。

仍然以安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为例,在教学课程设置增加传统音乐文化课程,如《中国音乐史》《中国民族音乐》《黄梅戏演唱》等,让学生在受教育中,增强文化认同以及传统音乐文化的理论和实践知识。学院组建民族管弦乐团,并通过“高雅艺术进校园”“徽风皖韵大舞台”等校内外各类演出平台,传播中华民族传统音乐,乐团想让更多的人了解传统音乐,在其节目进行当中加入乐器介绍,在每场演出向观众介绍民族器乐,让更多的人能够认识到中国传统民族器乐学生在不断地演出实践中,自然而然的就会产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文化自信也随之增强。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准确地说,文化自信,才是真正的自信。作为高校思政工作者,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自信义不容辞也刻不容缓。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办公厅.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2011-10-26(1).

[2]刘士林.中华文化自信的主体考量与阐释[J].江海学刊,2009(1):40-45.

[3]云杉.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对繁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思考(中)[J].红旗文稿,2010(16):4-9.

[4]中国新闻周刊.传统文化与当代青年问卷调查结果[J].新闻周刊,2004(16):23.

[5]王易,宋友文.新形势下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问题与对策[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4):57-60.

猜你喜欢

艺术类大学生文化自信
艺术类大学生就业特点分析与对策研究
浅谈艺术类大学生消费心理及思想政治教育探讨
新媒介视阈下艺术类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思考
融媒体时代如何践行基层群众文化自信
浅析习近平“文化自信”的四个维度
新闻媒体坚定文化自信的思考
如何让西方文化帝国主义“退场”
辅导员视角下艺术类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探究
关于加强艺术类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队伍建设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