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把握音乐作品“文本”存在的特殊性

2020-10-09裴燕妮

艺术大观 2020年5期
关键词:四重奏二度创作文本

裴燕妮

摘 要: 音乐演奏作为二度创作的过程,是将作曲家谱面一度创作的符号、文字“本体”作为出发点,通过文本上的诸如音符、速度、力度、表情术语等文本的理解,加之对乐曲创作历史背景、作曲家所处时代特殊性的研究,将作者的意图完整、忠实地传递给听众。本文通过近现代战争题材四重奏作品的“文本”特殊性分析,力求对乐曲形象、乐思进行准确传达和再现,并以此提升其他作品的音乐表演美学的水平。

关键词: 肖斯塔科维奇;四重奏;文本特殊性;二度创作;表演美学

中图分类号:J60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905(2020)05-000-03

一、肖斯塔科维奇《c小调第八号弦乐四重奏作品110号》文本的特殊性

作为一位“纯苏维埃”作曲家,肖斯塔科维奇在世界音乐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一方面他是在近代各种新式的音乐语言与表达方式层出不穷的时代背景下,坚持运用传统的音乐语汇、调性色彩与作曲方法进行创作的少数作曲家之一;另一方面其受动荡的历史背景与自我性格的影响,音乐风格又与前辈作曲家们迥然相异,极富个人特色、当代气质与精神力量。

作为一位高产而成功的交响乐作曲家,肖斯塔科维奇在四重奏的写作中也融入不少交响乐的创作手法,因此《c小调第八号弦乐四重奏作品110号》便具有了《第一小提琴协奏曲》和《第十交响曲》浓郁的“交响戏剧性”特点。在这种叠汇的创作过程中,四重奏对交响乐作品进行总结、暗示、抑或形成鲜明的对比。多种音乐动机在交响曲中产生、在四重奏中变化发展,又循环往复,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良性互补轮回。弦乐四重奏作为一种纯粹的形式,抛却了交响音乐宏大性的叙事特点,更容易成为作曲家表现内心世界细腻想法和情感的载体,从而与交响乐外在性的抒发形成了完美的对比与补充,因此通過对肖斯塔科维奇《第八号弦乐四重奏》在旋律动机和和声与伴奏方面的探究,有利于我们明晰近代新古典主义时期四重奏中大提琴的功能特点,从而帮助我们在大提琴演奏方面,更好地把握音乐作品。

(一)旋律动机:浓厚的战争题材与“安魂曲”

第八号弦乐四重奏在肖斯塔科维奇作品中属于中晚期作品,这首注有明确题注“追忆残酷的法西斯主义和战争”的作品,也仿佛是写给自己暗淡沉闷一生的“安魂曲”——在其回忆录和书信中表明,作曲家倾注了许多作曲家无法言述的自我个人体验与隐喻。

1960年肖斯塔科维奇随《五昼夜》摄制组在一个曾被轰炸为废墟的城市中拍摄一部影片,与作曲家参加列宁格勒保卫战的经历重叠激发了创作热情,三天后完成《第八弦乐四重奏》,作品里引用了他自己其它几部作品中的主题和革命歌曲,主题则是引用了他的名字的缩写作为“签名动机”——在西里尔字母(现代俄语字母的本源)中,Dmitri Shostakovich的首字母是Day-sha,德文翻译为Dsch,这些字母对应于音符D、Es(德文为降E)、C、H(德文为B),  即D bE C B。

复三部曲式的大赋格第一乐章Largo广板,开篇第一小节便是由大提琴引入熟悉的肖斯塔科维奇的“签名动机” 主题,可见大提琴在作为旋律层动机引出全曲的和奠定音乐基调的功能,故这四个音的严谨展现对整乐章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这里的大提琴宜上弓起符合前四小节乐句的划分,同时引出缓慢、深沉、压抑的色彩和音乐基调。紧随其后的是中提琴、第二小提琴、第一小提琴依次模仿对位 “签名动机”,音响上需要按捺住死寂一般的气氛,统一频率、幅度适中的揉弦,主题出现时,其余声部宜退居第二和声层以烘托朦胧灰暗的色彩,保持各声部的音响平衡。P进入的主题在平稳但不平静的“poco espresso一点点有表情”中又渐弱至pp,故整体音量不宜过亮。调性由c 小调转变成 g 小调、 f 小调再回到c小调,并于编号1的第十小节四个融合汇聚对开篇做了总结,这里要求在弓法、弓段、弓速上演奏的统一性,长却缥缈、带弓速且弱化换弓痕迹,并带有富于音色变化的揉弦。编号2庞大的持续音烘托出第一小提琴来自《第一交响曲》变化音极多的主题,大提琴声部持续在主音C上,其作为大提琴最低音空弦,需控制好音量音色,弓速缓而不滞,在保持琴弦震动的同时尽可能发出最弱最平稳的音色。这段充分展现作曲家矛盾揪心不安的内心活动——像对战争不断的绝望憎恨又无能为力,抑或是作曲家对自己生命倒计时的一段缓慢陈诉。[1]

谱例1:肖斯塔科维奇《c小调第八号弦乐四重奏作品110号》第一乐章(mm.1-8)。

正当听众开始陷入沉思并一步步被拉进他的世界时,音乐戛然而止,突然以三声部夸张的渐强,带入旋涡一般翻腾回转、狂风暴雨般的奏鸣曲式第二乐章。整首四重奏每一乐章都紧密相连、环环相扣,一定要安排好最佳翻谱的时机,甚至背下关键的衔接段落,以不打破音乐的紧张度和连贯性。

(二)伴奏织体的主导性

在复二部曲式的第二乐章中,“签名动机”以一种隐藏在音乐表面的鬼魅之态继续出现。在Allegro molto非常快的快板中四声部之间以模仿卡农的方式写成,以激烈的主题构成四声部卡农,调性在#g 小调、c小调和 b小调之间转换。前十六小节是呈示部的主部,一开篇就是四个声部的齐奏,短促而有力,在这里作者特别用了sfff 和 sf这样的力度术语来标记,[2]急促的旋律加上强有力的音量需要用极快的弓速和持续不断坚定的下弓来表现,每一次必须准确卡进小提琴快速旋律的节拍里,琴弓可稍提前放在琴弦上,始于弓根,利用张力在稳定的内心节奏驱使下坚定有力地爆发出和声这样才能显示出当时肖斯塔科维奇内心的一种焦灼和分裂的情绪。

这种暴动的情绪一直恰如其分的在此乐章的每一个音符中表现出来,并具有刻画丑恶横暴又不乏讽刺的特点,完美以伴奏织体的形式主导乐思的发展并与音乐形象的渲染。编号14到17是呈示部的一个连接,采用第一乐章第一动机的中提琴和大提琴半音音级齐奏,用平均快速的四分音符代替第一乐章广板中的二分音符,缩紧了音符的间隔以增加音乐的紧张度,是“签名动机” 的一种变异。这里要求运弓具有一致性,快速而清晰的分弓同时要求有分量,用尽可能相似的指法和把位,从而形成音响效果上的统一。

(三)旋律影射的功能性

谱例2:肖斯塔科维奇《c小调第八号弦乐四重奏作品110号》第二乐章(mm.34-75)。

到了第324小节开始,则是由中提琴和大提琴作为主部旋律,音域跨度拉大,音响更加紧张暴虐,不同于一般旋律长线条一弓多音的连贯性,这里的旋律单音独弓,多半音上下行进,演奏时要求以极快的弓速和富有张力的弓压对战争与暴虐做出影射。急促的音型犹如战场上的枪林弹雨般的扫射。而在最后以十次重复同一旋律、并由两小节一单位缩短为一小节一单位,不断渐强以到达某种空前的诡异与紧张的音响效果之后,音乐突然戛然而止,令人猝不及防。这种全休止符上的延长记号,也似乎在影射著不断反抗无果崩溃的状态,抑或肖斯塔科维奇生命的结束。

第三乐章是回旋曲结构的圆舞曲, 主题带有的扭曲美感与编号43引用的第一大提琴协奏曲主题构成对比,但更像是肖斯塔科维奇在与恶势力做斗争,小提琴挣扎般鸣音的主旋律单数成句,似是一只不能自已的鸟儿,大提琴则担任了圆舞曲强弱弱规律的正拍跳音,短促而轻巧有弹性,但不与第二乐章的强音伴奏同源。编号44大提琴作为少有的旋律声部,与小提琴声部如群蜂飞舞般密集的反复半音阶式伴奏形成鲜明对比,这里的旋律需要有表情的、优美地展现,用全弓辅以优美的揉弦,换音换把准确,充分体现大提琴高音区的优势,最后长达25小节的高音E建议不揉弦,平稳地衬出小提琴和中提琴对答式的旋律。编号48大提琴三连音的伴奏织体要求用弱音器,也是其前向死而生旋律的一种延续,也有弱化圆舞曲节拍特点之意,为引出下面的昏暗恐怖做准备。

二、如何把握近代新古典主义时期作品中大提琴文本的特殊性

(一)技术层面与认知

近代新古典主义时期四重奏作品中,会有很多不协和的音在其中,音准也就成了关键,大提琴作为低音声部,低音音准的驾驭影响着音乐整体和声的走向和音乐调性的准确性,所以音准非常重要。其次在演奏近代作品时,要具备极快的反应能力和对强弱变化的敏感度,因为某一织体或动机会不停地重复很多小节,可以在练习时标好重复小节的个数,并看着总谱结合唱片录音找准重复的开头或结尾各声部有什么音型和段落特征,同时近代作品中的强弱对比、长短对比需要很夸张地去表现,才能充分展现出乐曲应有的张力,但强的同时亦不是噪音,琴弓可贴近琴码演奏出更“入木三分”的音色,手臂快速带动手和琴弓的速度也是必不可少的。在这里长强短弱的规律经常被打破,有时短音要用全弓和极快的弓速去表现强有力的断奏,而长音弱而有表情的运弓才能流动地推动旋律走向,有暗流起伏之感,深沉有力。最后,近代作品相较古典主义作品、浪漫主义作品更贴近表达情感、直抒胸臆,而不只是有表情地叙事,演奏前更应结合作曲家所处的时代背景和人文历史,多看相关人物传记和书信,才能更准确地体悟作曲家最本质的意图和思想感情。

(二)把握音乐作品的“本体”与“形象”

音乐演奏作为二度创作的再思考过程,是把作曲家谱面一度创作的文符“本体”作为出发点,通过基于一定演奏技巧的准确定位,结合乐曲风格对音乐形象、乐思进行较正确传达和再现,赋予“经典”以新生命。在演奏时,首先要尊重客观的创作意图,即对作品中音符和所有表情术语、力度记号等进行全面的解读,了解作曲家和作品创作背景以把握作品的音乐风格,然后通过专业化又创造性的表演,使作品的内涵和丰富的情感得到直观展现。由于每一位演奏者的专业程度、文化素养、美学能力等差异,音乐作品在各历史背景如战争、爱情等主题的催化下,“文本”的力度、速度、节奏型、表情术语等方面会显现出较明显直观的特征,如果能抓住主要特征加以明示,便更能衬托出作品的风格,从而使二度创作具有较大的灵活性和开发空间,进一步提升原作的审美价值和艺术价值。

由于专业演奏者在长期的学习与实践中逐步形成个人独特的表演风格和艺术审美观,对作品的理解和演绎在尊重作品真实性的基础上,从不同的角度运用最适合自己的个性化表现方式,使作品愈来愈展现出丰富多彩的多样性,这样又促进了演奏者自身演奏的进一步成熟,体现其不仅对音乐作品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和认识,并能根据自身的条件,找到最合适的“转译”。同时对于受众多样的审美需求,如聆听现场音乐会或听同一首作品不同的演奏版本,其审美喜好可以进行比较和筛选,通过不同的理解与尝试,获得更丰富的艺术享受,促进音乐表演美学价值的极大提升。

综上所述,一个出色的音乐呈现不仅需要精湛、熟练的演奏技巧、深厚的音乐素养,更重要的是在作品具象化时赋予其强大艺术生命力,从而使观众能有代入感地体验到喜怒哀乐等丰富的、甚至无法言说的情感共鸣,也激发欣赏者对各时代精神的体验。因此,把握音乐作品“文本”特殊性是极其重要且富有价值的,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在二度创作中,接近音乐作品的原貌和活的灵魂,传达精神和美的同时,与听众形成真正搭建桥梁式的共情,在更深层面发挥音乐的功能和价值。

参考文献:

[1]李继武.肖斯塔科维奇的《第八弦乐四重奏》及其演奏[J].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00(02):9-11.

[2]孙雅琳.肖斯塔科维奇《第八弦乐四重奏》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6.

猜你喜欢

四重奏二度创作文本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四重奏
乡村振兴“四重奏”唱响美丽新农村
挖掘文本资源 有效落实语言实践
搭文本之桥 铺生活之路 引习作之流
文本与电影的照应阅读——以《〈草房子〉文本与影片的对比阅读》教学为例
上海四重奏组与贝多芬弦乐四重奏
简析歌剧《伤逝》秋之咏叹——《风萧瑟》
解析舞蹈元素在戏剧小品中的应用
声乐表演艺术中二度创作的重要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