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议高校智慧图书馆的提升途径

2020-10-09支雪梅

办公室业务·上半月 2020年9期
关键词:智慧图书馆云计算物联网

支雪梅

【摘要】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给高校图书馆带来了新的发展和机遇。本文阐述了高校图书馆的服务现阶段存在的不足,从智慧图书馆的空间、资源、人力和服务等方面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高校;智慧图书馆;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

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物联网等信息技术的发展,带来了“智慧社会”“智慧城市”“智慧校园”的概念,推动了图书馆的发展进程,使其从传统物理图书馆转向数字图书馆,并进一步向智慧图书馆迈进。高校图书馆作为支撑高校发展的支柱之一,跟上智慧图书馆的发展步伐,找准自己在信息化建设中的发展方向,争取更好地为学校建设、科研和发展作贡献,具有积极意义。

一、智慧地球与智慧图书馆

2008年11月,IBM明确提出了“智慧地球”的概念。“智慧地球”是以物联网为主要运行载体的现代高新技术的总称。其技术内涵是对现有互联网技术、传感器技术、智能信息处理等信息技术的高度集成,是实体基础设施与信息基础设施的有效结合,是信息技术的一种大规模普适应用。此后,我国关于智慧图书馆的研究蓬勃发展:严栋认为智慧图书馆=图书馆+物联网+云计算+智能化设备,它是通过物联网来实现智慧化的服务和管理;董晓霞等认为智慧图书馆应该是感知智慧化和数字图书馆服务智慧化的综合;王世伟对智慧图书馆的解读较为深入,他认为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是智慧图书馆的信息技术基础,人与物的互通相连是智慧图书馆的核心要素,而以人为本、绿色发展、方便读者则是智慧图书馆的灵魂与精髓。

总的来说,智慧图书馆是图书馆人的管理智慧,以现代化设备和技术为基础,以图书馆管理和服务为内核,目的都是为了更好地服务用户。高校图书馆根据各自身情况加以发展,打造“智慧”的图书馆,是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

二、高校图书馆智慧化的服务现状

(一)智慧化水平有待提高。国内有一定经济水平的地区和高校图书馆都配置了RFID设备,然而大多数仅停留在借书还书基本功能,并且由于兼容性、设备不稳定等问题,还需要人工值守。包括射频识别(RFID)设备、红外感应器、激光扫描器等数据采集设备收集到的用户信息虽然数据量大,但是基于这些信息的进一步开发和利用并没有得到有效发展,广泛互联的网络基本环境也尚未达到智慧图书馆需要的水平,智能设备的利用仅停留在初级阶段。

(二)智慧空间资源建设需加强。图书馆资源建设,在物理空间中还是以实体图书为主,馆藏容量有限,采购过程中主观意识较强,对外开放管理较严格,馆藏资源建设仅仅是为了馆藏本身,并没有比较高效率的匹配用户本身的需求。数字图书馆建设的人力和资源投入力度不够。高校图书馆联盟和共享的服务对象和内容相对单一。这些因素使得用户被迫转向互联网,造成图書馆用户的流失。仅有的一些空间资源建设不仅陷入投入产出不成正比的窘境,还与时代相脱节。在信息化时代的背景下,利用互联网和云技术整合的空间资源有待加强,形成可以打破时空阻隔的智慧空间建设有待提高。

(三)智慧服务方式单一被动。近年来,高校图书馆除了传统的文献资源建设外,也大力开展了参考咨询、资源共享共建等内容。然而高校的服务内容相对较少,如检索方式比较单一,个性化资源匮乏,少有全程参与课题的跟进式服务等。在服务形式上,高校图书馆通常是等用户提出需求后提供相应的服务,较少有主动发现需求主动服务的过程。开展服务的地点通常在馆内,缺少主动走出去和多元化的服务。

三、提升途径

(一)利用物联网打造互联互通的图书馆。信息化设备是保障智慧图书馆实现的物质基础,作为物联网感知层重要技术的RFID功能已经大面积的应用在了高校图书馆,RFID技术的出现改变了图书馆的传统服务模式,全方位的自助服务让图书馆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自动化和智能化。加强结合与无线传感器WSN、GPS定位、ZipBee无线定位、WIFI、VPN远程访问等技术,实现从数据采集端采集数据传输到图书馆的数据处理中心,经过数据处理后可形成广泛互联的图书馆,打破时空限制,提供泛在便捷的网络访问。

现阶段移动终端设备的消费量已远远大于计算机端,这使得图书馆网络服务的建设方向发生了改变。让服务走出图书馆大楼,打造泛在的知识环境,让图书馆服务通过多种形式、多种渠道连接到用户,让用户感受到可以随取随用的图书馆资源,实现用户、图书馆、网络、数据库资源的互联互通。

(二)推进数字资源建设。在互联网的数字环境下,图书馆的所有资源都可以转换成结构化的数据。学校本身具有的纸质资源、文献资源也都可以转化成电子资源。特别是有些大学的特藏和古籍资源,这类资源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但是很难被复制和利用,传统的借阅方式容易造成资源的损坏,如果能将这些资源做到电子化和数字化,不仅能大大提高研究这些领域人员的效率,还能更加好的收藏和保存这些资源。研究工作者通过对这些电子资源进行进一步的挖掘和分析,例如建立各平台的“数据关联化”,可以获得更加具有价值的信息。

除此之外,有高校具有优质的教师资源,这些教师的课程和个人收藏作品都可以打造成图书馆特有的数字资源,高校可以制作对学生公众有利的课程进行共建共享,并且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加以传播,发挥信息资源优势和专业服务优势,为社会服务。对于一些民众需要的医疗保险、法律法规、家庭理财等知识,可利用各网络平台发布公开课。积极建立各高校之间的共建共享也具有积极作用,对通过集成个体和不同机构的共享知识资源,可让图书馆的信息查询范围和质量超越互联网搜索引擎,从而使得图书馆在特定方面的资源变得专业高效,成为真正的智慧图书馆。

(三)建设智慧服务空间。智慧服务空间有别于传统的图书馆。在传统的借阅室和阅览室上进一步发展了信息共享空间和学习共享空间,进一步打造具有学术特色的图书馆,为学校师生提供更为人性化的服务。智慧空间的构建分为物理空间和虚拟空间。物理空间是指真实存在的空间,应采用灯光良好、环境宽敞、室内装饰舒适、绿色节能的环境。如电子阅览室、24小时自助学习室、研讨室等。选择节能环保的材料,贯彻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实现图书馆本身的低消耗和无污染。还应结合现代化技术,打造多媒体阅览室,AR/VR展示空间、朗读室等。智慧图书馆的物理空间更应该注重与学校其他部门的深化合作,参与具体的工作内容,如主题阅览区、特藏区等,进一步发展学校的重要和特色学科,提高图书馆的价值和影响力。

虚拟空间主要是指运用互联网技术和新媒体技术建设的虚拟学习平台。积极打造数字图书馆,发展电子资源数据库,使学校师生可以方便地使用信息资源,在图书馆网站、微信公众号、微博等平台上提供在线学习、交流和推广服务。打造可视化的虚拟现实,例如可以在计算机和移动端上显示图书馆三维地图,读者可自行查找需要图书的具体位置。也可以学习上海世博会的网上办展经验,将图书馆的展览和活动实现数字化。

(四)基于大数据和云计算的个性化服务。“智慧图书馆”不应局限于提供物理馆藏的定位管理和无人值守的自助式服务,还应该能够根据读者在社会性网络活动中的偏好,结合地理位置和情境信息,提供即时的个性化服务。读者信息需求是高校图书馆资源建设的出发点,也是图书馆为高校科研教学助力的主要依据。

基于此,高校图书馆可以通过校园一卡通账户关联用户,由传感设备进行数据采集,数据处理后得到用户精准信息构建用户画像,加强图书馆与用户之间的联系。构建基于用户画像的大数据分析平台,运用云计算、数据清洗与加工、数据挖掘、关键词提取技术、语义关联技术等,处理用户数据并进行分析挖掘,协助完善知识推荐系统的精准性,提高用户体验。构建基于用户画像的个性化的知识推荐系统。通过对数字资源进行融合以及加工,实现高校智慧图书馆的精准推送,实现人力和财力等资源的高效利用。同时,引入评价体系,收集个性化智能推荐模块的有效性,挖掘更多的用户需求,为优化推荐模型提供数据支持,提高智慧推荐系统的实用性,打造“以人为本”的智慧服务。

(五)加强图书馆在学校战略决策中的辅助作用。图书馆学和信息研究学领域的教育者在制定战略性规划时,对于宣传方面的意识通常都很淡薄,这使得图书馆的价值没有得到积极的反馈。新时期下,高校图书馆的学科情报与评估工作将在高效的学科建设中越来越重要。高校图书馆参与学校高层战略决策,既是转型发展需要,也是理应发挥的作用。

图书馆自身具有丰富的数据资源和专业的数据馆员优势,在双一流建设中,积极提升学科情报和评估服务水准,提供精准和具有前瞻性的学科评估报告,分析和捕捉学科的发展态势,助力学校学科建设。在学校人才引进和师资管理的过程中,依托机构知识库(IR),对高层次人才的學术表现和影响力等方面进行多维度的分析,提供客观准确的学校师资和人才建设的发展信息,建立高层次人才的分析档案,有力辅助学校高层的决策和管理。

(六)培养智慧馆员。智慧图书馆时代对高校图书馆员的职业能力有了新的要求,高校智慧馆员的队伍建设有以下几种举措:(1)通过进行技能培训,外出委托培训等方式,使其获得核心的图情能力。(2)通过转岗、招募等方式,不断补充具有专业学科背景且具有信息素养的智慧馆员,使其参与科研、学科建设等学校核心业务。(3)与其他兄弟学校组成智囊团,组成专家队伍,进行共享共建。(4)对于馆员积极性不够等问题,需要优化馆员绩效考核的方式,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同时通过加强建设智慧馆员的职业价值感、提升团队氛围等方式,增加其主动自我提升的动力。

(5)设立专项培训经费,用于培养和提升馆员的业务能力。

四、结语

综上所述,智慧图书馆的出现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尽管我国的智慧图书馆建设还处于初级阶段,但是随着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的发展,在建设智慧社会和智慧型校园的背景下,未来的发展空间十分广阔。充分运用现代信息网络技术,图书馆利用其独有的空间、资源和馆员优势,不但可以优化自身传统的加工、保存和传播任务,还可以发展更多个性、便利、高效的服务。成为学校信息共享中心、学习交流中心、科研支持和学科建设的智囊中心。

【参考文献】

[1]张永民.解读智慧地球与智慧城市[J].中国信息界,2010(10):23-29.

[2]严栋.基于物联网的智慧图书馆[J].图书馆学刊,2010(7):8-10.

[3]董晓霞,龚向阳,张若林.智慧图书馆的定义、设计以及实现[J].现代图书情报技术,2011(2):76-80.

[4]王世伟.未来图书馆的新模式:智慧图书馆[J].图书馆建设,2011(12):1-5.

[5]陈嘉懿.智慧图书馆的构建之道——浅谈高校图书馆RFID技术应用新思路[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3,31(1):54-58.

[6]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的通知(教高〔2015〕14号)[EB/OL].教育部官网,2015.

[7]夏立新,白阳,张心怡.融合与重构:智慧图书馆发展新形态[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8(1):35-498.

[8]谢蓉,刘炜.SoLoMo与智慧图书馆[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2,30(3).

[9]潘宇光.高校智慧图书馆读者信息需求的用户画像[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2):113-119.

[10]伊安·约翰逊,陈旭炎.智慧城市、智慧图书馆与智慧图书馆员[J].图书馆杂志,2013(1):4-7.

猜你喜欢

智慧图书馆云计算物联网
Beacon技术在图书馆信息服务中的应用研究
基于高职院校物联网技术应用人才培养的思考分析
基于云计算的移动学习平台的设计
实验云: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深度融合的助推器
云计算中的存储虚拟化技术应用
中国或成“物联网”领军者
论智慧图书馆的三大特点
RFID技术在我馆的应用及其局限性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