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姜夔音乐美学思想探微

2020-10-09谷裕杨婷

艺术大观 2020年6期
关键词:姜夔中和

谷裕 杨婷

摘 要:本文以探究姜夔音乐美学思想为目的,以《大乐议》《白石道人歌曲》为例进行剖析。《大乐议》中重视强调音乐的政治作用,推崇雅乐,针对“大乐”失和的现象提出复雅的具体解决方案,提倡儒家“持中守正”的思想准则。《白石道人歌曲》将雅、清、燕乐融为一体化俗为雅,形成风雅品格的词调音乐,体现了姜夔崇尚古乐、重和尚雅的审美情趣。姜夔的思想对后世词调艺术的雅化也产生了深厚的影响,他的文学和音乐作品都彰显着逾越时代的进步意义。

关键词:姜夔;音乐美学思想;尚雅;中和

中圖分类号:J6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905(2020)06-000-02

姜夔作为南宋骚雅派的创始代表,在诗词歌赋上始终充满了清空骚雅的非凡气魄。《宋史·乐志》中有专门记载姜夔的传记,可见其音乐领域的造诣颇深。他的文学艺术思想主要来源于儒家的“雅正中和”和宋代的理学,在南宋病态的社会环境中呈现出雅化的趋势,影响着世人的处事态度与审美观念,甚至给后世留下了逾越时代的形象成为后人心目中的“晋宋雅士”。

一、《大乐议》创作的社会背景及音乐美学思想

宋史中太祖以唐为鉴,在政治上采取“重文抑武”的策略,促使国民在精神文化生活上十分富足,形成了繁盛的文化成果,却也造成军事力量薄弱的状态,国家边境屡遭侵犯,战事节节退败。朝廷重心的被迫南移带动了大量北方居民向南迁徙,为南宋带来了丰富的劳动力和先进的科学技术,加上南方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发达的经济环境应运而生,同时推动着科学文化达到史无前例的繁荣兴盛。诸多因素的影响下,以临安为首的南宋物质、精神生活均开始出现“雅化”的趋势。[1]

(一)复雅美学思想

隋唐时期俗乐发展尤为兴盛,多数人都将唐玄宗后期的娇纵淫欲、荒废朝政归结于他对胡乐的偏爱,认为胡风的弥漫加速了时局的动荡。动荡的国势下,宋王朝渴望能够稳固政权,特殊的时代背景造就了特殊的政治需要,儒家礼乐中强调音乐的教化功能具有稳定时局的政治作用,这种审美取向在一定程度上迎合了政治发展的需求,在统治阶级的大力推崇下,文艺界的复雅思潮逐渐兴起,崇古尚雅的气息越来越浓厚。复雅思想的潮流中,姜夔编写出了以“持中守正”“回归复雅”为主旨的音乐理论著作《大乐议》,提出音乐决定一切思想主张,系统地阐述了其在改制上的音乐美学思想,大肆强调雅乐的正统身份,列举一系列整改复古雅乐的措施。[2]

书中将中国传统音乐的五声音阶宫、商、角、徵、羽与五行中的土、金、木、火、水一一对应,使用五行相生相克的关系解释“大乐”之“和”。姜夔在此处真正论述的并不是音乐如何生律,而是结合当时宋朝的处境强调音乐与外部社会之间的关系,所论实为汉族与女真族之的民族斗争,宋朝在当时的版图中处于南方,对应五行中的火,五声中的徵音;女真族金国居于北方,对应五行中的水,五声中的羽音;徵音克羽音,火声盛而水生衰,即寓意着宋盛金衰,希望能够以汉族正统的雅乐征服胡乐,从而达到抗金胜利的美好期望。

(二)以“和”为主的美学思想

“中和”一直是儒家礼乐的主导思想。孔子强调音乐的“中和美”;荀子将音乐之“和”与政治、人伦之“和”相联系,提出“美善相乐”的音乐美学观。姜夔在《大乐议》中将“和”作为主导思想,在其诗学理论中也以“中和”为主,对儒家“思无邪”的美学思想极为推崇。

他在书中对南宋大乐失“和”的现象及原因进行分析,指出大乐失“和”分别为乐器、词曲、唱诗、演奏四种失和。随后又提供了五条归“和”、正乐的具体措施:首先针对“雅俗乐高下不一”提出“正权衡度量”的整改方案,通过颁布文书来制定乐器以使乐器的首调统一;其次重新恢复雅乐,止用“十二宫”统一律制;第三项是“登歌当与奏乐相和以合阴阳”统一声乐与器乐的音调;四是“祀享应删繁就简”批驳奢靡之音,认为大乐应从简;最后“应作鼓吹曲以歌祖宗盛德”。无论是现象还是措施都体现在对当时流行的乐制、律制、演奏等音乐要素的批判和对古乐器的查究和考证。究其根本无论哪种音乐思想都源于乐器、依托器乐存在,所以对它的考察实际上是对最高审美理想“和”的精神起源的考察。

虽然《大乐议》中的改制提议最后并未被统治者所采纳,但姜夔在音乐历史上所做出的贡献是不可泯灭的。

二、《白石道人歌曲》中的音乐美学观

(一)“重和尚雅”的思想体现

《白石道人歌曲》中“重和尚雅”的思想与《大乐议》中有相同之处,这种观点也贯穿于姜夔的其他音乐作品中。由于音乐抒情性表达的需要,《歌曲》中体现出的观点与《大乐议》并不完全相同,如两者虽都强调“和”但《大乐议》的强调在于中正之和,而《歌曲》中更多在于雅俗间的协和。

宋代曲子词的特点是形式丰富、辞藻华丽,线条优美但带有极强的不规整性,姜夔则善于在不规整中加入旋律,创造出具有和谐之美的音乐。

《白石道人歌曲》中的音乐观点主要通过词乐前的小序归纳总结,例如:“然音节闲稚,不类今曲。予不暇尽作,作中序一阅传于世。”①“予每自度曲,吟洞箫,商卿则歌而和之,极有山林缥缈之思。”②等。姜夔不止一次提到对古乐雅乐的欣慕,这些作品无不投射出姜夔“重和尚雅”的音乐思想。《白石道人歌曲》中体现出的音乐观点大致可分为三点:1.尊礼乐(创作俗乐歌曲的同时依然强调礼乐制度不可乱);2.重“和合”(创作俗乐但“合天人之和”的雅乐标准不可摒弃);3.尚雅音(对于微调应“咸非流美③”)。此上三种都体现出姜夔对雅音古调的企慕追求。

姜夔音乐最可贵之处在于他不仅极其重视传承优秀的雅正音乐,更善于从流传的民间民俗音乐、“九代之遗声”的清乐(中原旧曲、江南吴歌、荆楚西声)中汲取精华。他的词曲曲调大多来源于民俗音乐与民间乐工,在传承古乐的同时又不囿于传统,勇于改革,创新实践。定弦法创新的同时带来了乐曲结构、曲式、调式、旋律的变化,如乐曲中明显运用非经过性的、独特的转调手法等都体现出了琴曲的革新。这次创新对古琴音乐的发展是十分深远悠长的,即使是对当今七弦古琴的演奏、革新也仍具有一定的积极启示。

(二)风雅美学观在音乐创作中的具体表现

“雅”作为美学范畴体现在词作当中通常被认为是温柔敦厚的表达。儒家思想中向来主张“思无邪”“诗言志”等,强调诗人在抒发情感时应和中守正。姜夔的雅词创作寓情于景、字里行间浸透着古朴典雅,一改宋词娇柔妩媚之风;音律雅正质朴、不涉俗媚同时用意深曲,对南宋复雅运动起到了积极推进的作用。

姜夔在音乐创作中擅长使用“双调”的曲调结构,即前后阙的字数、韵脚、句子可以不完全相同,具体运用为“换头”“合尾”“乐句串联”等。姜夔把不同的音乐表现灵活地使用在自度曲创作中,打破了宋词上下阕格律完全相同的传统,曲调结构上更加灵活多变,但并非完全脱离词调原本的结构,在对比发展的同时仍然保持呼应“同而不继”,极具风雅之意。这些也正契合了儒家“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中和思想。

三、姜夔的艺术贡献与影响

在宋代复雅思潮背景的影响下, 姜夔的文学和音乐作品都彰显着他逾越时代的进步意义,无论是在中国古代文坛和音乐发展中都产生了深远悠久的影响。

在词乐上,姜夔推崇“崇古尚雅”“以和为美”的音乐美学思想促使词调音乐逐渐趋于雅化。“健笔写柔情”的词乐风格独立于温庭筠的艳体、柳永的婉约、苏辛的豪迈之外,形成了独树一帜的“清空骚雅”,为南宋中后期的“騷雅派”和清前期“浙西词派”的产生与发展点亮了第一盏明灯。他们推崇姜夔的词风,追求极致的雅,要求词句达到醇雅的意境,十分重视音律的配合以及比兴手法的运用,这些都是对姜夔“清空骚雅”的创作风格的继承。

在音乐方面,姜夔在《大乐议》中探讨了五种音乐的失和状态并依次提出了具体整改的措施,尤其是在《白石道人歌曲》中姜夔将自己的美学思想充分渗透并付诸实践:根据歌曲词作的自身风格创作曲调;记谱法使用词旁记谱,词谱一体避免了词曲本分离遗失的状况;节奏旋律上采用一字一音的手法,通过诗词来清晰地表达歌曲的思想内涵,增加了词的重要性;调式方面,将雅乐元素添加到俗乐当中进行雅化,在宫调式的基础上,融和雅、清、燕乐的音阶,尤其将雅乐的变徵和变宫运用到了极致。

姜夔的一生充满着矛盾,生于离乱的年代想要科举入仕依靠自己的才华报效国家但却终身布衣一生漂泊,满身才华得不到朝廷的赏识。有着深厚的儒学根底,追求庙堂雅乐但并非保守刻板,作品始终透露着浓郁的人间气息。为解决思想上的矛盾他坚守“中和”折中兼取、刚柔并济,创造出清空骚雅而又中正浑厚的绝美意境,时刻向人们传达了这种“适度”“中和”中庸准则,引导人们在为人处世上做到有节有度。

姜夔的尚雅中和思想不仅在音乐文化领域给予我们引导借鉴,亦是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精神财富。

参考文献:

[1]蔡仲德.中国音乐美学史(修订版)[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

[2]修海林.中国古代音乐美学[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4.

猜你喜欢

姜夔中和
万物通心
赤阑桥畔,南宋才子姜夔的“合肥情遇”
论姜夔词的意象处理方式
姜夔魂在鄱阳
众生皆苦,但朋友是甜的
论姜夔词的表现艺术
姜夔,你咋这么牛
浅析中庸之道与中和之美
浅析中庸之道与中和之美
“中和”的大美之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