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众传播视阈下慢综艺的受众心理需求分析

2020-10-09王晴

艺术评鉴 2020年16期
关键词:慢综艺

王晴

摘要:近年来,慢综艺真人秀在我国的综艺节目市场中,以“快节奏、慢生活”的新制作理念,走进了观众的视野。本文基于传播学与心理学的视角,以《向往的生活》节目为例,分析慢综艺节目的受众心理需求,以期获得启示。

关键词:慢综艺   受众心理需求   《向往的生活》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20)16-0147-03

随着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人们在改善生活条件的同时也有了更多的信息选择渠道,社会生活节奏也随之越来越快。在如此的“快”时代下,在日益紧张的生活节奏之中,近年来人们越来越追求和向往一种慢节奏的理想生活状态。很显然,快节奏的生活与慢节奏的心理需求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冲突,这自然也对我国的综艺节目市场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与冲击。与此同时,在综艺节目市场上出现了一种新型的节目制作理念“慢综艺”,走进大众视野并日益受到关注。近年来比较热播的《向往的生活》系列节目主打慢节奏、亲自然、关注温情细节等,重点呈现嘉宾的日常生活状态。这种“慢节奏”满足了当下人们对自然田园生活的向往,也满足了物质社会中人们对精神层面的追求,契合了大部分观众的心理诉求与心理期待。因此,节目播出的几季以来都获得了良好的口碑和收视率,深受大众的喜爱。

一、慢综艺的发展现状

近年来,为了满足观众日益增长的审美需求与精神需求,我国电视节目也逐渐开始向新的方向转型和发展,“慢综艺”从2017年开始走进观众的视野。严格来说,它并不是一种新的综艺节目类型,而是综艺节目的另一种表达方式,是一种相对于“快综艺”的新制作理念。与以往不同之处在于,慢综艺并没有刻意预设任务和设定复杂的游戏环节,节目也不追求紧张的快节奏和密集的笑点,而是运用纪实的拍摄手法,多围绕体验展开;没有设定嘉宾的特定人物性格,而是将其放在相对宽松的环境之中,展现出最自然、最真实的状态以及温暖舒缓的气氛节奏,十分注重观众的内心感受,并通过这种形式来吸引观众体验慢生活的乐趣。

目前,国内一些慢综艺真人秀节目呈现收视率、讨论度的双高态势,市场上出现的慢综艺节目也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其一是传统文化类慢综艺,如黑龙江电视台的《见字如面》以及央视重磅打造并推出的《朗读者》《中国诗词大会》《国家宝藏》等是这一类型的代表性节目。这类文化类节目在不断推陈出新,力求突破,并凭借创新的节目形态、良好的视听体验、精确的文化输出以及主流的价值导向,逐渐获得了大批观众的认可。

其二是像在湖南卫视热播的《向往的生活》《亲爱的客栈》《中餐厅》等真人秀生活体验类慢综艺。这类节目并没有在演播厅室内录制,而是属于户外真人秀,让嘉宾在一个相对开放、节奏舒缓的日常生活环境中录制节目,没有了竞争环节的设置,真正回归到日常生活的节奏,展现出最真实自然的生活场景和人物关系,在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中寻找合适题材,以体验式真人秀的节目形式和氛围唤起受众的情感共鸣。

其三是户外旅行类慢综艺,比如湖南卫视推出的大型明星旅游真人秀节目《花儿与少年》《妻子的浪漫旅行》等,以及《我们是真正的朋友》一档聚焦友谊的体验式真人秀节目(曾获得高达9分的豆瓣评分)。可以看出,旅行类的慢综艺节目一方面实现了观众在工作的快节奏之中渴望出去旅行的精神需求,一方面又通过记录旅行时的真实状态、旅游地的风土人情等,生动有趣地体现出文艺节目“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特点。

二、受众心理需求分析

从“慢综艺”的逐渐流行中,可以发现目前的观众已不再满足于单一的传统竞技类综艺节目,他们的选择更加多样化。而电视综艺节目的受众也确是一个结构较为复杂、分布也较为多元的群体,其由于兴趣、知识储备以及年龄的不同等因素,容易众口难调。1959 年美国社会学家卡茨在《大众传播调查和通俗文化研究》中第一次提出了“使用与满足”理论,该理论从研究受众的心理动机和心理需求出发,从传播学的角度其研究是把受众看成是带着特定的需求,积极主动地接触、使用媒介的人,强调受众的能动性,突出受众的地位;并于1974年在《个人对大众传播的使用》中提出“使用与满足”理论的传播模式,将受众的媒介接触行为概括为一个“社会因素+心理因素→媒介期待→媒介接触→需求满足”因果作用的过程,即是受众通过接触和使用媒介从而达到满足自己心理需求的过程。于观众而言,“慢综艺”本质上更接近他们自身的心理感受和追求的理想生活状态,以获得心理慰藉,所以更为受到观众的喜爱。慢综艺节目中的典型代表《向往的生活》,从节目播出以来就引起了较多的关注度和热度。与许多其他的游戏竞技类“快综艺”相比,其创新的节目内容形式、节目主题理念、嘉宾邀請等方面均展现出独特的特征,也比较更贴合当前观众的心理特点,颇受好评。

(一)受众的娱乐需求与好奇心理

娱乐释放需要通常被称为娱乐需求,一般来说受众大多需要通过某种娱乐方式来宣泄情绪、释放压力,他们有娱乐和消遣的心理需求,也会特别关注于新鲜有趣的人和事。弗洛伊德在完善其本能论时,提出了人格说。他认为人格结构包括三个系统:本我、自我和超我。作为一个整体,这三个系统只有相互协调,才能使人们与外部环境进行有效的沟通,满足人们的基本需求和欲望。而在弗洛伊德的心理系统中,本我是人格的主要驱动力。人们在本我冲动的作用下,就会接收到能够使自己感到快乐的讯息,如通过玩游戏来寻求快乐,亦或是通过接近我们自己所喜欢的东西等。

好奇之心人皆有之,正如弗洛伊德所言,“人的好奇心是社会上普遍存在的心理状态。”也就是说,人们对于未知事物具有迫切了解的心态,会对周围的环境感到好奇,被未知的、神秘和不可预测的事物所吸引。而银幕背后的真实个体也更容易引起观众的好奇心,大众更喜欢了解他们的日常生活。网络时代的到来,使得明星等公众人物隐私的公开化,更是进一步激发了观众的好奇心理。当大众产生好奇心理而影响到娱乐需求的时候,节目制作者们也会有所感知,使得多种真人秀类的综艺节目相继出现在综艺节目的整体市场中。例如,《向往的生活》就让观众清楚地看到嘉宾们在乡下田园生活的状态,除了每一天的生活过程都有详细的记录之外,也会展现给观众他们与朋友相处的氛围,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观众对于明星私下生活和交际的好奇心。

(二)受众的期待心理与审美需求

接受美学代表学者姚斯在心理学基础上提出了“期待视野”这一概念。这一概念引用到电视传媒行业中,可以理解为在正式观看节目之前,受众心中就会有一种期待模式,是受众对节目的欣赏要求,可以是对节目形式的期待,也可以是对节目内容的期待。《向往的生活》所呈现的宁静舒适的生活氛围中,在满足了受众的好奇心的同时,也让大家感受到平凡生活的温暖,给生活在喧嚣都市中的观众带来了短暂的精神慰藉,满足了观众的期待。

《向往的生活》节目中,四位固定MC本身就承载着颇多的受众量,此外每期又都有不同的嘉宾到访,让节目更有期待。普遍存在的偶像崇拜心理也使得观众希望在更多节目中看到自己喜欢的偶像,并期待看到他们像自己一样平凡的生活中真实的一面,随之也会好奇他们与好友之间的日常生活状态。偶像心理隐藏在每个人的心里,是一个人对美和其他优秀的人格品质的追求,因此偶像在社会上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和感召力。而《向往的生活》每一季的热播,都在以往经验的基础上更斟酌所要邀请的嘉宾,嘉宾所涉及的行业更加多元化,从侧面来满足不同行业观众的期望。同时,其所倡导的远离喧嚣、回归平淡与放慢生活节奏等生活理念,也正契合了观众的心理诉求与审美需求。

(三)受众追求真实感的需求

慢综艺节目满足了观众的情感的同时,又展现了生活的本真。观众需要的是能够感受到生活本真的节目,在与节目接触的过程中也会产生“情感需求”,并将对于本真生活的向往之情寄托于此。这里所说的“真”可以分为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节目所追求的回归本真的理念,即用心选取拍摄地点,生活环境回归本真。《向往的生活》之所以能够吸引观众,最重要的原因是内容真实且新颖,以淳朴的田园乡间为录制地点,展现回归自然的理想生活状态。每季的《向往的生活》都选在远离城市喧嚣、环境宜人的乡村中,一户农院里一家人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安闲自得,好友到访谈谈话叙叙情,享受简单的生活,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让人心向往之。

二是参与者行为的真实性。慢综艺节目中没有紧张的游戏环节,参与嘉宾过着和普通人一样的生活,所有情节都是按照嘉宾本身顺其自然的发展,处于完全放松的状态,观众也看到了他们最真实的一面。我们可以在节目中看到嘉宾们悠闲地在屋子和院子里吃吃、转转,放松地逗着小动物、拉着家常,或者舒服地睡上一觉,醒来后睡眼惺忪的样子,这一系列画面都反映了在节目中的行为之“真”。通过呈现嘉宾在平凡的田园生活中的真实情境,观众也可以深入了解自己所关心的人和事,引发自己的兴趣以及思考。

(四)受众渴望获得尊重的需求

尊重受众就是尊重他们的习惯、选择和需要,尊重也就是需要平等。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在“需求层次理论”中提到了“尊重的需求”。当今社会得以快速发展,快节奏的生活状态也促使了人们对于尊重和平等的期望与渴求。当观众感到受到尊重时,节目的口碑自然也就会提高,而相反有些高额片酬的明星经常使用替身和特技,让观众失望且口碑声誉不佳。

《向往的生活》从节目播出以来直到现在,仍保持着良好的口碑和颇高的收视率,在“尊重”受众这一方面也有着多方位的体现。节目制作内容上突出真实感,以最为本真正面形象面向大众,而不是依靠绯闻和恶意炒作来混淆受众视听,受众的观看体验没有建立在虚假捏造的故事情节之上;关注受众的弹幕互动与微博互动,甚至节目组代理动物注册微博,制造了虚拟博主的形象以吸引受众,如小狗“H”的微博不仅当时引发了微博话题,并在节目第一季收官后持续更新至今,增强与受众之间的互动参与感,维持粉丝忠诚度。

(五)受众身份认同心理与归属感需求

身份认同是个体对自我身份的确认和对所归属群体的认知以及所伴随的情感体验及行为模式进行整合的心理历程。①身份认同心理又称接近性心理,它是一种对自我身份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归属感的需要意味着每个人都有一种归属于一个群体的需求,渴望成为这个群体中的一员,并希望在共同的话题中获得归属感,从而促使人们追求相同的兴趣,以此来达到构建身份认同的目的。从认知的角度来看,观众有求近心理的原因在于对熟悉的内容会感到可信并很容易融入其已有的认知结构中,从而也会更加关注和感兴趣。

《向往的生活》更注重固定MC与来访嘉宾的互动,在展现大家每一天点点滴滴的田园生活中,可以说某种程度上满足了大众归属感的需要,也是大部分人在喧嚣的城市生活中缓解孤独的一种放松方式。其中主客之间、老友之间、师生之间的情感的流露也成为了节目的重点,分享朴素的道理以及人生的经验,让观众更多去关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不同关系中所传达的世俗经验与微妙的情感交往方式,让大多数受众产生了共鸣。进而这种身份认同所带来的对情感和行为模式的认同,在他们的现实生活中也感同身受,使得他们对节目产生了兴趣并持续性观看,同时审视自己与他人的情感关系,又帮助大家在生活的人际交往中得到启发。

三、思考与总结

在现今的快节奏时代,单纯以娱乐为目的的娱乐内容已经不能满足受众较高的心理需求,人们开始渴望情感的宣泄和表达,也期待体验慢生活。可以看出,慢综艺是快节奏社会中人们寄托情感的体现,是感悟人与人、人与生活的节目。其成功地将田园生活与节目结合起來,这无疑是一种成功,但总体而言目前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而如何改善这些问题,怎样使慢综艺节目更好地呈现出它的本质,是当前的节目制作者们需要考虑的事项。

随着对物质和精神需求的提高,观众的审美水平也在日益提升。因此,一个好的节目也必定在某种层面满足了受众的一些需求。基于这一观点,慢综艺节目在制作过程中应多花些时间研究受众群体,以期获得更好的口碑和点击量。诸如前面大致分析的几点受众心理需求:对于娱乐的需求与好奇心理——大众普遍存在的心理动机;期待心理与审美需求——期待节目理念及其内容形式的创新;追求节目的真实感——引发共鸣期望获得情感上的需求;渴望获得尊重的需求——注重与节目间的互动体验;身份认同与归属感的需求——精神上的追求等。

在当今以受众为中心的媒介生态中,节目要想获得认可与持续的良好发展,是离不开受众的。也就是说,节目的理念要体现受众的某些心理需求,节目的选题内容、形式等也要考虑受众的心理需求。在获得一定的稳定受众后,在满足受众需求的过程中就要不断创新,以巩固节目品牌在观众心目中的地位。节目制作者们要不断了解受众的心理,不仅在基础的内容、形式等方面进行大胆创新,而且要牢牢把握受众需求,在拍摄、后期制作、传播渠道等方面有所提升,力求提高节目品牌忠诚度以及满足受众心理需求,创制出观众所喜闻乐见的综艺节目。

参考文献:

[1]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第2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2]黄烨.新媒体背景下慢综艺节目成功原因及发展建议[J].新媒体研究,2017,(22).

猜你喜欢

慢综艺
以《三个院子》为例浅谈同质化浪潮中的创新突围
慢综艺节目的中国故事构建及发展策略探析
以《国家宝藏》为例的文化类综艺节目发展分析报告
“慢综艺”节目的节奏因素分析
“慢综艺”更需要“慢创作”
快时代的“慢综艺”节目现况与未来前景分析
新媒体背景下慢综艺节目成功原因及发展建议
“慢综艺”走俏荧屏兴起“民宿热”
“慢综艺”走俏 荧屏兴起“民宿热”
“慢综艺”《见字如面》的文化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