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舒曼《狂欢节》的文学性内核以及演奏教学解析

2020-10-09刘作萱

艺术评鉴 2020年16期
关键词:舒曼狂欢节

刘作萱

摘要:罗伯特·舒曼是浪漫主义时期的标志性钢琴音乐套曲的创始人。其不单开创了标题性的钢琴套曲,并且把这种音乐体裁发展到了新高度。在舒曼作品中,早期最有代表性的莫过于《狂欢节》,文章对该作品标题的大胆创新和音乐思想中体现的双重性格要素做简单的分析。由此可以看出舒曼对标题性钢琴套曲发展起到了推进作用。

关键词:舒曼  狂欢节  文学形象  演奏教学

中图分类号:J0-05                  文獻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20)16-0185-04

罗伯特·舒曼是19世纪德国著名的浪漫派作曲家及音乐评论家,生于1810年。不同于其他作曲家,舒曼以其文学性与音乐性并立而显得独树一帜。作品取名为《狂欢节》也是因为其中包含了22个小乐段,每一段有自己的标题,以音乐描绘的文学人物交替出场。整个套曲就如同一场嘉年华似的游行盛宴,五花八门又连接紧密,大有你方唱罢我方登场的流畅之感。

一、《狂欢节》作曲家简介及写作背景

(一)作曲家简介

幼年开始,舒曼在书商及小说家父亲的影响下便阅读了大量作品,很快即在文学及音乐创作领域展露出天赋,而且思路新奇时常打破常规,非常擅长用旋律去描绘周围的朋友。很可惜父亲在他少年时去世,其他家庭成员并不支持他的音乐之路,所以他后来去了莱比锡学习法律。

在那里他结识了著名的钢琴教育家维克并跟随他继续学习演奏,老师维克的天才女儿克拉拉后来成为了他的妻子。因为长期游走于爱好与学业之间,使舒曼的内心充满了挣扎,这种挣扎也在他的内心埋下了伏笔,淋漓尽致地体现在了他的性格及作品中,时而极度安静,瞬间又热情高涨。后来他听到了小提琴“鬼才”帕格尼尼的演奏,惊为天人,从此音乐变成了他的生活重心。然而遗憾的是,他同时代的人并不能理解他的作品,认为他的音乐过于艰深难懂,这种情况直到20世纪才有所改观。人们意识到他的作品价值,并且确认他为19世纪最伟大的作曲家之一。

(二)《狂欢节》写作背景

这部作品构思于1834年,这对他来说是非常有纪念意义的一年。当年4月他破天荒地发表了第一份“新乐评报”,在这份报刊中,他创造出了一个以他的朋友们为蓝本的音乐故事臆想世界,取名为“大卫同盟”,这个名字来源于圣经中大卫王反抗腓力士人的故事(腓力士人是以色列人的死敌,在德国的历史上发生过大学生与市民的冲突事件,在事后的一次布道中,当地的一位牧师发表了尖锐的评论,把无知的市民比作与以色列人作对的腓力士人。后来这个词引意为缺乏文化修养的“庸俗之人”,代表了低估与鄙视艺术、审美,成了反智的代名词)。舒曼将自己的大部分乐评都发在这份刊物上,并且经常激烈抨击那些品味流俗的技术型演奏,称他们为低级的作曲家或者直接冠以“腓力士人”的名号。同时也称赞了不少与他同时代的作曲家,尤其是肖邦,这是他眼中的天才。

在这一年,舒曼的个人生活也有了更多的感情色彩。他与维克老师的一位学生爱内丝汀相恋并且秘密订了婚,这位小姐出生于波西米亚的一个贵族家庭,舒曼拜访了未婚妻的家乡阿什(Asch),在给她的信中提及阿什是一个非常音乐化的名字,更巧合的是这四个字母全部是德文中音符的音名,英文a-eb-c-b(=A-Es-C-H),舒曼从这4个音高中感受到了丝丝苦楚,抑制不住作曲的冲动,于是现在将近两百年之后的我们迎来了这部精妙的套曲,一起来感受这位19世纪文艺青年大开的脑洞。

二、《狂欢节》题目简介,分段标题介绍及演奏特点分析

(一)题目简介

狂欢节是一个西方的宗教节日,通常在2月或者3月初庆祝。典型的庆祝形式包括游行、大街上的化妆派对以及一些具有马戏元素的娱乐活动,比如小丑、魔术等等。在精心制作的装扮和面具下,让人们有机会可以暂时放下自己日常生活中的角色,拥有一刻完全不同的人设体验。

全曲的副标题用法语命名“四个字母引发的轶闻”,将一位机智幽默的青年翩然托出,这几个音作为主题,为在接下来的乐段中或明或暗轮流出现埋下伏笔。

(二)分段标题介绍及演奏特点分析

第一段  前奏Preambule

这一段由5个小段落构成,速度分别为“近似于庄严雄伟的”“再快一点”“生气勃勃的”“更活泼的”“急板”,形成了一个情绪的递进。第一小段的旋律推进几乎全部由双手的八度和弦构成,形成一个宏大的开篇,演奏难点在于如何将声音演奏的盛大而优雅,如果指尖没有准备好而下键速度过快的话,双手就很容易砸得声音过大而听起来很粗鲁。需要特别注意控制触键的速度,在演奏和弦的时候指尖要紧绷站立,肩膀放松提起大臂,下键不要过快,有一点点向前推的感觉。第二小段速度开始变快,音乐动机也变为轻盈的八分音符的舞蹈,右手的重音经常出现在第二拍,造成一种灵动的错落感。暗示着狂欢节游行中经常出现的各种舞蹈。第三小段是极为轻盈的32分音符的附点节奏,并且一直在渐快,连接第四小段一直不停地向前推进,直到第五段急板速度到达高峰,虽然为3拍子但左手运用分解柱式和弦的写法,在演奏时加重低音,造成听觉错觉,听起来像2拍子,更加紧凑而具有推动力直到结尾达到高潮。在演奏时左手的远距离跳跃是技术难点,建议学生在练习时先放慢速度,手指尽可能的贴键缩短跳跃距离,可以使用变换节奏、速度及重音多种方式,以准确度为基础,坚持不懈练习,加速直到完美呈现。

第二段  皮埃罗 Pierrot

这一段是速度为中板。皮埃罗是一个起源于意大利的喜剧人物,后流行于法国哑剧。这是一个多愁善感的小丑,经常以一身白衣出现,整张脸也都涂白。这一段音乐以弱奏开始第一个动机f#-c-a-ab(= A-Eb-C-H 平移到降E大调),之后突然笔锋一转用了三个音e,c,bb强奏达到了强烈对比的效果。这样的写法凸显了舒曼的嘲讽手段,一个带着皮埃罗面具的人,先表演了一句忧伤无奈,突然在面具下又忍不住偷笑了一声。演奏的难点在于如何用八度奏出连贯的旋律以及如何做好强弱对比。八度连奏的关键是手指保持贴近键盘,尽量保持上声部的旋律音,下声部的声音可以在弹完之后偷偷放掉,进而把手指放到下一个音的位置,为触键做准备。变到强奏之前,一定要快速抬手,注意声音的收尾干净利落。

第三段  阿列金 Arlequin

阿列金和皮埃罗一样,都是意大利喜剧中的人物,这两个人还有点小过节。皮埃罗的妻子科隆比娜移情别恋了,这个人正是阿列金。这一段标的速度是“活泼的”,这正是阿列金的性格,有一点不靠谱,还有一点轻佻。此段的主题动机经常将重拍放在第二拍,营造不规则的感觉,外加左手都是极短的跳音,两者配合起来共同塑造人物性格。因为本段速度很快,一些远距离跳跃比较容易碰错音,建議练习时由慢开始,借鉴第一段的练习方法,以准确度为基础稳步加速。

第四段  高贵的圆舞曲 valse noble

这一段的速度为“稍稍庄严的”,主题动机依然沿用了4个基本音但是改变了一下顺序,变为a-eb-b-c。开头右手用八度的音响配以左手八度根音加柱式和弦展现出庄严优雅之感,中段第9小结开始右手旋律换为单音,左手改为流动的分解和弦织体,流露出些许忧郁情绪,之后再重回高潮气氛,句尾渐弱,结束在安静的和弦里。

第五段  尤瑟比尤斯 Eusebius

第六段  弗洛列斯坦 Florestan

这两段放在一起说,因为这两个正是舒曼在自己的乐评报上发表文章所使用的笔名。一个是忧郁幻想的尤瑟比尤斯,一个是热情急躁的弗罗列斯坦。这两个人都是大卫王同盟军中的人物。舒曼假借两个性格截然不同的人物来发表文章进行讨论,多角度阐述自己的观点,但也间接证明了他一直有精神分裂的隐患。

第五段尤瑟比尤斯为“柔板”,旋律柔美沉静,多用五连音及七连音营造出一种流动感,后半段速度更加放慢,左手变成波音,更凸显了人物的缥缈梦幻感。此段演奏难点在于节奏不容易对位准确,需要耐心仔细计算好音符时值,左右手插空对位,切不可借着浪漫派rubato的演奏特点混过去,踏板时刻注意换干净不能拖沓。

当听众还沉浸在甜美的幻想中时,突然话锋一转,一阵急风暴雨般的旋律将人一下子带入热情的弗洛列斯坦的世界,4个基准音a-eb-c-b构成的动机始终贯穿这段音乐,将这股旋风般的激情延续到了最后。

第七段  卖弄风骚的女子 Coquette

第八段  回答 Replique

前面我们讲到舒曼去拜访了未婚妻家的小镇。他当时住在一户人家里,这户人家有一个女仆主动向他示好,暗送秋波地调情,舒曼看在眼里,乐在心里,索性将这个女仆的行为写了出来并且还配上了一个自己道貌岸然的回答,但是音乐这面铁面无情的镜子还是暴露了他内心一点小小的骄傲和嘲讽。

第七段标记了“活泼的”速度记号,依然用了4个基准音a-eb-c-b作为主题动机。但是在节奏型的选择上,几乎每个乐句都缺失了小节的第一拍重拍,接连用了几个反附点来构成主要节奏,音乐听起来十分跳跃,把一个凹身姿抛媚眼的轻佻形象刻画得淋漓尽致。中间还有一段用了小调的旋律,十分婉转,仿佛就是一个在极力表现自己弱势,装扮的楚楚可怜的无助形象,不得不为舒曼的洞察力和精准的刻画能力拍案叫绝。

第八段和前面速度相同,但是多了一个小标题“稍稍优雅的”,这是舒曼对自己良好形象的刻意描绘。此段选用了前一段的一部分主题动机,但更多了平稳正拍开始的长句,节奏选择也是规整的四分音符,音乐形象立刻稳重理性了不少。与上一段轻佻活泼的结尾不同,此段在小调的安静旋律中结束,表达了作曲家表面上遗憾实则心里暗喜的小心思,凸显了年轻人特有的狡黠。

这两段节奏的难点就在于音乐戏剧性的把握,夸张的对比,需要掌握好分寸。

第九段  斯芬克斯 Sphinxes

此段不需要演奏

第十段  蝴蝶 Papillons

此段速度标记为“非常急的急板” ,是一个快速活泼的乐段,主题依然沿用了4个基准音,同时在写作上右手分成了两个声部,并把需要突出的旋律放在内声部,这就需要用大拇指很小心的把旋律连接起来,触键方式要保持一致,同时要控制下键速度。下手过快会使得音色太过突兀,影响乐曲的轻盈和缤纷感。后半段左右手十六分音符交替出现,很容易演奏得不平均,需要耐心慢练,耳朵时刻仔细聆听把控住节奏。

第十一段  A.S.C.H-S.C.H.A

此段的副标题为“跳舞的字母”,也是一段急板,要求演奏得极为轻盈。右手的旋律中,重音经常被安置在了一小节最后一拍的位置上,一如既往的打破常规。整段音乐几乎都在p或者pp的范围内演奏,闭上眼仿佛看到纸上的字符自己跳出来,在空气中尽情的徜徉飞舞。演奏的难点在于如何将这些音符演奏得极尽轻巧。需要特别注意的就是这一段指尖要完全绷紧,将力量吊在小臂不下放,时刻关注音量与音质是否都做到了平均。

第十二段  基阿琳娜 Chiarina

第十三段  肖邦  Chopin

第十四段  爱思特拉 Estrella

第十五段  相逢 reconnaissance

基阿琳娜代表老师维克的女儿克拉拉,在舒曼的描绘中,这是一个充满热情的女强人,用坚定不移的正附点作为旋律的主要节奏型贯穿始终,刻画出一个坚毅而果敢的形象,并且主题一直勇往向前直到最后,更加强化了人物特点。然后是本部作品最美的一段旋律,优雅而多愁善感、犹豫不决,这正是肖邦给人的典型印象。紧接着的爱思特拉代表的是未婚妻爱内丝汀,这也是一段充满热情的旋律,右手主题全部用八度和弦来演奏,音响很有气势,勾画出人物的朝气与激情。我们在之前就介绍过,狂欢节的游行大家都是带着面具在体会别样的人生,这里的肖邦,夹在两个气势如此之盛的女人中间,显得十分弱小,但其实这是带着肖邦面具的舒曼,他在两个女孩之间摇摆不定,一个是从小相识青梅竹马,另一个也是一见倾心私定终身的女孩,二人难分秋色确实让他摇摆不定。

第十五段相逢,描绘了19世纪的舞会场景,先是大家一起的群舞,再接着情投意合小情侣便悄悄溜出去到了小阳台或者花园互诉衷肠,这时候的旋律在右手高音和左手低音中交替出现,一问一答好似对话,最后两股旋律融为一体,接下来又回到了大厅结束群舞。这一段也是本套组曲比较难演奏的一首,右手上声部四五指要尽力连贯演奏歌唱的旋律,同时大拇指全部都是十六分音符的跳音,还是弱奏,需要演奏者有极强的控制力及耐力,是一个不小的考验。

第十六段  潘塔隆和科隆比娜 pantalon et columbine

现实中的人物写完,又要回归到舒曼钟爱的文学戏剧,这两个人物同样来自于意大利喜剧,这位科隆比娜就是前文提到的皮埃罗的妻子,她也是一个仆人,潘塔隆是她的老板。潘塔隆这个人物形象是极其贪心的,一提到他几乎都是与钱挂钩,这一段音乐一上来就是一段急板,双手都是跳跃的十六分音符,这是一个正在和人争吵的潘塔隆,第二段音乐立刻舒缓下来,断奏全部变为连奏,是科隆比娜在劝和自己的老板,最后一段又回到了潘塔隆的喋喋不休。

第十七段  德国圆舞曲 valse allemande

第十八段  帕格尼尼 Paganini

帕格尼尼在当时社会的影响力是空前的,所以舒曼也将他写进了自己的作品中。第一段德国圆舞曲优雅规整,突然在舞曲的间歇中来了一位不速之客,正是帕格尼尼。舒曼用左右手节奏错开的分解八度来营造帕格尼尼眼花缭乱的炫技效果,以急速的断奏和连奏来模仿小提琴的跳弓和连弓。练习时除了技术问题,指尖集中等音色控制问题,更要注意分句和呼吸,这样大段的音乐很容易越弹越快,练习时要给自己找气口,句子间刻意等待一下下才好把握时间。演奏时需要精神高度集中,保持头脑始终清晰冷静,音乐一气呵成。

第十九段  倾诉aveu

主题动机使用了ab-c-b,乐段沉静柔美,充满了幻想。演奏时要注意音色,把握好欲言又止的音乐意境。建议在练习时耳朵时刻提高警惕,先要在脑海中听到想象到一个音色,手指有所准备再弹下去,注意触键手法,切勿直直地敲下去而是应该放慢速度,指尖保持发力不能松垮。

第二十段  漫步 Promenade

同样使用了ab-c-b作为主题动机,乐句广阔悠扬,中间时不时间插了圆舞曲的律动,仿佛在漫步的途中聆听到远处舞会传来的乐声

第二十一段  休息 Pause

复制了第一段第三部分“活泼的”段落,为最后的高潮华彩铺垫。

第二十二段  大卫同盟进攻腓力士人(凡夫俗子)进行曲

March des davidsbuendler contre les philistins

这是本套作品的最后一段乐曲,也是最辉煌的一段。这一段是第一段前奏的变体,无论是写作手法,曲式结构安排还是音乐动机都是首尾呼应。以雄伟庄严的和弦齐奏开始,带出进行曲的华丽盛大之感。中间几次变换速度在不同调性上呈现第一段的多个主题,无论是音量还是速度都在层层递进,最后在结尾达到高潮,令人难忘。

三、结语

整部作品正应和了所取的题目,传统狂欢节的游行车队是一副社会及周围人的众生相,而舒曼的《狂欢节》是他青年时代心灵及情感的一场风暴。每个篇幅都短小精湛,简单几笔就已将人物刻画得栩栩如生,连接在一起又毫不突兀,过渡自然。标题背后所带有的隐喻与文学形象就如同冰山一角,露在外面的虽然只有一个名字,但连带出的文化内核却能织起一张大网。通过前文一系列浅析,希望能发掘这部作品更深层次的欣赏价值及教学意义,我们会发现无论时代如何发展,社会科学技术如何进步,人类情感和心灵面临的思索与自我怀疑亘古不变。透过聆听研习经典作品,借机获得更广阔深刻的人生体验。

参考文献:

[1]吴丽丽.舒曼套曲《狂欢节》op.9的演奏及版本探索[J].艺术研究,2019,(01).

[2]时佳.浅谈舒曼《维也纳狂欢节》op.26的演奏技巧与音乐特点[J].戏剧之家,2019,(20).

[3]张宇迪.舒曼三首早期钢琴套曲的比较与分析——以《蝴蝶》《狂欢节》与《大卫同盟舞曲》为例[J].北方音乐,2019,(10).

[4]李昕.浪漫派鋼琴标题音乐及其教学探究[J].北极光,2019,(01).

[5]丁想想.舒曼钢琴套曲《狂欢节》的艺术特征分析[J].北方音乐, 2019,(03).

[6]张浩.舒曼钢琴作品中节奏、旋律织体特征及演奏技巧[J].北方文学,2018,(14).

猜你喜欢

舒曼狂欢节
忘了我是谁
蔬菜狂欢节
舒曼:请求法院做主结婚
总理府狂欢节
动物狂欢节
舒曼奢华系列AL1新品推介
“音乐诗人”舒曼的故事(六)
巴西
动物狂欢节
葡萄狂欢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