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典诗词歌曲演唱对昆曲唱腔的借鉴研究

2020-10-09王乙婷

艺术评鉴 2020年16期
关键词:借鉴

王乙婷

摘要:古典诗词歌曲是具有中国古典诗歌气质的声乐体裁,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昆曲有“词海曲山”之称,即指其唱腔广罗唐宋词、兼收南北曲,二者都具备很高的艺术价值。文章通过对昆曲经典的解读,以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长相知》为案例,就古典诗词歌曲演唱对昆曲唱腔的借鉴问题进行探究。

关键词:古谱  古代声乐演唱  古代诗词歌曲  昆曲唱腔  借鉴

中图分类号:J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20)16-0179-03

昆曲与中国古诗词歌曲都具有很高的艺术欣赏价值,但二者具有诸多明显的差异。中国古诗词歌曲的曲多数为新时代谱写的,具有更明显的时代特征,符合当代人的审美需求;昆曲更多的是传承了古代的艺术精髓,演唱上更多采用的是古代传承下来的技法。为了能够提升现代古诗词歌曲演唱的艺术魅力,可以在古诗词歌曲演唱的过程中融入昆曲唱腔的基本内容。为此,文章着重就古典诗词歌曲演唱中对昆曲唱腔的借鉴和引用问题进行探究。

一、昆曲概述

昆曲最早出现在14世纪、15世纪的苏州昆山地区,在经过当地人民的总结和归纳之后形成了苏州昆山曲唱艺术形式。昆曲的表现融合了表演、舞蹈、武术等内容,在表现的时候,昆曲以鼓、板控制演唱节奏,并配合使用曲笛、三弦等伴奏乐器。明代中期至清代中期,戏曲领域应用最为广泛的是声腔剧种,在昆曲的基础上衍生出更多的剧种形式。昆曲是中国汉民族文化艺术的集大成表现,在中国文学史、戏曲史、音乐史等领域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窦娥冤》《墙头马上》《西厢记》《牡丹亭》《长生殿》《桃花扇》等是中国昆曲艺术的经典曲目。

昆曲唱腔音乐特征如下所示:曲牌体。昆曲唱腔的每一段表现都是由长短不一古韵文体诗词共同组成的,每一个曲牌都拥有不同的演唱形式和音乐结构。昆曲曲牌体的程式表现在唱词上,即在唱词上要求每个曲牌由相对规范的字格、句型、平仄、韵位及一定衬字组成的旧体格律诗为词式;古典特点。昆曲的发展融合宋代、元南戏、元杂剧北曲的曲牌形式,昆曲在演唱的时候分为阴平、阳平、上声、去声。从最早的笛、鼓,到吸收属弦索伴奏的拉弦、弹拨乐器是昆曲演唱和表现的器乐形式。

二、昆曲唱腔和古典诗词的风雅美

(一)虚拟的美

昆曲的虚拟之美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表现者的虚拟展示动作,另一方面是昆曲故事推进背景下的情节变化和人物虚拟。戏曲表现常用虚拟动作,因为在具体表现的时候受到多个因素的戏曲表演会受到限制,在限制作用下,很多动作无法完成,只能够通过一些想象模拟动作代替。同时,昆曲在演唱的时候能够将真实和虚拟的情节结合起来,能用短短几则戏表现几十年甚至数百年的风云变化。古诗词中的虚拟之美就是我们通常所熟知的比喻和想象的修辭手法。

(二)写意的美

昆曲表现过程中写意的美具备深刻的思想内涵,一般会通过固定的程序将这种思想内涵展现给人们,从而让观众的心灵得到前所未有的震撼。在昆曲舞台表现的时候,所有的开关动作、饮酒、喝茶等都会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在秩序的引领下,整个序曲表达会显示出一种写意的意蕴美。古诗词的写意美则是体现在诗词意境的营造上。

(三)唱词的美

昆曲唱词美的典型代表是《牡丹亭》中的《游园惊梦》,通过对唱词的描写,不仅能够让人们感受到昆曲唱词的典雅,而且还能够让人们深刻地感受到唱腔的文雅。杜丽娘是整个昆曲表现的灵魂,在杜丽娘的身上表现出了封建礼教的氛围,杜丽娘仿佛处于与世隔绝的环境中,杜丽娘的成长环境使其唱腔表达都是温文尔雅。文字和乐曲有横向联系是汉语句曲的特点。

(四)人的幻化之美

昆曲中不管是圆场,还是听更声,所有歌曲的表达都需要和任务的本身经历融合在一起,一个人的成长环境会决定其对待事物的看法。在昆曲表演中的人物都是现实生活中人的一种写照。在表现的时候昆曲表演艺术家需要从现实生活中抽取出人物的模型,将这些模型转变为容易表演的昆曲人物,之后经过一定的表演加工来将自己的思想附加在人物身上。古诗词同样具备类似的昆曲幻化抽象美,诗人会将自己在生活中看到的抽象的描写到诗歌中,之后通过读者的阅读来将情感进行传播。

三、昆曲唱腔在古诗词艺术歌曲中的运用

中国古诗词艺术形式是凝聚中国民族特色的声乐载体形式,基本演唱模式是意大利的美声唱法,在表现的时候和以汉语为主的昆曲唱腔不同。因此,为了能够更好地发扬古诗词艺术歌曲的时代价值,如何将昆曲唱腔融入古诗词艺术歌曲演唱中,成为相关人员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从实际操作上来看,唱腔是中国戏曲艺术的核心体现,常被人们称为听戏,而不是看戏。经过长时间的发展,戏曲艺术在时代的洪流里发展演变。能出现如此大成就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戏曲艺术的唱腔在艺术领域达到了一个不可估计的高度,是一种注重文字表达的艺术形式,昆曲在表现上也是诗歌语言和音乐艺术的完美融合,昆曲唱腔表达的美妙体现为表达的时候充分发挥出了汉语诗歌内在的声韵美,在唱腔表达的时候如果仅是应用死板的方式来演绎歌曲,那么则很难达到艺术歌曲的表达要求。这个时候借助昆曲的声韵和唱腔则是能够将古诗词的古典韵味更好地表现出来。

昆曲唱腔在字声结合上的特点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种:字调四声阴阳只适合应用在唱腔的开始部分,即适合被应用到腔头;昆曲融合了南北曲的基本特点,在字声方面采取了一种求同存异的基本原则;昆曲针对汉语声韵结合的特点能够将反切除手法应用到歌曲的演唱中。

几种常见唱腔的润腔特点如下所示:豁腔。豁腔适合被应用在第四声部,落到后一个工尺的时候要实唱、重唱;呼腔。呼腔一般适合被应用到第一声部和第二声部中,在第一个音之前需要增加一个三到八度跳进下滑的音;嗜腔。嗜腔属于一种吞字的方式,表现的时候注重将音吞入不唱,吸入半口之后有意表达出无音的状态;带腔。带腔一般是指在换气之后轻轻地带上一个音,连带的还会出现连缀后面的声腔。能够被带上的音可以重复使用,也可以跳跃使用。

四、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长相知》对昆曲唱腔的借鉴

中国古代音乐在表现的时候就具备丰富的线条美感,其中,昆曲唱腔在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中的应用则是将这种声乐艺术的线性思维推向到一个新的发展高度。

(一)《长相知》概述

《长相知》的音乐结构可以分为两个大段,在表现的时候充分借鉴了昆曲的音调旋律,使得整个歌曲的表达层次清晰、曲折委婉、韵味独特。

《长相知》是近现代不可多得的优秀中国古诗词歌曲,歌词是出自汉乐府《饶歌十八曲》之一《上邪》的一首情歌,从女性的角度表达了爱情,歌词大胆、直抒胸臆“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棱,江水为竭,冬雷滚滚,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长相知,长相知,长相知”,透过歌词的内容表达了一位打破古代束缚的女性对爱情的忠贞与向往。

(二)《长相知》对昆曲唱腔抑扬顿挫的体现——真假声的延长

中国古诗词歌曲与传统的昆曲都在民族声乐演唱的范畴内,昆曲在长时间发展的过程中融合了多个昆曲演唱元素的内容,在表现的过程中继承了传统曲艺精髓。中国古典诗词最早出现在黄帝时代,采用中国古典或现代诗词为歌词,具备独立成诗、高雅的艺术特点。

1.昆曲真假混合声的机能状态

第一,真假声的连接。昆曲在演唱过程中会在高音起承转合的过程中进行真假声的连接,特别是在中低音的位置上会使用比较多的真声,在高音区域位置上会使用比较多的假声。

在高音下行时,声带逐渐按比例增加力量,音色厚度增加。第二,真假声的融合。在昆曲表达演唱的过程中真假声融合机能状态和发声机能不同,前者会让声带张力随着音高的提升而提升。

2.昆曲真声的演唱方式

昆曲演唱在使用真声时肌肉会发挥出十分重要的作用,在表现的时候利用对抗来强化声带的张力,在使用真声演唱表达的时候,喉咙位置比较低,发音稳定,从发生机能上来看;在使用真声演唱的时候,喉咙位置比较低,在表达的时候对声带的损耗比较高。

3.假声的演唱表示

昆曲演员在发声的时候,如果喉咙位置比较高,声门的闭合无法达到真声发出的状态和要求,假声的转换会体现出变化的特点,且和真的声音转换相比会体现出更加复杂多变的特点。比如,在演唱《长相知》的时候,“上邪”两字的乐句处于中高声区,曲调上附点音符多,装饰音和尾部比较多。因此,演唱时要以假声为主。在一些转换点和情感曲折变化的过程中,需要使用昆曲的处理方式来凸显出这种变化。而在“长命无绝衰”的中低音演唱表达的时候通过真声的使用会让歌曲的语气变化更加明显。在演唱的最后一句“知”在演唱表达的时候应用了真假声的转换机制,使得歌曲表现出了情真意切的韵律美。第一个“长相知啊”运用下行旋律的后面加上了一个“啊”的字眼,这个字眼充分表现出了一个女性对爱情的无奈和感慨,也对着现实的无奈。第二个“长相知”的旋律都在中声区,旋律变动起伏比较大,由此向人们表明不管现实有多曲折,她在内心依然保留了对美好爱情的向往。第三个“长相知”旋律向上,且在“知”时有整个处理模式变得平缓,这样处理的目的是表现出一个女人对爱情的憧憬与向往。

(三)基于诗词表达角度的对歌曲演唱细节的处理

语气停顿的把握。在整个歌曲的演唱过程中要注重把握口气的停顿部位,古诗词歌曲口气的把握和昆曲演唱节奏的把握也是十分贴近的。从表现实际情况来看,中国古诗词拥有自身独有的韵律特点,在演唱的时候如果换气不恰当就会影响诗词表现本身的韵律,甚至还会出现诗词理解偏差问题。在进行歌曲演唱的时候,作品的第三个小节“上邪”在“邪”的后面换气,之后拖腔。为了能够更好地把握作品表达的思想情感,需要精准化的调控每一个位置上的停顿。在“冬雷震震”中第四个音后有一处短暂的停顿处理,此处并不是一个气口,而是需要加工之后才会让整个歌曲的表达充满古典韵味的旋律。《长相知》这首音乐作品是石夫借鉴昆曲艺术特色创作而成,在歌曲表现的时候应用一定的技巧充分彰显出了旋律的美感。

在总体伴奏的过程中还可以对乐曲进行二度创作,在总体创作中对歌曲的音节表达采取了措施锈蚀,除了谱系表面所使用的装饰音,在歌曲演唱的过程中还额外增加了一些装饰音,在装饰音的作用下使得整个乐句更加动人。在第四小节演唱的时候除了使用装饰音c和d,还在其中加入了前倚音和颤音进行装饰,在歌曲表现过程中所应用的4个装饰音,会使得整个歌曲的表现充满韵味和旋律,在演唱的过程中很容易让受众进入指定的情境中。在准备好乐曲的表达之后歌曲还进行了二度表演,将长相知的艺术魅力充分展现出来。在歌曲演唱的过程中,表演和歌唱不能够完全脱离,且在歌曲演唱的过程中还可以带有一些体态语,演唱者的穿着打扮要尽可能地贴近歌曲中的主人公形象。

演唱《长相知》时,演唱者可以身穿刺绣长裙,佩戴好簪子,涂抹脂粉,眉眼描画,由此凸显自信。在看到演唱者的时候,会让观众深入了解歌曲中的人物形象。在钢琴声伴奏的过程中能够让观众看到立体化的形象,将一个痴情女子的形象且充分地展现出来。

五、结语

综上所述,中国古诗词歌曲则是民族声乐作品中的重要艺术体裁。近年来,在国家对文化发展的日益重视下,怎样赋予中国古诗词更多的文化内涵成为有关创作人员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昆曲是承接南戏、杂剧所形成的一种地方税种表现形式,拥有悠久的发展历史和成熟的发展艺术形式。文章在阐述昆曲和中国古诗词歌词之间关联性的基础上,就如何更好地将昆曲融入古诗词创作和展现中进行了探究,旨在能够更好地将这两门艺术形式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吴婷婷.昆曲唱腔在古诗词艺术歌曲中的运用——以歌曲《长相知》为例[J].北方音乐,2017,(08).

[2]吴婷婷.昆曲唱腔在古诗词艺术歌曲演唱中的巧妙运用[J].当代音乐,2016,(25).

[3]李娜.論中国古典诗词歌曲《长相知》的演唱特征[J].音乐生活,2018,(11).

[4][5]陈泓茹,赵宁.昆曲演唱艺术探析与借鉴[J].北方音乐,2015,(35).

[6]骆丽霞.浅析古典诗词声乐作品《长相知》的音韵美[J].大众文艺,2012,(24).

[7]代媛媛.《碎金词谱》选译及其研究[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10,(03).

[8]金文伟.从姜夔的自度曲谈音乐对古典诗歌的影响[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1,(01).

[9]陈应时.论《白石道人歌曲》集曲谱中的“调”[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1982,(03).

猜你喜欢

借鉴
浅析平面设计对中国传统艺术的借鉴
乡村建设运动对当前扶贫工作的借鉴与启示
浅析原创品牌设计的发展之路
浅析王安石的人才培养观
浅谈中国传统图案在标志设计中的运用
《华盛顿邮报》转型的实践与借鉴
日本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对中国的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