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舞蹈教师助课中学校本课程的思考

2020-10-09李春晓

艺术评鉴 2020年16期
关键词:校本舞蹈中学

李春晓

摘要:在高校教学与地方基础教育协同合作发展模式下,高校舞蹈教师深入中学校园进行校本课程的助课,实现了高校与中学舞蹈教学的有效对接。高校教师作为其中的核心力量,在这种良性的合作发展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具体地实践锻炼过程中不仅更好地体现了自身专业优长之价值,而且还获得了能力的提升。笔者在进行助课时主要完成了“教学与创编”两个环节的任务,过程中产生了一些思考,借此来探究中学舞蹈教学特色化发展的途径。

关键词:舞蹈教育   舞蹈创编   校本课程   地域特色

中图分类号:J7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20)16-0123-03

一、中学舞蹈校本课程现状

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时代背景下,舞蹈教育已在素质教育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随着“舞蹈进校园”话题热度的增加、吕艺生教授素质教育与舞蹈美育研究成果丛书《素质教育舞蹈》的著成、“舞蹈进校园”项目的具体实施及中小学试点工作的开展,舞蹈教育得到了进一步推广与普及,受到家长及学生们的高度重视。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越来越容易接触到各不同舞种的舞蹈表演。当她们欣赏舞蹈时,舞蹈的内容与形式势必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可以说,舞蹈对于情绪情感的抒发以及对于故事情节生动形象、唯妙唯肖的叙述都深刻地感染着学生,弥补着她们对舞蹈认知的空白,进而进一步激发学生发自内心的感受舞蹈美、体验舞蹈美以及表现舞蹈美的学习兴趣。鉴于这种情形,学生对于舞蹈教学中的相关内容需求量持续增高,中学舞蹈校本课程的参与度也越来越高。

在参与课程的过程中,学生们可以通过舞蹈基础动作的训练,增强肢体灵活性、柔韧度及协调性,从根本上达到强身健体、塑造形体气质的目的;可以起到挖掘学生各项身体潜质的重要作用,在学习经典舞蹈剧目及完成舞台表演的过程中,可以使其表现力得到锻炼;在与教师协同完成原创作品的创作过程中,又能够丰富其想象力、提升其创造力。学生通过课程中的教学设计,逐渐具备了较强的审美能力和自主动脑的创新意识。可见,舞蹈校本课程对学生的培养不仅局限于舞蹈本身,而且已经引起了学生自身情况的转变,辅助学生建立起健康、乐观的心态及良好的精神面貌等,并对他们学习其他学科产生一定的影响。

如今,舞蹈校本课程的建设与教学的开展,已经成为中学素质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是当下课程教学中,很多学校仍然采用传统的舞蹈动作讲解、舞蹈示范、布置舞蹈与课程作业、学生自行完成并领域其中内涵的舞蹈课程教学方式。传统舞蹈与课程知识的结合过于生硬刻板,这既会导致在课程中融入舞蹈的教学意图无法展现,又会导致学生无法准确理解课程内容的真正含义,導致学生丧失学习兴趣。因此,随着教学理念的深入化与教学方式的多样化,舞蹈课程中手舞足蹈的基础层级已经完全不能适应新形势,我们需要结合当下学生学习特点,结合各类新型教学活动中来考验学生体力、脑力等多方面的能力。

二、高校舞蹈教师助课时的转变

基于中学舞蹈校本课程需求量、参与度持续增高以及专业化发展的走向,学校迫切需要高校舞蹈教师与中学教学对接实现协同合作教育。对于高校舞蹈教师而言,长期围绕着经过专业训练的学生进行教学与实践,通常所接触到的教学内容难度较大、专业性较强。因此,教师已经形成了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方式。当步入中学校园进行助课时,面临中学校园中的种种现实情况,教学对象又转变为仅有部分学生具有舞蹈基础时,教师就必须针对具体情况进行调整与转变,才能更好地做到因材施教。

首先,教学方法需要从“专” 转变为“准”。在以往的舞蹈教学过程中“口传身授”是最为常见的教学方法。但是,这一方法在高校与中学课程教学中的运用却有着本质的区别。“口传”在高校舞蹈教学中贵在通过专业术语,向学生传达需要学习的内容;而在中学舞蹈教学中由于学生的特质区别,“口传”的过程自然需要减少专业术语的出现,则更应该倾向于启发引导式、联想式的精准用语,这样更便于学生理解,可以有效地增进学生的学习效果。“身授”也会产生由教师示范动作、学生模仿动作转向教师为学生规范动作的倾向。因此,教师在进行舞蹈教学时需要着重注意自身的教学方式,从“专”向“准”转化。教师在确定相应的舞蹈教学内容后,可以先组织学生观看相应的舞蹈视频,在视频结束后教师对舞蹈内容进行基础介绍,之后请同学分享自己对舞蹈内容、动作、传递含义的看法,教师还需要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与困惑。在观看完视频后,教师先请学生自行联系相应的舞蹈动作,教师则负责观察并总结学生对于舞蹈动作的不解之处,在汇集问题后教师再进行专业舞蹈精细讲解与示范。

其次,教学用时分配应向按能力培养比重合理化分配转变。中学校本课程一周一次,教学用时有限。中学生学习任务繁重、精力有限、身体素质还未健全、基本功底薄弱,导致在这样短暂的教学中,未必能够很好的达到教学目标,甚至会影响到教学质量、教学成果的创作。因此,学生要在紧凑的时间内,要在兼顾“观察模仿”“即兴表现”“交流与合作”“综合与融化”“创造与求新”五种能力的锻炼基础上,完成基本功与创作的融合式教学。教师要规划好有限的教学用时,最大限度充实授课内容,合理安排教学重、难点的比例。另外,对于一些具有舞蹈潜质的可发展专业人才,教师可以拓展重点培养空间;从校本课程中选出部分学生组建舞蹈团进行更加专业的训练,同时将舞蹈作品的编排任务适当归入舞蹈团,这样既可以缓解日常校本课程的压力,又可以先让一部分中学生在校园中接触到更加专业化的训练,进而在中学校园中产生一定的影响。伴随其影响力的逐渐扩大,中学生的整体舞蹈水平也会有所提升。

最后,教师要做到按需发掘特色教学方案。在以中学生作为授课对象时,其经历专业训练少、舞台经验不足、表演能力弱、舞性思维尚未建立的特质需要被重视。为了更好的对学生们进行能动性开发,教师按其所需、按助课学校发展所需开掘出独具特色的教学方案是关键。舞蹈教师需要了解当下学生的学习兴趣点以及学习盲区,在相应课程教材与自身教学风格基础上制定专业特色教学方案,在针对问题的同时融入新型趣味互动和其他高效学习方式,充分提升学生对课程的兴趣。而这个“特”应做到紧密结合助课学校所处环境的独特之处,形成一套自身固有的舞蹈校本课程科学教学体系。只有这样,才能为学生拓展出学习舞蹈的新环境、发展新型舞蹈教育,开发锻炼学生综合能力,促进自身专业价值最大化,充分彰显出舞蹈专业的优势。

三、“就地取材”对中学校本课程教学的深远影响

中学舞蹈校本课程的未来发展需要积极寻求特色因素。吕艺生教授认为,“如果说舞蹈教育存在着危机的话,我觉得最大的危机还是文化问题而并非自身专业”。国家发展需要民族民间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民族民间文化代表着中华民族的传统文明。而且,民族民间文化对于素质教育的发展也具有很大的作用,是艺术教学和创作中的源泉。叙述民族民间地域特色文化、技艺传承的舞蹈作品日渐增多,《原风》《长白又一春》等作品将对传统文化技艺、以老传新的深厚情谊刻画并抒发到极致。赏析或学习此类舞蹈作品可以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充实文化内涵,培养学生人文素质。因此,为了中学舞蹈教育能够拥有更好的未来,“就地取材”必然是中学舞蹈校本课程发展的重要途径;擅于整合资源、进行有度地取舍,真正得益于本土文化将其融入到课堂的教学及创作过程中,成为助课学校的标志性符号;中学舞蹈校本课程自然而然会形成自己的特色发展方向。

经过助课的教学实践,我们根据助课学校所处地域展开非遗文化的选取,在制陶技艺、周村芯子等本土周边文化的诸多素材中选取了以潍坊非遗项目——“风筝”技艺传承作为校本课程的主题展开作品创作。它是其中最为贴近业余娱乐生活的,学生或多或少有所了解,便于开展接下来的创编。但是,其在创作的过程中还是存在较大的难度。在编排中遇到的最大困难是学生很难将生活化的动作灵活的运用并呈现出来,在即兴时更是不擅于表达。这些问题产生的根源在于学生基本在日常生活中没有留意这种文化形式,多数停留在生活游戏层面,甚至没有想过风筝会出现在舞蹈课堂上。因此,他们不具备整合资源素材、为我所用的能力。所以,教师需要从根本出发通过对生活中动作的观察,提供给学生多种接触和了解这种文化的方式,让学生们充分了解风筝的制作过程、风筝的纹饰图案;从主观意识中培养其合理的判断出具有可舞性的元素成分,建立勇于创造的思维,轻松即兴出一些放风筝的真实写照动作运用于舞蹈当中;让学生们既作为非遗传统文化的亲身体验者又作为参与者、创作者、表演者。在角色转换中,教师可以使学生们获得更加全面的锻炼,成为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在日积月累的训练中,学生在辅导之下有素材可选,有动作可舞,养成自主观察、自主判断、自我展现的习惯。

隨着这种沿用“就地取材”的方式在中学校本课程教学中的顺利开展,“就地取材”在开展教学活动过程中的优势已逐渐明朗。显然,学校所处的地域特色、地域文化,完全可以成为校本课程的教学内容,甚至在不断地挖掘地域特色文化的过程中让学生参与其中并耳濡目染。可以说,从汲取素材到整合资源再到特色再造的这一过程,时刻陶染着学生,促使他们更加关注家乡本土的古老文化,并有效激发其深入了解与探索古老文化内涵的兴趣。在“就地取材”的过程中,舞蹈做为最为有效的传承传统文化的形式,正悄然改变着当下一些传统文化没有得到很好的继承且不被群众所熟知的问题。舞蹈课堂上传统文化得以活现,使得传统文化在中学的校本课程中又重新焕发了生机。

四、结语

青少年美育已是备受关注的话题,并且其工作任务将更加艰巨。经过助课的实践锻炼笔者深感高校舞蹈教师亦与青少年美育工作息息相关。身为高校舞蹈教师,在助课中学校本课程的实践锻炼过程中不仅得到了自身教学能力的提升,还更加明确了新时代背景下中学对于舞蹈教学的具体需求与今后教育大学生、向中小学输送专业教师的培养方向。中学美育工作的推进,需要特色因素的存在。艺术的灵魂不是技术而是文化,我们要将本土文化教育做为关键,以“就地取材”为切入点,不断的革新中学舞蹈校本课程,从学生层面开始引导,从本土文化的熏陶出发,让越来越多的人体验舞蹈表演形式下的传统文化魅力,在活动中使其建立民族传统文化认同感、归属感,逐渐增强民族凝聚力。这将在中学教育中具有重要意义,也必将实现中学舞蹈校本课程的价值最大化。

参考文献:

[1]杜心乐.挖掘地域舞蹈文化 创建特色舞蹈课程——山东省高师舞蹈专业课程体系与改革研究[J].黄河之声,2014,(03).

[2]覃嫔.高校舞蹈教学与中小学课外艺术活动对接模式[J].戏剧之家,2016,(12).

[3]刘晶.高校舞蹈教育中如何对地方文化资源进行开发[J].戏剧之家,2016,(12).

[4]王秋芳.教学服务理念下地方高校与基础教育的协同发展[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6,(27).

[5]黄小露.普通中学舞蹈校本课程的构建与实施[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7,(02).

[6]刘超.N中学舞蹈校本课程管理研究[D].保定:河北大学,2016年.

[7]马军.中学校本课程开发的若干思考[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8]刘婧.素质教育背景下提高中学舞蹈教学实效的思考与实践[J].教师,2019,(12).

[9]叶玲.江苏民间舞蹈校本课程开发的思考[J].黄河之声,2017,(08).

[10]张春河.高校舞蹈教师的角色素质[J].舞蹈,2008,(06).

猜你喜欢

校本舞蹈中学
高中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以闽江环境保护校本开发为例
舞蹈课
建构基于校本的听评课新文化
价值导向的校本课程建设——以“兰质教育”校本课程为例
追求“四合” 洋溢“四味”——二十四节气语文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策略
Big Hero 6: Always be with You
宁波市四眼碶中学
雪地上的舞蹈
诸暨市学勉中学
卷首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