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扬琴教学研究综述

2020-10-09戴珊

艺术评鉴 2020年16期
关键词:扬琴研究

戴珊

摘要:20世纪50年代初,扬琴教学正式登上专业院校的舞台。自改革开放以来,扬琴教学研究获得逐步发展。本文采用中国知网和国家图书馆文津搜索进行资料收集与整理,通过计量可视化研究、文献分类及数据统计分析总结当下扬琴教学研究所取得的成果,并梳理其历史发展脉络。基于对这些研究成果的研读与梳理,进一步了解扬琴教学的发展现状及不足。

关键词:扬琴  扬琴教学  研究

中图分类号:J632.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20)16-0080-05

扬琴自明代末期传入我国以来,至今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20世纪50年代起,国内九所高等音乐学院,还有五十余所艺术院校、师范院校及民族院校,先后开设了扬琴专业,标志着扬琴教学从民间化、业余化转向正规化、专业化。改革开放以来,扬琴艺术取得了飞速发展,有关扬琴流派、扬琴作品、表演艺术、乐器改革等研究日益丰富。虽然扬琴教学研究成果也逐年递增,但相较于其他方面的研究而言理论的深度与广度还有待大力探索。

扬琴教学作为一门器乐学科,它的包涵量、波及面都比较广。教学中应该注重科学性、艺术性、創造性三者的统一。对于扬琴教学的研究,不仅能够促进扬琴艺术的蓬勃发展,培养民族器乐的后备力量,而且对于当下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树立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有着积极的意义。

一、改革开放以来扬琴教学研究成果综述

本文采用中国知网和国家图书馆文津搜索进行资料的收集与整理,通过计量可视化研究、文献分类及数据统计分析呈现出自改革开放以来扬琴教学的文献研究、教材与其他辅助教学资源的现状。

(一)改革开放以来扬琴教学文献统计分析

从改革开放以来,扬琴教学研究一直处于不断发展之中,尤其在进入新世纪之后得到了大力发展。目前,通过中国知网检索主题“扬琴教学”共采集到文献200篇,经过整理得到与主题密切相关的期刊论文127篇,硕士学位论文3篇。基于对这些文献的研读与整理,大致可从宏观与微观两大方面进行探讨。

1.宏观视野谈扬琴教学

这个部分占据文献总数的三分之一,是着重从宏观层面对扬琴教学进行研究,从整体入手扩宽了研究的广度,有利于以全面的视角来看待扬琴教学的发展。

一是对扬琴教学的总体看法,此部分研究涉及的内容较为宽泛,普遍强调扬琴的演奏姿势、持竹方法、击弦动作和基本技法等基本功的教学,突出基本功的重要地位。部分研究内容还涉及到教学方法、教学目的、培养目标、教材编制等多个方面。如陈富民的《扬琴教学三题》(1988)在当时乐器改革等背景下提出了扬琴教学应当改进教学方法,并具体论述了基本功的训练方法,总结归纳出教学中加工音乐作品的三个环节,这也是以扬琴教学为主题的文献研究的开篇之作。刘达章的《浅论扬琴教学》(1995)从课本、教师、学生这三个基本因素入手,对扬琴教材的建设和应用、扬琴教学的六个阶段、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科学学习的学习方法进行了详尽的阐述。

二是具体到对某个教学阶段的宏观看法,涉及高校、高职、中职、中小学及幼儿阶段。高校扬琴教学研究从教学特色、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及教学目标等多方面进行了深度思考[3]。姚晓琴(2003)和韩晓莉(2007)等人关于高师扬琴教学的论述中还谈到高师阶段培养学生扬琴伴奏能力的必要性。少儿阶段扬琴教学研究从兴趣、基本功、音乐表现力等方面进行了阐述。如符明(2004)、谭竺(2006)、张丽娜(2007)、耿晓乔(2012)等人均强调在少儿扬琴教学中应从培养兴趣入手,教学方法也应当丰富有趣,体现出对少儿心理特点的关注。这部分研究主要集中在高校或少儿这两个阶段,极少数论及中小学、中职和高职的扬琴教学。

三是在现代教育理念与新课程改革等浪潮的推动下扬琴教学的改革和创新研究。改革创新是推动扬琴教育事业发展的力量源泉。这部分就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教学形式、教学内容、师资培养等多方面的改革进行了深入探索。谢玉虹(2009)提出“音乐学院扬琴专业传统的原教学形式‘一对一,已不能满足新的教学要求。为了当今社会文艺事业对艺术人才的新要求,原有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方法等都有待做出新的探索和改进[4]。”基于此,她对“三小一大”教学模式以及扬琴集体课的八种教学组织形式做了全面深刻的阐述,强调了扬琴集体课的教学优势。周邦春(2015)的《扬琴教学改革实践与研究》倡导扬琴教学要合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丰富教学内容,让流行音乐进入扬琴音乐课堂,还应加强学生的实践。吴璜璜(2018)在其《多元化扬琴专业课程设置的实践与探索》谈到“为进一步丰富教学内容和形式,提升教学质量,中国音乐学院扬琴学科在继承传统‘个别课专业授课模式的基础上,对扬琴专业课程进行了若干改革和创新,将‘集体观摩课‘外国扬琴课和‘重奏合奏课纳入扬琴专业课程设置,推进课程改革,增加教学内容,形成了多元化授课模式,开创教学新局面[5]。”由此可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作为美育分支的音乐教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也为扬琴教学改革提供了新动力。多数学者关注到过去“一对一”教学带来的弊端,理智反思扬琴教学中的不足,以适应教育发展的需要,具有一定的时代性和现实意义。

2.微观层面论扬琴教学

这部分占据文献总数的三分之二,是以扬琴教学中某一个或几个特定的问题为视角,从细处入手加强了研究的深度,体现出扬琴教学研究更加具体化、细致化。

一是对扬琴技能的教学研究。如乔云(2013)关于手腕和手指训练的论述,魏敏(2015)、路领领(2017)等对于轮竹教学的见解,黄珅(2015)对于演奏基本功训练的探讨等。本部分论述的内容较为具体,是对于扬琴教学与演奏中基本技能的研究。

二是对扬琴教学过程与方法的研究。在扬琴尚未进入高等院校之前,民间的扬琴教学大多采用“口传心授”的教学方法。随着扬琴艺术发展不断的科学化、系统化,关于扬琴教学方法的研究也日益增加。史玥(2006)在其论文中论述了示范演奏在扬琴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提出示范演奏可通过教师亲身示范、多媒体技术辅助,或者选派较为优异的学生进行演奏示范等方式来解决扬琴教学中的问题。与此类似的还有沈颖颖(2019)、李瑾(2017)和马凤霞(2017)等人关于教师言语与示范教学的论述。目前来看,扬琴教学方法研究大多集中在教师言语和示范教学这两个方面,少数论及练习法和讨论法。另一部分是扬琴教学模式的研究,主要基于现代教育理念对其产生的影响,凸显了扬琴教学研究紧随时代的步伐。张馨的《翻转课堂在高师扬琴教学中的发展策略研究》(2016)认为翻转课堂具有提高扬琴教学效率,满足课程对网络依赖的优势,并且提出了两者相结合的具体实施途径。张馨的《现代教学理念下的扬琴教学模式探究——评<中国现代专业扬琴教学与研究>》(2016)强调扬琴教学要化过去的机械输入为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还应将协作交流、情境教学融入扬琴教学之中。现代教育理念的冲击,给扬琴教学模式研究指明了新方向。研究不再局限于传递—接受式、示范—模仿式教学,而是更加凸显学生的主体性,强调自主学习,这也促进了扬琴教学研究更加适应时代对于人才培养的要求。

三是对学习主体的关注。旨在通过扬琴教学培养学习主体的各种能力。申媛媛的《谈扬琴教学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2013)中认为要适应不断创新与发展的时代就应当培养学生在不断探究中发现、提出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充分发挥其主体性地位。沈颖颖(2015)和徐治(2016)在其论文中探讨了扬琴教学应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连赟(2005)对学生的视谱与背谱能力提出了有效解决方法。杨帆(2015)与王丽(2004)均谈到学生内心情感的培养。

(二)改革开放以来扬琴教材统计分析

扬琴教材是扬琴教学活动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媒介,也是学生与扬琴作品进行沟通的桥梁。目前,通过国家图书馆文津搜索检索出扬琴图书200册,其中改革开放以来的扬琴图书169册。经过整理,分类与数量如下图所示:

图1:扬琴教材分类及数量统计图

扬琴奏法类教材大多以“扬琴入门”“零基础学扬琴”“基础教程”等词为主题,主要内容涉及扬琴基本知识与演奏方法,也涵盖一定数量的基础练习曲和经典乐曲,具有基础性和普及性。其中为数不多的如李小刚编著的《中老年扬琴弹奏速成》《少儿扬琴基础教程》是针对中老年及少儿进行编制的扬琴普及教材,其内容简单易懂,带有娱乐性和趣味性。林蔚丽的《扬琴演奏实用教程》是适用于高等师范院校的教材。还有张志远的《扬琴研究问与答》和黄河的《扬琴演艺知识500问》采用问答形式进行编著,对扬琴教学过程中的常见问题提供了解答。

扬琴器乐曲类教材主要为独奏曲目,囊括演奏曲、考级曲、地方性代表乐曲、儿歌改编、中外优秀民歌改编和世界名曲移植等等,体现了扬琴教材的体系化和多元化。其中吴军的《新疆扬琴曲选》,伍明实等主编的《四川扬琴六十年创作曲集》带有中国浓郁的地域性色彩。王文礼的《世界名曲扬琴曲选》收录了闻名世界、影响深远的世界名曲,丰富了扬琴教学的内容。扬琴练习曲类教材,顾名思义是专门针对扬琴的基本技巧进行训练的一类教材,此类教材旨在通过针对性的训练来提高扬琴的基本功。

合奏、重奏及室内乐教材是改革开放以来为数不多的一类教材。相较于传统的独奏而言,这几类演奏形式内容更为丰富,和声更为饱满,能够适用于扬琴小组课和扬琴节目的编排中。其他教材包括介绍类、研究类、器乐史类、译文集和教学大纲。其中刘月宁的《东欧扬琴音乐文集》是中国首本扬琴学科领域的译文集,它对于中国扬琴的發展起到了很好的推进作用。

(三)其他辅助教学资源

通过国家图书馆文津搜索共采集到改革开放以来的扬琴多媒体资源95个。这其中有教材中的随书光盘、扬琴演奏家的个人专辑、乐团专辑和音乐会专辑等。科学技术的普及为扬琴教学带来了便利,这些高水平的音像资源无疑是扬琴教学中可借鉴的优质范本。聆听高质量的扬琴音乐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使学生获得美的感受,从而不断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除此之外,微信公众号平台目前已有近80个关于扬琴的公众号,部分公众号经常推送高质量的视频和文章。公众号“扬琴圈”开设了扬琴微课堂,利用互联网技术开拓了扬琴教学的渠道,使扬琴学子足不出户也能参与大师的扬琴课堂。

二、扬琴教学研究历史综述

在不同时期的社会发展和教育理念影响下,扬琴教学研究在不同阶段也呈现出研究方向和数量上的差异。在扬琴教学早期研究中,扬琴教育家们广泛借鉴吸收西洋乐器的训练方法和体系,对于技巧的规范与训练十分重视。此后随着新课程改革等浪潮的影响,扬琴教学更加关注学生全面和谐地发展,研究内容日益丰富,成果数量大幅提升,迎来了发展期。基于此,目前对于改革开放以来扬琴教学的研究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

(一)萌芽探索期(1978—1999)

1981年,在武汉召开的“三院校主办的扬琴教学教材交流会”,将扬琴教学提上议题。发表于1988年《音乐探索》第三期的《扬琴教学三题》是陈富民先生的经验之谈,亦是扬琴教学理论研究的首作[6]。在研究文献上,由于扬琴教学正规化起步较晚,相对于扬琴乐器改革等研究而言,有关扬琴教学的研究文献数量较少,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萌芽,到90年代末文献数量达10余篇。这一时期的文献主要来源于高等院校的学者,他们基于自身的扬琴从教经验发表对扬琴教学研究的看法,多以“浅论”“略谈”“探讨”和“探索”等词为主题。研究内容大多集中于演奏姿势、持竹、击弦、技巧和音乐表现等方面以及对于扬琴教材建设的思考。张荣弟的《关于扬琴教学的一点思考》谈论到借鉴爵士鼓促进扬琴节奏训练,并引用奥尔夫教育理念支撑了自己的观点。芮伦宝的《略谈扬琴教学》还提到了扬琴教学的培养目标以及教师素养等问题。在教材研究上,当时扬琴教材数量较少,且内容多以奏法类的基础教材和器乐曲类的传统扬琴曲目为主,内容较为单一。黄河于1999年编著的《黄河扬琴练习曲九十九首》是十分全面详细的练习曲类教材。而在其他辅助教学资源上,这时期的音频、音像类资源达24个。

早期的扬琴教学研究广泛吸收借鉴西洋乐的教学体系,体现了“洋为中用” [7]的思想。此阶段重点关注扬琴技巧的教学,也反映出早期扬琴教学重知识与技能的倾向,但这也为之后扬琴教学的科学化和体系化发展提供了基础保障。同时,学者们基于自身经验的详细论述也为之后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借鉴意义。

(二)改革发展期(2000—至今)

随着现代教育理念的普及,兼具民族性与世界性的扬琴艺术也在广泛汲取时代的精华,以完善自身的发展。在研究文献上,相较于上一阶段而言,这个阶段更加关注技巧层面之上的人的发展,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多元音乐文化的融合,研究视野更加开阔,研究成果也大幅上升。诸如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形式和培养目标和师资培养等多方面都历经了改革和发展。王丽的《扬琴教学中情感因素的培养》(2004)中强调情感因素与人的美感、人格和兴趣有着密切的关系。张志远的《中国扬琴的教与学》(2004)倡导扬琴教学应以发展探索能力为主线。周邦春的《扬琴教学改革的实践与研究》(2015)意识到扬琴艺术的实践性特征,提出应积极为学生搭建实践平台。熊佳的《运用文化对音乐进行激活——文化视野下高师扬琴教学浅谈》(2017)谈到应打破重技能轻文化的传统观念。在教材编制上,内容和形式日益丰富,种类与数量也逐年递增,体现出多样化的发展趋势。如刘月宁编著的《茉莉芬芳扬琴重奏作品》就为扬琴重奏课提供了参考教材。在其他辅助教学资源上,音像资源与微信公众号等网络资源也逐年递增,改变了过去面对面授课的单一模式,促使优质教学资源得以广泛传播。

由此可以看出,改革发展期的扬琴教学研究不仅注重扬琴技巧的训练,而且更注重学生的文化涵养;不仅关注知识技能的教授,而且更强调学生的自主能力和实践创造能力;不仅强调因材施教的个性发展,而且还积极探索扬琴集体课中师与生、生与生的合作交流。

三、基于研究的总结与展望

改革开放以来扬琴教学已获得稳定的发展,但基于以上研究成果而言,扬琴教学研究仍有深度与广度的欠缺。

(一)纵向研究体系不够完善

首先,扬琴各个教学阶段研究呈现“两头重,中间轻”现象,有待继续完善。据统计,针对不同教学阶段的研究共计37篇,其中关于高校扬琴教学研究22篇,高职类生源分析1篇,中职类扬琴教学研究2篇,中小学扬琴教学研究1篇,少儿扬琴教学研究11篇。基于此数据表明,大部分研究集中于高校及少儿这两个阶段,相比之下关于初中、高中阶段的研究较为薄弱。然而,人的发展具有阶段性、顺序性等特征,扬琴的教与学也需要一个循序渐进且漫长的进程。初高中学生正處于身心快速发展,增长知识和才干的重要时期,也是许多专业特长生进行集中学习扬琴的关键时期,但是目前关于这阶段的教学研究相对比较匮乏。因此应当要丰富扬琴教学研究体系,以理论指导实践,以实践充实理论,以达到纵向贯通式研究。我们应当以幼儿阶段“兴趣型教学”、中、小学阶段“普及型教学”、高等教育阶段“专业型教学”、以及更高层次的“研究型教学”为切入点来全方位发展扬琴教育事业[8]。形成扬琴教学长期向好的方向发展的趋势。

其次,扬琴教学方法研究较为单一,且内容多有重复。除开传统的教师讲解与演示,学生聆听与模仿之外,关于谈话法、欣赏教学法、情境教学法、实践活动法等教学方法如何运用到扬琴教学之中鲜有论述。不同阶段的教学或不同题材风格的曲目应该采取何种教学方法能获得教学效果的最大化,仍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最后,扬琴教学评价研究的匮乏。扬琴教学评价是获得反馈信息,觉察教学问题,检验教学效果,引领教学方向的有力手段。因此,对于扬琴教学评价的研究有利于发现和解决教学中的问题,从而促进扬琴教学更加科学完备的发展。目前来看,仅有少数论文中谈到扬琴教学评价这个方面。完善扬琴教学评价研究,才能更有力地指导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

(二)横向借鉴研究比较匮乏

中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这也造成扬琴各流派之间差异显著。而目前关于扬琴教学横向借鉴研究比较稀缺。如扬琴各流派之间教学的异同,中国扬琴与世界其他扬琴教学的差异,扬琴与中国其他民乐的教学之间的比较等,应当都是值得研究的问题。

在扬琴教学文献方面,当前的文献中基于经验性的论述较多,而关于哲学、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等其他学科的应用研究较少。虽有部分论文涉及学生心理,但主要是论及学生的学习兴趣,视野较为单一,内容比较浅显。在未来的扬琴教学研究中还应积极加强与其他学科的借鉴、融合及思考。

历经四百多年的发展,扬琴已在中国民乐大家庭中获得了举足轻重的地位。近年来,扬琴新作品层出不穷,扬琴研究源源不断,扬琴学子也逐年递增,而扬琴教学研究也应得到大力发展。这对于推动扬琴事业发展,提升扬琴教学效果,培养优秀的民乐人才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加大扬琴教学研究的力度,提高扬琴教学研究的水平,扩宽扬琴教学研究的视野,完善扬琴教学研究的体系,才能让其在迅猛发展的时代中迸发出新活力与新价值。

参考文献:

[1]项祖华.扬琴艺术的世纪回眸与展望[J].人民音乐,2001,(06).

[2]项祖华.扬琴教学的基本环节[J].乐器,1998,(01).

[3]曹玥.扬琴教学研究得与失[J].咸宁学院学报,2011,(12).

[4]谢玉虹.扬琴教学改革的成效与启示[J].中国音乐,2009,(02).

[5]吴璜璜.多元化扬琴专业课程设置的探索与实践[J].音乐创作,2018,(08).

[6]吴琼.建国以来扬琴研究综述[J].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2012,(01).

[7]郑宝恒.吕骥院长指引我走上开创音院扬琴教学之路[J].人民音乐,2007,(03).

[8]韩晓莉.论扬琴教学中常常缺失的两个重要环节[J].乐器,2010,(12).

猜你喜欢

扬琴研究
浅谈当代扬琴艺术的发展概况
浅析中国扬琴乐器改革历程
扬琴演奏基础教学法研究
公司研究
浅谈中国平均律扬琴
谁说小孩不能做研究?
我国FDI和OFDI对CO2排放影响的比较研究
我国FDI和OFDI对CO2排放影响的比较研究
Applications of Deep Mixing to Earthquake Disaster Mitigation
A Thought:What have We Learned from Natural Disasters? Five Years after the Great East Japan Earthqua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