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义务教育阶段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探究

2020-10-09杨文山

甘肃教育 2020年16期
关键词:义务教育阶段社会思想政治教育

杨文山

【关键词】 义务教育阶段;思想政治教育;社会;评价;路径

【中图分类号】 G631【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 1004—0463(2020)16—0024—02

哲学是每个时代知识经验的浓缩与精华,是指导人们学习与实践的重要理论工具,也是指导人们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有力思想武器[1]。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中國共产党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艰苦卓绝的民族独立与解放斗争中,不断丰富与发展起来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最大的特征,就在于不断与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从而获得了与时俱进的生长能力。这也意味着,它不是只存在于革命斗争年代及学术机构,而是存在于社会的各个领域,以其科学性指导着各个方面的具体实践。因此,必须在义务教育阶段,面向中小学学生,展开与学生年龄阶段相适应的以马克思主义为主要内容的思政教育,并将之贯彻落实。然而,目前义务教育阶段的思政教育仍存在诸多方面的问题,需要予以系统性的关注与解决。

一、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大课堂结合的作用

学校与教师作为教育学生的主要场所与直接责任者,必须要重视思政教育的重要性,要将思政工作贯穿在教育工作的方方面面。思政教育的目的不仅是在校园里创造一个稳定的校园秩序,其最终目的是让学生成长为优秀的人走向社会。因而,思政教育不能仅仅局限于校园、书本之内,还要走出课堂,走进社会,实现思政教育与社会大课堂的结合。这种结合在以下几方面将发挥重要的作用。

首先,强调思政教育与社会大课堂的结合,有助于解决义务教育中存在的强调学业成绩的问题。当前,全社会都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在德智体美劳方面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但是应当承认的是,在素质教育已经提倡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之后,我们教育系统中仍然存在大量的唯成绩论的问题,只追求学习成绩,而忽视学生的思想道德方面的成长。学生过多的时间被束缚在书本作业之中,从而对身边的社会环境缺乏足够的了解。长此以往,将对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建立造成一定的影响,不利于学生的成长。而和社会大课堂相结合的思政教育,恰好能将我们身边的正在发生的鲜活实例带入学生的视野,培养其相关的思考与判断能力,从而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其次,强调思政教育与社会大课堂的结合,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是非观念与道德意识。学生是非观念与道德意识能否成功建立起来,是判断义务教育能否成功的基本标准之一。然而,是非观念是否正确、道德意识是否稳定绝非在课堂上能够检验的。因此,我们必须将思政教育引向社会大课堂,在学生的社会实践中检验思政教育的成果,随时引导与巩固。近年来发生的校园凌霸事件、未成年人违法甚至犯罪事件,让我们不得不思考学校传统思政教育的有效性。社会大课堂的引入,至少可以提前发现一些问题并及早引导解决。

最后,强调思政教育与社会大课堂的结合,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与社会适应能力。马列哲学一直强调实用与改变世界,因而具备了突出的实践性。学生在社会大课堂中的学习与实践,其实是一个不断提升自身认知能力与处理事情能力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可以将许多行之有效的哲学思维方式与实践方法教给学生,有可能达到较好的接受效果。如一分为二全面认识事物、认识现象与本质、观察运动与变化等等。如此,可以激发思政教育本身应该有的实用性。

思政教育要扎根教学实际,与时俱进,不断更新教学理念,探索教学教法。打破校园与社会间的“围墙”,实现校内外教育资源的充分融合,将思政小课堂融入社会大课堂,积极引导学生参加实践锻炼,以帮助学生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塑造完整的人格[2]。人生只有一次,义务教育阶段又是奠基期,思政教育是保证奠基质量与方向的压舱石,没有任何理由可以让我们放松对思政教育的要求。

二、思想政治教育评价存在的问题

思政教师处于思政教育的一线,因而对于思政教育的效果负有重要责任。思政教育能否与社会大课堂有效融合,能否充分发挥其优势,与能否建立一支优秀的思政教师队伍直接相关。他们能否积极创新思政课教学方法、挖掘教学资源、拓宽教学渠道、推动社会实践、增强思政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是关键,但建立一套有效的评价机制则是相关教育理念落实的基础和保证[3]。目前,关于学校思政教育中对社会实践的评价机制,仍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首先,存在对思政教育社会实践方面评价不够重视的现象。许多教师在新的思政教育形式下,仍然固守原有的教学方法,懒于改进与变通。而对相关的实践任务,往往只是做一些理论上的讲述和强调,而非带领学生真正投入实践,学生的实践考核便充满随意性。这样的思政教育无视了课程本身的实践性质与要求,忽视了课程的作用,让思政教育与社会大课堂相结合的优势无从发挥。这样的思政课某种程度上说是低效的,甚至是无效的,是无法保证其课程质量的,归根到底损害的是学生本应接受的全面教育,是一种既未履行教学责任又对学生成长不负责的行为。

其次,存在对思政教育社会实践方面评价不够全面的情况。许多教师对学生的自主实践缺乏认可与鼓励,对学生的社会实践造成的问题缺乏耐心的指导与解决,或者对学生的社会实践过程没有进行详实的认定。这样会造成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缺乏主动性与积极性,对实践活动心生迟疑与畏惧,甚至在实践任务中敷衍的行为。这样不仅无法实现思政教育与社会大课堂相结合的初衷,反而使学生有了被动情绪。

再次,存在对思政教育社会实践方面评价不够科学的问题。一些教师在课程操作方面制定的社会实践标准要求过高,使部分学生过多思考如何符合课程要求,而并没能把精力放在思政课社会实践的内容上,误解了思政小课堂融入社会大课堂的本意。这涉及到思政教育评价的形式主义问题。评价标准的制定一定要符合学生的能力水平,一定要考虑当地的社会实际,要具备一定的操作性,要让学生享受式的学习,而非枯燥地完成任务。

最后,存在对思政教育社会实践方面评价严重滞后的情形。思政课社会实践评价一般是在寒暑假学生返校后统一收集。这样一来,学生在社会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想法,较难及时掌握和解决。这样会造成评价结果的滞后和误差,评价效果会随之大打折扣。

三、重建思政课社会实践评价机制的路径

为进一步推进思政教育融入社会大课堂,针对上述问题,需要完善思政课社会实践评价机制。

首先,针对思政教育社会实践方面评价不够重视的现象,必须在学校层面从制度上予以匡正。学校必须建立和完善思政考核体系,明确思政教育理论讲授与社会实践的课时比例,对思政老师在社会实践方面负有的责任予以明确规定[4]。加强对思政课程的考核力度,重视新的形式下新的思政教育理念的贯彻,杜绝用老一套教学方式应付与时俱进的思政教育任务现象,严肃处理在学生社会实践评价方面不切实、不落实甚至弄虚作假的行为。

其次,针对思政教育社会实践方面评价不够全面的情况,必须细化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师要鼓励学生基于自身情况展开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要及时解决在实践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并要以多种方式核实学生实践报告的真实性。教师要充分发挥好组织者、保护者、监督者的责任。

再次,针对思政教育社会实践方面评价不够科学的问题,必须做到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各地方、各学校要充分联系实际制定实践规则标准,切忌不顾学生的生理心理阶段做不合理的要求,切忌不顾学生的经济能力与认知能力做跃进式的组织,切忌忽视学生存在的性格、性别差异做一刀切的安排。学校与老师要在推动社会实践之前做切实的调研,并在实践过程之中能动性地调整实践方式与实践目标,关注学生在实践中具体的参与程度,并在此中搜集数据、积累经验,为形成固定的、科学的、人性化的实践标准提供依据。

最后,針对思政教育社会实践方面评价严重滞后的情形,需要建立有效的沟通与跟踪方式。要在思政教师、学生、学生家长之间,有关假期的社会实践建立畅通的沟通渠道。学生在社会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可以及时反馈并得到来自教师的解决建议。同时,建立假期中的实践分享机制,如建QQ群、微信群之类的分享平台,在固定的时间展开实践交流,鼓励学生之间的互相评价,以增加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相互了解,推动社会实践在学生以及学生家长中的接受程度以及受重视程度。综上,学校应根据目前学生社会实践教学的实际情况,明确评价对象和评价方式,建立一套可持续、常态化、长效化的思政课社会实践评价体系,更好地达到思政课自主、学习、互动、分享的效果,推进思政小课堂融入社会大课堂,促进最终育人目标的实现,为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为学生健康成长成才提供有力保障。

总之,“立德树人,为国之本”。作为思政课教师,我们要引导青少年将人生的第一粒扣子系好[5],讲好思政课,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书育人,将思政课引领融入日常、落在经常,引导学生从小树立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情怀,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6]。

参考文献

[1] 周耀玮.《生活与哲学》第一、二单元专题复习[J].中学政史地(高中文综),2012(12):62-73.

[2] 吴又存.思政课为学生成长成才点亮一盏灯[N].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19(04).

[3] 杨志平.探索实践育人新路径提高思政课教学实效性[J].中国高等教育,2014(06):39-41.

[4] 董海浪.合理考核机制下的思政课社会实践效果提升[J].学理论, 2016(03):212-213.

[5] 王亚男.新时代中学“思政课”青年教师的成长路径[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9(23):32.

[6] 苏桂娟.在高职院校学生中厚植爱国主义情怀途径探索[J].青年与社会,2019(14).编辑:蔡扬宗

猜你喜欢

义务教育阶段社会思想政治教育
义务教育阶段农村学生流失现象的原因探析和应对策略
高校图书馆面向社会开放问题研究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