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构建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的研究

2020-10-09耿耘马超英王兴徐艺菁

教育教学论坛 2020年37期
关键词:服务体系

耿耘 马超英 王兴 徐艺菁

[摘 要] 本研究采用文献查阅、问卷调查法和实地调研法,通过选择多个有代表性的省市及四川省各地市和成都市社区和养老机构,进行问卷调查和实地调研,取得第一手数据,再对数据进行分析研究;同时走访了几个省市及成都市主城区及周边地区的政府管理和社会化养老机构,进行综合分析。对我国及四川省养老问题及融合发展,提出意见和建议,探讨建立一种新的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

[关键词] 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融合发展建议

[基金项目] 四川省科技厅软科学项目“构建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的研究”(2018ZR0189)

[作者简介] 耿 耘(1959—),女,山东莘县人,硕士,教授,主要从事中医药教学与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6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0)37-0110-02    [收稿日期] 2019-11-25

我们查阅了近十年来公开发表在正式刊物上的有关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的文献346篇,走访了2个直辖市和7个省份(北京市、河北石家庄市、河南郑州、重庆市、广东广州、江西九江市、贵州铜仁、青海湟源和四川省成都、绵阳、乐山等地市)20余县市乡的养老机构。发放问卷1200余份。现归纳总结报告如下:

一、养老服务体系的研究

通过调研分析,归纳出目前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大约有以下几种类型:

(一)居家养老类

在我国约占90%左右。居家养老是指老年人分散居住在自己的家庭养老,而不是集中居住养老机构养老,这种养老方式以家庭养老为主、社会养老为辅,通过积极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组合成一个符合老年人意愿的,有利于保持和加强老年人自立能力的,切实可行的和有效的养老保障体系。

(二)机构养老类

机构养老是一种老年人在政府管理下兴办的社会专业养老机构中的养老形式。从机构养老的优势来看,养老机构具有专业化、社会化、市场化的特征,养老机构能够整合社会资源,节约养老成本,使养老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

(三)医养结合类

这是近年新兴的一种养老模式,颇受广大老年人的青睐,既解决了老人居家养老的孤独寂寞,有病医治困难,又解决了老人精神上的空虚和精神需求。其缺点是目前费用偏高,给老人及家庭带来经济上的压力。我国自1999年进入老龄化社会,人口老龄化规模大、速度快、持续时间长、发展不平衡、老年人健康问题比较突出。截至2018年年底,60周岁以上老年人口近2.5亿,占总人口的17.9%。患有慢性病的老年人近1.8亿,失能和部分失能老年人口超过4000万。

目前我国医养结合养老模式主要有以下三种:一是整合照料模式,由单一机构同时提供养老和医疗双重服务,包括医疗机构内设养老机构和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二是聯合运营模式,一个或多个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签订合作协议,建立双向转诊机制,医疗机构提供医疗服务,养老机构负责后期康复以及稳定期的照护服务。三是支撑辐射模式,社区养老服务中心与就近的医疗机构合作,为社区内的居家老年人同时提供养老和医疗服务,同时也称输出模式。

(四)旅游养老类

此类养老方式是老年人(通常为55周岁及以上年龄的人群)以异地养老形式发生的不以工作、定居和长期移民为目的的旅行、暂居和游览活动的总称,国内旅游养老发展势头良好,其初期主要表现是随着季节、气候的变化,老年人选择环境更舒适的地方度假养老。

(五)其他

如结伴养老,季节性养老,国外养老,等等。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政策支持力度不够

各级政府已出台了一系列的针对民间资本投资养老服务业的政策,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兴办、运营养老服务设施和机构,政府也采用购买服务的方式,安置部分由政府托底和保障的老人,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化解了公办养老机构“一床难求”和民营养老机构“空置率”高并存的矛盾。政府和机构对从事养老服务的医疗、护理人员提供的岗前培训不够和财政补贴太低,也是导致社会化养老机构生存困难的一个原因。

(二)社会化养老服务供需失衡

目前社会化养老机构提供的养老服务覆盖率不高,服务项目单一,缺乏长效性。各地提供的养老服务主要集中在家政服务、生活照料等基本项目,而精神慰藉、康复护理、养老产品开发等服务依然不足,难以满足老年人养老服务需求。

(三) 社会化养老机构的医疗服务、健康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不高

社会化养老机构由于资金投入、政策等原因,导致引进专门医疗人才和养老服务人才困难,整个社会化养老机构的管理水平和服务能力较低,多数仅能提供简单的供养服务,健康管理、慢病管理、康复理疗等与老年人密切相关的服务难以很好地开展。

(四)民间资本未激活

由于国家相关的配套政策还不明朗,政策扶持力度不够,目前社会资本对建立养老机构多数持观望态度,主要原因是建立养老机构投入较大,收益水平比较低,投资回收周期比较长。

(五)“医养结合”养老存在问题较多

①医疗资源和养老资源各成系统,“医养结合”仍处在初级阶段,服务机构不足。②“医养结合”的政策体系不衔接、制度不衔接。“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涉及政府多个部门,各部门对“医养结合”认识程度不一致,工作合力不强。③多数养老机构医疗能力弱,推进医养结合困难不少。④“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建设速度跟不上养老形势变化的速度。⑤目前医养结合机构费用偏高,且康复护理费用难以得到医保报销,给老人及家庭带来经济上的压力。

三、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的建议及措施

(一)多种模式并举,满足不同老年人养老需求

目前,我国养老医疗体系处于起步阶段,虽然有居家养老(日间照料、一刻钟养老服务圈、社区家庭式医生服务等)、机构养老(民营、国营、国建民营等)、医养结合养老(整合照料模式、联合运营模式、支撑辐射模式等)、旅游养老、结伴养老等多模式。但老龄化的快速进展以及老年人对医疗和养老的需求不断提高,因此,还需提供多样化的养老模式来满足不同老年人的养老需求。如:医院内设养老机构这类模式;养老机构内设医务室这类模式;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合作这类模式,等等。

(二)加大政府资金补助力度

目前,每张养老床位建设成本投入约在10万元左右,政府对每张床位的补助在0.3—1.0万元。建议政府出台相应政策,加大对社会化养老机构的资金补助力度。

(三)政府主导,加强支持保障力度

针对医养结合养老机构多头管理的问题,政府要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统筹规划管理,找准医养结合机构的功能定位,加强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资源的优化整合,健全双向转诊机制,提高老年人对医疗卫生资源的利用效率。

(四) 促进医疗养老资源融合发展

目前医养结合机构普遍存在医务人员紧缺、与医疗机构联系不紧密、内设医疗机构利用率低且风险高的问题,一方面加强民政、卫生等部门的合作,建立健全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间的双向转诊机制,医疗机构指派专家定期到养老机构内巡诊;另一方面,鼓励引导如小型医院或专科医院等闲置医疗资源,部分或整体转型成医养结合机构,充分利用现有资源,促进医疗与养老的融合发展。

(五)加强农村和社区医养结合工作,推动医养结合延伸至社区和农村

社区和农村医养结合工作是一个短板,特别是为失能老年人提供集中或者居家的健康养老服务还不够多,质量不够好。国家及各省卫健委应着力补上短板,加强社区和农村医养结合服务设施的数量,提高服务质量。比如,开展社区医养结合能力提升工程,在农村统筹乡镇卫生院和敬老院、村卫生室和农村幸福院的资源,统筹规划,毗邻建设,让它们建在一起,融合医养结合服务。

(六)加强医养结合专业人才的培养及管理

目前我国医养结合养老市场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亟待加强老年专科的建设,培养老年病专业人才队伍,可通过岗前培训提高医养结合服务人员专业素质;在大学及大中专院校中开设老年保健、康复医学、养老护理等医养结合相关专业,将临床医学、护理、康复和公共卫生等学科有机整合,改善医养结合服务人才紧缺的现状。对于机构内的医养结合服务人员,需要建立统一的人才准入标准,提高医养结合服务人才准入门槛;人员入职后定期参加培训及考核;提高医养结合服务人员薪酬待遇;逐步完善人事与职称政策。建立起一整套医养结合服务人员的招聘、培训、考核、激励机制。

猜你喜欢

服务体系
建设门诊“老年友好型”服务体系的实践与探讨
智慧出行,智绘未来——新一代出行服务体系构建与实践探讨
新时代多元化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的构建
“三效合一”构建现代农业服务体系
建好公共法律服务体系“最后一公里”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关爱服务体系构建探析
让“绿色”融入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开发区“双创”服务体系探索与思考
建立完善河南省产业集聚区服务体系研究
构建复杂适应的海南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