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会展专业“双螺旋上升式”教学模式及其实施路径研究

2020-10-09耿松涛刘柯妤

实验技术与管理 2020年9期
关键词:双螺旋产学研会展

耿松涛,刘柯妤,严 荣

(1. 海南大学 旅游学院,海南 海口 570228;2. 新疆财经大学 旅游学院,新疆 乌鲁木齐 830012)

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带动了会展业的蓬勃兴起,近年来我国会展业发展势头迅猛。会展业是城市经济的助推器,其经济带动效应强,对城市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大。新时代背景下,我国会展教学模式需要不断创新,我们的“双螺旋上升式”教学模式就是一种创新尝试。该模式以培养会展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实践能力、就业竞争力为核心,以行业需求为出发点,利用政产学研用融媒等不同平台的教育资源,实现多要素的最佳组合,实现教学成效的最大化。本文将对“双螺旋上升式”教学模式的特点、作用机制及应用和实施路径等进行阐述。

1 “双螺旋上升式”教学模式的特点及作用机制

会展专业“双螺旋上升式”教学模式的实质是,将学生自我发展与政产学研用融媒融合发展这两个层面相结合的综合型人才培养模式

1.1 “双螺旋上升式”模型的内涵

“双螺旋上升”式模型由内外嵌套的两个螺旋构成,外部螺旋线由“政产学研用融媒”等七大要素组成,其发展决定着内部螺旋发展所能达到的广度及高度。而内部螺旋线由包含“以会展学生为核心”的内部要素组成,其发展决定着学生自身所蕴含的“体量”。具体模型如图1 所示。

图1 “双螺旋上升式”模型

从平面维度看,外部螺旋呈动态发展趋势,实质是内部螺旋所处的宏观环境,其所含要素自身的发展将扩大螺旋的广度,即产生量的累加。而要素之间的有机组合将提升螺旋的高度,即产生质的提升,因此,从“产学研”螺旋到“政产学研用”螺旋再到“政产学研用融媒”螺旋将是一个不断升级的过程。

从立体维度看,外部螺旋模型的基础是“学”,即以学为主。首先,学生通过内部螺旋达到专业要求的基础水平,继而通过产学融合到达第二阶段的螺旋,以此类推。新要素的不断加入所形成新螺旋的体量是旧螺旋的倍增,并最终实现“政产学研用融媒”各要素的融合发展。通过各相关方共同参与会展人才的培养,形成“政产学研用融媒”会展人才培养共同体(见图 2)。

图2 外部螺旋立体模型

内部螺旋包含影响广度与高度的两大要素。其中,知识影响着螺旋的广度,附加技能影响螺旋的高度,所构成的螺旋的体量取决于知识的储备与技能的附加。在该理论模型中,每名学生都被视为一条独立的螺旋式上升曲线,由于各自拥有的两大要素的情况互不相同,其自身发展程度也不尽相同。内部螺旋模型还可从纵横两个维度的发展来看,纵向发展是以MBECS(会议和商业活动能力标准)为代表的活动能力执行程度为衡量标准的,横向发展是以EMBOK(活动知识管理体系)为代表的知识掌握程度为衡量标准的。

1.2 “双螺旋上升式”教学模式的特征

“双螺旋上升式”教学模式在广度上具有如下三方面特征。一是教学模式应用范围广,随着会展院校学生规模逐渐扩大,师资力量不断增强,该模式可为众多高校提供教学借鉴。二是涉及的学科知识与技能广,该教学模式是多种专业知识与技术综合作用的体现。三是开展合作的范围广,该模式可与会展相关企业、国内外高校、科研机构等开展跨区域、跨国度的合作。

“双螺旋上升式”教学模式在强度上具有如下三方面特征。一是交流互动方面,该模式无论通过有限的小范围实习或多方合作建立实践基地,都能增强该教学模式内外部各要素之间交流互动的频率。二是合作方面,该模式从单一的校企对接发展到会展资源共享,再到会展教育系统共建,能全面提高会展人才的质量和水平。三是会展教育方面,从自主“单一式”发展到多方“联盟式”发展,从而建立多样化、多层次、多维度的会展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这是该教学模式的主要特色[1]。

“双螺旋上升式”教学模式在深度上具有如下三方面特征。一是关注会展专业学生自身知识与技能的获得,强调知识与技能是会展教育的主要载体,体现知识本源的价值观。二是关注行业发展和人才需求,通过政产学研用融媒一体化发展,共同推进会展产业和会展经济的可持续健康发展。三是注重培养会展学生的综合素质,追求人才培养的应用性和社会适应性。

1.3 “双螺旋上升式”教学模式的作用机制

(1)“内-外双螺旋”模型耦合关系。内-外双螺旋耦合关系指在“双螺旋上升式”教学模式中,由学生自身个体与社会各界通过相互促进、相互影响而建立起来的一种耦合关系。该耦合关系分为内容耦合、资源耦合和关系耦合三类[2]。内容耦合强调内外“双螺旋上升式”教学模式以教学内容为基础,会展教师的教学内容计划与安排将决定会展学生对于会展知识的掌握与应用程度。资源耦合是内容耦合机制的进一步深化,它以市场需求为出发点,利用政府、产业界、学术界、媒体等相关平台的教育环境与资源,将各类资源相互联接,最终目的是培养适应会展经济发展的应用型人才[3]。关系耦合是耦合关系的最高层次,建立在内容优先、资源共享的基础之上,指在长期相互合作与共同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教学体系,这是建立“双螺旋上升式”教学模式的基础。

(2)“双螺旋上升式”教学模式的多维协同机制。“双螺旋上升式”教学模式需多方共同参与、相互配合,从而发挥各自的独特优势,并通过共同作用形成合力,使各种分散的力量在协同中产生合力效果。因此,多维协同机制在“双螺旋上升式”教学模式中占据重要地位。多维协同指以高校会展教育为主要载体,通过企业、政府、用人单位、媒介、科研机构等多方交流、多样化协作开展会展教育的机制[4],这是将教育链、专业链、产业链与高校链对接起来的一种机制[5-6]。

2 “双螺旋上升式”教学模式的实施路径

“双螺旋上升式”教学模式在会展专业的应用、推广与实施主要包括内、外部两个路径。外部路径包括完善“政产学研用融媒”合作机制,构建ECOC(教育+竞赛+实践+资金扶持)协同创新模式,打造“两基三段”合作教育模式,共建会展专业实体资源教育模式等。内部路径主要从学科基础、研究方法、人文新知、实习实践等方面展开。通过内外部路径的共同作用,最终实现培养“研究型+实战型”的综合能力较强、素质较高的会展人才的目标。

2.1 “双螺旋上升式”教学模式的外部实施路径

(1)完善“政产学研用融媒”互动合作机制。充分利用本科院校资源优势,寻求相关政策的支持;通过政府对企事业单位的正面影响,组建由政府相关部门、行业单位、学院、科研机构、融资单位、媒介等相结合的综合型平台[7]及实践教育平台,构建与会展产业发展相适应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联合会展相关DMC ( destination marketing company )、 PCO(professional conference organizer)单位,共建实践基地,与企业、媒体、用人单位等在业务上开展相关合作,实现培养综合性应用型人才的目标。

(2)构建ECOC 学生协同创新机制。一方面,本科院校会展专业应着力构建 ECOC 学生协同创新机制,构建“知名会展企业进校园”“会展校友交流会”等校企合作教育平台。另一方面,设立专项经费,支持学生参加“全国会展创新创业实践竞赛”“全国商务会奖旅游策划大赛”等实践性较强的专业技能大赛,推动学生创新实践活动的项目化、基地化、专业化和长效化。

(3)打造“两基三段”合作教育模式。两基是指建立校内和校外两种实践教学基地,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为目标,构建系统性的综合培养体系。三段是指将实践教学分为专业认知实践、专业综合实践和专业特长训练三个部分。

(4)共建会展专业实体资源教育模式。会展专业实体资源教育模式是指充分整合校内外高质量会展教育资源,建设具有教学、科研等多种功能的综合性教学实体平台。在政产学研用融媒一体化建设的基础上,建立“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收益共享、责任共担”的会展教育机制,提高会展专业人才的综合素质。

(5)创建“平台+项目”合作教育模式。以旅游管理、会展经济与管理等专业为切入点,深化人才培养体系和课程体系改革,实现校企间“三对接”,即:校企联合制定会展专业发展规划,实现专业与行业甲、乙双方的紧密对接;校企共同负责学生就业,实现应届生就业与企业人力资源需求的紧密对接;校企共建校内外实习基地,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会展教学与实践环境的紧密对接。

(6)架构“政产学研用融媒”实践教育平台。在“政产学研用融媒”这一实践教育平台中,政府起引导作用;会展企业作为行业乙方应为创新型会展人才培养提供平台[8];高校作为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主体,负责设计知识和学科逻辑体系,使学生掌握基础理论知识并具备系统性分析问题的能力[9];科研机构注重新知识、新技术和新产品的创新,应为整个协同创新系统输出顶尖人才;用人单位作为行业甲方,应从自身需求出发,基于互联网的信息资源,努力实现信息对称和效益最大化,并向市场反馈人才信息;金融机构负责提供投融资服务,满足市场对资金的需求,为复合创新型会展人才的培养提供助力;媒介负责整合扩散行业资源信息,使学生了解市场动向,从而更好地完成从学校到社会的过渡。

2.2 “双螺旋上升式”教学模式的内部实施路径

基于“双螺旋上升式”模型的内螺旋结构,内部实施路径主要从学科基础、研究方法、人文新知、实习实践、专业技能五大模块入手。

(1)学科基础模块。学科基础模块主要课程包括公共基础平台课如毛泽东思想概论、大学英语、计算机等,专业基础平台课如高等数学、统计学原理等,专业基础课如现代服务业管理、展览概论、展览政策法规等[10]。此外,由于会展业涉及信息、城市建设、旅游开发等多个领域,是一个综合性强、关联度高的行业,需要具备一定的专业技能。因此,为充分考虑会展行业发展的需要,还将开设计算机图形设计CAD、图像处理技术Photoshop 等专业技能课程。学科基础课程的开设,既能让学生掌握多学科知识和多样化技术,又能帮助学生理解会展业发展的宏观经济背景,学习会展经济运行的基本规律。

(2)研究方法模块。研究方法模块主要包括会展项目运作评估、会展产业调研报告、会展大数据统计、论文写作方法与技巧等课程。其设置的目的在于培养并提升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可将研究成果服务于会展行业。例如,通过会展市场调研,可以明确职业岗位需求和职业能力要求,为会展实操提供参考;通过对会展项目的运作效益评估、数据统计以及市场分析,为会展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提供思路。

(3)人文新知模块。人文新知模块包括中西文学鉴赏、中西方哲学探讨、中西方艺术发展、声乐课、网红经济学、品牌认知、嘉宾演讲和会展前沿问题等课程。当前会展业面临着新机遇、新挑战,在网红经济及快餐式文化的影响下,会展专业学生应紧跟潮流,学习新型电子商务模式及其相关理论。通过对人文新知模块的学习,可使学生更好地了解会展企业品牌化、国际化的影响,利用经济学及博弈论来深入分析会展行业的发展趋势,并在研究会展前沿问题的过程中,充分把握新机遇。

(4)实习实践模块。实习实践模块主要包括专业认知实习、会展志愿者服务、会展项目考察、会展实操、企业轮岗和毕业实习等活动。该模块通过构建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使学生对会展产生感性认知,再通过现象观察与描述从为理论学习积累感性知识逐渐转变为对会展理论进行印证[11]。在会展项目运营中,通过实践业务操作,为会展行业评估提供实践经验。通过在理论与实践上对行业价值进行评估,实现会展专业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的提升,并从理论视角分析会展行业的前沿及热点问题。

(5)专业技能模块。专业技能模块包括会展文案写作、会展商务英语、会展市场营销、会展项目利益相关者行为模式分析、会展软件操作和展览场地的运营和管理等。会展专业人才应具备项目运营能力、职业基础能力、职业服务能力等。其中,项目运营能力包括项目管理能力、营销能力和策划能力,且以项目营销能力和策划能力为主。职业基础能力和职业服务能力是建立在对会展行业发展以及市场状况认知的基础上的,学生既要懂得项目管理和业务运作的规律,又要具有创新和策划能力。

3 结语

新时代对会展专业学生培养提出了新要求,“双螺旋上升式”会展专业教学模式是一种新的尝试。该模式应用前景广阔,能够推动高校会展专业的可持续发展,也将为高校会展理论教学与实操实践提供借鉴。

猜你喜欢

双螺旋产学研会展
精益求精产学研 继往开来朝阳人
马尔斯克双螺旋瞭望塔
health
疯狂大堵车
I Love the Mountains
“政产学研用”:培养卓越新闻人才的新探索
完善转化机制 推动产学研融合
学前音乐教育专业产学研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会展列名
会展推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