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与规范操作流程再造研究

2020-10-09吕建刚

实验技术与管理 2020年9期
关键词:危险源实验室责任

杨 盼,吕建刚

(江苏师范大学 保卫处,江苏 徐州 221116)

高校实验室是创造新物质、探究物质特性及反应机理等的重要场所,具有一定的不可知性,属特殊环境[1]。近年来,高校实验室事故时有发生[2],如 2017年上海某大学教学实验室的100 mL 反应釜爆炸,致1名学生重伤;2018 年南京某大学实验室发生爆燃,造成多名师生受伤;2018 年北京某大学的学生在进行垃圾渗滤液污水处理实验时,发生爆炸事故,造成3 名学生死亡。因此,如何提高实验室安全管理水平、构建实验室标准化管理体系、规范实验操作流程等直接关系到广大师生的生命安全及学校安全稳定与发展。

1 规范实验室安全管理意义

高校实验室具有实践教学、科学研究、服务社会等三大功能,是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创新型人才的重要场所,是落实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前提。实验室硬件条件和管理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高校的学科建设、科技创新及人才培养,直接代表着学校的学术水平和办学特色[3-5]。根据有关研究,诱发实验室事故的某些原因为设备及线路老化、操作不慎或违反操作规程[6]等。因此,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及规范操作流程再造,不仅可以保障实验人员的健康与安全,还对于培养学生敬畏严谨、认真规范的科学素养,建立大安全理念,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生命观,培养良好的科研习惯等具有长远价值。

2 高校实验室危险源辨识

各类实验室安全事故主要是由于物的不安全状态和人的不安全行为所致。因此,事故的起因与人、物、环境、管理、事故处置等因素的多元函数[7]有关联,其事故致因的轨迹交叉理论如图1 所示。按照系统全面、可操作性的原则,开展危险源辨识,依据危险源辨识结果,进行实验室安全管理与规范操作流程再造,能够建立有效的实验室危险源防控体系,提高实验室安全管理效能。

图1 事故致因的轨迹交叉理论

2.1 危险源辨识原则

为对高校实验室危险源有一个科学全面的认识,达到明确风险、精准预防、避免事故的目的,在进行危险源辨识过程中应坚持以下原则[8]。

(1)系统性原则。既包括实验室内所有的组成要素,又包括该实验室内所开展实验的整个操作流程中所暴露的危险因素及相互作用关系。

(2)综合性原则。从人、物、环境等角度综合研判安全隐患因素、职业危害因素等。

(3)针对性原则。根据不同实验的原材料、反应机理、设备设施、实验环境及保障措施等,开展有针对性的危险源辨识,并不断更新。

(4)全员参与性原则。采用相关职能部门牵头,各实验室管理人负责的方式开展,动员实验教师、学生积极参与,学校成立专家组对辨识结果进行审核。

2.2 危险源辨识方法

高校实验室,尤其是科研实验室,具有以下特点。

(1)实验室类型多、分布较为分散、安全管理制度较难落实。

(2)实验室易燃易爆物品种类多、危险源类型复杂、各类危险源相互作用机理不确定。

(3)实验内容和项目多变、仪器设备使用频率高、实验室空间狭小环境较差。

(4)实验人员流动性大、危险物品量少易忽视、安全投入少、设施不完善等。

鉴于以上特点,须采用多种危险源辨识方法进行研究,以实现辨识结果的科学、全面。

将实验室实验过程中的基本要素总结为人员与管理、物质与设备、操作程序与工艺、空间与环境等 4大类,根据不同因素选择4 种不同的辨识方法,其危险源基本要素的具体因素及辨识方法如表1 所示。

表1 危险源基本要素的具体因素及辨识方法

3 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突出问题分析

近年来,在高校实验室安全事故中,火灾、爆炸、中毒事故发生频率和伤亡人数占比较高,分别为90.2%和93.5%。主要发生在危化品使用、试剂储存、仪器设备使用等环节,事故原因多为违反操作规程、操作不当、设备老化及缺陷[9]等。综合分析学校实验室安全专项检查结果及各单位自查自纠情况,并结合近期接连发生的几起事故,将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问题归纳如下。

3.1 学校管理机制缺失

(1)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安全教育准入制度、安全操作规范、实验室仪器设备检修制度、实验室废弃物处置规定和安全监督检查制度等针对性、操作性不强,执行标准操作不严,各项规章制度落实有一定的难度。

(2)实验室风险评估缺失、风险源不明,往往造成实验室失管、失控。当学生发现安全隐患时,由于多种原因,不会主动提出,导致无法第一时间消除安全隐患。

(3)校、院、系各级实验室管理机构人员不到位,岗位职责不明晰、管理人员权威性不足、管理力度不够,造成实验室内各类违规、违章行为“查而不改、查而不绝”现象比较突出。

3.2 安全责任落实不到位

(1)各级单位虽然层层签订安全责任书,但对责任书中的职责履行情况缺乏有效的监督与奖惩,安全意识薄弱往往造成实验室安全主体责任落实不到位。

(2)相关职能部门存在“重迎检、轻落实”现象,无明确的监督、奖惩制度,未能形成安全监管长效机制。

(3)因历史原因存在部分违规建筑,如“走廊实验室”“楼顶实验室”“平台实验室”等,其安全管理无主体,处于楼宇消防安全巡查的“真空”地带,较难落实安全责任。

3.3 实验室安全管理专业人才缺乏

(1)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的部门多为实验室处、国资处及保卫处,而行政部门管理人员往往对各类实验室危险源分布情况不了解,对于实验室安全风险防范与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缺乏专业知识与实践经验支撑。

(2)各学院实验室安全的实际管理人多为实验员或博士生;在各项安全管理制度的完善、落实方面存在障碍,人员流动性大,难以形成长效机制。

(3)实验室安全培训教育方面,没有专业化的培训队伍,培训内容无法实现专业互补、全覆盖,学生安全意识不强,“重科研轻安全”现象较普遍[10]。

3.4 安全投入与防范措施难保证

(1)实验室、实验台、水路、电路、通风橱、实验仪器设备等老化现象突出,尤其是在老校区这一现象更为严重。

(2)科研项目中安全经费不足,必要的安全防护措施落实不到位,一些安全设备老化,急待更新。

(3)学校引进新的科研团队与实验设备,但配套的硬件条件往往得不到保证;违规作业现象时有发生[11]。

4 实验室安全管理流程再造

4.1 建立实验室安全管理责任体系

加强组织领导,成立学校安全工作委员会,明确学校党委书记、校长全面负责实验室安全工作,是实验室安全的第一责任人。坚持“以人为本、安全发展”的理念,贯彻执行“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工作方针,按照“三管三必须”的原则,全面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失职追责”的工作要求,明确各责任单位安全生产职责。学校与责任单位之间,以及各责任单位内部须层层签订责任书,从而构建、夯实“校领导领导责任、职能部门监管责任、各责任单位主体责任、岗位管理直接责任”的实验室安全管理责任体系。

出台约谈、问责办法。学校安全工作委员会就实验室安全隐患有关问题对责任单位、负责人进行提醒、告诫、督促整改的谈话、问责,纳入个人考核范畴,视情况对实验室安全工作进行问责。

4.2 构建多层次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体系

在学校层面制定涵盖消防安全、危化品管理、生物病毒、特种设备、高压电气、废物处置等多方面的校级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对实验室安全实现宏观管控。各学院、各实验室、各岗位基于实验室危险源辨识及实验过程风险评估结果制定管理办法、操作规程及应急预案,规范实验人员操作,有效预防实验过程中出现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及环境的不安全因素。充分利用检查制度、考评制度,与实验室准入制度相联,及时纠正各类安全隐患。

4.3 开展实验室安全管理标准化建设

实验室安全标准化、制度化是实验室安全的基础和前提,包括实验室的安全管理标准化、安全条件标准化、安全操作标准化、安全教育制度化及应急演练常态化。可首先在涉及危化品、特种设备等安全形势较为严峻的实验室内试点,再向全校范围推广。不断加强学校安全文化建设,加强实验室安全管理信息化建设[12],将标准化、规范化、程序化内容开发推广,如通过启用安全生产智能化管理系统,规范各单位自查自改,加强隐患档案闭环管理,落实隐患排查“两照一表”,推进安全事项责任落实与隐患整改实效等。

4.4 实现实验室安全教育全覆盖

通过学生处、人事处、实验室处、保卫处等多部门联动,学院领导、实验室主任、班主任、科研工作者等积极参与,在新生入学教育、新教师入校教育中加入实验室安全教育内容,从而实现培训内容与受众群体全覆盖[13]。实行实验室准入制,针对不同群体开展相应的安全教育与考核,合格后获得准入资格。不断创新培训形式,如专家讲座、实战演练、专项拓展、主题班会、板报评比等,实现安全教育多样化、常态化。

4.5 强化实验室突发事件应急体系

加大物防投入,确保消防器材、应急物资与设备配置到位,且完好有效。成立实验室应急工作领导小组,明确人员职责,制定不同类型的突发事件应急处置预案,规范处置流程。定期开展应急演练、桌面推演等。

5 结语

高校实验室安全问题一直以来备受社会关注,科学有效的实验室安全管理、标准规范的实验室操作流程是一项长效性、系统性工作,需要在正确辨识危险源、科学研判风险的基础上,加强组织领导,落实安全责任,加强制度与标准化建设,不断创新实验室安全教育形式与内容,构建机动完备的应急防控体系。此外,上述工作离不开多部门的协调配合与全校师生的共同参与。

猜你喜欢

危险源实验室责任
对某企业重大危险源核查引发的思考
使命在心 责任在肩
每个人都该承担起自己的责任
桥式起重机使用环节重大危险源辨识研究
电竞实验室
电竞实验室
电竞实验室
电竞实验室
铁路工程施工危险源辨识的研究
期望嘱托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