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驻外使领馆人员健康服务需求

2020-10-09郭思媛宋林子

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 2020年9期
关键词:驻外使领馆远程

郭思媛,宋林子,杨 敬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北京 100053)

中国驻外使领馆人员肩负着党和国家赋予的重要历史使命与任务,其健康状况直接影响到国家总体外交工作的开展。2019年外交部网站显示我国驻外使馆173个,驻外总领事馆90个,全球驻外使领馆人员众多,卫生需求极大,是一个不容忽视的人群。目前,我国驻外使领馆人员受到心脑血管、消化、皮肤、呼吸以及心理等多方面疾病的困扰,驻外人员医疗保障情况受驻在国医疗技术水平强弱、社会稳定与否、医疗保障经费多寡、医疗保障模式类别等多重因素影响[1]。为确保国家外交工作平稳开展,远程医疗服务作为一种经济、有效、快捷的医疗服务模式,可为驻外人员健康保障机制探索提供思路。

WHO定义远程医疗服务是指卫生保健专业人员通过使用信息和通信技术来交换信息,实现疾病和损伤的诊断、治疗、预防、研究和评估,以及开展继续教育的卫生服务[2]。我国卫生健康委也提出,要充分发挥综合或专科医院的医疗技术和设施设备优势,对医疗条件较差的偏远地区、海岛或舰船上人员进行远程诊断、治疗和咨询。截至目前,我国国内开展远程医疗服务日趋成熟,但为驻外使领馆人员提供远程医疗服务的案例几乎为零。本文采用调查问卷的方法,调研某三国驻外使领馆工作人员健康水平现状、就医现状以及对远程医疗服务的需求。

1 问卷调查概况

1.1 调查对象选取某三国驻外使领馆为调研对象并发放问卷,三个国家分别位于亚洲、南美洲、北美洲,包括经济发达国家和欠发达国家,能够较好地代表不同地域、不同医疗技术水平、不同就医模式下,驻外使领馆工作人员的健康水平和健康需求。

1.2 调查方式基于对三国的实地调研和专家访谈结果设计调查问卷,问卷分为基本情况、健康情况、就医现状、远程医疗服务需求四方面,共设置40道问题。问卷通过“问卷星”软件,采取网上发放的形式,定点投放问卷50份。根据所在国使领馆人数比例依次发放10份、10份、30份,在剔除统一IP地址重复提交、答卷时间不足1分钟等因素后,依次回收有效问卷10份、6份、24份,共40份,有效率为80%。问卷回收后,使用EXCEL 2010和SPSS 19.0对所获数据进行分析处理。

2 调查结果分析

2.1 调查对象基本情况40份有效问卷中,男女比例、职务比例、年龄比例、学历比例基本与实际使领馆工作人员比例相符,调查样本全面,可以认定为反映三个使馆各层次人群的实际情况。参与调查的男性占比62.5%,年龄在20~60岁之间,整体分布比较均匀,20~30岁最多,占比35%;31~40岁占比15%;41~50岁占比25%;51~60岁占比25%。从学历结果看,95%的调查对象拥有本科及以上学历,属于具备较高知识水平人群。

2.2 调查对象健康情况调研对象对自身健康评价结果显示:比较健康占比40%,一般水平占比37.5%,比较不健康和非常不健康合计占比22.5%。调研对象对使领馆人员整体健康水平评价结果中,比较健康占比35%、一般水平占比45%,比较不健康占比20%。两题的调查结果基本一致。当被问及被哪些身体不适困扰时,仅有15%的人回答无不适,其余均有身体不适的问题,常见的身体不适症状依次是:情绪不佳(35.00%)、皮肤瘙痒(35.00%)、失眠(30.00%)、健忘(27.50%)、心悸(22.50%)、肥胖(20.00%)、头痛(12.50%),常见慢性病主要是高血压(20.00%)、高血脂症(20.00%)。

2.3 调查对象就医现状在样本数据中,52.5%的调查对象选择在当地就医,48%的调查对象表示曾有过生病时回国就医的经历,少数调查对象表示主要医疗方式为自带药物或者在医疗队就医。全样本中只有10%的人对目前的就医条件感到满意,有47%的人对目前的就医条件感到不满意甚至非常不满意。进一步来看,发现在当地就医的人群中不满意度比较高,而选择自备药物或者在医疗队就医的不满意度最低。分析在当地就医满意度低的原因主要与当地就医语言障碍、就医方式不同和治疗理念不同等有直接关系。

2.4 调查对象对远程医疗服务的需求

2.4.1 认可度 调查对象表示截至目前,所在驻外使领馆均未使用过远程医疗服务,但是85%的调查对象表示希望使用远程医疗平台技术,15%表示不确定。如果按在外工作时长来看,当被问及是否希望使用远程医疗平台技术时,在外工作时长5年以内的调查对象有22%表示不确定,但是工作时长超过5年的调查对象均表示同意或者非常同意使用此项技术。由此可以看出,随着在外工作时间的变长,对在外工作环境有深切体会,会更加认可远程医疗技术的应用。

2.4.2 使用意愿 由于特殊区域医疗不及时、不便捷等原因,调查对象认为驻外使领馆开展远程医疗服务是必然趋势,但是确实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具体问题,最主要的担忧是医生诊断的准确性受到远程医疗体系的限制(87.50%)、远程医疗的责任认定及责任承担不明确(40.00%)、线上线下医疗模式的切换影响效率(27.5%)、远程医疗信息数据传输存在安全隐患(22.5%),另外有调查对象提到远程医疗服务对于诊断后药品及后续配套医疗服务提供的担忧。

2.4.3 需求情况 问卷显示,调查对象最希望通过远程医疗可以获取用药指导的帮助,占需求总数的29%,其次是疾病诊治,占比26%。又由于在上文中发现在当地就医的人群中不满意度比较高,而选择自备药物或者在医疗队就医的不满意度最低。综上,可以推断出大多数驻外工作人员认为远程医疗具备可行性,如果远程医疗能够给予准确的疾病诊断并且给予用药指导就能够大幅度提升就医满意度。当被问及倾向于通过远程医疗诊治哪些专业的疾病时,需求前五位是心血管内科、皮肤科、消化内科、普通外科和内分泌科,出现次数分别为19、17、15、15、14,可见驻外工作人员中这五个专业的疾病相比于其他专业而言更亟待解决,未来在探索远程医疗模式保障驻外人员健康时应着重考虑。

2.4.4 使用依从性 当被问及若向您所在的使领馆提供远程医疗服务时,您是否会积极地通过远程医疗系统上传及下载医疗信息;您是否会积极通过远程医疗系统与其他医生进行交流;您是否愿意通过穿戴设备,让专业人员实时了解您的疾病动态,给您相应健康指导,均有超过70%的被调查者表明会非常愿意或者愿意配合,预期依从性较高。调研对象表示,最急切希望通过远程医疗服务系统获得的服务内容依次是用药指导、疾病诊治、健康讲座和心理咨询。

3 思考与建议

3.1 远程医疗服务建设应更加关注于医疗精准度建立“智能化”健康档案,全面了解驻外使领馆人员健康水平。使领馆人员须在派出前及每次回国期间,进行全面健康体检,并将数据上传或更新至 “驻外使领馆人员远程医疗服务平台”,建立基础健康档案。调研结果也表明,驻外使领馆人员会积极配合使用医用穿戴设备监测健康数据,通过监测心电、血压、血糖、睡眠等数据,了解人员身体健康水平和疾病发展进程,也可以通过大数据系统掌握所在国使领馆人员整体健康情况。健康档案的建立是精准医疗的重要基础,将提高远程医疗服务有效性。

外交部联合国家卫生健康部门,应依托各省市大型公立综合医院,借鉴国内外远程医疗工作经验,建立驻外使领馆人员远程医疗服务体系,与第三方技术合作建设远程医疗服务网络,组建专业远程医疗服务精英团队,为驻外使领馆人员提供健康咨询、远程诊断、远程多学科专家联合会诊、远程术前指导、远程急救、远程健康宣教等,提供全面、专业、精准的医疗服务,从而实现健康有监测、疾病有预警、患病早干预。

3.2 为目标人群提供全覆盖“一对一”式问诊及健康咨询服务驻外使领馆工作人员可配备固定全科医生,按需预约,二人以文字、语音、视频等形式在系统内直接对话,全科医生在综合了解“智能化”健康档案数据和远程会诊信息后,为驻外使领馆人员提供指导性医疗建议,发布患病风险预警,解决常见病治疗中的问题。在远程医疗服务系统中,全科医生是开展疾病诊断、健康指导、健康咨询、实时健康监测工作的第一责任人。患有慢性疾病的驻外使领馆人员,需要长期药物治疗,适时调整用药方案,给予正确的用药指导必不可少。针对仅超重、肥胖、轻度脂肪肝的青壮年人,则应贴合其自身实际健康状况设计预防代谢综合征、合理健身等的健康管理方案。由此实现对个体差异的精准定位,满足日常健康维护需求的同时还能提供有个性化的健康维护方案(图1)。

图1 “一对一”式问诊及健康咨询服务流程

3.3 为需求人群提供“一对多”式远程会诊服务当驻外使领馆人员出现脑卒中、创伤或其他某些急危重症时,可及时通过平台连线国内医疗专家,以一对多的形式开展远程视频会诊,国内专家可通过各自的高清视频终端加入虚拟诊室,共同对患者的监测数据、医学影像结果、病理结果、化验结果等进行讨论,形成治疗方案,为患者提供一些诊疗建议或判断是否需要紧急回国治疗。对于条件限制无法回国的手术患者,可通过远程医疗系统进行术前指导,随着人工智能、达芬奇机器人等高端医疗设备以及5G通信技术的逐渐成熟,还可实现远程超声、远程手术等。

3.4 开展远程心理咨询服务 调节目标人群心理状态我国驻外使领馆人员遍布全球,主要从事与驻地政府和军队沟通协调、接待访问团组等事务性工作,任务繁重,强度较大[3],持续的高压工作、远离家人朋友、未来职业发展的担忧等使得心理问题不容忽视。特别是工作在高挑战性、高风险的国家,更容易出现应激性心理问题,需要重点关注。远程医疗服务系统可提供心理疾病诊疗服务,以预约形式远程连线心理辅导专家。专家可根据具体情况,给予用于判断疾病的个性化心理健康调查问卷,也可在虚拟诊室中进行心理疏导,必要时可开具药品处方。

3.5 做好远程健康宣教 提升自我健康维护能力从疾病的预防保健、疾病诊治到病后康复,远程医疗也需要提供全周期健康服务。驻外使领馆人员整体文化水平偏高,学习能力较强,自我健康维护能力弱的主要原因是医学知识储备不足。有学者曾提出[4],将疾病防治常识考核纳入驻外人员考核的标准中,组织外派前集中培训,每年进行考核,敦促驻外人员加强自我健康维护知识的学习。可见健康教育在驻外使领馆人员自我健康维护中的重要地位。远程医疗服务平台可以充分利用平台优势,做实健康宣教工作,降低在自主医疗情况下出现的误诊和错误治疗率,提高驻外使领馆人员健康水平,提升应急自救处置能力。结合我国广泛开展健康宣教工作的经验,对于传染病高发地区、高原地域、战乱地区有针对性地加入传染病预防、高原病防治、心肺复苏、外伤处置等内容。考虑到驻外使领馆人员整体文化素养较高,课程内容设计应较大众健康科普内容更为深入,在驻外使领馆人员可接受的范围内,提供最专业的健康资讯。同时,发挥我国中医治未病特色,加入中医特色健康教育内容,包括情志指导、饮食调护、体质辨识等。远程宣教形式可借鉴医务人员远程继续教育培训的形式,但应不拘泥于此,注重宣教的趣味性,提高驻外使领馆人员的学习兴趣。太极拳、八段锦、五禽戏、易筋经等是中医传统保健项目,是身心益向调节的绝佳方式。通过虚拟现实技术实现远程学习,既能提高锻炼的趣味性,又可同步监测练习者的运动数据。故远程宣教的形式在5G时代和高新技术发展的今天,应不断拓宽思路,丰富宣教形式。

3.6 做好药品和设备管理 保障远程医疗服务落地实施在远程医疗服务团队中引入临床药师、医学工程师是保障药品、设备的供应和管理的重要手段。在各国驻地配备电子药柜,临床药师将驻地人数、年龄、性别、区域环境特性等因素考虑在内,制定各使领馆有针对性的药库配药清单,由专人放置在各使领馆电子药柜内。例如,在高原地区、传染病高发地区,增加防治高原病、传染病治疗的药物,另外也要考虑心理治疗药物的配备。当医生在远程服务平台开具电子处方后,系统为患者发送二维码至手机终端,患者可通过出示二维码在药品库中领取对应药物,一旦患者领取其他药物,电子药柜报警系统即报警提示。临床药师可通过系统,实时对各驻地药库盘点,掌握药品剩余数量,联系专人及时给予补充。医学工程师对可穿戴监测治疗设备的管理也可参考药品的管理模式,对驻外使领馆人员提供设备使用指导,确保设备的正确使用和维护,这种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将会降低消耗成本,同时保障患者诊疗安全。

4 结 语

综上所述,这一特殊人群的健康维护值得关注。在传统医疗服务较难实现的背景下,不断深挖远程医疗可提供的特色服务内容,最大程度通过远程医疗为驻外使领馆人员提供健康保障。呼吁政府加大投入力度并提供政策保障,开发针对使领馆人员的个性化远程医疗服务系统,探索远程医疗服务模式。利用全国顶尖综合医院和专科医院诊疗优势,以及开展远程医疗工作的丰富经验,做好团队建设和系统建设,提供驻外使领馆人员远程会诊、健康宣教、心理疏导等远程医疗服务内容,为外使领馆人员提供健康保障。试点可穿戴设备、智能装备和卫星移动通信技术的应用,确保医疗保障水平和全球覆盖能力的提升。优质、高效、便捷的远程医疗服务模式将提高驻外使领馆人员健康维护意识,提升整体健康状态,满足其多样化的健康需求,使驻外使领馆工作人员更好地发挥我国对外发展战略的重要作用,推动我国政治外交、经济建设和军事实力的腾飞。

猜你喜欢

驻外使领馆远程
让人胆寒的“远程杀手”:弹道导弹
远程工作狂综合征
16国驻澳使领馆收到可疑包裹
远程诈骗
浅析高校驻外研究院人才培养的实践与困境
看英国驻重庆使领馆变迁1891年英国正式在重庆建立总领事馆,距今有123年
辨析驻外办
中国学生变自信
“疆独”暴力袭击我驻外使领馆
一次神奇的远程渗透破袭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