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肺动脉血栓栓塞的临床特点及危险因素分析

2020-09-30尼玛张云桃小巴桑普布卓玛史丹丹白玛央金杨丽史兴亚次卓嘎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20年73期
关键词:卧床二聚体肺动脉

尼玛,张云桃,小巴桑,普布卓玛,史丹丹,白玛央金,杨丽,史兴亚,次卓嘎

(拉萨市人民医院,西藏 拉萨)

0 引言

我国平原地区肺动脉血栓栓塞的相关报道较多,其影响因素也相对明确,但对于肺动脉血栓栓塞的影响分析报道较少。加上高原西藏地区普遍海拔较高,气压较低以及环境因素导致我国人民肺动脉血栓栓塞病症的频繁出现。确定肺动脉血栓栓塞的影响因素,对确认患者早期的治疗方案以及早期诊断具有重要作用[1]。现选取39例肺动脉血栓栓塞进行研究,并选取39例平原患者进行对比,分析产生肺动脉血栓栓塞的临床特点和影响因素,有以下报告。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收治的39例肺动脉血栓栓塞进行研究,分为观察组,另选取39例平原地区患者进行研究对比,分为对照组,其中对照组男性21例,女性 18例,年龄 36~64岁,平均(49.84±4.62)岁,海拔位置1200~2300 m,平均(1796.72±234.71)m;观察组男性 19例,女性20例,年龄40~71岁,平均(51.79±4.90)岁,海拔位置3500~4000 m,平均(3652.61±135.45)m。对比患者各项一般资料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①所有患者均符合《慢性血栓栓塞肺动脉高压的诊断和治疗进展》中肺动脉血栓栓塞的诊断标准;②患者意识清晰,可协助进行指标调查;③知情条件下参与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①具有2~3个月的抗凝药物使用史;②高原居住时间<1年者;③合并精神功能障碍以及认知功能障碍者。

1.2 方法

统计患者各项一般资料包含性别、年龄、民族等,年龄可分为 30~49岁、50~69岁;卧床时间分别为>3 d、<3 d;血常规检测包含红细胞、血红蛋白,红细胞水平分为 >5.5×1012/L、≤5.5×1012/L;血红蛋白水平分为 >180 g/L、≤180 g/L;D-二聚体分为 >12000 μg/L、≤ 12000 μg/L[2];下肢静脉血栓以彩超检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根据《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断指南》进行评估[3],低氧血症诊断为:室内空气吸入氧浓度为21%、血氧分压<80 mmHg。

1.3 观察指标

统计观察两组患者的差异,分析肺动脉血栓栓塞产生的各项危险因素以及临床特点。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统计学软件SPSS 18.0对资料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计数资料以(%)表示,分别应用t、χ2检验,并以回归分析法Logistic进行分析,根据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两组患者在单因素和多因素中的影响因素分析,患者红细胞水平、红血蛋白、D-二聚体、下肢静脉血栓、低氧血症、卧床时间、肺源性心脏病以及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产生肺动脉血栓栓塞的主要因素(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中,红细胞水平>5.5×1012/L、血红蛋白>180 g/L、下肢静脉血栓、D-二聚体>12000 μg/L以及卧床时间>3 d是产生病症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数据具有统计学意义,详情见表1、表2。

3 讨论

肺动脉血栓栓塞患者的病症表现通常和平原患者无明显差别,但由于特殊的地形以及低气压影响,又具有一定的特性,其呼吸困难以及胸痛的现象较平原地区更高,呼吸困难主要受低气压影响,因此红细胞增多的患者和慢性阻塞性肺病具有较高的占比,并且可能伴有低氧血症。若在此基础上伴栓塞症状,则呼吸困难的发生率会显著提升[4]。胸痛可分为胸膜性胸痛和心绞痛,患者的肺动脉高压通常高于平原地区,可通过心脏指标进行观察,患者的肺动脉高压会促使右心室壁张力增加,从而导致右心室壁缺血引起胸痛。因此,对于高原肺动脉血栓栓塞的观察,应在呼吸困难以及胸痛表现上进行密切观察。另外患者D-二聚体情况的诊出率与平原地区相近,可通过D-二聚体的检测对高凝状态和血栓情况进行诊断[5]。

本文通过选取39例肺动脉血栓栓塞进行研究,并选取平原地区39例患者进行对比观察得出结果:单因素分析中,红细胞水平、红血蛋白、D-二聚体、下肢静脉血栓、低氧血症、卧床时间、肺源性心脏病以及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产生肺动脉血栓栓塞的主要因素(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中,红细胞水平>5.5×1012/L、血红蛋白>180 g/L、下肢静脉血栓、D-二聚体>12000 μg/L以及卧床时间>3 d是产生病症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数据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由此可见,当患者红细胞水平>5.5×1012/L、血红蛋白>180 g/L、下肢静脉血栓、D-二聚体>12000 μg/L以及卧床时间>3 d时具有产生高原肺动脉血栓栓塞的可能性,患者在日常护理以及病症预防时需要根据以上指标进行定期诊断,减少病症的发生率。

表1 两组患者观察指标单因素影响分析[n(%)]

表2 两组患者观察指标多因素Logistic影响分析

综上所述,患者日常预防中需以红细胞水平≤5.5×1012/L、血红蛋白≤180 g/L、预防下肢静脉血栓、D-二聚体≤12000 μg/L以及卧床时间≤3 d为标准进行肺动脉血栓栓塞的预防,护理人员也应根据该指标进行各类病症的护理调整。

猜你喜欢

卧床二聚体肺动脉
肺动脉分支起源异常的产前超声筛查与诊断
一种可升降卧床病人半自动转运车的研究与设计
家有卧床老人,如何预防压疮
牛繁殖、饲养、卧床精细管理七法
降钙素原、D-二聚体联合SOFA评分对脓毒症预后的评估价值
VIDAS 30荧光分析仪检测血浆D-二聚体的性能验证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合并肺动脉高压研究进展
卧床患者深静脉血栓的预防性护理研究
不孕症女性IVF助孕前后凝血四项及D二聚体变化与妊娠结局
81例左冠状动脉异常起源于肺动脉临床诊治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