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贫困大学生“学业贫困”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

2020-09-29杨俏

青年时代 2020年19期
关键词:贫困大学生管理策略

杨俏

摘 要:在高校大学生中,贫困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特殊群体,贫困生工作也一直都是高校育人工作中的重点与难点。近年来,各大高校招生数量增长,贫困生群体相应扩大,贫困生暴露出来的“学业贫困”问题也日益突出。本文将结合西南地区某大学贫困生情况,对高校贫困生“学业贫困”现状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并提出行之有效的管理策略。

关键词:贫困大学生;学业贫困;管理策略

一、引言

随着我国对教育重视程度的加深,高校大学生数量大幅度提升,而在这种情况下,贫困生“学业贫困”的问题日益突出。就目前情况而言,我国高校贫困生“学业贫困”问题已经发展为一个社会问题,这让教育机构和教师感到十分痛心和无奈。对在校大学生而言,完成学业、顺利毕业是最基本最重要的任务,虽然贫困大学生在学业方面比一般学生面临着更大的挑战,经济因素、心理因素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他们的学习成绩和学业,但这些绝不是导致贫困生“学业贫困”的决定因素。从目前的情况来看,高校中有相当一部分贫困大学生出现了“学业贫困”的问题。

二、贫困大学生“学业贫困”现状

在大多数人的观念里,从农村走出来的孩子出身贫寒,应该较早就懂得了生活的艰辛,会比一般的学生更加努力和上进,所以在学业上也会比一般学生表现更加优秀。然而,现实状况却不是那样,高校贫困大学生往往比一般学生面临的学业压力更大,困难也更多。笔者对西南地区某大学贫困大学生学业情况进行调查统计,发现有相当比例的贫困生学业成绩不尽如人意,出类拔萃的贫困生很少。涉及一系列国家奖助学金、社会资助等评选、评定时,也经常遇到贫困生达不到申报条件的尴尬。除此之外,部分贫困生到毕业审核时,由于完成不了规定的学业要求,面临着重修课程的困境。如此一来,部分贫困生学习的年限被延长,甚至拿不到学位证或者毕业证,还有少数学生无奈之下选择退学。笔者将上一学年1至2门考试不及格视为学业贫困,3门及以上考试不及格视为学业特别贫困,因而未包含大一年级的统计数据,具体统计情况如表1所示。

综上可知,该大学有近40%的贫困生。其中,出现“学业贫困”问题的贫困生人数占贫困生总人数的50%左右,“学业特别贫困”的比例超过5%。这个数据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并非所有贫困生都努力上进,“寒门出贵子”已越来越难,甚至还有少部分贫困生因“学业特别贫困”将面临延期毕业或被退学或无法毕业等问题。

三、贫困大学生“学业贫困”原因

(一)经济影响

近年来,我国经济实现了飞速发展,农村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发展不平衡现象依旧严重,贫富差距仍然悬殊。据统计,该校90%的贫困生来自农村,父母没有工作,家庭经济来源十分有限;10%来自城镇的贫困生家庭往往面临着收入少、开支大等经济困境。

步入大学后,很多贫困学子对学业的重视程度不够,将学业放在次要位置。不少貧困生为了缓解家庭经济压力,在大学期间利用周末或空闲时间参加勤工助学或兼职来补贴生活费。对该大学贫困生相关调查显示,大约有40%的贫困生曾经靠勤工助学或兼职补贴自己的生活费,这无疑占用了很多课余时间,导致这部分贫困生没有把更多时间和精力放在学习上。久而久之,他们出现了学习上的缺位和生活上的不适,继而带来了沉重的身心负担。此外,这部分依靠勤工助学或兼职补贴自己生活费的贫困生,往往生活条件较差,营养不均衡,很难支撑高强度的脑力劳动,不可避免地耽误了学习,致使学习成绩不理想,出现考试不及格的情况,乃至影响到正常毕业。

(二)教育背景影响

贫困生大多来自落后的农村地区,交通不便,信息闭塞,资源匮乏,受到经济条件和生长环境的影响,贫困生只能就读于偏远落后地区的学校,教育质量的落后导致贫困生学习基础薄弱。

此外,贫困生从小生活的圈子单一,接触的人事物也比较单纯,从小被落后的农耕文化影响,进入城市读大学后,面临着传统与现代思维的碰撞,往往表现出胆怯、人际交往能力弱、思想狭隘等问题。再加上贫困生的父母一般需要抚养多个子女,为了生计常年在外打工,且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思想陈旧,在子女的成长过程中难以给予积极的教育引导。

(三)自卑心理影响

高校贫困生往往表现出更突出和严重的自卑心理,从客观原因来看,贫困生大多来自偏远落后的农村和低收入城镇家庭,家庭经济条件、社会地位和就业压力等与其他同学差距较大,在平常的学习和生活中处于劣势,容易遭受歧视,这都对他们造成了一定刺激,使得他们的自尊心比较敏感,心理较为脆弱。在巨大的心理压力下,贫困生的性格慢慢产生消极变化,过分贬低自己,形成了既自尊又自卑、既坚强又脆弱的双重性格。

这种双重性格给贫困生的学业产生了负面影响,主要表现有:性格内向、害羞,在老师和同学面前表现出不自信,胆怯,语言表达和沟通能力较弱;课上不主动发言提问,课下也不主动积极与老师、同学沟通交流。

四、贫困大学生“学业贫困”改善对策

(一)经济帮扶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有了一定的物质保障,贫困生学习和生活都会有积极的变化,经济帮扶主要是依靠学校和院系。

1.学校层面

学校应当结合本校贫困学生实际情况,综合考虑社会经济变化,不断完善“奖、助、贷、免、补、减、缓”等资助体系,特别是鼓励和引导院系设立勤工助学岗位,增加勤工助学岗位,提升勤工助学岗位待遇,力争形成以勤工助学为主要方式的补助模式。同时,结合实际提高奖助学金金额和名额,力争形成多层级、广覆盖的贫困生奖助学金发放模式。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设立针对优秀贫困生的专项基金。此外,充分利用校级平台与社会组织、经济行业等合作,为优秀贫困生提供更多勤工机会。

2.院系层面

院系作为管理学生的一线部门,可以充分发挥辅导员队伍作用,以院系、年级、班级为单位,针对每位贫困生的不同情况,为其“建档立卡”,综合分析,实行动态管理,精准帮扶。可以探索在全院范围内实现教师与贫困生的“一对一”帮扶政策,通过辅导员、任课教师、同学在生活和学习上的关心和帮助,让他们正确面对家庭经济困境,努力学习,逐步建立自信,积极地融入文明、和谐、团结、温暖的校园大家庭中。

(二)精神帮扶

1.重视入学教育,营造良好校园氛围

充分利用入学教育、心理知识讲座、主题班会、交心谈心等形式,发挥教育引导功能,帮助贫困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同时让广大师生正确理解和对待贫困生工作。首先,教育引导贫困学生正确认识“贫困”现状,摆脱自卑心理,增强自信心,让其明白物质贫困是暂时的,只要精神不贫困,就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转变;其次,让贫困生懂得感恩,使其感恩国家、社会的资助和亲人的默默付出,珍惜进入高校学习的机会,引导其将感恩转化为学习的动力,树立坚定的责任感和事业心;再次,在广大师生当中倡导和营造正确的价值评判标准,“笃信、好学、求是、创新”才是学生能否受到尊重和得到褒奖的重要因素,家庭情况不应当成为羡慕的因素,只有学业优异和综合素质好,才是广大师生倡导的价值评判。

2.加大宣传力度,树立先进典型

充分利用校内外各类媒体的宣传效应,选取先进典型事例,报道贫困生自立自强和取得优异成绩的感人事迹,用鲜活生动的事例,感召广大贫困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健康人格,激励他们树立战胜眼前困难的信心和志气。

3.引入挫折教育,开展心理预防与心理咨询工作

对贫困生开展挫折教育,使他们正确认识人生道路上的挫折是不可避免的、暂时的、可以战胜的。建立健全心理健康问题预防体系,在班级、年级、院系、学校逐级设立心理咨询员,及时掌握贫困生心理动态,做到心理问题早发现、早干预。依托校级心理咨询中心,定期通过一系列活动来掌握贫困生相关信息,及时有效对其心理问题进行干预。同时,在贫困生群体中广泛宣传心理咨询的作用,鼓励和引导他们出现问题时主动向心理咨询人员求助。

(三)培养贫困生综合素质与能力,着重解决实际问题

除了经济帮扶、精神引导外,通过各种手段提升贫困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是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途径。高校可利用夏令营、实习等方式,为贫困生提供良好的资源环境和锻炼成长的机遇,鼓励他们参加各类文化生活和实践活动,提升综合素质,提高解决实际困难的能力,特别是要使其经济上自立、心理上自信、學习上自强、能力上提高。

五、结语

总之,贫困生中的学业贫困问题已成为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学校、院系必须重视并通过各种手段和方式,动员广大师生用真心和热心去关心和帮助贫困生,营造共同奋进、积极向上的帮扶氛围,在心理及物质方面使贫困生得到切实有效的帮助,使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让其通过自身的不懈努力改变自身及家庭的命运。

猜你喜欢

贫困大学生管理策略
浅析高校辅导员对贫困大学生资助管理工作的思考
基于发展型资助视角的贫困生可持续发展能力提升研究
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