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中国省域视角下的科技创业人才教育模式论析*

2020-09-29彭自力

关键词:科技成果科技人才

彭自力

(武汉理工大学 医院,湖北 武汉 430070)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人才是科技创新的第一资源,其中,科技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尤为我国人才强国战略的重中之重,国家提出的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战略都离不开科技人才队伍的发展与壮大。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的不断深化,如何将科技成果进行市场转化成为我国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科技创业人才成为科技成果转化的关键环节,对其教育采取何种模式、如何培养、如何进行目标定位等等,亟需教育界的专家学者一起来思考、讨论与研究。

一、科技创业人才教育模式的提出及研究概况

随着新世纪科技革命的不断深化,科技创业人才教育模式成为当前我国和社会的重要议题。要深入了解科技创业人才教育模式的内涵,可以通过科技创业人才和人才培养教育模式两个方面来系统认识。

所谓科技创业人才,是指那些具有一定的创业精神和市场经营管理理念,在市场经济体制中利用其掌握的核心技术进行创业的人才。科技创业人才是创新驱动战略中的中间力量,是现代科技实现成果转化的催化剂,是经济转型升级、企业自主创新的推动者;科技创业人才更加注重业绩和人才的实践能力,更加突出人才的自主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对科技创业人才的评价,主要有基本素质、创业能力和创业项目三项指标,其中基本素质包含创业精神、专业知识、创新能力三个方面;创业能力包含领导能力、科研能力和管理能力三个方面,创业项目包含核心技术、运营情况和商业模式三个方面,这些为科技创业人才的发展提供了工作规范和奋斗目标。陈杰等对广东省1978—2018年高层次人才政策的研究发现,只有从人才自身的综合素质、技术能力以及创业产品性能、市场反映、环境因素等方面设计了一套完整体系,才能更好地对科技人才进行全面综合评价[1]。

人才培养教育模式概念在我国是最近30年才提出的,1983年,文育林对如何改革高校人才培养教育模式进行了阐述[2],但最初对其内涵、具体模式等都没有准确界定。1993年,刘明浚对人才培养教育模式作了明确定义,其认为,在一定办学条件下,为实现一定的培养教育目标而采取的相对固定、规范有序的教学模式,体现了最新的教育思想和教学理念[3]。随着我国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人们对人才培养教育模式的研究越来越深入,教育界出现了多种观点,如张爱萍等人认为[4],人才培养模式就是为了解决怎么培养人和培养什么样的人而采取的方式或方法,其涉及教学管理、教学模式、校园文化等方面,人才培养模式不是一个人随意选择或凭空想出来的,而是随着社会发展,综合时代需要、科技进步、人才发展规律等方面而实施的培养人才的具体措施;刘红梅认为[5],人才培养教育模式是为培养人才而坚持的教学思想、教学手段、教学机制、教学环境等方面的系统总称。综合来看,笔者认为,人才培养教育模式应该包括四大要素,即人才培养目标、教学过程、教学管理机制以及教学模式、手段、方法等,人才培养教育模式不仅仅涉及到高校,也涉及到国家对人才培养的整体战略、总体目标和学术环境。新形势下人才培养教育模式中的核心就是创新,当今社会需要为社会进步而努力的执行者,更需要为时代发展而贡献的开拓者,将创新元素引入人才培养教育模式之中,成为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

二、新时代科技创业人才培养教育的动力因素

(一)科技创业人才培养是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到来,科技创新成为未来竞争的核心因素,人才是科技创新的智慧源泉,当前日益激烈的国内外竞争环境给科技创业人才培养教育带来了机遇和挑战。专门技能型人才只能适应某个领域、某个行业的发展,已不能适应整个时代的发展,飞速发展的经济社会越来越需要更多更优秀的创新创业型人才。由于旧有的技能型人才只能进行技术的重复和产品的复制,缺乏对技术的创新与突破,而随着知识经济带来的巨大挑战,如果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就必将被淘汰。创业是促进社会发展、改善人民生活的重要途径,科技创业是时代赋予当今高科技人才的重要历史使命,科技创业的领域成为经济最活跃、思想最开放、时代特征最明显的地方。中国改革开放以来许多城市陆续出现了高新技术开发区,其中发展较好、规模较突出的有北京中关村科技园、上海浦东新区、广州国际创新城、深圳科技工业园,以及近年来出现的新兴区域,如以阿里巴巴为核心的杭州电商企业、连续多年数字经济增速位居全国第一的贵州等等,都是科技与创业成功结合的典范,这些区域汇聚了全国顶尖的科技创业人才,为科技创业提供了成功的实践典范。周玉、丁雪梅指出,人才是驱动时代发展的核心所在,必须把人才放在时代发展的高度来认识[6]。当今科技创业人才引领时代发展,谁掌握了前沿科技谁就掌握了世界发展的命脉,只有培养出一批批优秀的科技创业人才,才能始终站在时代的最前沿。

(二)科技创业人才培养是创新驱动战略的需要

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创新驱动战略对提升我国国际竞争力具有深远的影响,未来时代的发展依靠的不是传统劳动力或者资源优势,而是靠科技创新所带来的巨大动力。科技创新不易复制、附加值高、竞争力强,高铁技术就是我国科技创新的典型之一。目前我国高铁项目在全世界占有70%以上的份额,其充分诠释了科技创新的力量。不论是科技兴国战略还是近年提出的科技创新驱动战略,都离不开人这一社会主体。创新驱动实际上就是人才的驱动,只有人才能进行技术创新。苏华指出[7],当前我国要实现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必须要创新科技创业人才教育模式,加强产教融合、校企联合教育,建设一支高素质的科技创业型人才,是国家实施创新驱动的重要力量和保障。要实现制造强国目标,就要通过技术创新为经济发展注入活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就必须通过科学的科技创业人才培养教育模式培养出一批批科技创新人才,以更加开放的视野及包容的心态健全人才使用管理机制,积极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充分激发各类人才创业的动力,形成科技人才涌现、人人争相创业的生动局面。

(三)科技创业人才培养是深化教育改革的需要

科技创业人才教育模式是科技与教育相结合的系统工程,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针对未来市场发展需求选择有发展前景的科技专业,以适应社会需求或产业动能转型升级的趋势,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以技术理论掌握与应用实践为指导,设计科技创业人才教育培养课程,加大实践指导和技术转化力度,培养一批适应时代发展的科技创业人才。张刚刚等人[8]从博弈论理论出发,对我国重点高校与高层次人才流动关系进行了深入研究,发现高校只有不断地改革激励机制,不断提升人才培训系统,才能使得高层次人才获得更高的认同感。当前,我国科技成果市场转化率较低,尚未达到20%,而发达国家的科技成果转化率都在60%以上,两者间的差距显而易见,究其原因,这和我国的人才教育模式有很大关系。而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深化,我国高学历人才创新指数逐年增高(见图1),我国创新创业环境不断优化,吸引了大批人才投入到创新创业大潮之中。针对我国科技创业人才的匮乏,2012年,经中央批准,中央组织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等11个部委联合推出《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简称“国家特支计划”,也称“万人计划”),准备用10年时间,面向国内分批次遴选1万名左右的自然科学、工程技术和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杰出人才、领军人才和青年拔尖人才给予特殊支持,加快培养造就一批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坚强支撑的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9],“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对我国人才教育模式起到了良好的导向作用。新的历史时期,我国教育改革中提出了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发展的目标和新的科技创业人才教育模式,积极推进“互联网+教育”融合,努力实现现代科技成果转化,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的创业型人才。教育改革需要就业理念的转变,由原来的等待安排、依靠家人、寻求岗位变成自主创新、主动创业、提供岗位,是解决高校毕业生自主就业的有效途径。在科技日新月异的新时代,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成为社会发展的需要,创新、创业与全面发展的理念不谋而合,培养创新创业人才成为教育深化改革的目标之一。

图1 高学历人才创新环境指数

三、我国各省市科技人才创业发展水平的量化分析

本文根据《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报告》中的相关数据,对我国30个省份(除西藏、台湾外)的科技发展水平、创业繁荣程度、人才思维、教育模式四个方面的现状并结合相关专家评分构建指标体系,通过这些指标来综合衡量30个省份的现有科技人才创业发展水平。

(一)基于全局主成分分析的各省市科技人才创业发展水平测度

本文所用的计量软件为Stata 13.1。在进行全局主成分分析之前先对变量进行相关性检验,检验结果如下表所示:

表1 KMO检验结果

检验结果显示,除科技发展水平外,其余三个指标的KMO值均大于0.6,整体KMO值为0.63,根据Kaiser的判断标准,数据之间具有较好的相关性,适合进行全局主成分分析。

对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之后,进行主成分分析,得到全局主成分特征值及其贡献率如下表所示。

表2 全局主成分特征值及其贡献率

本文提取前两个主成分,累计方差贡献率为90.20%,即这两个主成分共包含原始数据信息量的90.20%,可以较好地反映各省科技人才创业发展水平。根据表2进一步计算得出成分矩阵。

表3 成分矩阵

结合表2、表3,首先用各组件的载荷量除以对应的主成分特征值的开平方,从而得到两个主成分的系数,然后根据ωi=各主成分方差贡献率/两个主成分累积方差贡献率,计算两个主成分加权总和,进而得到各省份综合得分,最终计算结果如表4所示。

表4 30个省份科技人才创业发展水平综合得分

续表

通过表4可以发现,从时间序列数据来看,我国的科技人才创业发展平均水平从2010年的48.35升到了2018年的54.18,除2019年受中美贸易战影响得分略低以外,总体上基本是稳步上升的。从截面数据来看,各省份的平均发展水平及发展速度则存在较大差异。其中,北京、上海、天津、浙江发挥了科技人才创业发展的领头羊作用,科技人才创业发展平均水平稳居我国前列且发展速度较快。而云南、安徽、贵州、广西等省份由于受到高校人才数量、地理位置及人才观念等因素的限制,科技人才创业发展平均水平落后且速度较慢。

四、我国科技创业人才教育的局限及新挑战

由上文分析可知,我国人才教育培养模式以及不同省份科技创业人才发展模式还存在诸多问题。各省份科技人才评价体系中平均值得分靠前的北京、上海、天津、浙江四省市特别优秀,得分靠后的云南、安徽、贵州、广西四省相对较弱。由此可见,我国部分省市的科技创业人才教育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时代发展需要,尤其在科技创业人才培养方面更是如此,如今我国教育事业走到了新的历史拐点,在科技创新、创业程度、人才思维、教育模式等方面已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战,需要我们深刻反思并认真总结,力争走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科技创业人才培养之路。

(一)现有创业人才教育发展模式的局限

1.现有思想观念的束缚。人才教育培养模式在先进科学的教育思想指导下才能发挥更大作用,换言之,教育思想与观念的进步比教育模式的转变更加重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逐渐形成了与计划经济相适应的应试教育机制,教育长期受政府主导在一定时期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发展。但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实行,原来应试教育机制下的教育理念依然占据主导地位,而适合时代发展的创新教学理念依然缺失,创新思维的培养被忽略,教育缺乏自主性成为软肋,开放包容、学术自由的教育理念尚未真正形成,“以人为本”、“学以致用”的教育理念更多地停留在理论层面。由于惯性思维,一些高校认为好的大学就是各种硬件设施等“硬实力”配套到位、过硬,而轻忽了教学理念、学习氛围、学术环境、创新意识等“软实力”建设,没有探索形成符合学校自身发展的办学理念、教育理念,有些高校仍在围绕经济利益或学校规模而办学,教学质量不受重视,教学理念平庸落后,导致其科技创业人才的培养跟不上时代的发展。

2.现有教育制度的缺陷。制度的不健全制约了教学模式的创新和教学质量的提升。一方面是当前我国高校依然存在权力制度设置的不平衡。长期以来,高校一直存在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之争,多数高校都是从行政管理角度来思考教学管理、设计教学架构,而不是从教学科研出发来思考问题。如何探索和思考科技创业人才教育模式,需要广大一线的教育工作者真正从促进教育发展、培养高素质人才角度统筹考虑、精心设计,而不是由不谙教学科研规律的行政管理者来指挥,否则,必然会阻碍教师探索人才教育模式的主动性。另一方面是我国当前教育评价机制的不健全,现有高教评价制度和机制过于僵化和机械,对高校办学的评估与评价标准显得过于整齐划一,不够重视对各高校办学上独具特色和个性化方面的评价,导致人才教育模式固化,创新不足,对科技创业人才的教育缺乏针对性、指导性。

3.现有教育模式的不足。人才教育中针对不同的对象要有不同的教育模式,不可能整齐划一、固定一个模式。周鹏娜指出,总体来看,我国高校对人才教育、培养模式定位不够清晰,还未针对科技创业人才教育探索出一条完整、系统的教学模式[10]。受应试教育惯性思维的影响,许多高校盲目规划、乱定目标,高科技人才为成绩而学,教师为成绩而教,过分强调知识学习与技能掌握,而忽略了对高科技人才综合素质和创新思维的教育。科技创业人才教育中常常是理论研究能力强,但具体运用到实践中的创业能力弱。对科技创业人才的教育,传统的灌输式教育不再适用,启发式教育才是真正让科技创业人才提升科技成果转化率和创业成功率的关键因素。

(二)新时代科技创业人才教育面临的新机遇、新挑战

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快速增长和综合国力的提升,我国出国留学人员和留学归国人员呈现双向增长的态势,教育国际化趋势日益明显。在教育国际化的背景下,发达国家的先进教育理念、人才教育模式日益深入人心并广泛影响我国的高等教育,不适应时代发展的教育理念必然会被时代所抛弃,留学归国的大量优秀科技创业人才既为我们学习借鉴国外人才培养经验提供了先进理念和成功经验,同时对我国高校原有的落后教育模式必然带来巨大冲击,因此,只有及时掌握先进的教学理念和人才教育模式,才能培养出符合时代发展需要的科技创业人才。

1.新的科学技术的广泛应用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新一轮科技革命已经到来,以互联网、大数据技术、5G技术、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现代科技迅猛发展,只有掌握了这些先进的核心技术才能在未来经济发展中占有一席之地。在新时代教育背景下,不仅要将这些技术理论知识传授给高科技人才,同时也要将这些先进科技与教育相融合,创新科技创业人才教育模式,改变人类获取知识的渠道和方式,基于现代科技的互动式课堂、网络课堂、视频讲座、电子白板等教学方式呈现于高科技人才面前。

2.现代经济的转型升级带来的机遇与挑战。科技创新是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驱动力,科技创新归根结底是高质量人才在技术研发、成果转化、产业优化中的知识转化。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的换挡期,从追求速度向追求质量转变,从简单粗放式经济向可持续发展经济转变,从依靠资源、人口优势向依靠现代技术、自主创新转变,其中的关键离不开科技创业人才的推动,这对高校深化人才培养模式、加强现代技术学科研究和培养科技创业人才提出了新的挑战。

3.教育体制的改革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当今社会更加注重教育公平,不同禀赋、不同性格、不同潜力的高科技人才都需要接受良好教育,教育体制机制需要更加灵活、开放。教育体制在一定时期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发展,但当前教育体制制约了人才的培养教育和学校的长远发展,教育体制必须要改革,不改革就会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相适应,不改革就会行之不远。

五、提升我国科技创业人才教育质量与水平的对策

(一)优化科技创业人才教育模式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人才越来越重视,提出了科教兴国、创新驱动战略,注重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但长期以来,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我国教育普遍注重知识掌握,而忽视了知识创新,因此,我们要改进教学方法,要从传统的灌输式教育向互动讨论式教育转变,充分激发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培养科技人才的创新思维、创造能力、管理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推动现代科技与社会发展的良性互动。张琰等指出,要注重产教、研教融合,打造科技创业团队,培养科技创业人才[11]。要深化产学合作、校企合作的联合育人模式,积极推动高校与大型科技企业、技术创新实验室合作,建立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选派创业导师入驻基地,逐步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和创业成功率。积极寻求在大数据技术、人工智能、5G技术等领域与科研机构、科技企业签订合作协议,通过项目研发、学术竞赛和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培养高科技人才的创新能力,充分挖掘高科技人才在科技方面的创业能力。

(二)强化和提升科技创业人才的创新创业意识及综合素质

对科技创业人才的培养教育需要进行变革,不能仅仅局限于政府层面,更应注重学习高水平省份科技人才创业发展经验,创新科技创业人才培养教育机制,培养科技人才创新创业意识,把高水平科研人才培养成科技创业人才。要推动科技人员创新创业,要注重培养整体人才市场的创业意识,紧盯和开发符合时代发展的科技成果,深入挖掘、推动科技成果的产品化、市场化。要培养高科技人才紧跟市场的独到眼光,站在市场经济的场域中以企业家的视野看待现代科技,抓住科技与创业的契合点,寻找现代科技与社会需求的商机。要培养高科技人才科学观察和实验能力,提升高科技人才的创新思维能力,具备锲而不舍、追求高精尖科技的精神。张宝建等人通过对中国大量的创业孵化产业进行分析研究指出[12],我国大量科技创新创业人员受到传统观念、原有制度的制约和限制,使得创业人才的创业活动面临巨大的压力。总的来看,科技创新创业人才要具有良好的创新创业意识、强大的心理承受能力和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

(三)完善科技创业教育全套课程体系

科技创业教育课程是多学科交叉的综合体系,其设置要紧跟科技发展潮流和市场需求,使其具有一定的综合性、实践性和创造性。培养科技创业人才要综合考虑科技、专业、市场等因素,同时要设置市场营销、工商管理、人力资源等方面的知识和课程,将创业的理念、方法与现代科技相融合,走出一条科技与知识有机结合的成功之道。科技创业教育具有一定的实践性,是现代科技运用到市场中的重要途径,相关课程设置必须紧紧与市场需求相契合,以达成培养高科技人才成为实现科技成果转化的专业人才之目标。张静、朱玉春对产业融合、社会资本和科技创业三方面关系进行了研究,他们发现,要科技人才进行创业,就必须考虑社会资本并进行产业融合,科技人才需要进行大量的创业培训才能整合相应技能[13]。要紧紧围绕培养高科技人才的创造性来设置课程,在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的过程中,能够充分认识科技成果的主要价值,根据市场需求进行二次创新升级,从而实现科技成果与市场需求的有效衔接。

(四)积极搭建科技成果转化的商业平台

科技成果转化为产品的过程一般是在企业里实现的,而市场在人才、资金、场地等资源配置中占据主导地位,因此,要加强科技创业人才培养教育就必须搭建创新科技成果转化的平台。高校担负着培养科技创业人才的重任,企业是实现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场所,科研机构是研发技术的重要力量,如何实现生产、学习、研发三者的紧密结合,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尤其对于高校来说,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高校不能仅仅停留在知识传播、人才培养上,而应该更加注重在技术研发和科技成果的应用实践上,这将成为高校未来的发展方向。吕胜男通过对我国科技创新与创业教育的关系进行研究认为,要加强创业教育与市场的协作,通过积极引领创业导向、进而实现科技成果转化,最终完成推动社会进步的任务[14]。搭建创新科技成果转化平台需要出台配套的政策、法规,健全运行机制、管理机制和激励机制,保障充足的资金和人才投入,营造良好的选人用人环境,为平台建设提供便利。

猜你喜欢

科技成果科技人才
人才云
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科技助我来看云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
新中国60年重要科技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