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市共生下的模块化住宅设计研究

2020-09-29

名作欣赏 2020年30期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面临着诸多问题,例如人口老龄化现象严重、土地资源紧张、能源利用率低、城市交通拥堵等。其中大量外来人口涌入城市,造成了城市人口的急剧膨胀,外来群体与城市原有居民拥有不同的生活背景,如何解决好城市不同群体共生是当下社会较为突出的问题,其中居住区的增加无疑成为城市的基本诉求。人们的住房需求增加,高密度住宅将成为我国城市住宅发展的趋势,对高密度住宅中室内居住空间布局合理性的研究迫在眉睫。

一、模块化设计理念

20世纪中后期,“模块化设计”的概念在欧美一些国家被正式提出,把模块化设计提到理论高度来研究。模块化设计是一种现代化的设计方法,根据使用功能的不同,将整个系统分解为若干个相对独立的模块单元,通过统一的设计规划和排列组合,组成新的系统。模块化设计在住宅上的应用主要体现在将居住空间根据人们日常家庭行为,划分为卧室模块、起居模块、厕所模块、厨房模块等单元空间。住户可依据自身喜好与生活方式,将这些单元模块空间进行组合,在满足住宅设计基本要求和功能的前提下,形成一个新的住宅空间。使其内部空间结构、大小、布局达到最佳舒适状态,满足住户定制化需求。模块化住宅设计,不仅绿色环保、高效便捷,而且能够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个性化需求,避免部分住宅平面布局出现单一、同质化的现象。

二、传统住宅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传统的住宅建筑主要采用的是砖混结构,平面划分早在建造初期就已被设计师确定,后期很难对空间布局进行调整。如果住户想对居住空间进行重新划分与改造,将或多或少受到来自建筑结构的约束。随着建造技术的发展,如今现代住宅建筑大多采用框架剪力墙的结构体系。住宅内部采用轻质隔墙板可随意砌筑,避免了砖混结构空间布局调整困难的现象发生。使住宅空间整体布局灵活多变,为模块化住宅设计提供更多的可能性。

三、模块化住宅设计构想

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现有的空间布局都是呆板固定的,没有考虑住户的实际情况,无法满足个性化、定制化的需求,住户在使用时受到种种限制和制约。通过开放可变的空间设计策略,将室内空间进行模块化的布局,从而避免这种现象的发生。根据对人们日常家庭行为的研究,家庭空间主要满足会客、休闲、用膳、烹饪、洗漱、睡眠等功能。笔者针对不同阶层、年龄和家庭结构的住户特点,在室内户型设计中采用若干个空间单元模块进行排列组合,设计了“共享式户型”“私密式户型”“家庭式户型”“基础式户型”四套参考户型,供住户自由选择。四种参考户型中每一个单元模块都可根据住户实际需求进行灵活组合和延展。对住宅空间进行模块化设计,采用标准化的配件,不仅降低了成本,提高设计的灵活性与能动性,还遵循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绿色环保,高效便捷。

(一)共享式户型 共享式户型适合居住的人群为单身、合租群体,如学生群体、初入职场的年轻人等。这类群体往往收入一般,生活压力较大,缺乏归属感,与人交往匮乏。该户型由个人的居住空间与他人的组合而成,把空间划分为独立空间与公共空间,像卧室与卫生间这类私密性较高的空间是相对独立的,而厨房、餐厅、休闲区则作为共享空间,与合租室友共同使用。这类户型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个人隐私的需求,又能与他人共享,节约生活成本,增进与室友间的感情,在生活上互相照应。

(二)私密式户型 私密式户型适应于单身或者注重个人隐私的群体,这种户型将空间划分为三个部分,前后部分各为一套私人空间,中间部分为公共空间。私人空间包含厨房、卫生间、卧室,中间部分作为休息、交流、阅读空间。大量收纳柜的安放,可以基本满足住户储藏杂物的需求,各类折叠家具的利用可以实现空间的合理化,避免出现“拥挤感”。该户型虽然没有独立的就餐空间,但住户可以选择多功能旋转折叠桌子在私人空间中进行就餐,或者在公共区域的桌子上完成就餐。多样的选择不仅能节约空间,增强空间利用率,而且能增进邻里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在一些房间分隔上使用玻璃材质的折叠门或者推拉门,使室内的空间可以变得灵活收放。

(三)家庭式户型 家庭式户型适合传统家庭结构的群体,新婚夫妻与父母子女共同居住,可以是二代同堂,或是三代同堂。该户型将空间发挥到极致,可变换的空间模式保证了一家人的生活起居,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城市住房紧张的问题。该户型房间的功能性并没有因为空间面积小而缺失,能满足住户的基本生活功能。通过减少一些房间固定的构件,使房间活动空间变得尽量舒适。卧室中可采用榻榻米的设计形式,满足小户型的居住空间设计对储藏功能的迫切需求。并且将休闲活动区域与就餐区域融为一体,形成一个较大的开放式空间,这种空间共用的手法可以打破面积的限制,从而改善空间的局促感,增加视觉上的空间感,营造“大”空间的体验感。一定程度上做到住宅使用面积的节省,将有限的空间得到充分的利用。

(四)基础式户型 基础式户型适宜“蚁族”、满足最低限度居住条件的低收入人群。这类人群往往没有稳定的收入,生活较为拮据,对居住条件要求不高。在设计中,借鉴胶囊公寓形式,利用垂直高度的优势来解决水平尺度的缺点。在单元空间中放入了上下层胶囊床铺,具备私人空间的同时也具备了公共的厨卫空间、休闲交流空间,激发住宅的活力。该户型空间利用率高,充分利用居住建筑的垂直高度,在最少的面积中创造出最大的居住空间,达到空间集约的目的。由于该户型居住人员较多,公共空间作为交流互动的场所,使用较为频繁,设计时安排的面积也较为充足。

这四套户型只是参考户型,由于建筑的所有户型都是由各个单元模块组成,每一个单元模块都有它的使用价值。住户在进行空间布局设计时,可根据自身的行为习惯、生活规律以及心理活动进行个性化布置,自由组合休闲活动空间、烹饪用餐空间、洗浴空间和睡眠空间,使住宅的空间布局做到精准、便捷、舒适、宜居,大大提升住户的参与感与幸福感。

四、模块化住宅的优势

(一)布局灵活多变 住户可以根据自身实际需求、家庭特点以及生活习惯,灵活选择单元空间模块,满足生活需求。通过不同模块的排列组合,使住宅平面形式多样化,住宅空间整体布局多元化。同时,每个房间的朝向、门洞、通道也可以做到灵活多变,让住宅的交通变得多样化。

(二)施工高效便捷 模块化住宅将居住空间划分成若干个模块单元,每个模块单元采用标准化的配件。工厂可提前生产所需要的产品配件,届时加以整体组装,可大大地提高工作效率,节省现场施工时间,从而降低成本,提高设计的能动性与灵活性。

(三)使用人群广泛 不同的模块组合,营造的居住空间可以满足各阶层住户的生活需求,使用人群较为广泛。可以是最低限度满足居住条件的低收入人群,或是注重个人隐私的单身群体,或是喜好合租的学生群体,或是传统的年轻夫妻、老年人群、家庭群体等。

(四)配件绿色环保 模块化的住宅设计采用标准化的配件,做到绿色低碳、节能环保,展现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在单元模块使用中安全便捷,标准化配件可整体安装、移动、更换、拆卸,可重新回收再利用。

(五)设计以人为本 模块化设计坚持“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对空间形式和层次进行分类,提出人性化、多样化、整体性的设计原则,营造开放、绿色、安全、和谐、自然的住宅空间。住户自由选择住宅的空间布局,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住户的定制化、个性化需求,同时为住户提供了“共享式户型”“私密式户型”“家庭式户型”“基础式户型”的选择与参考,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

通过模块化的住宅设计,满足各个阶层、年龄和家庭结构的住户需求,将原有的住宅演变为一个较为平衡、多元化的混合社区。让人们在城市生活中彼此相依,既能满足社交上公共性的需求,又能保证个体与群体的私密性,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人与人之间的社会隔阂,促进邻里关系和谐,增强社区人情味,提高居民的生活品质,并且实现资源利用最大化,为解决城市共生问题提供一定参考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