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释读施蛰存关于郭建英、戴望舒、杜衡的书信

2020-09-28河北宫立

名作欣赏 2020年13期

河北 宫立

施蛰存的书信,主要收录于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年9 月出版的《施蛰存全集》第5卷北山散文集第4 辑和大象出版社2008 年4 月出版的《施蛰存海外书简》。自《施蛰存全集》出版以来,施蛰存的书信又不断被发现。笔者之前已公布了新找到的施蛰存给李启伦、胡从经、宋桂煌、薛汕、顾国华、《新文学史料》编辑部的书信共计七通,近日又找到施蛰存的集外书简三通。

北京保利国际拍卖有限公司2019 年12 月4 日举办的“百年风云——世界名人字札”的拍品琳琅满目,收有梁实秋、陈纪滢、蒲薛凤、林海音、苏雪林、王映霞、柯灵、李霁野、周梦蝶等名家的书信,其中有施蛰存的书信共四通,收信人均是秦贤次。1990 年6 月16 日这一通,已先后收入《施蛰存海外书简》和《施蛰存全集》,另外三通失收,当为集外书简。

第一通,照录如下:

贤次先生:

陈子善转来尊函及附件,敬悉。

我想,这位名人郭建英,恐怕不是20—30 年代在上海写文章、画漫画的郭建英,虽然面相倒仿佛类似。

这位名人郭建英逝世于1979,但广州出版的《随笔》二月刊在1980 年以后还有过署名郭建英的文章,我去信向《随笔》编辑问过,没有得到回信,你不妨托人在广州就近查问。

我在编“戴望舒逝世四十周年纪念特辑”,《香港文学》推出,大约要编在七、八月号,有纪弦一文。

烦问问吴兴文,我的《唐诗百话》何时能印出?

近复,即问好

施蛰存 25/5/90

郭建英,“1931 年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政经系,随即进中国通商银行任秘书。1935 年赴日任中国驻长崎领事馆领事。但他仕途短暂,两年后即回国,弃政从商。40年代后期赴台,先后任台湾第一银行副理、总经理。1979 年,郭建英在台湾国泰租赁公司董事长任上谢世”。单看这份简历,的确很难把具有企业家身份的郭建英与20 世纪30 年代在上海能写能译能画能编的文人郭建英联系起来,即使是与郭建英打过交道的施蛰存也不例外。施蛰存在1991 年2 月25 日给马国亮的信中就提道:“《台湾名人录》中有一位‘郭建英’做过驻日本长崎领事,后在台湾办银行事业,已于七十年代去世。此人不知是否三十年代为良友出版物作画之郭建英,想兄必知之。”

关于郭建英,施蛰存在1990 年6 月16 日给秦贤次的信中谈得更详细些:“郭建英大约就是足下上次所寄资料之企业家。此人英、日文均佳,又长于绘画作线,画Design 甚潇洒。我的《文艺风景》第一期中有一页‘诗画舫’,一诗一画,即郭建英手笔,良友公司所出书刊画报,亦有郭氏画迹。建议足下去函香港《良友》画报社马国亮兄,他一定知道郭氏情况。郭是刘呐鸥之好友,我也是由呐鸥介绍认识,一九二八——一九三一年郭氏常来水沫书店,故为我们的刊物写了不少文章。”

何为“诗画舫”?蛰存(施蛰存)在1934 年6月1 日出版的《文艺风景》创刊号的《编辑室偶记》中说:“诗画舫将为本刊每期的一种特色的附录。中外古今,诗与画好像一向很有关系的。为企图增加读者对于诗的趣味起见,每期将有一首诗用饰绘来精印。至于这被采用的诗及画,也不一定都是创作的。也许我们还可以找一些外国名诗及其原来的精致的插绘,翻译重印,以介绍给读者。至于诗画舫这名称,当然是旧名新用的了。”可惜的是,“诗画舫”这一特色栏目仅设一期就终止了,“‘诗画舫’的取消,乃是一件对于读者抱歉的事,而决不是改进之一端。这里有着种种关系,使编者不能把这理想的计划继续下去。而最大的原因,则应当是为了不能印刷得精致的缘故。编者原意是希望印得异常精美的,现在倘若只能以拙劣的印品贡献给读者哂笑,倒不如暂行停止,等本刊在别方面都达到了尽善尽美的境地,然后再来解决怎样使‘诗画舫’复活的问题”。很遗憾的是,《文艺风景》仅出两期就停刊,“诗画舫”也无从“复活”。

施蛰存所言“一诗一画,即郭建英手笔”,并不确实。《文艺风景》创刊号“诗画舫”栏目,刊出的“一诗一画”并不都是郭建英的手笔,画是建英(郭建英)的画,诗是陈江帆的《祝福》。关于诗人陈江帆与《祝福》,同为诗人的孙望这样评论:“在本质上说来,有点近于戴望舒的作风的,便要推陈江帆的那首《祝福》。但他比了戴望舒,似乎更要纤丽而清弱些。”

施蛰存是戴望舒最亲密的朋友,对戴望舒怀有倾吐不尽的感情。1985 年是戴望舒逝世三十五周年,刘以鬯计划在《香港文学》推出“戴望舒逝世三十五周年纪念特辑”,为此向施蛰存约稿。施蛰存一开始答应写篇纪念文章,但“因为没有材料可写”未能交稿。虽然自己没写文章,但施蛰存还是为“特辑”贡献了自己的力量。他不但向刘以鬯建议“中文大学卢玮銮女士专研究望舒在香港的资料,也可以请她写一篇文章”,还将他自己珍藏的戴望舒的遗稿《林泉居日记》节抄了部分,并写了“附记”交《香港文学》刊出(在施蛰存看来,节抄三五千字《林泉居日记》,似乎比他写的文章“更有意义”)。

1990 年是戴望舒逝世四十周年。施蛰存1989 年12 月27 日致信故剑:“一九九〇年二月廿日是戴望舒逝世四十年纪念,想组织几篇文章在港或台刊物上发表。二月已来不及,拟在五、六月号上刊出,已托孔海珠写信给刘以鬯,问问《香港文学》可出否。你如有机会,打个电话去问问他的意思。大约可有吴晓铃、孙源、冯亦代、纪弦和我的文章。”施蛰存1990 年3月1 日致信刘以鬯谈“特辑”的组稿计划:“我计划有下列诸文:(1)吴晓铃、冯亦代、纪弦、我、利大英各一篇。(2)望舒未完译稿《堂吉诃德先生传》之一章,有很多注。此稿因不全,无法出版,但比杨绛译得好。因为是学术性的译文,我想发表一章,留一鸿爪。现在,纪弦已答应。他直接寄与兄而将复印本寄我。兄收到今后,暂勿付字房。吴晓铃病入医院,怕不能写了。我的一篇最早要三月底可交。利大英的一篇尚得回信……稿全后,由兄决定排在第几期……我希望四月底为‘死线’,努力争取三月底交全……冯亦代寄了任之栖的文章,是否也在专辑中?冯自己还写不写?我以为文章不宜太多,按照我的计划够了。”据刘以鬯回忆,“直到5 月底,施蛰存才将《戴望舒逝世四十周年纪念特辑》的文章收齐,共三万字”。最终,1990 年7 月5 日出版的《香港文学》第67 期推出了“戴望舒逝世四十周年纪念特辑”,包括施蛰存自己写的《诗人身后事》、纪弦的《戴望舒二三事》、孙源的《追忆良师益友戴望舒》、Lee,Gregory 的《戴望舒在法国》、孔海珠的《〈断指〉的本事》,还有戴望舒译的西班牙赛尔房特思的《吉诃德先生传》第四章。

“一个人如果还有友情,那么,收存亡友的遗文真如捏着一团火,常要觉得寝食不安,给它企图流布的。这心情我很了然,也知道有做序文之类的义务”,这是鲁迅的话,我想这也是施蛰存的心声吧。自从戴望舒逝世后,施蛰存为好友做了各种努力,正如他在《诗人身后事》中所言:“四十年来,我对亡友的职责,只是为他经营后事。一个文人的后事,不是处理田地、房产、企业,而只是几卷遗文残稿。望舒的文稿,在前三十年,我只尽了保藏之责,但也有一小部分损失。近十年间,我为他经营编集和出版,做了一部分工作,还留下不少。现在我写此文,作一个总结和交代,为研究戴望舒及其诗的青年学者提供一份信息。”

另外,关于繁体字本《唐诗百话》的出版过程也值得一说。施蛰存的《唐诗百话》,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年9 月出版简体字本。施蛰存后来想在香港的出版社出版《唐诗百话》的繁体字本,未果,又先后联系了台湾的洪范、联经。1988 年4 月13 日,施蛰存致信古剑:“《唐诗百话》必须寄入台湾,有行家见到,‘洪范’才会承受出版,否则他们以为一般的论唐诗的书,不会考虑。”1988 年11 月14 日,施蛰存致信古剑:“《唐诗百话》一本交给‘联经’的吴兴文。”1989年1 月19 日,施蛰存致信古剑:“《唐诗百话》的事不用问吴兴文了,随便他们怎么办都不计较。”1989 年5 月2 日,施蛰存致信古剑:“《唐诗百话》已决定‘联经’出台湾版,十月份可印出。”1989 年6 月6 日,施蛰存致信古剑:“今附寄一函及一份勘误表,烦代寄台湾吴兴文先生。”1989 年6 月21 日,施蛰存致信古剑:“托你转一信给吴兴文,希望吴有回信。如果吴有信给你,如果《唐诗百话》事没有变卦,请你写个信,转达我的意思:我要将四幅插图改换其中二幅,又书中诗人画家还可以加两幅。另外,有一份勘误表正在印,印好后即与图版资料一起寄给他,如事有变卦,则一切不必谈了。”1989 年7 月25 日,施蛰存致信古剑:“吴兴文有信来,《唐诗百话》决定印台版,允付我US$4000。”1989 年8 月22 日,施蛰存致信古剑,“吴兴文、秦贤次来过了,《唐诗百话》事已定局,我已将改正本交给吴,把‘解放’等词都删掉了。还要写一篇‘台版后记’,过两天写好后,仍寄给你,为我转去。”1990 年7 月12 日,施蛰存致信古剑:“《唐诗百话》台湾版须年底才可出版,吴兴文转知我了。”1991年6 月13 日,施蛰存致信古剑:“台湾出版业亦不景气,《唐诗百话》暂不去问。吴兴文会有信来的,‘联经’如不出,可以给中正书局出。”遗憾的是,不知为何,联经最终未能出版《唐诗百话》。1993 年10 月12日,施蛰存致信古剑:“《唐诗百话》不是吴兴文介绍的,‘联经’不想出,现在是文史哲出版社承接排印了,排了九百页,恐将印成两册洋装本。”最终,台湾文史哲出版社1994 年3 月推出三卷本的繁体字《唐诗百话》,施蛰存还是很开心的,1994 年他致信黄沛荣、林玫仪:“《唐诗百话》印刷精美,请代为向彭正雄先生致我谢意。不过,如有机会再版,希望换一个硬封面,大红色不好,有些像商行名录。又,此书仍有误字,已校出十多个,等我看完后,即将勘误表寄去”,“《唐诗百话》定价700 新台币,平装也要600,大陆人士怕买不起,希望出版社多发几本到美国及日本,将来我即以台湾本为定本,烦转知彭君。”1996 年2 月29 日,施蛰存致信林玫仪:“有便请问一下文史哲出版社,《唐诗百话》有没有再版的可能。”1996 年11 月14 日,施蛰存致信林玫仪:“台湾版《唐诗百话》不知有没有再版,请注意一下。”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年5 月出版了八卷本的《施蛰存文集》,收入《古典文学研究编》第一卷,施蛰存又让责编刘凌“用大陆和台湾两个版本参改校订”。由此可见,施蛰存对《唐诗百话》的重视和对文字的精益求精。

1993 年10 月19 日,施蛰存致信秦贤次,其中他提到,“我想找杜衡的政论及经济学著作,如遇见,亦请代收一本”。

第三封信,摘录如下:

贤次先生:

……

杜衡曾任河南大学教职一事,确是大家都忘

记了,《现代作家书简》一书我久已失去,你需要的是否花城新印本?

何以知道是河南大学?我记得好像是安徽大学,杜任教不久,大约只有一个学期。

我们认识朱湘在此以前,《新文艺》中已有朱湘之文,杜去河大,可能是朱湘介绍的。

缪钺字彦夷,非“威夷”(或当时字威夷),现在川大。

“春霆”即孙晓村,震旦大学同学(高我们二年),为民主党派人士,去世不久。

我的《妇心三部曲》是书贾所起书名,其实此书收长篇一,中篇二,不相干,不成为“三部曲”,以后请不要用此书名。

《第九个浪头》我未参加译事,只是校阅了一下,不能列入我的名下。

我希望足下编一个《杜衡年表》,我可助成之。

……

施蛰存 1994.1.8

赵景深称施蛰存、杜衡和戴望舒为“文士三剑客”。施蛰存建议秦贤次编《杜衡年表》,遗憾的是,秦贤次最终并未编出《杜衡年表》。不过,笔者注意到《新文学史料》2004 年第1 期刊有窦康编的《戴杜衡先生年谱简编》,这也算是了施蛰存的一个心愿。

杜衡到底是在安徽大学还是在河南大学教过书呢?解读杜衡1930年11月13日给戴望舒的信是关键。花城出版社1982 年2 月出版的孔令境编的《现代作家书简》(上海生活书店1936 年5 月初版)收录了这封信。杜衡在信中介绍了他当时在某大学任教的情况,但并未明说这所大学是哪所大学。窦康编的《戴杜衡先生年谱简编》认为这所大学是安徽大学。秦贤次对此持不同意见,他细查了杜衡信中提及的熊正瑾、刘节、缪钺等人的“简历”,认为杜衡与朱湘等当时任教的不是安徽大学,而是河南大学。

以往我们只知道,朱自清、沈从文、杨振声、废名、苏雪林、林庚、吴组缃等现代作家,在大学开设过“新文艺试作”“新文学研究”“现代中国文学讨论及习作”等有关新文学的各类课程。根据杜衡给戴望舒的信可知,杜衡当时在河南大学国文系也开设了讲授新文学的课程——“现代文艺”,选这门课的学生“是开新记录的,多到九十七人(文科总计不过男女学生二百另七人,预科生独多,但预科不能选本科课程)”。不过,杜衡当时在河南大学的处境有些尴尬,“我的地位,在学校当局看来,多少带着点‘点缀’性质,因为我是被称为‘新文艺’教授,这个确实比较地扫兴,然亦是必然之事,无法可施。我竭力想标示并非完全是‘新文艺’的,但你卖些什么资格好;此中情形,会意可耳”。在大学开设新文学课程,当时的处境都差不多,正如王瑶所言:“当时大学中文系的课程还有着浓厚的尊古之风,所谓许(慎)、郑(玄)之学仍然是学生入门的向导,文字、声韵、训诂之类课程充斥其间,而‘新文学’是没有地位的。”

施蛰存在给秦贤次的信中之所以提起“缪钺,字彦夷,非‘威夷’(或当时字威夷),现在川大”,估计是针对杜衡致戴望舒信中的“国文系另一教授亦浦之友,姓缪名钺,字威夷,江苏溧阳人,教授六朝文,词选,杜诗等”这一句。

关于“春霆”,施蛰存在1990 年6 月16 日给秦贤次的信中介绍得更详细:“孙春霆:笔名晓村,现在即用晓村,杭州人,与望舒居同里巷,又为震旦同学。一九二七年转入北京中法大学,毕业后作政治活动,曾在汪精卫之农村资源委员会任职。抗战时期,任第三战区军粮督导专员(顾祝同所部),驻上饶,现在是全国政协常委。一九五六年我曾与晓村夫妇同去为望舒扫墓,有一照片,即将在《香港文学》七月号发表(《戴望舒逝世四十年纪念特辑》)。”

《妇心三部曲》,奥显尼兹勒著,施蛰存译,神州国光社1931 年6 月出版,收有《蓓尔达·茄兰夫人》《毗亚特丽思》《爱尔赛小姐》。书前有施蛰存1931 年5 月所写的《译者序》:“本书是他底三种小说底译本。《蓓尔达·茄兰夫人》是一个长篇,其他两种是中篇小说。因为这三种著作都是他底佳作(尤其是《爱耳赛小姐》是欧洲近代文学中有名的作品),而且都是描写女性心理的,所以把他们结合起来,冠以《妇女三部曲》这个题名,我想读者一定不会觉得不适当的。”施蛰存在1944 年6 月24 日所写的《〈自杀以前〉译本题记》中又说:“有一个时候,我曾经热爱过显尼志勒的作品。我不解德文,但显氏作品的英、法文译本却一本没有逃过我的注意。最先,我译出了《蓓尔达·迦兰》,应出版商庸俗的请求,改名《多情的寡妇》,由复旦书局印行过。后来又译了《毗亚特丽思》及《爱尔赛》连同《蓓尔达·迦兰》,三种合刊一册,交由神州国光社出版,题名曰《妇心三部曲》——又是一个庸俗的书名,其后又译出了《中尉哥斯脱尔》,改题《生之恋》,曾在《东方杂志》上分期发表过……《妇心三部曲》一书自神州国光社歇业后,久已不见于书市,近在长汀县立图书馆中见到一本,已甚破损,但读者有批注其上,谓此书甚好看,请馆员加意爱护,并妥为修补装订,我甚为感动,不意十余年前旧译,尤有嗜痂者。”由此可见,的确施蛰存对“妇心三部曲”这一庸俗的书名一直没有好感,这也就难怪他对秦贤次说“以后请不要用此书名”。

《第九个浪头》,原著者是Ilya Ehrenburg,翻译者是施蛰存、王仲年、王科一,文化工作社1953 年1 月出版,系“世界文学译丛”第44 种。施蛰存在1952 年11 月10 日所写的“译者题记”中介绍了他们翻译《第九个浪头》的方法:“《第九个浪头》已经首先在苏联《旗》杂志上发表,并且同时有了英、法、德文译本。我们这个译本是从本年4 月份的英文版《苏联文学》月刊所载英译本转译的……我们的译本是采取分译互校的方法完成的,这也可说是一种集体翻译的工作,但是限于译者们共同的缺点——见闻不广,国际知识不够丰富,译这本书非常费力。虽然经过仔细的互校与讨论,恐怕还有许多错误,希望读者们随时发现,予以指正。”由此可见,关于《第九个浪头》,施蛰存信中所说的“未参加译事,只是校阅了一下”并不是事实,他们三人当时是采用分译互校的方式翻译这本书的。此外,文化工作社1952 年4 月还出版了施蛰存翻译的伊凡·伐佐夫著的《轭下》,系“世界文学译丛”第36 种,1953 年3 月出版了施蛰存翻译的戈美尔·巴希洛夫著的《荣誉》,系“世界文学译丛”第47 种。

此外,秦贤次与施蛰存的第一次见面也值得一说。“百年风云——世界名人学札”有一张秦贤次与施蛰存的合影,附有秦贤次的题记,“1988.10.10 第一次赴上海,并访问施蛰存先生于其自宅 秦贤次 识于2019.10.24”。秦贤次在1988年7月19日《联合报·副刊》写有《施蛰存简介》,但两人第一次见面却是在1988 年10 月10 日。秦贤次去上海参加首届中华文学史料学研讨会,第一天到上海,第二天就去拜访了施蛰存。1990 年4 月出版的《当代文学史料研究丛刊》第4 辑刊有秦贤次的《上海六日记》,其中有关于这次拜访的记录,1988 年10 月10 日早餐后,“应我们的要求,请陈子善兄带路拜访三十年代即已成名的老作家施蛰存先生。施先生原本即已认得小思,而我曾在今年七月十九日的联合报副刊上介绍过他,因此访谈的气氛相当融洽愉快。我访问的重点在于施先生早年的学生生涯,台湾已故作家刘呐鸥,以及他认识的来台作家等。在访问前,我偶然发觉施先生在自藏的香港三联版《施蛰存》(中国现代作家选集)一书中将应国靖先生所写的《施蛰存年表》一文用红笔改正了不少地方,因此我针对其改正处请施先生详加说明。目前在台的老作家中,施先生在略为回忆后,提到了苏雪林女士、王梦鸥先生,以及姚一苇先生等三人。最后,应我的要求,施先生在我的手册上题写了‘好风东来’四个字。同时,除了赠送我二本他珍藏多年的二十年代现代书局初版《法兰西短篇杰作集》一、二册外,还请我将一九四〇年纪弦先生赠送给他的诗集《爱云的奇人》带回台湾后再还赠给目前居住美国的原作者”。此外,秦贤次在1990 年1 月1 日出版的台北《文讯月刊》第51 期还写有《创作翻译皆高手的施蛰存》。

施蛰存交游极广,笔者期待更为完备的《施蛰存书信集》与《施蛰存所藏友朋书札》能早日问世,必将丰富我们对施蛰存的认识和促进我们对他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