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电影:实现思想诉求更重要的是“怎么讲”

2020-09-28广东陈林侠

名作欣赏 2020年13期

广东 陈林侠

从人类诞生以来,讲故事就成为共同的精神活动。讲故事就是用这种虚构、假设、想象的特殊素材,叙述出一种充满个人性思想,一种对过去、现在及其未来的思考。因此,故事,说到底是个体性思想。作为叙事艺术的电影也不例外。当下中国电影产业迅猛发展,资本的介入带来许多硬件方面的解决,但缺乏思想、文化的弊端已经非常尖锐了。没有思想,故事内容当然无聊。于是,小鲜肉、流量明星等消费主义残渣尘嚣日上,成为当下中国电影发展不容忽视的因素。在我看来,中国电影要实现思想诉求,首先,就要解除习惯的偏见、误解,害怕在电影中讲述思想、文化,担心后者阻碍了影片的票房。这种观念严重影响到中国电影的生态、境界与格局。如上所述,故事说到底是思想,没有思想,就难以成为有意义的故事;讲故事就必须得有思想。没有把故事的思想讲好,才会影响票房。其次,需要弄清楚讲述“什么样”的思想。对当下中国电影来说,最迫切的是讲述融入当下生活、对现代社会富有价值的思想;就是要针对当下、世界现实难题,寻找思考甚至解决这些难题的优质的思想传统。之所以这样说,是基于如下考虑:一、中国电影的生存现实状态,让文化、思想传统,或许不会那么敏感,在一定距离的时空遮蔽下,又兼之在漫长岁月积淀的智慧,能够在电影创作中获得必要的自由空间。二、之所以强调“融入”当下日常生活的思想传统,就在于在某个历史时段中单独讲述历史人物、事件、传统思想,已经难以引起观众的兴趣,电影需要讲述社会关注的话题,与观众建立关联性。如此,我们需要从当下现实难题、困境出发,到思想传统中寻找启发甚至解决现代人情感、精神难题的优质内容。三、电影作为国家主流文化的重要生产路径,已成为国家形象、国家名片,具有面向国际的世界维度。与同处东亚文化圈层的日韩电影相比,当下中国电影缺乏可辨识性的文化身份,深厚的思想传统、文化传统,能够迅速确立差异性的身份,重振21 世纪初期的国际竞争力、影响力。

从艺术的角度说,厘清“讲什么”并没有解决根本问题。电影是艺术,因此,要实现思想诉求,更重要的是解决“怎么讲”的问题。质言之,我们需要用符合艺术规律的方式讲述中国思想传统、文化传统。这是因为原本属于思想文化领域的内容,一旦进入艺术场域,就一定会受到艺术形式的约束而发生变化;而且,只有适应艺术形式的规范,思想才能真正成为电影艺术中的思想。尤其是抽象性、观念性、思辨性强的思想传统,特别需要艺术形式。在我看来,当下中国电影叙事的短板不是运用技术形成的故事结构、镜头语言、画面风格,而在于叙事观念。简单地说,就是要从宏观叙事转换成微观叙事。叙事艺术,不是直接面对事件,而是讲述个人所理解的事件。因此,只有聚焦于个体,才能真正深入人物心灵、事件核心。那么,电影到底应该怎样才能聚焦于个体?逻辑。我们借助逻辑的力量,结合设身处地的艺术想象,才能深入人物内心,梳理出人物与事件的情感波动,构成与观众相通的交流渠道。当我们聚焦到一定程度时,这个人物、这个事件、这个环境就不再是个体性,而成为人类的代表。因此,这种微观叙事看起来“小”(基于某一个体、事件),实则“大”(引带出复杂的情感、价值、思想),必然会引起人们的共鸣,打动人们的心灵,从而实现电影的思想诉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