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对居民生活质量的影响研究
——以徐州市马庄村为例

2020-09-27杨沁桦谭俊涛

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 2020年5期
关键词:新型农村公共服务居民

王 瑾 ,杨沁桦 ,苟 英 ,谭俊涛 ,2*

(1.江苏师范大学地理测绘与城乡规划学院,江苏徐州221116;2.江苏师范大学城乡融合发展研究院,江苏徐州221116)

引言

十九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十分重视农业农村的发展,乡村振兴战略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作为农村发展的总要求,而农村社区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最重要的载体,同时也是广大农村地区最基本的社会组织平台[1]。通过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发展农村二三产业,优化产业结构,调整产业布局,从而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距。

纵观目前对农村社区建设的研究,有学者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理念与内涵、路径探讨、实践探索等方面进行了细致的研究[2],对新型农村社区规划[3]、空间布局[4]、建设模式[5]、路径选择[6]和国外成功经验的介绍[7]进行了详细研究,并对新型农村社区的经济、文化、组织管理、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8,9]。有学者将农村社区进行类型划分并加以研究,如对于“过渡型社区”的治理问题研究[10];“企业推动型”农村社区的治理模式深究[11];刘彦随等学者对我国乡村地理学的综合研究及农村空心化、空心村治理的系统研究[12,13],发现许多省份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空心村”和闲置宅基地、空置住宅、“一户多宅”的现象[14],说明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的迫切性;还有关于不同类型社区治理模式的思考[15]。有的学者将农村社区建设放置在不同的进程中予以考察,尤其是将农村社区建设放置在“村改居”的进程中来进行农村社区的“公共性”研究[16],在“村改社”进程中探寻农村社区建设的困境与出路[17];或是城市化进程中对农村社区策略选择行为分析[18],以及城乡一体化视野下的农村社区建设研究[19]。而严艳红则认为新型农村社区即打破原有的村庄界限,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自然村或行政村,按要求统一规划、搬迁合并,组建成新的农民生产生活共同体,并形成新的居住模式、公共服务管理模式和产业格局[20]。

但就目前来看,学者已经对新型社区建设展开了较深入的探究,但对苏北地区的徐州市研究不足,尤其是马庄村作为徐州市新农村社区建设的典型案例,研究相对缺乏。江苏省是我国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典型省份,形成了具有全国影响力的“苏南模式”和“苏北模式”,对全国新农村社区建设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而徐州市作为苏北地区的中心城市、淮海经济区的中心,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本文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以徐州市马庄村居民对于社区生活状况直观感受为依据,从微观角度,结合马庄村合村并居前后村民生活状况的改变,研究居民生活质量的影响因素,以期对徐州市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与发展提供数据支持和决策参考。

1 研究区域与数据来源

1.1 研究区域

本文以徐州市贾汪区马庄村为例。马庄村是典型的城郊型村落,也是徐州市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典型村之一。2017 年,习总书记考察调研了马庄村,对贾汪区的转型发展和马庄村新农村建设取得的成就给予了高度赞扬,同时提出了下一步发展方向。因此,选取马庄村作为典型案例,通过实地调研获取当地居民对农村社区建设的真实态度,从中更好地理解社区建设和当地居民生活质量间的相互关系。

1.2 数据来源

本文数据一部分从2018~2019 年对马庄村已搬迁入新居的100 户居民中获取,一部分从与村民和村长的深入访谈中获取,深入访谈是对问卷调研的补充和说明。入户调研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对居民进行了问卷和深入访谈。根据调研数据,马庄村受访者的年龄结构反应了农村住户实际情况,55 岁以下居民比例最高(41.9%),35~54 岁居民比例为 34.9%,26~34 岁居民比例和25 岁以下居民比例分别为14%和9.3%。

2 马庄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过程

马庄村是自下而上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典型。马庄村始终发展集体经济,由村政府牵头,通过招商引资和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等融资渠道建设新型农村社区:改造提升稻麦等传统产业,流转2000 亩地用于发展花卉、林果等特色新兴产业。使传统产业集约化、特色产业科技化;发展招商引资和民营经济;改造升级村级企业。2011 年,随着潘安湖风景区的建设,马庄村抓住融入景区的机遇,再次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形成了乡村旅游、民俗文化和手工三种产业并进的格局(图1)。

3 结果分析

3.1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对居民收入的影响

分析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对居民收入的影响,结果如表1 所示,发现对于搬迁前后的收入,超过半数的居民表示收入基本持平,54.8%的居民表示与搬迁之前相比没有变化,原因是对于从事非农产业的居民,非远距离的搬迁没有使工作受到影响;对于务农的居民,在土地回收后,从事手工业或服务业,如香包制作、旅游服务、为承包土地种植者打工等,与原来收入基本持平。42.9%居民的收入比以前减少了一些,一方面是由于马庄村处于产业转型期,多数有污染的工厂被叫停关闭,原来在工厂上班的居民失业,收入减少;另一方面由于居民在搬迁前拥有自家土地,搬迁后失去小面积土地种植机会,收入减少。

图1 马庄新型农村建设过程

表1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对不同年龄段居民收入的影响

从年龄结构上看,55 岁以下居民的收入无变化的占比高于收入减少的占比,55 岁或以上居民的收入无变化的占该年龄段的38.9%,而收入减少的占该年龄段的61.1%。新农村建设中产业转型、土地流转等对中老年人的收入带来了较大变化,由于中老年人从前多数以种植为收入来源,且新的就业机会更倾向于青年人。

3.2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对居民住房舒适度的影响

本文以新社区道路现状、社区环境和住户房子状况等指标对居民住房舒适度进行统计调查研究,结果如图2。可以得出以下结论,首先,搬迁后居民住房类型、面积、周围环境基本一致,但整体反应略有不同。其次,大部分居民认为居住环境、舒适度等相较之前有较大改善,居民对于整体住房舒适度较为满意,但仍有37.2%的居民认为房子不如搬迁前,主要体现在楼层较高,爬楼梯不便,邻里交流不便。根据受访者的年龄结构,新住区居民主要为中老年人群,对于新社区的住房问题,应考虑老年人的住房需求,4 层及以上设置电梯,并且继续完善社区超市、菜市场等便民设施,进一步提高居民生活质量。

3.3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对社会公共服务的影响

本文从养老、教育、医疗水平3 个方面对公共服务设施现状进行统计调查,并分析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对社区公共服务的影响,结果如表2。可以得出以下结论,首先,居民对于社会公共服务认可度整体不高,尤其是教育、医疗等社会公共服务资源建设不到位。其次,从年龄分布来看,25 岁以下和26~34 岁的青年人对社区公共服务的主要要求体现在教育和医疗方面,对于养老并无太大要求。而35~54 岁和55 岁以下中老年居民则非常看重养老保障和医疗保障。第三,关于教育方面,67.4%的居民对于现有的学校建设,子女上学表示不太方便,主要表现在学校较少、较远,租房上学不易,75%的青年人(25 岁以下)认为教育急需改进,72.2%的老年人(55 岁以下)表示带孙子孙女上学不便,与搬迁前差别不大。最后,对医疗方面的调查结果显示,在青年人看来,医疗情况一般,61.6%的老年人对于医院分布不满意,小型医疗室距离较远,大型医院就医不便,医疗情况较搬迁前并无改善,老年居民仍存在就医难的问题。

图2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对居民住房舒适度的影响

表2 不同年龄阶段居民对社区公共服务的认可情况

因此,在教育医疗方面,新型农村社区需要配置一定规模的幼儿园、小学以及医疗卫生服务社。在提升居民住房舒适度的同时满足居民对于教育医疗方面的需求。由于居民搬迁后没有农田,收入基本来源于养老补助,补助政策仍需进一步改善,可以考虑老年人口再就业。

3.4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对居民精神文明的影响

居民精神文明是否得到提升可以通过社区文化设施建设和居民对于社区活动参与度来体现。分析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对社区文化娱乐的影响,结果如表3。发现中老年居民对社区活动参与度较年轻人高,对健身器材等休闲设施需求量高,共占89%,其中55 岁以上老年人占88.9%。青年人对社区活动参与度较少,社区休闲设施需求量较低。整体来看,马庄村新型社区建设休闲设施建设不足,不能满足居民日常使用。经调查,仅社区中间有一小型广场,缺少健身器材、棋牌室、老年活动中心、儿童娱乐等设施。由此看来,各村应加强健身休闲场所和综合性场所建设,调查表明新农村社区居民在文化娱乐方面还处于非常低的水平阶段。

3.5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居民整体满意度

根据上述各因素的描述,可以看出(图3)居民对新社区建设所带来的住房满意程度最高,其次为养老、医疗、教育,对于文化休闲设施和社区活动满意程度较低,而对于收入则无人满意。因此,在社区教育服务、精神文明建设、收入方面应有所改进。

表3 不同年龄阶段居民对社区文化休闲设施的认可情况及社区活动参与程度

图3 居民对于各影响因素满意度对比

4 结论与讨论

本文从居民对住房舒适度、收入、社会公共服务、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对居民满意度进行刻画,以徐州市马庄村为例进行问卷调查,总结马庄村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过程,研究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对居民生活质量的影响。结果显示,马庄村是典型的自下而上的新型农村发展模式;其次,新农村社区建设改善了居民住房舒适度,但在提高居民收入方面却明显不足,另外对社会公共服务和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存在不足;最后,不同年龄段的居民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性。

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对马庄村进一步提高新农村社区建设提出以下对策措施。首先,增加就业机会,促进搬迁农民再就业。目前马庄村农民的经济来源主要是外出务工,搬迁后农民没有土地,村内企业吸纳劳动力有限,造成大量赋闲人口,以中老年居多,如何保障这部分人的基本生活来源,应成为政府迫切解决的问题。其次,丰富居民文化生活,加强社区精神文明建设。马庄村新型农村社区在实现了产业转型、合村并居,改变了原有生产和住房条件的同时,原有社区结构不复存在,文化生活氛围缺失,然而并没有出现新的替代品,形成社区居民精神生活的真空,新社区生活质量止步不前,也容易成为社会动荡的不安定因素。因此,新型农村社区需要打造富有人情味的社区公共活动空间,丰富居民文化生活,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最后,由于不同年龄段居民满意度的差异性,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方面应针对不同年龄结构,提出差异化的对策措施,例如在楼层安置方面综合考虑居民年龄等问题。

猜你喜欢

新型农村公共服务居民
公共服务
石器时代的居民
公共服务
公共服务
公共服务
新型农村合作经营组织管理会计体系构建路径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社会绩效探析
我国新型农村合作金融组织发展研究
破解“双重失灵”困境完善新型农村社会化服务
高台居民